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学、词汇学等方面看英语歧义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有关歧义现象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用学等几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阐释,以期读者对歧义现象有一个较全面和理性的认识,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消除歧义的方法。

关键词: 歧义现象; 语音学; 词汇学; 句法学; 语用学
引言
歧义现象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使用中经常出现。

不论是谈话,写作,阅读,还是和他人交流,都会发现有歧义现象的存在。

因此对歧义的研究成了语言学家关注的课题,也成为语言学界一个热点问题。

在许多语言学论著中都有对歧义现象的研究,如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Lyons,
2000:5456)、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Verschueren, 2000:75112)、英语词汇大全(汪榕
培,1997:152 153)等等。

从语言学概念上讲,歧义是指一个词、短语、句子或句群有一个以上的意义(张韵飞,1986:250)。

根据现在的研究结果,歧义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口语歧义,又叫语音歧义;另一种是书面歧义,通常又被分为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

语言学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范畴,它包括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由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构成。

外部语言学则研究语言与社会、思维、历史、心理、人类的关系,从而由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构成。

本文试图从内部语言学的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阐释,希望从语言学基础知识上对歧义现象做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解释,从而有利
于在这一课题上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从语言学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些消除歧义的方法。

作者认为如果对歧义现象没有全面的了解,则不可能有准确的交流,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

1. 英语歧义现象的语言学阐释
歧义现象属于语义范畴,正如上文提到的,一个词、词组、句子或句群有一个以上的意义就会产生歧义。

造成歧义的因素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1 语音歧义
一些词语、词组或句子用书面表达时没有歧义,但在语音表达时,则会产生歧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连读与省略
因为英语属于表音系统,它的连读和省略经常会造成歧义(王新,1999:64)。

例如:the gray tape/ the great ape.当斜线后的词语“great”的/ t /与“ape”连读时则与斜线前词组的读音完全相同,从而造成同一读音有两个意义,形成歧义。

又如a name/ an aim也是如此,当后一组的“an”与“aim”连读时,与前一组语音相同,造成歧义。

(2)标点符号的使用
在书面表达时,标点符号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语音中,标点是不能被读出的,从而造成歧义。

例如句子(a)They are my brother s keepers.(b) He said,“He will take the garbage out”.在(a)中,“brother s”和“brothers ”是同音,造成歧义。

在(b)中,引号不能被读出,因此从句可能是直接引语,也可能是间接引语,歧义产生。

(3)同音异形异义
英语中有些词的拼写,意义不同,但读音相同,如“dear-deer”、“meat-meet-mete”、“there-their”,这些词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sowing”和“sewing”是同音异形异义词。

当听到“They are /sэuíη/”,则不知道他们是在播种还是在缝纫。

(4)重读的使用
重读音节的不同也会造成歧义。

如/bílэu/,如重音放在第一个音节,则为单词“billow”,表示巨浪
的意思。

若在第二个音节上,则为单词“bellow”,表示“在……下”(戴炜栋等,1998:22)。

又如,当我们听到/э gí:n hаu s/时,则为“a greenhouse”,若是/эgí:n hаus/时,则为“a green house”。

同样“a blackboard”和“a black board”、“a darkroom”和“a dark room”也是如此。

1.2 词汇歧义
当一个词有一个以上的意义时为词汇歧义(Carroll,2000:123)。

汪榕培指出主要有三种原因造成词汇歧义: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对词形变体的不同理解以及词语的粘和程度。

(1)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
当一个词有不止一个意义时,则是一词多义(文秋芳,1995:124)。

例如“table”既可表示桌子,有可指目录,还可指乘法表。

因此对于句子“Look at the table.”就有不同的释义,歧义也就产生。

同形异义是指词的拼写相同,但读音与意义不同。

例如“tear”/tíэ/和“tear”/ tεэ/,“sow”/sэu/和“sow”/sаu/.在没有上下文语境时,同形异义词会导致歧义。

又如“Where is the bank?”是问银行在哪儿,还是问河堤在哪儿。

“Are you engaged?”是问你忙吗还是询问你订婚了吗。

“They saw her duck”是说他们看到了她的鸭子还是他们看到她迅速俯身。

在这里,歧义产生了。

(2)对词形变体的不同理解
有时对词形变体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歧义。

如“unlockable”可以被看作“un-lockable”表示不能被锁,也可以看作“unlock-abe”指能够不被锁。

(3)词语粘合程度的不同
如果对某一词语与另一词语的粘合程度不同,也会造成歧义,如“Jack and Mary are married”是歧义句,因为它既可表示Jack和Mary结婚了,也表示Jack和Mary各自结婚了。

又如词组“a small bird house”既可指小鸟的窝也可指小的鸟窝。

1.3 结构歧义
和词汇歧义一样,结构歧义也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结构歧义有很多种类型,本文将对主要的十种类型进行阐释。

(1) Be+adj+Infinitive的结构
这种类型句子的表层结构是相同的,但深层结构是不同的,从而意义也不同,比如说“The chicken is too hot to eat.”可以表示鸡肉太烫了而不能吃,或指鸡感到太热而不吃东西。

这两句的表层结构是一样的,都是“be +adj + infinitive”,但深层结构是不同的。

表示第一种意思时,它可以表示“The chicken is too hot that someone can t eat the chicken.”表示第二种意思时,它可以表示“The chicken is too hot that chicken can t eat anything.”
(2)连词“and”
在一些词组中,连词“and”也会造成歧义。

如“Small cats and dogs”。

small可以修饰“cats和dogs”或只修饰“cats”,从而有两种释义:小的猫和小的狗或小的猫和狗。

(3)现在分词+名词
在这种结构中。

现在分词与名词有两种结构关系。

一种是“修饰语+中心语”,一种是“谓语+宾语”。

比如句子“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boring.”可以理解为拜访亲戚很无聊,也可理解为“来拜访的亲戚很烦人”。

(4)所有格结构
所有格也能造成歧义。

比如词组“the love of a father”可以看作是父亲的爱,也可以释义成热爱父亲。

又如“John s book”有几种意思:John写的书、John所有的书、John正在读的书、John买的书等。

(5)副词修饰关系
通常在句子中,副词既可修饰动词又可修饰整个句子(林洪志,2001:15),而这也会导致歧义。

比如在句
子“Abraham presented his talk naturally.”中naturally可以修饰“presented”表示Abraham 自然流利地陈述了他的发言,也可以修饰整个句子表示Abraham陈述了他的发言,这是很自然的。

(6)介词短语的修饰关系
在一个句子中,介词短语可作状语,也可作定语(林洪志,2001:15)。

这一现象也易引起歧义,比如说“Annie whacked a man with a umbrella”,介词短语“with a umbrella”可以修饰动词“whacked”,表示Annie用伞打了那个人,又可以修饰“the man”,表示Annie打了那个带伞的人。

(7)句子成分的不确定
在英语中一些句子有的成分不明确(林洪志,2001:18),这也易造成歧义。

这种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呼语还是同位语?
有时有的词既可作呼语也可作同位语,这就产生了意义不清,比如在“Here is the famous Duke James.”中,James可作呼语,表示对James进行介绍这位有名的公爵,也可作同位语,表示公爵叫James。

第二种情形:是宾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
“N+V+N+Wh-”的结构通常导致歧义,如“Pam asked the copwho Jack confronted.”,在这个句子中who从句可作宾语从句,表示Pam问警察Jack遇到了谁,也可作定语从句修饰“the cop”,表示Pam
问Jack遇到的警察。

第三种情形:是状语,定语还是补语?
一些词或词组在句中可作状语,定语或补语,这也易引起歧义。

如“I found the panda up a tree.”,当“up a tree”作状语时表示我在树上发现了熊猫,作定语时表示我发现了树上的熊猫,作补语时表示我发现熊猫爬上了树,“up a tree”在句中成分的不确定使句子产生了歧义。

(8)省略不当
有时候因省略不当也会造成歧义(王新,1999:65)。

比如说,句子“Your dog seemed to like me better than you.”因为对“you”后面的成分省略不当造成两种理解:既可理解为你的狗似乎喜欢我超过喜欢你,又可理解为你的狗似乎比你喜欢我。

(9)否定词否定范围不清
在英语中,否定副词“not”经常带来歧义(王新,1997:64)。

如句子“He didn t come to see me.”中,not可修饰come表示他根本没来看我,也可修饰to表示他来不是看我的。

(10)不同的从句
在句子中,一个从句可以作不同的成分,这也会造成歧义,比如“Write and tell me if you can come.”if 从句可作宾语从句表示写信告诉我你是否能来,又可作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你能来写信告诉我。

又如句子“Since I lost my glasses yesterday, I haven t been able to do any work today.”,since 从句既可表示原因:因为我昨天丢了眼镜,也可表示时间:从昨天丢了眼镜来。

因为从句所起的作用不同,使得句子有不止一个意义。

1.4 语用歧义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造成歧义的因素有三个:代词的歧义,不同的上下文,以及委婉语和隐喻的使用。

(1)代词的歧义
如果代词指代不清也会造成歧义。

比如句子“What are we having for dinner, mother?”(胡壮麟等,1998:174),句中代词“we”既可包括妈妈也可不包括,从而造成歧义。

又如“Charles kissed his wife and George kissed his wife, too.”,第二个代词“his”就是歧义的,它既可指“Charles”,也可指“George”。

(2)不同的上下文环境
上下文对确定话语的意义有很大的作用,语用学研究的就是不同的语境是如何决定或影响话语的意义的(胡壮麟等,1998:270),同样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句子“I m nervous.”
在口试语境中可表示没能听懂你说的话。

又如句子“John is like a fish.”就是个歧义句,在John 游泳时表示他游得很好,在聚会上表示他能喝很多酒,若是在其他的场合可表示他就像鱼一样冷漠。

(3)委婉语与隐喻的使用
几乎在所有文化中,都有某种事物或现象人们要回避谈及。

当这种事物或现象被提及时,人们就用其他词语来替代,这种替代语就叫做委婉语(邓炎昌等,1989:84)。

有时委婉语的使用也会导致歧义。

比如说句子“The great thinker went to sleep.”(王新,1999:67),“went to sleep”是死的委婉语。

因此这个句子既可表示这为伟大的思想家逝世了,也可仅表示他去睡觉了。

有时隐喻的使用也会导致歧义,比如“He was called to the bar.”,“the bar”作隐喻可表示律师工作,不作隐喻可表示某个吧,从而产生了歧义。

2. 歧义现象的避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歧义存在于语言学的每个方面。

为了避免歧义,林洪志曾在他的文章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如对句子“Abraham presented his talk naturally.”可改变句子的顺序,将“naturally”提前至句首或动词前;对省略不当,则可补充省略成分或提供合适的上下文来消除歧义。

崔刚在他的文章《计算心理语言学导论》中给出了句法操作模式来分析歧义:一种是最小连结即使树形图表示的句子结构中的结点尽可能少,一种是右边连结即将歧义的成分与最右边成分相连结。

比如说“The dog bit the man in the car.”,根据最右连结理论,“in the car”修饰“the man”,从而歧义被消除了。

在翻译中,对于歧义有三种方法来消除(王逢鑫,1997:43 442):一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二是保持歧义达到原文效果,三是让译文也有歧义。

3. 结束语
歧义并不都是负向影响,也有善于利用歧义的例子,如海明威的名著《永别了,武器》,其原文为Farewell to Arms,这里arms既可指武器,也可指臂膀,文中男主角最后臂膀是断了。

这种用法称为“双关语”,这种歧义是读者都能接受的。

对于歧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将有助于更准确、流利、有效地使用语言,对歧义现象的研究仍将是今后一个研究的重点,此领域将期待更多的学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刚.计算心理语言学导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14 18.
[2]戴伟栋,速定芳,张诸林,陈霞芳.现代英语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林洪志.英语结构歧义以及消除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15 17.
[6]汪榕培,陆晓娟.英语词汇大全[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7]文秋芳.英语语言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8]张韵飞.现代英语词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9]Carroll, W. David.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0]Lyons&John.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1]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