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生物共生现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利共生对共生的两种生物都有利益。地衣, 这种粘在树杆上 或石头上的矮小植物, 实际上就是真菌和藻类的互利共生体。地衣 中的真菌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吸取有机物, 同时, 藻类又从真 菌的菌丝中取得水分和矿物质。真菌用自己的身体包围藻类细胞, 减轻了外界对藻类的伤害。真菌和藻类的这种互利共生, 使它们即 使在北极零下100℃的环境中仍能生存; 甚至在真空缺氧的环境中, 它们居然还可以存活6年之久。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鳄鱼和千鸟 千鸟不但在鳄鱼身上寻找小虫为食, 而且还进入鳄鱼的口腔啄
食残留的肉屑和寄生其中的水蛭。有时鳄鱼突然把大嘴闭合, 千鸟 就被关在里面。此时, 不慌不忙的千鸟便用喙轻轻击打鳄鱼的上下 鄂, 凶残成性的鳄鱼就会仁慈地张开大口, 让饱餐了一顿的千鸟飞 出。
有趣的 生物共生现象
·陈重威·
印度有一种犀牛, 硕壮勇猛力大无比, 但眼睛极小而且近视, 因此生活上便有诸多不便。幸好它有一种叫牛鹭的小鸟为伴, 牛鹭 停栖在犀牛的身上, 在犀牛多皱褶的皮里, 寻找隐藏的寄生虫, 既 吃饱了自己的肚子, 又解除了犀牛的痛苦。无独有偶, 凶猛的疣豬 也会让食蜱鸟在它背上昂首阔步甚至蹦蹦跳跳。食蜱鸟从疣豬的厚 皮中觅蝉为食, 疣豬因此减轻了被蜱寄生的痛苦。
人体的肠道为这些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 息场所。但它们并不只是在利用我们的慷慨, 它们以巨大数量排斥和抑制外来致病细菌的入 侵, 它们帮助人类消化糖和纤维等食物成分, 就像它们帮助牛、 羊、骆驼等反刍类动物消化草料中的纤维素一样。它们还为人类合 成我们自身无法合成的维生素。可以说, 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这 些微生物群体, 一旦这个群体的构成出现变化, 我们就可能在消化 功能和免功能上出现问题, 患上肠炎等疾病。
偏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 在一起, 共栖共食; 其中一方获 利, 但对另一方却没有害处。兰 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 不仅使自 己更容易获得阳光, 而且有利于根须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对 此, 乔木并不介意。
海洋中的大部分鱼类遇到凶残的鲨鱼都退避三舍, 能够与鲨鱼 共舞的只有鱼印鱼, 鱼印 鱼的背鳍演变成了吸盘, 可以吸附在鲨鱼的身 上, 随着鲨鱼遨游四海。鱼印 鱼敏锐的反应与鲨鱼的行动配合得非常 完美; 在鲨鱼捕到猎物, 撕裂吞食的时候, 鱼印 鱼便坐享其成也分上 一杯羹, 偷吃那些残存的肉屑。对此, 鲨鱼似乎也不在意。不过, 鱼印鱼一旦脱离了鲨鱼的身体, 并被鲨鱼发现, 那可就活到头了。
你一定见过“绿毛龟”吧, 可你是否知道它是龟与丝状藻类的 共生体? 丝状藻类以龟甲表面为生存的基底, 并从龟甲表层分泌物 中吸取养料。当整个龟甲被丝状藻覆盖后, 又可帮助龟有效地隐藏 自己逃避敌害。
在海洋中, 常有一些专供大型鱼类 “沐浴”的 “清洁站”。它 们实际上是一些细小鱼类的聚集区。当鲷鱼等大型鱼类定期来到 时, 成群的小鱼就不眠不休地把大鱼鱼鳞上的寄生物仔仔细细地啃
海参又名“海黄瓜”, 它的肠子对于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隐鱼” 来说就如一座五星级的坚固碉堡。海参进食时, 新鲜的海水不停地 从肠道中通过, 给生活于其中的隐鱼带来不少好吃的。当海参体内 的食物不够吃的时候, 隐鱼也会跑出来, 在附近寻找一些小动物充 饥。一旦有天敌来犯便马上躲回海参体内。虽然这样钻进钻出, 会 对海参的消化道产生某些伤害, 但海参好像并不在意。有人曾经发 现, 一只海参体内竟然栖居着七条隐鱼。
在意大利拿波里海湾中, 水母的水螅型无性繁殖体可以附着在 海螺的口部附近, 吸食海螺的体液。这些寄生的无性繁殖体可以再 分生出新的繁殖体。当新繁殖体逐渐长成独立生活的水母, 遇到海 螺的幼虫时, 会用它的触手捕捉这些幼虫, 送到体腔中。但是, 海 螺的幼虫并不会被水母消化掉, 反而由水母提供食物和保护, 直到 长成海螺后才离开水母的体腔。不过在离开时, 海螺口部附近就带 走了一个寄生性的水母繁殖体。
有经验的农民早就注意到, 苹果树和樱桃树种植在一起, 就能 结出更香更甜更美味的果实。与榆树或桑树栽培在一起的葡萄, 不 仅会利用榆树或桑树作天然支架, 而且长得格外茂盛, 产量很高。
31
32
大豆、花生地内若种玉米, 则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 而 玉米则反哺碳水化合物给大豆、花生。黄瓜若和豆角种在一起, 则 两者都呈现勃勃生机, 产量大增。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令人叫绝的消化的过程, 科学家将白蚁置 于高温、高压状态中, 使生活在它们后肠中的原生动物死尽, 而白 蚁却不会受到伤害。结果, 失去了腹中伙伴的白蚁竟对木头毫无食 欲, 最后迅速饿死。由此可见, 白蚁对原生动物有多么依赖。
人类一直将自己视为万物之灵, 凌驾于其 他生物之上。但基因专家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 种 不 同 细 菌 的DNA后 发 现 : 人 类 并 不 完 全 是 人, 而是人与微生物的共生生物。人类粪便的 50%或更多是由细菌构成的, 便 是 一 个 证 明 。 科 学 家 估 计 , 成 年 人 体 内 有100万 亿 个 细 菌 , 分属1000多个不同的种类。人类与这些细菌已 经共同进化了几百万年。
大自然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 所以地球上的生物都不 肯单独生存, 有时也真的不能单独生存, 从简单的原生动物到人类 无一例外。
生物共生现象可以简单地分成三大类: 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 互利共生。
偏害共生就是人们常说的寄生, 它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其中一方获利, 而另一方作出牺牲。当然这种牺牲并不一定要死 亡, 即使个体会死亡, 种族也不至于灭绝。跳蚤生活在狗身上, 蛲 虫生活在儿童的肠道中, 虱子长在人的头发里, 都是一种偏害共 生。
美国生物学家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人类现在之所以比以前更 易受到感染, 是因为现在的人太“干净”了。人体内少了应有的微 生物, 没了寄生虫, 免疫系统失去了正常工作的机会。看来, 地球 上真的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可以单独生存。
35
白蚁和蟑螂都喜欢吃木头。木头是由纤维素组成的, 即使是大 型哺乳类动物吞下纤维素后也难以消化, 更何况小 小的白蚁和蟑螂? 科学家发现, 在白蚁、蟑螂的后肠 中聚集着数以百万计的原生动物, 它们 是如此之小, 以至于只有在高倍显微镜
下才能观察到。木头进入白蚁消化道后, 先由肠道内的瓣把它磨 碎, 再进入宽大的后肠。后肠中的原生动物能把磨碎了的木头变成 液态状的糖分和其他营养物质, 然后再把它们送返中肠, 由血液系 统吸收。
角相思树”就是一种蚁群植物, 它不但为蚂蚁群提供了筑窝的空 间, 而且还会产生一种专供蚂蚁食用的分泌物。显然, 这是它留住 蚂蚁的绝招。
蚂蚁与蚜虫之间的互利共生, 说来更为有趣。有的蚂蚁会把蚜 虫当奶牛一样饲养着, 为的是需要时可以吸食蚜虫分泌的蜜液。当 它们用触须及前脚抚摸蚜虫的身体时, 蚜虫就高举腹部, 并从蜜管 分泌出一滴蜜液, 供蚂蚁吸食。假如蚂蚁没有吃, 蚜虫还会把蜜液 再收回到腹部的蜜腺中。由于蚂蚁的保护, 这些充当“奶牛”的蚜 虫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并出现了一些新 的生理构造: 在腹部的蜜管旁生出了一圈细毛, 以便蚂蚁吸食蜜液 时不会流失蜜液。
33
34
掉, 还把大鱼身上坏死的组织一一加以清除。那些小鱼不但能在大 鱼身上饱餐一顿, 而且还可得到大鱼的保护, 免受其他侵食性鱼类 的骚扰。
植物与动物之间也能互利共生。被称为“蚁群植物”的树木, 常具有中空的树杆或交错的长刺, 很适合 蚂蚁在那里筑窝。获得了良好生存空间的 蚂蚁, 反过来又能为这些树木驱除一直深 受其害的害虫, 并可使草食性的哺乳类动 物望而却步。生长在美洲热带地区的“牛
鳄鱼和千鸟 千鸟不但在鳄鱼身上寻找小虫为食, 而且还进入鳄鱼的口腔啄
食残留的肉屑和寄生其中的水蛭。有时鳄鱼突然把大嘴闭合, 千鸟 就被关在里面。此时, 不慌不忙的千鸟便用喙轻轻击打鳄鱼的上下 鄂, 凶残成性的鳄鱼就会仁慈地张开大口, 让饱餐了一顿的千鸟飞 出。
有趣的 生物共生现象
·陈重威·
印度有一种犀牛, 硕壮勇猛力大无比, 但眼睛极小而且近视, 因此生活上便有诸多不便。幸好它有一种叫牛鹭的小鸟为伴, 牛鹭 停栖在犀牛的身上, 在犀牛多皱褶的皮里, 寻找隐藏的寄生虫, 既 吃饱了自己的肚子, 又解除了犀牛的痛苦。无独有偶, 凶猛的疣豬 也会让食蜱鸟在它背上昂首阔步甚至蹦蹦跳跳。食蜱鸟从疣豬的厚 皮中觅蝉为食, 疣豬因此减轻了被蜱寄生的痛苦。
人体的肠道为这些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 息场所。但它们并不只是在利用我们的慷慨, 它们以巨大数量排斥和抑制外来致病细菌的入 侵, 它们帮助人类消化糖和纤维等食物成分, 就像它们帮助牛、 羊、骆驼等反刍类动物消化草料中的纤维素一样。它们还为人类合 成我们自身无法合成的维生素。可以说, 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这 些微生物群体, 一旦这个群体的构成出现变化, 我们就可能在消化 功能和免功能上出现问题, 患上肠炎等疾病。
偏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 在一起, 共栖共食; 其中一方获 利, 但对另一方却没有害处。兰 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 不仅使自 己更容易获得阳光, 而且有利于根须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对 此, 乔木并不介意。
海洋中的大部分鱼类遇到凶残的鲨鱼都退避三舍, 能够与鲨鱼 共舞的只有鱼印鱼, 鱼印 鱼的背鳍演变成了吸盘, 可以吸附在鲨鱼的身 上, 随着鲨鱼遨游四海。鱼印 鱼敏锐的反应与鲨鱼的行动配合得非常 完美; 在鲨鱼捕到猎物, 撕裂吞食的时候, 鱼印 鱼便坐享其成也分上 一杯羹, 偷吃那些残存的肉屑。对此, 鲨鱼似乎也不在意。不过, 鱼印鱼一旦脱离了鲨鱼的身体, 并被鲨鱼发现, 那可就活到头了。
你一定见过“绿毛龟”吧, 可你是否知道它是龟与丝状藻类的 共生体? 丝状藻类以龟甲表面为生存的基底, 并从龟甲表层分泌物 中吸取养料。当整个龟甲被丝状藻覆盖后, 又可帮助龟有效地隐藏 自己逃避敌害。
在海洋中, 常有一些专供大型鱼类 “沐浴”的 “清洁站”。它 们实际上是一些细小鱼类的聚集区。当鲷鱼等大型鱼类定期来到 时, 成群的小鱼就不眠不休地把大鱼鱼鳞上的寄生物仔仔细细地啃
海参又名“海黄瓜”, 它的肠子对于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隐鱼” 来说就如一座五星级的坚固碉堡。海参进食时, 新鲜的海水不停地 从肠道中通过, 给生活于其中的隐鱼带来不少好吃的。当海参体内 的食物不够吃的时候, 隐鱼也会跑出来, 在附近寻找一些小动物充 饥。一旦有天敌来犯便马上躲回海参体内。虽然这样钻进钻出, 会 对海参的消化道产生某些伤害, 但海参好像并不在意。有人曾经发 现, 一只海参体内竟然栖居着七条隐鱼。
在意大利拿波里海湾中, 水母的水螅型无性繁殖体可以附着在 海螺的口部附近, 吸食海螺的体液。这些寄生的无性繁殖体可以再 分生出新的繁殖体。当新繁殖体逐渐长成独立生活的水母, 遇到海 螺的幼虫时, 会用它的触手捕捉这些幼虫, 送到体腔中。但是, 海 螺的幼虫并不会被水母消化掉, 反而由水母提供食物和保护, 直到 长成海螺后才离开水母的体腔。不过在离开时, 海螺口部附近就带 走了一个寄生性的水母繁殖体。
有经验的农民早就注意到, 苹果树和樱桃树种植在一起, 就能 结出更香更甜更美味的果实。与榆树或桑树栽培在一起的葡萄, 不 仅会利用榆树或桑树作天然支架, 而且长得格外茂盛, 产量很高。
31
32
大豆、花生地内若种玉米, 则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 而 玉米则反哺碳水化合物给大豆、花生。黄瓜若和豆角种在一起, 则 两者都呈现勃勃生机, 产量大增。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令人叫绝的消化的过程, 科学家将白蚁置 于高温、高压状态中, 使生活在它们后肠中的原生动物死尽, 而白 蚁却不会受到伤害。结果, 失去了腹中伙伴的白蚁竟对木头毫无食 欲, 最后迅速饿死。由此可见, 白蚁对原生动物有多么依赖。
人类一直将自己视为万物之灵, 凌驾于其 他生物之上。但基因专家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 种 不 同 细 菌 的DNA后 发 现 : 人 类 并 不 完 全 是 人, 而是人与微生物的共生生物。人类粪便的 50%或更多是由细菌构成的, 便 是 一 个 证 明 。 科 学 家 估 计 , 成 年 人 体 内 有100万 亿 个 细 菌 , 分属1000多个不同的种类。人类与这些细菌已 经共同进化了几百万年。
大自然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 所以地球上的生物都不 肯单独生存, 有时也真的不能单独生存, 从简单的原生动物到人类 无一例外。
生物共生现象可以简单地分成三大类: 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 互利共生。
偏害共生就是人们常说的寄生, 它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其中一方获利, 而另一方作出牺牲。当然这种牺牲并不一定要死 亡, 即使个体会死亡, 种族也不至于灭绝。跳蚤生活在狗身上, 蛲 虫生活在儿童的肠道中, 虱子长在人的头发里, 都是一种偏害共 生。
美国生物学家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人类现在之所以比以前更 易受到感染, 是因为现在的人太“干净”了。人体内少了应有的微 生物, 没了寄生虫, 免疫系统失去了正常工作的机会。看来, 地球 上真的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可以单独生存。
35
白蚁和蟑螂都喜欢吃木头。木头是由纤维素组成的, 即使是大 型哺乳类动物吞下纤维素后也难以消化, 更何况小 小的白蚁和蟑螂? 科学家发现, 在白蚁、蟑螂的后肠 中聚集着数以百万计的原生动物, 它们 是如此之小, 以至于只有在高倍显微镜
下才能观察到。木头进入白蚁消化道后, 先由肠道内的瓣把它磨 碎, 再进入宽大的后肠。后肠中的原生动物能把磨碎了的木头变成 液态状的糖分和其他营养物质, 然后再把它们送返中肠, 由血液系 统吸收。
角相思树”就是一种蚁群植物, 它不但为蚂蚁群提供了筑窝的空 间, 而且还会产生一种专供蚂蚁食用的分泌物。显然, 这是它留住 蚂蚁的绝招。
蚂蚁与蚜虫之间的互利共生, 说来更为有趣。有的蚂蚁会把蚜 虫当奶牛一样饲养着, 为的是需要时可以吸食蚜虫分泌的蜜液。当 它们用触须及前脚抚摸蚜虫的身体时, 蚜虫就高举腹部, 并从蜜管 分泌出一滴蜜液, 供蚂蚁吸食。假如蚂蚁没有吃, 蚜虫还会把蜜液 再收回到腹部的蜜腺中。由于蚂蚁的保护, 这些充当“奶牛”的蚜 虫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并出现了一些新 的生理构造: 在腹部的蜜管旁生出了一圈细毛, 以便蚂蚁吸食蜜液 时不会流失蜜液。
33
34
掉, 还把大鱼身上坏死的组织一一加以清除。那些小鱼不但能在大 鱼身上饱餐一顿, 而且还可得到大鱼的保护, 免受其他侵食性鱼类 的骚扰。
植物与动物之间也能互利共生。被称为“蚁群植物”的树木, 常具有中空的树杆或交错的长刺, 很适合 蚂蚁在那里筑窝。获得了良好生存空间的 蚂蚁, 反过来又能为这些树木驱除一直深 受其害的害虫, 并可使草食性的哺乳类动 物望而却步。生长在美洲热带地区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