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头颈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水平断面
(1)前部: 为胼胝体膝以 前的部分,主 要结构与第5 水平切面的前 部基本相同。 (2)中部: 位于胼胝体膝 和压部之间, 在正中矢状位 上仍为透明隔, 与穹窿体相连 接,两者并分 隔两侧脑室。
侧脑室的中央部在此断面上已消失,前角的外侧壁上出现了尾状
核头。穹窿体前部两侧为背侧丘脑。尾状核头和背侧丘脑的外侧为 内囊,内囊向外侧依次为豆状核壳、外囊、屏状核及最外囊。(3) 后部:除胼胝体压部与直窦有大脑大静脉的断面外,后部所含的回、 叶、沟等结构与第5水平断面后部基本相同。
颅 底
大 脑 动 脉 环 脑的动脉供给来自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
动脉系。两动脉系进入颅腔后在脑底部发支 吻合成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本节重点
RBL(Reid基线) 胼胝体、内囊 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走向 大脑外侧面的五个叶名称
基底神经节、半卵圆中心、松果体区、基底 核区、脑室、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
第9水平断面
(3)后部:位于 鞍背后方、小脑幕 切缘的内侧。主要 结构为脑桥和小脑 的断面。脑桥被盖 部后方的腔隙为第 四脑室的上角。大 脑后动脉在脑桥两 侧从前向后绕行。 脑桥的后方为小脑 半球和蚓部。蚓部 后方为直窦汇入窦 汇之处,向两侧为 横窦。
(4)两侧部:为蝶鞍和小脑幕外侧的部分。主要结构有颞叶皮质、 侧脑室下角及其内侧的海马旁回与钩,小脑后方有部分枕叶皮 质与颞叶相连(图1-32)。
小脑延髓 池亦称枕大 池。为脑池 中最大者。 位于颅后窝 的后下部, 小脑和延髓 之间。
脚间池
桥池
脑池
桥池(桥前 池),位于 脑桥腹侧面, 其内有基底 动脉。
脚间池 又名基底池, 位于两侧颞 极之间,含 脚间窝,池 内有动眼神 经和大脑动 脉环。p31
交叉池
脑池
环池
环池包 绕中脑 大脑脚 的外侧 面. 交叉池 位于视 交叉前 方,池 内有视 交叉。
第8水平断面
(2)中部:位 于外侧沟后方、 四叠体池前方及 两侧部。其前外 侧有尾状核头、 豆状核壳,二者 相连。两者后方 的横行纤维为前 连合。第三脑室 后方的中线上有 一小孔,为中脑 水管的水平断面。
在中线的两侧由前向后可见到大脑脚底、黑质、很圆的红核及下 丘的断面。外侧沟及其内的大脑中动脉断面,再向外为颞盖,其前部 为颞上回,后部为颞中回。下丘后方及两侧的腔隙为四叠体池。池外 侧的颞叶中出现侧脑室下角,角之底壁的隆起称为海马。海马后内方 向内突出的脑回为海马旁回(图1-31)。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缘之间。p30

眼球、眶脂 体、外直肌、内 直肌、视神经

鼓室是具有6个壁而不规则的窄腔隙,可分为上、上、前、后、 内、外侧6个壁。上壁—盖壁;下壁—颈静脉壁;前壁—颈动 脉壁,此壁有咽鼓管鼓室口;后壁—乳突壁,此壁上部有乳 突窦入口;外侧壁—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内侧壁— 迷路壁。
第9水平断面
为通过视交叉的平 面,可分为前部、 中部、后部及两侧 部。(1)前部:位 于视交叉之前的部 分。视交叉为横行 的条状结构。正中 线前端有鸡冠,后 端有交叉池,两侧 为直回、眶回。鸡 冠前外侧可见额窦, 两侧眶腔内眼球已 剖开,显露出眶脂 体和部分眼外肌。
(2)中部:由蝶鞍周围的结构组成。前为视交叉,两侧有颈内动脉、大脑 中动脉。在视交叉和脑桥基底部之间,自前向后依次有漏斗、鞍背断面 及鞍上池,再向后为脚间池、基底动脉、动眼神经等。
黄文华
头颈部
头部以下頜骨下缘、下頜角、 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 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分开。(了 解)
断层解剖学头颈部常用的基线
RBL(Reid基线) 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
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CML(眦耳线)/OML(眶耳线) 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面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SML(上眶耳线) 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
第7水平断面
恰好通过室 间孔,丘脑、 基底核与内囊 显示更清楚。 此断面仍由胼 胝体分类前、 中、后三部。 (1)前部: 位于胼胝体膝 和外侧沟以前, 主要结构同第 6水平断面。
(3)后部:为胼胝体压部的后方和后外侧。在胼胝体压部后方正 中线上有一“V”形剖面,为小脑幕顶,其后端内有直窦,再 向后为大脑镰及上矢状窦。
(2)豆状核位于岛叶的深部,形状近似于凸透镜。
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
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包括联络纤维、 连合纤维(胼胝体)和投射纤维(内 囊)三种,这里主要介绍后两者。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切面上为一条 弓形宽厚的白质带,从前到后依次分为嘴、膝、干和压部。
尾状核
豆状核
背侧丘脑
内囊为一宽厚白质,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向内侧的“><”字形,可分3部 分:①内囊前肢(或称额部):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②内 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③内囊膝部:位于前、后 肢会合处。
眦耳线 眶耳线
Reid 基线
上眶耳线 眉听线
常用基线示意图
根据需要, 可以选用 上述任一 基线进行 CT扫描, 其目的是 在于用最 少的检查 层面囊括 最多的结 构,这既 可达到疾 病的诊断 目的,又 可减轻患 者的负担。
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称大脑皮质,深面 的白质称髓质,白质中的若干灰质团块 为基底神经核;半球内的室腔为侧脑室。




侧面观
腹面观
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顶为脉络 组织。底为下丘脑。第三脑室向前上借室间孔通侧脑室,向后 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第 四 脑 室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顶的尖朝向 小脑。底为菱形窝。第四脑室上角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 下角连脊髓中央管。
室、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头部典型层面
矢状缝 上矢状缝层面 顶骨
1
经上矢状窦和大脑
上静脉层面
1
经中央旁小叶横断层
顶骨
1
经顶内沟上份层面
顶骨
经顶内沟中份层面 顶骨
经顶内沟下份层面 顶骨
半卵圆中心层面 顶骨
胼胝体干层面 顶骨
脑池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 下隙在脑的 沟、裂等处 扩大,形成 蛛网膜下池, 亦称脑池。
概念
基底核区:指基底核及其邻近区域的结构。 半卵圆中心: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
皮层深面的髓质可见白质呈半卵圆形。
1。纹状体由豆状核和尾状核组成,两核在前端和腹侧面互 相连结。(1)尾状核为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头、体、 尾三部。头肥大突入侧脑室。向后逐渐变细形成体、尾部。尾 部沿丘脑背外侧缘后向,再弯向下,至前端终于杏仁体。
侧脑室的铸型
侧脑室:位于大脑两半球内,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前角、中央 部、后角、下角四部,前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脑 室 上 面 观
脑 室 的 铸 型
前角:为室间孔以前的部分,伸入额叶,冠状断面呈三角形。 中央部:中央部位于顶叶,自此向前、后、下发出3个角。
脑 室 的 铸 型
后角:伸入枕叶,形态、长度多有变化,多呈短三棱锥体形。 下角:在背侧丘脑的后下方弯向前下进入颞叶。
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并转至上外侧 面。距状沟从胼胝体后缘弓形向后达枕叶后端。
大脑半球外侧面
额叶为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之前的部分。顶叶为外侧 沟上方、中央沟后方、顶枕沟以前的部分。颞叶为外侧沟 以下的部分。枕叶为顶枕沟以后的部分。岛叶位于外侧沟 的深面,呈三角形,以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界。
第10水平断面
(3)后部:位于 鞍背、枕背斜坡 后方,两侧小脑 幕之间。脑桥位 于后部的前份, 脑桥基底部与斜 坡之间的腔隙为 桥池(桥前池), 基底沟内有基底 动脉。小脑中脚 为脑桥伸入小脑 的纤维,三叉神 经根附着于基底 部与小脑中脚连 接处。
大脑 沟回





大脑半球间有大脑纵裂,裂底借胼胝体左右相连,胼胝体
沟环绕胼胝体的背面。扣带沟位于胼胝体沟的上方并与之平行。 扣带回位于扣带沟和胼胝体沟之间。
大脑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包括白质、 灰质、和侧脑室。
白质主要介绍胼胝体和内囊。 灰质主要介绍基底核:基底核位 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白质中,包括纹 状体、屏状核及杏仁体。
第7水平断面
(2)中部: 位于胼胝体膝 和压部之间。 中部的前1/3主 要为侧脑室前 角所占据, “><”形,由 胼胝体膝、透 明隔、穹窿柱 及尾状核头围 成,借助穹窿 柱与室间孔通 第三脑室。中 部的中1/3为第 三脑室、丘脑 所占据。
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丘脑、尾状核头的外侧为“><”形的内囊, 再向外侧依次为苍白球、壳、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岛叶的外侧 是大脑外侧沟,沟之前端成为大脑外侧窝池,沟内或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 其分支的断面。中部的后1/3部位于胼胝体压部两侧,主要结构为尾状核尾、 视辐射。在背侧丘脑的后外侧、视辐射根部有一小圆形灰质断面,即尾状 核尾的断面(图1-30)。
p31
脑池
脚间池又名基底池,位于两侧颞极之间,含脚间窝,池内有动眼 神经和大脑动脉环。P31
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池内有视交叉。p31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p31
四叠体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脑外侧窝池
外侧裂池
大脑外侧窝池(外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与岛叶之间的大脑 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p 30
第10水平断面
此断面平视神经和 小脑中脚,也分为前 部、中部、后部及两 侧部。(1)前部:为 蝶鞍之前的部分,主 要结构是鼻腔和眶腔。 筛窦位于鼻腔的两侧。 眶腔前部主要是眼球 的剖面,内有晶状体。 眼球后方有长条状的 视神经,其内、外侧 分别为内直肌和外直 肌,余部为眶脂体等。
(2)中部:位于前床突和鞍背之间。前床突内侧有颈 内动脉断面,蝶鞍内有垂体。(图1-33)。
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 的显示。)
Frankfort平面(FHP与RBL近似) 在颅骨上是由左右外耳门上缘点和眶
下缘点组成的平面。(在活体上相当于人 站立时,臀部和背部靠墙,两眼向前平视 时的颅骨位置。)
眉听线(EML) 为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过该线的平面,也是常规CT检查常用的 扫描线。
第8水平断面
有前连合、四叠体 池、小脑蚓、小脑 幕等主要结构。分 前、中、后三部。 (1)前部:为外 侧沟以前的部分。 大脑纵裂向后达第 三脑室的前方,内 有大脑镰,两侧有 额上回及额下回。 外侧沟内为大脑外 侧窝池,较宽大。
(3)后部:为四叠体池后方的部位。下丘后方有小脑蚓,两侧的 “V”形切缘为小脑幕,幕后方为直窦、大脑镰及上矢状窦。 大脑镰的两侧从前向后依次有枕颞内侧回、枕颞沟及枕颞外侧 回。
脑室
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有的个体还出现 第五脑室及第六脑室。
侧脑室
左右各一,内含脑脊液,略呈“C”形延伸至半球各叶, 可分为四部:中央部位于顶叶,自此向前、后、下发出3个 角:前角向前伸入额叶;后角向后伸入枕叶;下角向前下伸 入颞叶。侧脑室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在中央部和下角 有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鼻腔与鼻旁窦
口腔与唾液腺
头中部的水平断面
特点:均可见脑室
第5水平断面
侧脑室中央部 已显露,由连接 胼胝体前、后部 的透明隔所分隔, 此断面可分为三 部, (1)前部: 大脑纵裂内有大 脑镰及其前端的 上矢状窦断面。 半球内侧面可见 扣带回。
(2)中部:在正中矢状位上有分隔侧脑室中央部的透明隔。半 球白质主要是胼胝体横行纤维和辐射冠,再外侧为中央前回及 中央后回。(3)后部:大脑纵裂内有大脑镰,前端有下矢状 窦,后端有上矢状窦。胼胝体后方有扣带回、扣带沟等。
大脑又称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分为 三面,即上外侧面、内侧面及底面。上外侧面与内侧面交 界处称为上缘,而与下面交界外称为下缘。半球表面有许 多沟回,而深沟在断面上区分脑叶及辨认脑回的重要标志。
大脑半球外侧面
中央沟起于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经上外侧面斜向前下方。 在头上部水平断面上,中央沟为最深的一条脑沟,沟前方 的中央前回宽而厚,后方的中央后回窄而薄。外侧沟由半 球下面经外侧面斜向后上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