关于社区医学三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模式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区医学三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模式的思考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卫生事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学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农合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的学制也越来越长,现存的专科层次三年制的临床教育学科已经逐渐萎缩,但是基层农村社区医院很难留住本科院系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三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基层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质量的社区医学人才,即社区全科临床医学人才,而三年制的社区医学教育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在新农合,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对于全科社区医学临床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社区医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考核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社区医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符合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保证其快速发展的医疗保健体系,而基层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取决于基层医疗
卫生从业人员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来自于高质量的社区医学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将“维护和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作为新医改的理念,国家正大力加强地方基层卫联盟生机构的建设,社区医学教育就是为最基层的农村社區培养医学人才,新农合与分级诊疗的政策的出台,必然导致基层一线的医疗人才需求量大增,因此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是非常紧迫的医学教育的任务。
三年制社区临床教育医学技能的人才属于应用型医学人才,这将有别于高精尖的临床医学本科和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方式和方法。
社区全科临床医生培养体系必须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延长了国人的寿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凸显出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也不可小觑,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为主的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金华市居民死因前五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心脏病,其中以恶性肿瘤死亡比例最高,占总死亡数的%。
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也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见长,目前,金华地区基层卫生机构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学科
带头人、全科医生、预防保健人员、护士短缺。
业务水平不高,目前金华市每千人口医师数人,每千人口护理人员数人[1]。
政府对卫生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城市,新医改实施后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的投入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的建设资金仍然不足。
卫生资源过多流向二、三级医院,“倒三角”状况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基层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偏低,基层卫生资源供给不足,城乡之间的卫生服务差距并没有明显的缩小。
如此状况与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地位和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加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下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对于金华地区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及本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质量的三年制临床社区医学教育是实现分级医疗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分级诊疗将全面推开。
高质量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社区全科医生不仅可以使农村及偏远社区的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也负责为患者选择就诊医院、科室及专科医生,向病人提供最合理、最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提高了诊疗效率,减少病人因“乱投医”而浪费的时间和金钱,避免我国医疗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全科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为临床社区医学学制短,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比较少,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围绕农村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卫生宣传,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断,药物和技术的治疗方法,传染病和某些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病预防知识为重点进行课程设置。
培养人文知识深厚、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操作规范的全科社区医生。
因此我们将全科医生教育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有较扎实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留得住,用得上,高质量的全科医学社区医学人才。
三、临床社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现行的社区医学教学模式是二年学校教育一年临床的模式,即所谓2+1模式
这种模式因为学生接触临床较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也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社区临床医学的教学应建立模块教学三大模块教学设计:人文素质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
这三大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穿插进行,而并不拘泥于2+1模式。
1. 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是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沟通能力、法律法规意识等人文的素质的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与医学职业相符合的人文素质,形成“以人为
本、以医德为先”的从医理念和人文素质,同时培养全科医生必备的语言沟通能力。
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灵活多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更多的开放性,形式上更要多样化,避免枯燥僵化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入学时的入学教育,期间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以身说教,以讲座,演讲,讨论的方式进行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学生二年专业课学习结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再进行第二阶段的人文素质的教育。
可以聘请临床各科室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专家结合临床实践对同学进行实习前的强化,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放在医患沟通技巧的教育。
2. 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的学习不但是要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厚重的基础,更重要的通过基础医学的学习培养一个社区医学生应当具备的医学的辩证思维的能力。
基础医学的教学本着实用必需、够用为原则,掌握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要放在知识的应用和医学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淡化学科边界,减少重复内容,注重课程间的合理衔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形态课程如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可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应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
3. 临床医学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在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这里的临
床操作能力并非是指传统医学教育观点中的动手能力,除了熟练、正确地掌握操作手法外,还应具有对临床实践对象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现代医学快速发展、诊断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使得知识自我更新越来越重要。
无论学生在校如何努力,其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总是有限的。
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成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临床课的教学可以尽量采取案例教学法,PBL,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基于网络、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拓展式教学,将课堂集体教学的形式改为3-5人为一个小组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加强社区临床医学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以后应该早期接触服务对象、早期接触临床。
要提早接触临床,在新生入校之际就应该利用周末,安排学生去社区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见习,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对未来的服务对象、工作职责及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临床社区医学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第二阶段:进入临床见习的时间应放在临床课学习之前,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临床见习,并在见习过程中组建见习小组,在见习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鼓勵学生收集相关的病历资料,组织见习后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对所收集的临床医学资料进行讨论,初步了解临床的诊疗处理的方式,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医学的感性认识。
第三阶段就是临床实习阶段,已在临床学习课程的阐述中进行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四、结束语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应当积极适应我国当前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为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