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和中国当代军事史研究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近十五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日渐兴盛,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口述史是一种借助口头历史材料进行研究的历史学方法,它以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收集并整理个体的口述资料,从而还原历史事实,展现历史真相。
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本文将就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从理论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有所了解。
一、口述史理论研究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口述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上,口述史主要是以普通人的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但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理论的不断深入,口述史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了普通人的口述资料,还包括了政治领袖、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等不同层次的口述资料,从而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来源。
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方法日趋成熟。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依靠口述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地采集和整理口述资料成为口述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对口述资料的采集、整理、解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口述史研究方法,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
口述史理论研究的理论深度不断加深。
口述史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口述资料本身,还要注意口述资料与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以便能够更好地解读口述资料,还原历史事实。
在口述资料的解读和还原方面,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研究者们不断尝试运用新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以期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
二、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口述史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口述资料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口述资料的种类也愈加丰富,这些口述资料不仅涉及到各个领域,而且包括了不同层次的人群,今后口述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口述资料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进一步拓展口述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历史学的分类和分支
历史学的分类和分支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历史的公司、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等,因此也被称为“大学问”。
然而,历史学又是非常广泛的,有许多不同的分类和分支。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了解到历史学的几种常见的分类和分支。
一、按研究对象来分类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历史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政治史:研究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人物以及政治事件等方面的历史。
2.经济史:研究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经济活动以及经济事件等方面的历史。
3.文化史:研究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事件等方面的历史。
4.社会史:研究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以及社会事件等方面的历史。
5.科技史:研究科技制度、科技组织、科技活动以及科技事件等方面的历史。
二、按研究方法来分类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历史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文献史:通过考察文献和史料来研究历史事件,这是最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
2.考古史:通过发掘和研究遗址、文物等来研究历史文化,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3.口述史:通过采访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口述资料来研究历史事件。
4.比较史: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
5.社会史:通过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历史现象,来研究历史事件。
三、按研究范围来分类按照研究范围的不同,历史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世界史: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全局和历程,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历史交往。
2.国家史: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探讨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3.地方史:研究一个地方或城市的历史,探讨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4.族群史:研究某一特定族群的历史,对该族群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四、按研究内容来分类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历史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政治史:研究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人物以及政治事件等方面的历史。
2.军事史:研究战争、军队、战争策略等方面的历史。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刘玥吟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3期摘要:现代口述史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基于口述史方法的研究方兴未艾,近十年来更是遍地开花,口述史方法也成为研究热门。
但是口述史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导致口述史学出现理论基础不足、研究规范不清等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近十五年口述史理论研究中,厘清其理论研究过程和特点,并对其作出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口述史学;个人记忆;研究述评口述史一般认为是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兴方法,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特别是美英等国茁壮发展的一种史学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中国后,其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从最初的理论不足,生搬硬套,到后期的理论基础逐渐完善,并试图参照西方的口述史发展模式(如机构设置、操作规范等)来进行中国口述史的学科建设。
但是在学科建设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国家对口述史的重视不够,资金不足,口述史自身理论发展滞后于实际研究,口述史操作规范不明等问题也制约着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壮大。
自从2004年中华口述史学会创立以来,口述史研究慢慢从一种研究方法转移至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为成为历史学的一个正式分支而不断进步。
1.;口述史理论发展渊源及其概念界定不同于通常所述的新兴方法,口述史其实是一种古老的历史学研究模式,不论是从西方史学还是从东方史学,口述的历史一开始就作为史料的主要依据作为历史学家的叙事基础存在。
西方史学巨匠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在进行希波战争的史实梳理呈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资料,他在书中也论述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
”①,包括后来修昔底德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以当地口述史料为基础,佐证以文献资料和地理环境最终呈现的。
虽然在19世纪中叶之后,实证主义思潮兴起,以德国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历史学成为之后西方传统史学研究的主流,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对史料以尽量客观真实的态度进行严格的考证,对于历史事实的追求成为主旋律,而传统的以个人记忆为主的口述史史料则因为不符合其“纯客观”的原则而遭到放置。
“口述史与共和国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综述
“口述史与共和国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综述作者:袁上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06期口述理论与方法在本次论坛中,有的学者以较为宏观的视野讨论了口述史的学科理论、实践方法等问题。
李德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简要介绍了主办单位既有口述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次会议的缘起作了说明,指出口述史或许能为中国史学研究提供新的空间。
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总结了近年来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与学者们主要争议的问题,建议加强相关理论建设,重视口述成果的学术化编纂,促使口述史学早日进入主流史学领域。
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强调了口述历史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密切关系,指出应依次通过确定主题、选择对象、案头工作三个环节来做好前期准备,在访谈中要与口述对象建立信任,且一定要进行多轮访谈,在后期整理中应重视“规范化”。
张思(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提出了“田野历史学”的概念,认为田野历史学是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的结合,对提升口述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核心是让被访对象来讲述历史,以补充并重构既有的高层的、精英的历史。
定宜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基于自己的口述实践经验,指出口述史应注重历史学自身的长处。
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史学功底做足案头准备工作,在厘清历史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访谈问题,在口述现场做深入回访,而后期整理时史学的文献学、校勘学功夫也十分重要。
胡英泽(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则强调田野访谈的问题意识,即只有将口述史料放到没有答案预设的问题上,才能赋予它意义,同时,要了解并尊重民间社会具体的实践逻辑。
口述史专题研究口述史的生命在于深入田野,在于具体而微的专题研究,有的学者即以此来分享对口述史与共和国史研究的体会。
王先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通过呈现新中国从建立之初优先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到后来逐步转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历史进程,即从“先工”到“优农”的战略转向,突出共和国的时代和制度背景对开展相关口述史研究的基础性意义。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徐国利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文章首先对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抗战口述史研究发展的表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这一时期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日本的侵华暴行、中国军民的抗战、抗战历史人物和抗战时期的教育等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开展的情况及其成果作了概括和分析.
【总页数】8页(P101-108)
【作者】徐国利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K265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J], 张世飞
2.口述史学的发展及研究范式的转换 [J], 李小沧
3.近30年中国大陆口述史学发展述评 [J], 伦玉敏;董小梅
4.近30年中国大陆口述史学发展述评 [J], 伦玉敏;董小梅;
5.口述史学科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馆界口述文献建设概述 [J], 田苗;韩尉;戴晓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记忆与口述历史研究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记忆与口述历史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记忆逐渐淡化,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口述历史研究来重新激活和保护这段历史。
口述历史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它通过采访战争参与者、亲历者及其家属等方式,收集和记录他们的口述资料,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英勇的战士和普通百姓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他们的口述资料对于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重大。
首先,口述历史研究可以还原战争的真实情况。
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更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
通过采访战争参与者,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亲眼目睹的战争场景、战斗的艰苦以及战争对生活的影响。
这些口述资料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在战争中的付出。
其次,口述历史研究可以还原个人的战争经历。
每个参与战争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战争经历,他们的口述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战争对他们个人的影响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与变化。
这些个人的战争经历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此外,口述历史研究还可以还原战争中的人物形象。
抗日战争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英勇的斗争精神感动了整个国家。
通过采访这些英雄人物或者他们的家属,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事迹、品质和价值观。
这些口述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些英雄人物,进而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
然而,口述历史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战争的人口逐渐减少,他们的口述资料也会逐渐减少。
因此,我们需要尽快采集和保护这些口述资料,以免宝贵的历史记忆永远丧失。
其次,口述历史研究存在主观性和记忆失真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记忆会发生变化,有些细节可能会模糊或者失真。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现代口述史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个人历史经验的记录、分析和解释来探究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
近十五年来,中国学者对现代口述史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涉及了口述史的来源、采集、分类、解释、呈现等方面。
本文将就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一、口述史的来源近年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口述史的来源:1.民俗口述史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多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逐渐消失,对于这些民俗的保存和记录,口述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研究者能够通过采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等,保存这些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
2.个人口述史个人口述史是现代口述史研究的重点,通过对重要人物、普通人、社会边缘群体等的口述记录,可以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受等,从而更好地反映出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组织口述史组织口述史是通过采集各种团体、组织、企业等组织中的员工、管理人员或创始人进行口述,反映出这些组织的发展过程、理念以及地位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等。
口述史的采集是一项需要极大仔细和耐心工作,具体操作包括:1.资料准备在采集口述史之前,研究者需要调查研究该人物或者社会群体的相关资料,对其经历背景有一定了解,以便在采集过程中更加精准的引导口述者讲述个人或群体的历史经验。
2.采访技巧采访者需要具备采访技巧,包括在采访前进行预约沟通,提前制定好谈话大纲,避免时间浪费和不必要的交叉。
在采访过程中不要贸然打断讲述者,需以耐心聆听并提出恰当的问题。
对于敏感题材,要加强情感疏导,对受访者实现这些信息的安全和保护等。
3.采访方式口述史的采访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有现场采访、电话采访、电子邮件采访等多种方式。
其中,现场采访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讲述者的言行表现,电话采访则可以节省时间成本,邮件采访则比较方便,但支离破碎的信息不易收集全面精准。
口述史可根据不同的切入角度进行分类,研究者通过分类对于不同的口述主体进行归纳,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口述史和中国现当代史研究
是 口述史 研究 的基础 ,舍此 整个 口述史研 究没 有意
、
口述史 的概念 和学术 特点
义; 现代 意义 的 口述史 采用 录音 、 等 现代技术 手 录像 段进 行访 谈 、 存储 , 有严 格 的操作 规 范 , 史料 有 并 使 据 可查 , 有章可 循 , 口述史成 为一 门科学 打下 了坚 为
实 的基础 ;对形成 的 口述史料 采用多 种手段 进行研
1 .口述 史的概 念
口述史 的概 念 ,众 多 学 者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和定 义 。北京社 科院历 史所 的钟 少华 先生认 为 : 口述史 “
是叙 述者与 访谈者 ( 史工作 者 ) 作 的产 物 , 历 合 利用 人类 特有 的语 言文 字 , 利用 科技设 备 , 双方合作 谈话 的录音都是 口述史 料 , 录音整 理成文 字稿 , 将 再经研 究加 工 , 可以写成 各种 口述历史 专著 。” …北京 大学
究, 并可 以形成一 定历史 阶断 的历史 真实 。 要确定 口述史 的外 延就要 正确地 区分 口述史 和 相关 概念 , 口述 传统 、 如 回忆 录和新 闻采访 等概念 的 关 系 。有 的学者认 为神话 传说 , 司马迁 、 希罗 多德 的
杨立文教授说: 口述历史最基本的含意 , “ 是相对于 访谈都是 口述史 , 实际上这些都是口述传统 , 而不是
文 字资料 而言 ,就是收 集 当事 人或 知情人 的 口头 资
料 。 的基 本方 法就是 调查访 问 , 它 采用 口述 手记 的方
起 ,在上世 纪 8 年 代传人 我 国 ,经过 2 0 O多年 的发 展, 主动地应 用 于中 国现 当代史 的研究 , 中国现 当 使 代史研 究得 到 了提 升和发 展 。根 据史学 界 的一 般观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一、口述史的概念和意义口述史是一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记录个体历史经验和记忆的历史研究方法。
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不足,使历史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口述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口述史可以为那些被忽视和边缘化的群体留下历史文献,使他们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在传统历史研究中,往往只重视统治者、文人和精英群体的历史记载,而忽略了普通人的历史经验和视角。
口述史的出现为这些普通人群的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口述史可以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个人经验,使历史研究更加丰富和全面。
传统历史研究主要以官方文献和庙堂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口述史可以提供更多的个人经验和细节,使历史研究更加具体和真实。
口述史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论。
口述史不仅是一种记录历史经验的方法,更是一种新的历史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可以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动向。
二、中国现代口述史理论的发展与分歧在中国,近十五年来,现代口述史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现代口述史理论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随着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方法的引入,中国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逐渐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历史学范畴,还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形成了一种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模式。
中国现代口述史理论的研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口述史不再只是一种理论研究方法,还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
各地历史档案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纷纷开展口述史调查和研究活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数据。
一是在口述史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问题上存在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口述史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应该谨慎使用,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口述史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是在口述史研究方法上存在分歧。
由于口述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口述史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学者们在口述史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
三是在口述史与官方历史的关系上存在分歧。
口述史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三方面影响
n a ra t i v e mo d e 1 . Ke y W o r d s : R e wr i t i n g t h e mo d e m a c a d e mi c h i s t o r y;S t y l e ;Me t h o d c o n s c i o u s l y
以及老百姓 日常生活经历感受 的各类 [ j 述 叙事蜂拥 而
戴逸先生认为 , 现代 “ 口述历史 ” 是在现代 社会 “ 记录、
保存 、 传播历史知识” 手段取得重大进步的条件下“ 应 运而生” 的; 过去的“ 历史学家奉 ‘ 文省事增 ’ 为概写历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r e l a t i v e o b j e c t i v e a c a d e m i c h i s t o r y n a r r a t i v e mo d e . Mo d e m a c a d e m i c h i s t o y r
的发掘 , 这是历史学 进入 2 1世纪 的重要倾 向。对传统 的史学研 究方法来 说 , 口述 史学 无异是 一场革命 性 的 口述史本来是一 种古 老的历史 叙述 形式 , 远 古 的
神话传说其实就是一种 口述史。现代 口述史兴起于 1 9 4 0 年代, 美国学者 A . 内文斯在 1 9 3 8 年出版的《 通往 历史之路》 一书中, 最早提倡开展现代 口述史研究。 1 9 8 4 年, 英国学者保罗 ・ 汤普森的《 过去的声音—— 口 述史》 面世, 成为现代口述史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 近十余年来 , 伴随着海外 口述史学理论的逐步引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一、口述史的概念和特点口述史是指通过口头方式进行历史记录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口述史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感受,可以从个人角度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口述史在研究方法上追求民间的真实性和生活性,以民间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真相。
口述史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个案资料,帮助学者从多元化的角度认识历史。
在中国,口述史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尤其是近十五年来,口述史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学者们不断强调口述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为口述史可以弥补传统历史研究的不足,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材料。
二、口述史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随着现代口述史研究的逐渐兴起,口述史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也愈发广泛。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口述史文献被发掘和整理,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口述史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探索在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口述史的研究理论,二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
在口述史的研究理论方面,中国学者们通过对口述史本质和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
四、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现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口述史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口述史的研究成果也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中国口述史研究的展望也十分广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口述史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口述史研究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
口述史在抗战史研究中的地位——以桂林辖区为例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5年9月(第9期,总第221期)Sep.,2015(No.9,General No.221)收稿日期:2015-09-03作者简介:彭敏翎(1964-),女,广西平乐人,中共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中共桂林地方史和新闻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
口述史在抗战史研究中的地位———以桂林辖区为例彭敏翎(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广西桂林541001)摘要:口述史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
口述史因其“复原历史”方面特有的个性,在抗战史研究中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抗战期间,桂林作为大西南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抗日救亡运动内容丰富而生动。
多年来日积月累的口述史,丰富了抗战期间著名文化人在桂林活动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桂林地方抗日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桂林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重要田野资料,充实了桂林抗战史理论研究的资料基础。
总结口述史的实践经验,对进一步做好抗战口述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战;桂林;口述资料;补史证史;精英与民间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9-0157-04一、口述史在抗战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口述史具有“复原历史”的特点,在抗战史研究中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是中国当代口述史研究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领域”,抗战口述史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亲历抗战的人物的采访及所获资料的整理和出版;二是利用抗战口述史料从事的各类研究和创作。
”[1]。
从近年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两个层面进行拓展分析,笔者认为口述史在抗战史中的重要地位,由其在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表现出来。
(一)“补史证史”作用。
口述历史近几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其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所在。
与此同时,口述史也逐渐成为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的重要部分。
从事口述史学研究的工作者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学家,更多的图书馆管理员或档案馆管理员也参与其中,国内有学者提出应“建立国家图书馆口述史收藏研究中心,有计划、有侧重地收藏口述历史文献资料,为不同层次的研究者提供服务”。
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
作者简 介 :徐有 威 ,上 海 大学历 史 系教 授 、博 导 ( 海 上
204 ) 044
中 国当代史 的学科建 设应 该有 非 常多 的话题 ,但 我深 深感 到 ,最重 要之 一 同时更 是刻 不容 缓
的话题 应该 是 口述史 的收集 和整理 ,即 以最 大 的热情 、最 认真 负 责 的态 度 ,最广 泛地 收集 和 整理 各 阶层 各个 人群 的 口述史 。两 年前 笔者 开始 进 行 16 9 5—18 9 8年 间 的 上海 皖 南 小 三线 的研 究 ,在
经 去世 。每 当我 们 翻阅厚 厚 的 《 海 市 档 案 馆 指 是 代 号 和 化
名 ,根 本没 有贴 上诸 如上 海小 三线 企业 的名 号 ,因此 即便 是小 三线 企业 在你 面前 ,你 也根 本 不知 道 !而 在 图书馆 通过 数据 库查 找 小 三 线 资料 ,如 果 仅 仅靠 输 人 “ 上海 小 三 线 ” 这 个 主 题 词 ,只
星 。有关 上海 小 三线 的文献 资料 ,几 乎是 一 片空 白 ,就 连那 些小 三线 企业 确切 的名 字 和地 点也 不 完整 。而随着 1 8 9 8年上 海小 三线 建设 的调 整 ,全 部 小 三线 企 业人 员 返 回上海 ,并 进行 了大 规 模 调整 ,现在根 本无 法按 照 过去 的企业 序列 和 系统 找到其 相关 人 员 。同时 时光 流逝 ,一 些老 同志 已
1 4 5
社会科学
21 0 2年 第 5期
姜 义 华 :走 出思 想 上 文 化 上 的 “ 殖 民 ” 被
帮助 回忆 。记得 我 们查 到 一份 文件 ,政 策制 定 之严 密可 谓 天衣无 缝 。但 是 ,当起 草 此文 的老 同 志
对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军事思想史研究中国的军事思想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六朝和七朝,可以说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直到当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仍然影响着在战争中胜利的胜算。
因此,了解中国军事思想史对当代军事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到今,中国军事思想一直改变着军事策略,改善军事训练和部署。
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朝代的文明和政治思想融入了军事思想史,影响着其形式和内容。
例如,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孟子所说的《孟子·战胜》中讨论了战争的正确策略,其中强调了构思众多的策略来制胜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军事思想往往鼓励多样性,以应对变化的战争状况。
在中国当代的军事思想史中,受到西方军事理论的影响,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也成为了许多军事思想家倡导的重要原则。
最为突出的迹象是熊猫老师张仲景1949年写的《军事学》,其中提出了“新思想”作为中国当代战争的军事思想,提倡适应和利用当时新的形式与环境,把战争转变为针对强大的敌人的人机智能战胜的技术。
军事思想的发展也影响了后代对军事理论的解读。
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在他的中华文明影响中提出了“以德服人”的新理念,表明他认为通过暗示与正义可以制服敌人。
此外,当代大胆的论调,如“以法律治军”,被用来宣传以规则治军,以及RMA(军事革新)改革等军事政策。
因此,研究中国军事思想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许多学者都在探索军事思想史的新考古学,理论,观点改革及其如何改变我国的军事行为,以及其军事命令体系的演变过程。
同时,学者们还可以通过研究中国军事思想史更好地理解当代国际军事立场的形成过程,从而针对新的战争形势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是,研究中国军事思想史不仅可以理解我们先前的军事经验,还可以启发我们认识和了。
口述资料与抗战史研究
口述资料与抗战史研究叶铭*2016年第二期《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的笔谈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15ZDB045)首席专家张连红教授回顾了抗战老兵口述调查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讨,肯定了抗战老兵口述的学术价值,认为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调查是“抗战史研究领域中一大崭新的风景线”。
①作为项目参与者,又是史学研究的一名新学后进,本人结合最近访谈情况,冒昧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老兵口述资料调查具有紧迫性与局限性。
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的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
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
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目前健在的抗日老战士大都在90岁以上,总人数仅5万人左右且在逐年减少,抢救抗战老兵口述史资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近十年来,社会各界做了相当多的老兵口述采访工作,已有众多成果面世,保存了相当多的老兵资料。
但正如张连红教授指出的那样,目前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调查存在3个主要问题:其一是内容不够丰富,数量远远不足;其二是历史学专业人员参与访谈少,严重制约了口述访谈的质量;其三是缺少全国统一的组织,访谈工作较为分散,未能产生具有一定影响和一定规模的集①①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
张连红:《抗战老兵口述调查与抗战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2期,第22 25页。
66民国研究(2016年秋季号总第30辑)成性成果。
①然而,目前老兵口述资料调查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最大的局限就是资料性不强的窘迫状况。
一方面,口述访谈调查各行其是。
另一方面,口述访谈的成果很少得到专业人士认同并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
“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
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3期㊃理论与方法㊃“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金㊀大㊀陆㊀ 摘要 新中国史口述研究与人口统计的代际年岁相关,其所面对的史实㊁人物和事理均处于 宜采集 和 需抢救 状态,并具有鲜明的 共同经历型 特征㊂其中,社会学注重探求口述与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的关联,强调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并通过 社会建构 的话语分析诠释历史㊂这一取向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㊂历史学则将口述定位为 史料 ,强调与以档案为主干的 合围型 史料群进行比对考订㊂二者在旨趣㊁要诀㊁范式㊁目标上是不同的,应在既双向平行又相互映照的轨道上前行㊂关键词 口述史研究;口述记忆研究; 共同经历型 口述史;新中国史;社会学;历史学中图分类号 K27;C91㊀ 文献标志码 A㊀ 文章编号 1003-3815(2023)-03-0105-12Oral History and Oral Memory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Or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Jin DaluAbstract:Or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al ages of the population. The historical facts,characters,and events it faces are in a state of suitable for collection and in need of res-cue, exhibiting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experiences. In this context,sociology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ral hist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social identity, emphasizing emotional tendencies and value judgments.It interprets history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narratives.This approach should not be called oral history research but rather oral memory research.Historiography,on the other hand,positions oral accounts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emphasizing their comparison and verification with the archival records.The two have different purposes,methodologies,paradigms,and goals,but they should pro-ceed in parallel,mutually illuminating each other.一㊁引言: 宜采集 和 需抢救近年来,新中国史口述研究沛然而兴㊂原因之一是作为方法的 口述采访 适应并扩展了新中国史研究的需要㊂这不仅可以为某一研究课题增添资料,更可以通过接触亲历者㊁当事人,使研究者在 现场 田野 的氛围中,领悟到课题的背景㊁要旨,以及事态演变与人物的关联㊂原因之二则与人口统计的代际年岁相关㊂新中国的同辈人时下已年过花甲或古稀,他们仍健在的父母已至耄耋之年,他们的子女则多在不惑上下㊂故涉及新中国史的项目,凡通过口述来增补㊁汇集史料的,正处于 宜采集 和 需抢救 的时期中㊂尤其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界,研究改革开放史课题时,各层级㊁各行业的经历者㊁当事人多健在,手中有资料㊁脑中有思路,能分析㊁善表达,自然处于 宜采集 的状态中㊂例如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㊁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编‘见 证 :股市早年岁月亲历者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就有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㊁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陈伟恕㊁国内首家以证券法律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主任吕红㊃501㊃2023年第3期兵等关键人物的口述㊂类似成果还有‘改革开放口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㊁‘口述历史:中国旅游业40年“(旅游教育出版社,2019年)等㊂与此同时,面对新中国前30年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经历者㊁当事人均年迈体弱,过世者亦渐多,此时段的研究课题已经进入刻不容缓的 需抢救 状态㊂例如笔者主编㊁2016年出版的‘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口述实录卷)“,因距离灾患发生已近40年,能够接受访谈的多为当年的 小医生 小技工 (现在有可能已经是教授㊁主任㊁经理㊁工程师等), 组织者 领队人 多离世或失忆,以至许多决策和指挥的记忆永远丢失了,还有人因此事年深月久未被提及,而质疑采访是否为骗局①㊂再如60多年前的大庆石油会战,仅对 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梳理和考证 ,编辑了 局限于某些会战的标杆性人物㊁标杆队伍 的文本,如‘大庆石油会战史“‘大庆油田发展简史“等㊂2013年起,大庆师范学院开始进行口述访谈,发现仍然健在的 老会战 仅有不到2万人,且大多已是古稀之年,病魔缠身㊂据油田公司老干部处介绍, 每年大约有600 700名老会战离世 ㊂②唐山大地震㊁大庆石油会战等项目尚且比较醒目,一些 独家 小众 但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若不及时抢救,将会留下莫大的历史文化遗憾㊂据了解,上海有关方面已对老一辈译制片厂演员进行口述采访,成功留存了宝贵史料㊂口述史 宜采集 与 需抢救 之间的最佳时段在哪里?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的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60岁以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茶话会上指出, 有些东西不赶快记载下来就会消失 ,你们可以带徒弟, 写军事史㊁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或其中一个行业的情况㊁政治史㊁经济史,等等 ㊂7月20日,根据他 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的组 的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㊂③再据口述史专家定宜庄的经验,因为口述依靠的是个人记忆力,还有表达㊁思维能力,所以 最好的对象是70岁上下 , 再大有的人到80多岁还行 , 90岁以上的人绝大部分做不了口述 ④㊂可见60岁至80岁的20年间是接受口述采访的黄金期㊂这关系到如何选择口述史项目,应在课题作业前就有所考量和筹措㊂在近年来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行动轨迹中,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㊁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成立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表明口述史学在中国有了统一的学术组织机构,这是一门新兴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⑤㊂该研究会在首届学科建设会议上表示,要追求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口述特色,努力具备与国际口述历史学界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实力㊂随后,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连续举办 本土经验与国际口述历史的多元发展 多元化与规范化:中国口述历史的发展之路 等研讨会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南京大学周晓虹主持的 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 研究计划设立了 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与 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 两大项目㊂其立意是遵循孙立平㊁郭于华等 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 的思路,将对现代中国的研究主题从 革命 推进到 建设 ㊂有学者引证费孝通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的论断: 社会学的人文性,决定了社会学应该投放一定的精力,研究一些关于 人 群体 社会 文化 历史 等基本问题,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一个更为坚实的认识基础㊂ 因此, 社会学的历史转向 或者说在社会学研究中 纳入历史维度 , 不仅是费先生当年对学科发展的期待,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㊂⑥㊃60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⑥参见金大陆:‘关于口述与档案互补互证的若干问题 兼谈 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研究 的史料汇编和建设“,‘史林“2022年第6期㊂张文彬㊁刘晓华:‘口述史方法与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3期㊂‘周恩来年谱(1949 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21㊁222页㊂定宜庄:‘用口述史记录1949年以后的北京“,‘新京报“2015年5月23日㊂颜井平:‘1949年以来我国口述历史的发展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1期㊂孟庆延:‘口述史的社会学中国谱系:理论传统与本土经验“,‘求索“2022年第1期㊂周晓虹团队引入 口述史 来面对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和人物群像,不仅是借助一种方法来回答 现代中国社会究竟何以可能 的问题构架,更是试图借助这一问题构架来探讨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相关联的社会学口述(史)运作模式㊂正如美国学者贺萧(Gail Hershatter)在演讲中所说: 文献和档案对理解50年代的变化至关重要,但是只有口述史的搜集才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国家运动方针在地方的具体意义,以及家庭关系㊁正在消失的年代(被遗忘的事情)甚至一些鬼怪故事㊂ ①立足在这个支撑点上,期待周晓虹团队在社会学口述(史)的实践和理论上取得成功㊂二㊁社会学口述(史)研究的主旨和路径周晓虹社会学口述(史)团队在搜求新中国工业建设历史轨迹的同时,十分重视从理论上探求口述史与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的关联,已连续在‘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十多篇专论,不仅在学界产生较大反响,而且 助推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进程 ②㊂恰如周晓虹所说,社会学口述(史)何以可能, 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我们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 ㊂至于何以可为,研究证实,对有关历史的口头叙事展开研究, 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建构起值得叙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 ㊂③这段提纲挈领的论说指认作为方法的口头叙事建构了解说历史的 社会事实 (亦可称为 即时存在的现实维度 )㊂这里的 社会事实 指口述中呈现的 人们对某一特定事件㊁某一历史时期的认知㊁情感和付诸行动背后的判断与抉择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 理解人们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社会中㊁在其经历的变化和遭遇中形成与改变 ④㊂其中既有历史的图景㊁因果的关系,又有情感的特征㊂所以,社会学将口述(史)作为观察社会的方法,对于所采集的内容 无论是否符合史学上的 真假 标准,都可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 社会事实 ⑤㊂事实上,这就是依凭现场采集 怎么说的 (氛围和情绪)㊁ 说了什么 (内容)㊁ 为什么这么说 (解读)㊁ 所说的指向是什么 (情感㊁倾向和价值判断等)的访谈,建构起一个分析系统,来回答 历史中的记忆 和 记忆中的历史 所提出的问题㊂对历史学求索 历史事实 (或可称为 历时存在的历史维度 )的定位来说,这个进路和方向或许是一种参照㊁一种挹注,甚或是一种挑战㊂西方史学界曾质疑 依托于记忆与回忆的口述历史 的 主观性与不可靠性 ,并准确地指出,口述历史不可避免地受到健康原因㊁感情因素㊁价值立场等多方面影响, 导致受访者在口述时出现遗忘㊁错记㊁说谎乃至虚构等诸多情况 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杨祥银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口述史学界开始出现 记忆转向 , 认为记忆的主观性不仅能够了解历史经历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理解过去与现在㊁记忆与个人认同及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和启示 ㊂因为其中包含着 文化的表达与再现 和 意识形态与潜意识欲望等维度 ,所以对于历史解释和重建来说, 不可靠的记忆 可能是一种财富,而不是一个问题 ㊂⑥周晓虹团队顺应㊁借鉴这一学理上的转向,并与国际学术界同频共振㊂该团队成员㊁南京大学周海燕设问:如果口述记忆本身就不可靠,那么, 通过口述记忆来打捞沉默的历史,是否可能?㊃701㊃2023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贺萧:谈 为什么不能依赖口述史 以及 为什么不能没有口述史 “,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第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8页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周海燕:‘个体经验如何进入 大写的历史 :口述史研究的效度及其分析框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㊂按: 社会事实 的概念引证自埃米尔㊃涂尔干㊁莫里斯㊃哈布瓦赫的研究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杨祥银:‘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的六大理论转向“,‘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亚秋也设问:若口述意味着不确定性, 那么口述史的价值又何在呢? 两位学者在承认历史学者的批评有其正当性的前提下断言,在社会建构理论的视角下, 口述的 忠实度 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 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口述文本中 事实 与 叙事 之间的冲突,那么,事实层面的 对/错 真/假 展现出的矛盾就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和分析的宝贵空间 ㊂所以,值得追问的是:口述采访中的 客观性是否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 当以口述者的 生命特征 为核心展开讨论时,其主观性恰恰提供了极其独特和珍贵的资料㊂①其实在具体路径上,社会学口述(史)强调 结构 表征 而非 过程 事件 的分析策略,也就是 通过对社会表征的识别与分析 , 揭示表征背后的结构以及当结构作用于历史个体的时候所产生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 ㊂例如,周晓虹团队的工作 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宏观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经由 单位 所组成的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 ,并在 揭示某种集体心态究竟何以形成 的同时提示我们,相关社会表征 不断形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㊂②由此可见,社会学口述(史)之特征和优长是:作为 内容 的口述以 即时 为真,关注即时的话语㊁情感㊁心态及价值判断,且以 群体型 倾向为定准来回返历史㊂而历史学口述史作为 史料 的口述追求的是 历时 之真,且需要验证㊂至于在社会学口述(史)中 真 之据,则在于 即时 的涌现和实在 不必回溯过往,不必辩证真假, 即时 即 存在 , 即时 即 真实 ,进而通过 社会建构 的话语分析,对历史作出诠释㊂近年来周晓虹团队倡导㊁践行这一理念的努力和成功,可为新中国史研究开辟出一条以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为旨归的新通道㊂所以,一是为了区别于历史学的口述规范和定位,二是为了凸显社会学的口述特色和功能,社会学口述研究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或 口述记忆史 研究㊂三、口述与记忆口述是由记忆构成的,口述者为什么记住了这些㊁遗忘了那些,选择了这些㊁丢失了那些,显扬了这些㊁遮掩了那些,是口述史必须面对的问题㊂社会学关注口述与记忆在社会心理层面形成的动态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方向㊂周晓虹在讨论记忆的建构机理时,指出了 个体在遭遇不同社会事件时的生命节点(life point)的影响 ③㊂周海燕则引用实验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证明的 闪光灯记忆 ,来说明 那一刻的现场情景对经历者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④ 原来人生的记忆链是由一个个心灵 刻印点 连缀的,这些 刻印点 或许是一个场景㊁一段画面㊁一串印象,甚或只是一个片段㊂因为都是人生遭际轨迹中某一个或重要或微妙或艰危或鲜明的时刻,所以一旦铸成 刻印点 ,就永生性地留存在 记忆链 中不会消遁(平常的过往则如烟云般遗忘了),且蕴含着人生的价值㊁伦理和审美的判断密码㊂在口述采访中,采访人和口述人是在共同激发㊁唤醒这些记忆中的 刻印点 ㊂然而,在现实的采访中,研究者可能会发现,这些在人生大关节目处留痕的 刻印点 并不总能被顺畅地倾吐㊂比如面对官方背景㊁学术背景的访谈者,面对公共平台的摄影机时,周海燕引用欧文㊃戈夫曼(Erving Goffman) 为展演定调 的论说指出,口述人会 根据彼此关系的变化 , 比日常交谈更为谨慎地考虑自己的措辞 ,当个体意识到突破话语禁忌将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时, 其回忆的叙事时间线往往突然发生断裂 ⑤㊂更有甚者,因为 社会现实利害因素的制约 ,会在㊃80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刘亚秋:‘口述记忆的主体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孟庆延:‘口述史的社会学中国谱系:理论传统与本土经验“,‘求索“2022年第1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与生命历程:记忆与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叙述中生成 虚假的遗忘 和 虚假的夸饰 ①㊂难道只是现场的环境和氛围触发了口述者的心态变化吗?口述记忆研究认为, 个体的生命史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 ②,故个体记忆的表达很大程度受制于 社会主导 和 权力关系 ,以至影响人们对过往事实的选择和组织㊂刘亚秋指出, 那些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都会问道:谁在记忆?记忆什么?如何去记忆?记忆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提问都涉及或者隐含着进一步的问题,即社会记忆成了政治权力的一个呈现 ③㊂那么,这种呈现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呢?一般来说,在宏观的 社会主导 下,大众层面多呈现集体无意识状态,会很自然地向社会主导的话语体系靠拢;在具体㊁现实的境况下,权力的制约和引导往往促使口述者有意识地判断和忖度,进而坐不垂堂㊁谨言慎行㊂通俗地说,就是有的能讲,有的不能讲;有的以后能讲,现在不能讲;有的私下能讲,公开不能讲㊂周晓虹团队在贵州三线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尽管当地的三线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下马,老人少则10年,多则20年甚至30年前就已退休,但 可能涉及早已过时的 秘密 时讳莫如深㊁守口如瓶 ㊂与至今仍承担着国家项目的鞍山钢铁公司㊁大庆油田不同,团队采访时既不必征得单位同意,更不会由组织部门提前动员并划出叙事的 红线 ,可是这些退休老人们 还是清晰地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 :一方面, 肯定的是数百万人义无反顾奔赴贵州的崇山峻岭之中无私奉献的 三线 精神 ;另一方面, 克制叙事的是一场场政治运动对国家和个人的伤害 ㊂即使与亲历者两人对谈,也能够发现 国家在场㊁单位在场㊁他人在场 ㊂④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或是 大局意识 或是 小心戒忌 ,时时牵拉着口述记忆的建构意向㊂与此同时,刘亚秋在口述记忆研究中,首创性地提出了 记忆微光 概念, 对权力范式提出了挑战,也就是那些不依存于权力而展现的姿态 ㊂因为已经完成的记忆研究多牵涉家庭㊁社团㊁政治组织㊁国家制度等大的社会背景,而面对多面㊁复杂㊁隐秘等纠缠着的历史时,参与其中㊁经历其间㊁遭遇其际的个体往往有 个人固守的 难以诉说的 过多歧义㊁充满了太多暧昧和晦涩的包孕性时刻 ㊂这些可能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内容,恰恰 可能是最接近常人意识深处的一种记忆 , 可以成为探寻社会记忆另一种状态的线索 ㊂⑤对社会学口述记忆研究来说, 记忆微光 的学术定位是准确的,它不仅透析了作为 内容 的口述的表层化倾向,更开辟了一条探寻和追问的思路,甚至认为这是连接 记忆与现实之间的断裂㊁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断裂 的通道㊂ 记忆微光 在口述采访中的执行,需要真诚㊁耐心和努力的心态,需要擅于挖掘的心力㊂社会记忆的机制 揭示现在的情势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感知 , 在本质上是立足于现在并且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⑥㊂社会学口述记忆研究把握住了这个枢机,历史学口述史研究何尝不是这么理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左玉河讨论了当事人回忆相同事件时出现 差异性叙述 的缘由,指出:一是当事人 当时 的身份㊁地位和经历不同,故人生的角色㊁认知㊁作用不同;二是当事人 当下 的身份㊁地位及环境差异,必然导致对 过去 记忆和叙述的差异㊂如果说第一点尚可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那么第二点则关涉记忆的建构理论㊂ 个体记忆所唤起的 过去 记忆,并非原本的 过去 ,而是 当下 意义的 过去 ,是 当下 环境过滤后有所选择的 过去 ㊂ 所以,㊃901㊃2023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左玉河:‘固化㊁中介与建构:口述历史视域中的记忆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按: 虚假的夸饰 是在左玉河 虚假的遗忘 基础上形成的提法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㊂王汉生㊁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㊂记忆的错觉㊁变形㊁扭曲及叙述的重复㊁掩饰和歪曲,是口述访谈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 ㊂①显然,历史学家在此看到了口述记忆中出现的差失,处理的策略是对口述文本进行考订和验证;而社会学家则认为当事人的记忆本身就构成了研究对象, 当下 的记忆就是 当下 建构的真实,其间包含着许多复杂㊁微妙和值得探究的信息,可以分析㊁回答许多有意义的问题:真的与假的,对的与错的,记忆的与遗忘的,情绪的与情感的,个体的与集体的,个性的与品质的,社会的与心理的,历史的与现实的,政治的与经济的,等等㊂这再次印证了上一节的结论:社会学以口述与社会记忆的内在关系为定准,以 当事人在特定社会框架中看到㊁认知㊁感受㊁体验到的经验事实 主导对过往的叙述②,并通过面对研究项目的历史背景来把捉记忆㊁辨析记忆㊁建构记忆,继而对课题作出历史社会学的解说㊂正是在这个关节点上,社会学的学术要旨与历史学的学术规范在同一个对象 口述 面前分野了㊂所以,社会学口述研究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或 口述记忆史 研究㊂四、口述与情感根据杨祥银对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界理论动态的追踪,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 情感转向 ,是采访中的一个工作要点,也就是要关注现场出现的情绪状态和情感表达,亦称 发生在受访者与访谈者之间的移情与反移情 ,例如叙述中出现的 快乐㊁悲伤㊁高兴㊁生气㊁镇定㊁恐惧㊁友好㊁仇恨㊁痛苦㊁激奋与失望等兼具生理与心理反应 ㊂这可以构成含意丰富而复杂的信息源,从一个崭新角度呈现口述史的重要特征㊂③确实,在对话体的叙事中,现场氛围是由社会性的情绪结构决定的,包括诉说人的语态(声调㊁节奏)㊁形态(肢体动作)㊁神态(眼神㊁表情)和心态(性格㊁素养), 还包括对谈中间的停顿㊁插话,访谈对象的短暂沉默,以及看起来无意义的音符㊁符号等 ④㊂刘亚秋指出: 口述史在社会学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通过口述记忆研究个人在大叙事中的生命沉浮,更在于它提供了深挖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性的方法㊂ ⑤简言之, 社会记忆研究,处理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⑥㊂正是在这个基点上, 口述史的研究重点不仅是人们说了什么,更需要关注人们是如何说的 ⑦㊂所以,时下的口述记忆研究强调录音㊁录像,并要求保存于专业机构,如国家图书馆 中国记忆 项目就通过采集口述史料㊁影像史料等新类型文献,形成了多载体㊁多种类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⑧㊂这种模式使得有声的诉说叠加了无声的生命㊁情感表露,可供研究者进行深入阅读和鉴识㊂与此同时,社会学关于 即时 之 真 的讨论坦言: 口述史既然是个体的生命过程㊁社会经历和情感世界的叙事,就一定充满了主观性㊁不确定性和变动性㊂ ⑨受访者的记忆表述既是主观选择的 过去 ,又带有 人的情感温度 ,所以社会学的口述记忆 可能在历史事实层面是错误的,但它在情感上是真实的 ㊂对 情感真实 的追求实际上是从社会心态的角度确认了口述记忆的建构功能㊂刘亚秋两度在论述中举例奥斯维辛集中营起义事件幸存者的口述,这位年近七旬的女士说: 我们看见四个烟囱着了火,爆炸了㊂火焰冲上天,人们四散奔逃㊂真是不可思议㊂ 这㊃01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左玉河:‘固化㊁中介与建构:口述历史视域中的记忆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周海燕:‘个体经验如何进入 大写的历史 :口述史研究的效度及其分析框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㊂杨祥银:‘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的六大理论转向“,‘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重视口述史学文本蕴含的精神气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2日㊂周晓虹:‘口述史与生命历程:记忆与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
口述史学在中国革命史研究中的功用——以井冈山斗争史口述史料的整理与运用为例
中 哥 山哿 陀学报 图尚 亍挚
V , ON L0 .. 24
J I2 2 o பைடு நூலகம் u . 5. o 9
口述史 学 在 中 国革命 史 研究 中的功用
以井 冈 山斗争 史 口述 史料 的整 理 与运用 为例
口汤 红兵
( 中国井 冈 山干部 学院 教 学科 研部 , 江西 井 冈 山 3 3 0 ) 460
[ 基金项 目】 本文系中国井 冈山干部学院 20 0 8年 党史类基础理 论研 究重 点课 题“ 历史叙事 学视 野下 的井冈山斗争 时期 人
物 群 体 研 究” 编 号 为 :8 s ) ( 0 d0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4
・
58 ・
20 0 9正
中 国历 史记 载 没 有 断 层 的 主要 原 因 。从 司 马 迁
年 , 恩来 总理 在全 国第 三 次政 协会 议 上 , 召 全 周 号
《 史记 》 访述长 者见 闻 , 顾 炎武 《日知 录》 丰 富 到 中 的访谈 记录 , 都是 口述史 的见 证 。西 方 古老 的《 荷
国政协 委员 记下 自己的经 历 、 闻 , 地政 协设 立 见 各 文史资 料馆 , 收集 史料 。随后 , 国文 史资 料选 辑 全 10多辑 陆续 出版 。尽管 这一 时段 的史料 , 出 政 0 突
[ 关键词】 口述史 ; 井冈山斗争史; 新史学 [ 中图分类号] 0 1 K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4— 59 20 )4— 0 7— 5 17 09 (0 9 0 0 5 0
口述历 史 是 最 为 重 要 的 田野 调 查 方 法 之 一 。 随着科学技 术 的发 展 , 史 学 引进 科 学 技 术 手 段 历
口述史和中国现当代史研究
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 料。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 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2 ] 温州大学的杨祥银先生关于口述史的定义是: “口述 史学是运用一切手段 ( 包括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收 集、保存和传播即将逝去的声音。然后整理成文字 稿,并对这些口述史料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分支学 科。”[ 3 ] 以上各种口述史的定义都从不同的方面规定 了口述史的定义,要正确地认识口述史,关键要对口 述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口述史的内涵基本上 是: 口述史是口述者和访谈者 ( 历史研究者) 合作的 产物,而不是单单只是历史研究者一方的工作成果; 口述史的基本工作是访谈,访谈是口述史研究的第 一步,访谈的结果便形成口述史料,访谈和田野调查 是口述史研究的基础,舍此整个口述史研究没有意 义; 现代意义的口述史采用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 段进行访谈、存储,并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使史料有 据可查,有章可循,为口述史成为一门科学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对形成的口述史料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研 究,并可以形成一定历史阶断的历史真实。
史料是 中国现当 代史研 究中除 文字档案 之外另 一重要 史料来源 ,是抢救中 国现当 代史料 的重要手 段,是丰富 历史资 料 、加强历
史研究的公信力的需要。口述史可以使中国现当代史突破教条化、单面化的倾向,其研究方式是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易于激荡
思维的研究方式,其研究方式有利于采用多种现代学科手段,便于应用于历史学各分支学科,可以拓展中国现当代史研究的范
第 23 卷第 5 期 2010 年 10 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ol. 23 No. 5 Oct. 2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述史和中国当代军事史研究———以上海小三线建设为例*●徐有威摘 要:口述史为中国近现代史军事史研究贡献良多。
在1960年代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具体操作下,各地的小三线建设纷纷上马。
上海小三线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它是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于安徽南部山区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当中国代军事史的角度看,上海小三线建设无疑是中国当代军工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在处于处女地状态的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口述史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关键词:口述史;中国当代军事史;上海小三线中图分类号:E29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12)01-0149-03作 者: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口述史的研究,近30多年来在学术界可谓风生水起。
在西方现代史学研究理论及方法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型历史研究方法被陆续传入中国,并逐步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内学者也开始逐步尝试以西方口述史学方法为指导,进行历史研究。
可以说,口述史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①。
关于口述史的定义,国内学术界有不少的说法,以程中原先生的界定比较全面,即口述史就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
目前口述史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四种主要的存在形式:口述史、访谈录、回忆录(其中包含别人记录整理的)、人物传记和历史著作中的各种口述史料。
而笔者以为,这些形式中,应该以口述史和访谈录最为核心。
而如果口述史能够有机会为军事史服务,以现有的条件和环境看,则以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为重,而尤以中国当代军事史为重中之重(为论述方便,笔者将1949年的中国军事史以后称之为中国当代军事史)。
道理显而易见,中国当代军事史的史料来源很是有限,出于各种原因,档案资料按照有关的规定要30年之后才可以解密。
即在2011年的今天,如果一路绿灯万事顺利,我们看到的解密的档案只是1981年之前的,事实上即使解密也是局部的。
同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不过60多年,军事史资料的整理和学术性的研究较少。
当代中国史研究者只能在有限的文献资料内进行研究,而口述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助以一臂之力。
事实上,口述史也已经为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研究贡献多时了。
其最早可追溯到“文革”前出版的《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以及截止1966年5月全国征集到的约一亿字文史资料中的军事方面的文章。
这些著述为军事史研究提供的养料是无法估计的,2009年20卷的《星火燎原全集》出版引起轰动,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明证。
近年来和近现代军事史关系比较密切的口述史著述,首推张成德、孙·941·军事档案研究·口述史和中国当代军事史研究*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第五期)“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J50106)和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之“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料项目之资助。
谨致谢意。
丽萍主编的《山西抗战口述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②。
2008年5月在香港出版的《张发奎上将回忆录》中译本也是另外一种令人瞩目的近现代史军事史方面的口述史。
据负责该书校订、注释的香港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胡志伟介绍,《张发奎上将回忆录》是美国人花巨资请一位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远渡重洋扎根香港两年,访问张发奎400多次,并在港台两地穿梭访问有关军政人员多人,又以有关军政人员的大量回忆录核对比较,才以录音记录为主,整理出1000多页的英文稿本。
该书的译注工作则长达六个春秋才完成,全书55万字,单注释就达533条、15万字③。
在中国当代军事史范围内,除去不多见的口述史文章散落在一些报刊杂志中外,由志愿军司令部和1950年代在彭德怀办公室军事参谋王亚志回忆,沈志华和李丹慧整理的《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及志愿军老战士何宗光的《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最有影响。
前者除去因为作者身份特殊而引人注目外,其口述史的成书的方式即“批判口述史学”值得口述史实践者高度的关注④。
后者被誉为“一部朝鲜战争最前线最真实的口述史”而得到读者的强烈推荐。
201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黄继树的《败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一书,利用了作者采访广西土匪的大量口述史资料,深化了建国初期的剿匪史研究,成为口述史有益于史学研究的又一成功典范⑤。
二笔者目前正在从事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研究课题,愿借此题目对口述史在军事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比较具体的阐述。
在1960年代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上马的大背景下,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具体操作下,各地的小三线建设纷纷出现。
上海小三线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
它是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于安徽南部山区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965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精神,上海开始着手建设后方小三线,到1984年决定将后方小三线无偿移交给安徽省,1988年完成移交工作。
上海小三线建设历经24个年,先后在皖南的徽州、安庆和宣城三个专区和浙江临安等13个县(市)境内建成81个全民所有制独立单位。
上海市对此基地先后共投资6.4亿元,拥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57000余人,职工家属16000余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1500人。
从当中国代军事史的角度看,上海小三线建设无疑是中国当代军工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学术界对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的研究多少还有一些成果的话,那么对各地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则可谓寥若晨星,而上海小三线建设更加如此。
有关上海小三线的文献资料,除去一本薄薄的1988年4月小三线建设刚刚结束调整时由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史编写组撰写的《上海小三线党史》的小册子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就连那些小三线企业确切完整的名字和地点也不甚清楚。
而随着1988年上海小三线建设的调整,全部小三线企业返回上海,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现在如果要进行口述史采访,则根本无法按照过去的企业序列和系统找到其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
时光流逝,一些老同志已经退休乃至去世。
翻阅厚厚的《上海市档案馆指南》,因为小三线厂家的名字往往是代号和化名,根本没有贴上诸如上海小三线企业的名号,因此即便是小三线企业,你也根本不知道!而通过有关数据库查找小三线资料,如果仅仅靠输入“上海小三线”这个主题词,只有简单的几条而已。
此时此刻,口述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但是小三线的上述的特殊性,使得我们一度要找到这些口述史的对象也异常困难。
所谓天助自助,2009年11月,在安徽省委党校的一位同学的帮助下,我见到了一位1988年时担任安徽省的上海小三线办公室的副科长,当时他参与了上海小三线移交安徽的过程。
出于对文献资料强烈的保存意识,他竟然保留着一本1988年印的91页厚的《安徽省、上海市皖南小三线交接工作·051·《军事历史研究》 2012年第1期负责人通讯录》,使得我们至少知道了上海方面参与了小三线调整时期的各级干部的名字。
口述史的对象有了最初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加上其他的多方努力和尝试,包括网络寻找和各方面师友的介绍,滚雪球现象出现了!可供采访的人员的名单越来越长,从开始的愁眉苦脸找不到采访者发展到现在的手忙脚乱来不及采访。
从至今为止的采访结果看,就小三线建设研究这个具体的课题而言,我们对口述史至少有以下初步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口述史提供了信息源。
上海小三线建设不同其他的研究课题有以往的研究成果可参考,有线索可查,除去上述提及的《上海小三线党史》外,几乎是一片空白。
因此我们特别重视遇到的每一位的亲历者,无论是部局级的领导还是基层的干部群众乃至安徽当地的征地工。
他们的谈话,他们的故事,他们提供的他们自己保存多年的资料,都成为我们的信息源――成为我们采访下一个口述史对象时进一步询问核实的问题,成为我们去查找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的信息源。
例如他们提供的小三线的各企业的厂名信息,就使得我们在寻找报刊和档案资料过程中,仿佛得到了一把打开进入小三线资料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其次,与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相比,当事人通过其个人的感受对当时的场地、语境和景况的描述,一方面帮助和提示我们对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进行解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公文化的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所描述的历史场景鲜活起来,同时还可以补充了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不可能和不方便记录的场景,令人仿佛回到了历史现场。
例如,小三线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按照这个故事线索,我们首先发现了小三线领导高层会议的讨论决策的档案资料,再看到厂报和团讯等企业报刊中的内部新闻报道,最后还查找到了上海有关报刊中的公开报道。
随后我们再把这些资料反馈给当事人(其中的一些人就是当年这些档案资料和新闻报道的撰稿人),或其他可能知道情况的其他当事人阅读,请他们在事发30多年后再次补充当时的场景,也许还有背后的不可为人道的往事。
这个多次往返的过程无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链,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之复杂令人难以想象。
而在口述史的采访过程中,细细询问之下,往往会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对解读公开的文件会由莫大的帮助。
这也是我在采访小三线时的一个重要的感觉。
最后,必须加速口述史采访的进度。
我们采访的小三线的老同志,1965年第一批进入皖南小三线的开拓者大部分已经去世,或因为年迈体弱失去了表达能力。
去年夏天,我们曾经在华东医院的干部病房的楼上楼下来回奔跑,因为一些年长的参与小三线建设的上海老干部都在此进行治疗或疗养。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参加小三线工作的同志虽稍微年轻,但是英年早逝的也不在少数。
在采访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叹息:“你们如果早几年来,就好了!”抢救口述史史料,是我们每位有志者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有关中国口述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口述史和当代中国史和中共党史的关系,请参见以下论著:杨祥银:《中国口述史学现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陈伟刚:《口述史学的特征与中共党史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宋学勤:《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史学集刊》2006年第5期;李桂华:《口述史学与当代中国史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②罗朝晖:《集体记忆与历史重构———评〈山西抗战口述史〉》,《历史教学》2006年第12期;陈旭清:《简论口述史的操作—以山西抗战口述史为例》,《晋阳学刊》2005年第3期;叶昌纲:《评〈山西抗战口述史〉》,《晋阳学刊》2006年第4期。
③沈飞德:《当代中国的口述历史:前景和问题》,《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