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料成形性理论评价与深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期苑世剑等:板料成形性理论评价与深入研究

变形,板料由于局部细颈的很快发展而被拉断。

后来,Marciniak根据Hill理论发现,在双向

拉伸试验中,如果两应力的比值z一&/∞>o.5时,

集中性失稳应先于分散性失稳发生,这和实际情况

不符。为此,Marciniak和Kuczynski从材料损伤角

度提出了沟槽假说,简称MK理论口]。M_K理论

认为,由于受载板料的物理性质或者板厚存在不均

匀性,变形时在垂直于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发展为一

凹槽,槽内的应变比如z/&。将略小于槽外,随着

变形的发展在槽内形成一条长度变化为零的线,从

而出现平面应变状态下的集中性细颈。根据这一假

设,板料的集中性失稳是由板料存在的初始缺陷引

起的。但实验表明,用M_K理论计算的板料初始厚

度不均匀程度要远远大于板平面的实际情况。为此,

人们从两个不同角度对M—K理论进行了修正,一种

认为厚向不均匀是在分散性失稳后产生的,另一种

认为是内部的缺陷造成了板厚方向的不均匀。但是

理论汁算和实验结果仍有较大差别[4’“。尽管后来

LeHnitrc根据连续体损伤力学提出了描述材料损伤

对杨氏模量E影响的损伤参量D的概念,仍没有取

得很好的结果f6】。

从连续体失稳角度,storen和Rice提出了所谓

的屈服面尖点理论,认为:假设板料初始状态是均

匀的,当塑性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交滑移

的作用在多晶体材料的屈服表面上形成尖点,使发

生集中性失稳成为可能口]。后来Bressan和wil一

1iams等又提出,临界剪切应力失稳准则”J。由于缺

乏足够的实验证据,这些理论的可靠性和应用范围

都是有限的。

陈光南和胡世光等通过实验研究认为,正常的

戚形用板料的表面粗糙度不会导致集中性失稳,板

料的集中性失稳主要受内部}L穴的尺寸与分布的影

响。从分散性失稳到集中性失稳的转变,是一个由

损伤引起物体的应变状态向宏观平面应变状态漂移

的过程o]。根据其实验结果,提出了只包含板料基

本成形参数n值和r值,忽略损伤量而仅考虑损伤

对应变状态漂移的影响的拉伸失稳物理模型以及相

应的成形极限计算方法。

在拉伸失稳理论的评价和板料成形极限的研究

方面,Keller和Goodwin于上世纪50、60年代提

出了成形极限图(FLD)的概念【”1“J。FLD的提出

为板料成形极限的研究以及拉伸失稳理论的评价提

供了基础,为判断板料开裂成形极限提供了有力工

具。FL,D的建立可以采用理论计算方法,也可以采7

用实验方法。利用标准的实验装置,通过改变试件宽度和润滑等条件,可以利用获得的极限应变数据来绘制FLD。

从FLD的提出,塑性加].界和力学界学者肘FLD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如利用FLD分析板料成形过程加载路径、变形状态、毛坯形状和材料性能对开裂破坏的影响.对实际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是,绘制FLD通常使用的是线性或近似线性的应变路径,而由极限应变构成的FID受应变路径的影响很大,所以对于实际成形中常见的复杂应变路径,所建立的FLD不能很好的用于破裂的预测。因此,研究复杂应变路径下的拉伸失稳已成为板料成形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Kleemola等在1977年发现极限应变只由最终的应力状态决定,而和应变路径无关[1“。人们便试图用极限应力来衡量复杂应变路径下的成形极限问题。Arrieux等人于1982年首先提出成形极限应力图(FLsD)的概念,并通过实验确定了线性和双线性应变路径下的FLSD|”’1“。

但是,无论是利用极限应变还是极限应力来衡量复杂应变路径下的成形极限.都涉及到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杂加载。因此,复杂加载实验的实现,已成为目前制约FIJ)理论或者成形极限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万敏对实现复杂加载路径的实验方法及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十字双向拉伸实验来实现复杂加载路径[1“。但只有解决载荷的实时控制以及应力、应变的测量问题,才能够实现双向比例加载、双线性加载等真正意义上的复杂加载方式。

3塑性屈曲和起皱问题

屈曲起皱是薄板和薄壳类结构的另一种主要失效形式。相对于板料开裂成形极限的研究,起皱问题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从屈曲起皱产生的原因、预报以及屈曲后的性质等各个方面对屈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力学分析角度看,起皱是板坯或壳体在某种局部压应力作用下产生屈曲并出现后屈曲大变形的外部宏观表现。在塑性加工领域常称塑性屈曲为皱曲。皱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应力状态、材料的力学性能、工件的几何形状以及接触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太多,同时考虑这些因素对皱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是非常

板料成形性理论评价与深入研究

作者:苑世剑, 何祝斌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刊名:

塑性工程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STICITY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3,10(3)

被引用次数:9次

1.SWIFT H W Plastic instability under plane stress 1952(01)

2.R Hill On Discontinuous Plastic Sta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ocalized Necking in Thin Sheets [外文期刊] 1952(01)

3.Z Marciniak;K Kuczynski Limit Strains in Processes of Stretch - Forming Sheet Metal[外文期刊] 1967(09)

4.K Tadros;P B Melior Some Comments on the Limit Strains in Sheet Metal Stretching[外文期刊] 1975

5.R Sowerby;J L Duncan Failure in Sheet Metal in Biaxial Tension, Int[外文期刊] 1971

6.J Lemaitre预估结构中的塑性破坏或蠕变疲劳破坏的损伤模型 1981(04)

7.S Storen;J R Rice Localized Necking in Thin Sheets[外文期刊] 1975

8.J D Bressan;J A Williams The Use of A Sheet Instability Criterion to Predict Local Necking in Sheet Metal Deformation, Int[外文期刊] 1983

9.陈光南板料拉伸变形损伤、失稳与成形极限研究[学位论文] 1991

10.Keeler S P;Backofen W A Plastic instability and fracture in sheets stretched over rigid punches 1956

11.Goodwin G M Application of strain analysis to sheet metal forming problems in the press shop 1968

12.Kleemola H J;Pelkkikangas M T Effect of pre-deformation and strain path on the forming limits of steel 1977

13.Arrieux R Determination of an intrinsic forming limit stress diagram for isotropic sheets 1982

14.Arrieux R;Bedrin C Boivin M Determation of the strain path influence on the forming limit diagrams from the limit stress curve[外文期刊] 1985(01)

15.万敏;周贤宾复杂加载路径下板料屈服强化与成形极限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塑性工程学报 2000(02)

16.F R Shanley On the inelastic buckling of plates 1956

17.P P Bijlaard Theory of plastic buckling of plates and application to simply supported plates subjected to bending or eccentric compression in their plane 1956

18.R N Dubey Bifurcation in elastic-plastic plates 1979

19.S B Batdorf;B Budiansky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plastic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lip 1949

20.M G Lay Flange local buckling in wide-flange shapes 1965

21.E T Onat;D C Drucker Inelastic instability and incremental theories of plasticity 1953

22.章亮炽;余同希;王仁板壳塑性屈曲中的佯谬及其研究进展 1990(01)

23.崔令江薄板冲压成形中的剪应力起皱的研究[学位论文] 1989

24.河合望深绞限界条件(2) 19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