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内部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高职院校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和控制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财政资金的投入效果,现已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甚至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1.需要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率。高职院校在国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增长是有限的,每年不会增加很多,而学校要想迅速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一是必须想方设法的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保障的办法无外乎两种,即开源和节流。一是开源,即想办法筹措资金,如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校企合作办学、提供社会服务、申报国家项目资金等。二是减少开支,即提高管理水平,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加强内部管理首要的工作就是摸清底子,弄清办学成本,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
2.是政F确定经费拨款定额的需要。教育成本是政F确定高校财政经费拨款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现行的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核拨方式,但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性质学生的经费定额,我们还缺乏准确的成本依据,目前主要靠的是经验数据。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为政F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利于政F确定经费拨款定额标准。对于评估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也是有益的。
3.是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需要。近年来,家庭教育支出已经成为
很多家有学生居民的一项主要经济负担,高校收费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根据受益原则个人也应分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按照《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成本为依据。因此,开展教育成本核算工作对于政F制定收费标准、建立成本补偿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对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保障社会、学生和家长知情权的需要。4.需要全面实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面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化阶段发展需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发展效率已成为攻坚问题,各个产业都在突破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离不开现代化财政制度的建立,只有通过建立健全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才能控制财政预算及各级经费的有效支出。内部成本核算的控制,是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奠定基础和保障。合理的成本核算,能够解决投入与产出的绩效平衡问题,让财政资金用于前沿,真正解决高职院校存在的资金问题,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影响高职教育成本的因素
分析在对学校教育成本产生影响的的诸多方面中,对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新建学校、发展中学校、相对成熟学校和成熟学校四类。学校成熟程度和教育成本之间存在反向影响关系。
2.学校的办学性质。主要指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它是省立大
学、市立大学或由厅局管理的工业学院。这直接关系学校的财政拨款方式、收费标准等,对于学校收入影响很大。
3.办学规模。是指学校的在校学生数所达到或应达到的数量规模。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学费等各项收入,是财政拨款之外的其他资金中,最大的经费补充。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存在规模效益,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所以,办学规模对教育成本及办学效益影响明显。
4.教职工数量。在学生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应该说教职工数量越少,达到的成本效益越高。衡量的标准主要看“两个比值”,即“生师比”和“生员比”,也就是学年折合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之比、学生人数与教职员工总数之比。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只有“生师比”和“生员比”都适中,其教育成本、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5.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与对教育的投入息息相关。一般来讲,教学质量越高的院校,在师资、学生、社会环境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办学成本必然越大。
6.内部管理。作为教育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和管理者,学校能否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特别是资金管理,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发展效率和程度。
三、构建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1.遵循建立教育成本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按照我国《政F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规定,高职院校在资金
控制过程中,除了遵循条例的一般性原则,还应保证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现实制为辅的核算制度。同时在配比原则下,确保日常发生的各种支出,能够根据其性质及用途与其相应的资金来源相匹配并得到补偿,并且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确认与核算区别。
2.合理设置教育成本项目。一是合理设置内部成本核算单位。成本核算单位作为最基本的资金划分对象,应当根据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和成本管理要求,把二级院系或职能部门作为成本核算单位进行划分,以此进行编制经费预算,归集成本费用,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等活动,并对各个核算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以提高成本核算效果。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以及各部门协同配合。在实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合理划分内部成本核算单位,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在将二级院系、职能部门或项目单位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单位后,再进一步内部细分。例如,后勤服务集团可根据经营服务功能和性质下设若干服务中心,作为成本核算单位的子单位。二是细化教育事业支出分类。按照高等学校执行的《政F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规定和衔接规定中,将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事业支出,按其支出功能划分为业务活动费(教学费用、科研费用)、单位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后勤保障费用、离退休费用)等五大类支出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按照《政F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设置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支出科目,分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