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操历史形象的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历史真实性

摘要:《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中曹操的形象最为重要,作品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十分成功,但它是以牺牲曹操的历史真实性为代价的,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并不完全像《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不学无术、嚣张跋扈之徒。因此,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文学作品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文学形象历史真实差异原因

O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o Cao in th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of image

Guo Lina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in Xinxiang of Henan Institute of the new 453,007)

Abstract:"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characters in the imag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o Cao, Cao Cao works in the shape of the characters were very successful, but it at the expense of th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of Cao Cao at the cost of, the real history and Cao Cao Incomplete a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outlined in a Buxuewushu, arrogant Bahu of believers. Therefore, Cao Cao image has been popular concern, is that all of its non-African, but one thing is common: as the artistic image of Cao Cao, is written very successful. Cao Cao in shaping literary works, the collection of civil, history, in a personal factors, which will be a shining example of the artistic image will always remain in the world 。

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o Cao literary image of the real differences in historical reasons。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之一,它在三个方面塑造了一个复杂丰满的曹操形象。当曹操以治国安邦为目标时,是一名“能臣”,以争霸天下为目标时,便是一个“奸雄”,而以一己私利为目标时,则成为一个骂名千古的“奸贼”。[1]三国演义历来被看作是一部“七实三虚”的小说,陈寿著《三国志》颂历史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人之杰”。[2]在历史上除了陈寿肯定曹操之外。赞扬或肯定曹操的人也不乏其人,与曹操同时的乔玄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君善自持,吾老矣,肯以妻子为托。”唐太宗称赞曹操:“拯救沉溺,扶持颠覆。” [3]杜甫言:“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长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4]宋穆修称赞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光显盛大之业于来世。” [5]苏东坡言:“章子以为魏不能一天下,而天下亦无犹如魏之强者,吴虽存,非两立之势,奈何不与之统” [6]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以魏纪年,说明曹操在历史上得到了一些史家的承认。

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对曹操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都有了全新的研究分析。

新中国成立前期的《三国演义》研究逐渐经历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鲁迅先生就曾指出:它“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鲁迅先生做出此评价就是从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真实性、典型性等审美标准来评论曹操等人物形象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国演义》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来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在那个时期曾掀起一股对曹操人物形象“翻案”的热潮。毛泽东于1954年就已说过:“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这也从另一面说明了要求人们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一九五九年,在郭沫若同志提出“为曹操翻案”之后,学术界就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鸣,以后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也一直不断。但是争论各方都承认,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80年代以来,经过10年十年动乱之后,学术界为了清理“评法批儒”所造成的混乱,又重新探讨了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评价问题。一些论者继续就五十年代后期为曹操“翻案”的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有的论者则发现了《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对曹操形象的处理是有所不同的,还有的论者则运用了新的理论视角对曹操形象加以诠释,都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新见解。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改变、思想的开放。人们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他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也就有许多客观的评价。

笔者通过《三国演义》原著,并结部分学者对曹操形象的研究,对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一、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差异性

(一)徐州之战中的滥杀问题。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冬,曹操为报父仇,发起徐州之役,引起了历史上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即曹操的滥杀问题。《三国演义》写曹操进攻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干了很多坏事,并引有四句诗: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杀”,似乎是说曹嵩一家被杀是应该的,可见衔恨之深。然而稽考史料,曹操的杀人问题并不象作者描述的那样严重。

《三国志—魏志—陶谦传》称:“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7]《武帝纪》云:“太祖征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夏复征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这里说的“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和“多所残戮”的情况主要是指士兵的死伤而言,不是指人民群众所受的损失。两军交战不可能不死人,把这些帐完全算在曹操一人头上是不合理的。《三国演义》的作者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不采纳《三国志》的记载,而把《曹瞒传》和《后汉书》中的内容作为撰写的依据,而《曹瞒传》是东吴人所著,本身就含有敌对宣传的成分,作为史料自然不足采信。

(二)关于许田射猎一事的考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