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惠州市小金口中学

王静仁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认识细胞器和细胞膜,对“膜”的概念也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节内容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本章第一节中讲解了“跨膜运输实例”,同学们从现象上初步认识膜的功能。本节内容可看做是对上节内容的延伸,呼应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原则,介绍生物膜的结构。同时又为后面更深入讲解生物膜运输功能奠定知识基础。

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了历代科学家如何抽丝剥茧,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逐步修正对生物膜的认识,最终归纳得出“流动镶嵌模型”。科学家的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流动镶嵌模型描述了生物膜结构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理解科学家认识生物膜的思维推理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和生物膜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科学家的实验

四、教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突破地将教学重心推至科学家如何发现、认识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的内容上。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等手段,以直观的感性认识呼应课文中科学家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实验的意图和逻辑推理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实验中获取直接经验,深刻认识课文知识内涵。

胡萝卜素萃取

结论:膜由脂质组成

课文:不同物质穿膜实验

结论:膜中脂质分子为连续两层

课文:提取脂质分布为单

分子层实验

纸巾小魔术演示实验

结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构成

颜料溶液流动混

溶演示实验

课文:

电子显微镜观察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修正

不足

生物膜是静止的观点

课文:不同颜色荧光标记

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构建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可以运动。

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

糖蛋白的分布和功能

1、引入

师生活动:(1)老师请同学一起吃“秀逗”糖(一种非常非常酸的糖)。提出问题“当你吃到那么酸的糖的时候,你会针对这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2)紧接着老师从群体回答中收集如“什么做的?”;“怎么做的?”之类问题。(3)老师继而将问题引回到课堂:“我们通过学习上一节的内容知道,生物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回顾: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征。老师进一步引导:生物膜有很特别的功能,科学家也和我们一样好奇,就像我们发现特别的糖一样,发出了“由什么构成?”,“有什么结构”的问题。于是开始了众多科学家长达数十年对生物膜结构和成分的探寻旅程”。

2

、探索历程

(1)膜成分的发现

演示实验: 取装有适量水提取的胡萝卜汁的A 、B 试管(提示学生胡萝卜汁中橙色主要是其中胡萝卜素的颜色),分别加入等量植物油,取A 试管摇匀两分钟,静置。B 试管作为对照。让同学观察A 、B 试管中两层液体颜色颜色的不同。

提问:观察发现胡萝卜汁中橙色变浅,植物油中橙黄色加深,这里头发生了什么过程呢?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引导指出,植物油从水中提将胡萝卜素从而使两层液体颜色变化。 老师揭示原理:是由于胡萝卜素属于脂溶性物质,更易溶于油脂中,于是植物油能够从水中提取胡萝卜素。最后板书明确原理:脂溶性物质更易溶于脂质中。

摇匀前 摇匀静置后

(以上均左侧为A 试管,右侧为B 试管)

活动意义:通过“整蛊”式的吃糖,可以活

跃气氛,轻松进入课堂。更关键的是,通过让学生对这种糖提出疑问,自然引入课堂内容。

联系课文: 请同学描述欧文顿实验概况,结果和结论

问题讨论: 小组讨论欧文顿实验的结果如何推导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结论?学生自主表述观点。

老师提示:可以把膜想象成具有一定厚度,物质必须先溶入膜内,才能进入细胞。科学家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容易穿过。也就是说,脂溶性物质更容易溶解在膜中。而我们的演示实验又知道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溶于脂质中。于是我们可以推测,膜是由脂质组成。

转接:于是我们知道了膜的成分是脂质,但是这些脂质是以什么结构组成了膜?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探究。

(2)细胞膜中脂质为两层的发现

演示实验: 故作变魔术状,向学生展示1平方分米纸巾,转身,将双层纸巾展开,再转身向学生展示两倍面积的单层纸巾。提问:纸巾由1平方分米变成成了2平方分米,说明什么?同学能轻易回答出是由于纸巾是两层的。

联系课文:请同学描述1925年荷兰科学家实验概况,并参照演示实验推理方式,引导学生由课文中“单层脂质分子面积为细胞膜两倍”的结果推理出结论:细胞膜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两层。

问题讨论:请同学小组讨论完成两个问题: A 在“空气-水”界面中,脂质分子是如何排列的? B 在细胞膜中,两层的脂质分子式如何排列的?

在学生讨论思考遇到困境时,提示讲解膜中脂质的主要成分“磷脂”的结构特点。再请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作图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活动意义:让学生直接观察到脂溶性物质易溶

于脂质的现实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想象“物质溶解于膜中”,并共同推理得出膜由脂质组成的结论,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水—空气界面”磷脂分子排列

细胞膜中磷脂分子排列

(3)“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的发现

老师简述: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并指出科学家认为膜是静止的观点。

提出问题:同学们对这样的观点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问题提出,由学生阅读、思考指出“静止观点”的不足之处。

老师通过“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受精卵卵裂”的视频例子说明,膜是静止的观点不能解释现实中细胞变形和细胞分裂等现象。

提出问题:既然静止的观点不合理,我们还可以如何设想?

活动意义:

演示小魔术增加了课堂趣味,帮助学生从另一角度理解课文中的现象及推理思维。

通过团队合作讨论问题得出结论,增进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主动性。以板书作图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展示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解决知识拓展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