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大肠埃希菌外排泵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外排泵研究进展

AerAB—TolC的结构 AcrAB—TolC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口】,即膜融合蛋白
(AcrA)、外排转运蛋白(AcrB)和外膜通道蛋白(TolC),其中Ac.
所知的外排泵共约250多种转运体家族,可归人数个超家族
中u J: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lVIFS)、耐药
of
closure
the neck
the∞c[J].Am J Sury,
1990,159(4):370—373. [7]schuk L,Graber J,Pietrafitta J,et a1.IJa蝌loaparoseopie hemiorrlm-
phy"-a clinical trial prdiminaly
inguinal
rear
of
[3】陈孝平,裘法祖.要重视腹外疝修补术的标准化和个体化[J].腹部
外科,2004,17(1):4—5.
hmi∞[J].Surg
Rounds,1992,6.597—607.
(收稿日期:2008—11—08)
万方数据
・136・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eholeeysteetomy:8硎ew
of
258
pa-
[2]欧阳钦.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胃肠病学,
2001。6(1):3-4.
tienls[J].Can J Surg,1992,35(2):209—212. [11]l~leKernan JB,Laws m.Laparo∞opie preperitoneal prosthetic
feet

药物外排泵与生物被膜在微生物耐药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药物外排泵与生物被膜在微生物耐药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药物外排泵与生物被膜在微生物耐药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林飞燕;陆春【摘要】BiofUms were a main hotspot mechanism of microbe mediated antibidtic-resistance and multidrug-resist-ance. It involved growth metabolism of microorganism, drug resistance gene, phenotypic changes of gene, regulation of group reaction system, drug efflux pumps ( DEP) , and other multiple factors. There were complex and clos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sistance genes, DEP and biofilms in microbial drug-resistance mechanisms. The impacts of biofilm on DEP, drug resistance genes, and DEP on bioEIms, and the common regulatory factors of DEP and biofilm, and advances in pertinent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生物被膜是介导微生物耐药与多重耐药的一大热点机制,涉及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耐药基因等基因表型改变、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拉及药物外排泵等多重因素.耐药基因、药物外排泵与生物被膜在微生物耐药机制中,具有复杂而密切的相互影响.分别从生物被膜对药物外排泵、耐药基因的影响,药物外排泵对生物被膜的影响,以及药物外排泵和微生物生物被膜共同的调节因素,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耐药基因;生物被膜;外排泵【作者】林飞燕;陆春【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广东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生物被膜(Biofilm,BF)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微生物的细胞及其分泌的聚合物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胞复合体,多项研究表明生物被膜的形成可以增强微生物对环境和抗生素的耐受性,目前生物被膜的形成被认为是微生物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的机制之一[1]。

细菌耐药研究的进展和对策

细菌耐药研究的进展和对策

5
细菌耐药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1) 内酰胺酶(最大旳一类) 2) 氨基甙钝化酶等
2. 靶位变化:PBP旳数量或构造变化
3.低通透性屏障作用
1) 膜通透性下降 2) 生物被膜
4. 主动泵出(active efflux process)
5. 细菌缺乏自溶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
000405
6
蛋白通道:
99 95 63 91 83 86
33
ESBLs 检测、判断和临床辨认
000405
34
ESBLs检测旳原理和措施
ESBLs能水解三代头孢及氨曲南 酶克制剂能克制ESBLs ESBLs旳检测措施
双纸片法、三维试验法、肉汤稀释法、VitekAMS法、E-test法、克制剂增强旳纸片扩散法 和肉汤稀释法
000405
19
第 三 代头孢菌素
过分使用后旳
选择作用
G-
G+
产 ESBL 旳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 伯菌 等
高产 AMP C 酶旳
肠杆菌属菌,枸橼 酸菌,沙雷氏菌等
对第三代,及第 四代头孢菌素等 耐药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 酶克制剂复合制剂 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00040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27mm
– Cefotaxime
≤27mm,
– ceftriaxone
≤25mm
• These zone diameter should increase in the presence of clavulanic acid
000405
36
查K. Pneumoniae, K.oxytoca & E. coli 菌中旳ESBLs(初步筛选法)

四种外排泵基因表达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及其作用的开题报告

四种外排泵基因表达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及其作用的开题报告

四种外排泵基因表达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及
其作用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
多重耐药(MDR)细菌的出现严重威胁了公共卫生和医学治疗的有效性。

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MDR病原体,对环境中的不同化合物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包括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

外排泵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保护机制,可以将外界毒物排出细胞外,其中四种外排泵(MexAB-OprM、MexCD-OprJ、MexEF-OprN和MexXY)在铜绿假单胞菌中被广泛认为是主要多重耐药机制。

本研究旨在探讨四种外排泵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表达及其在多重耐药中的作用。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四种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情况。

同时,利用铜绿假单胞菌分子克隆技术,分别构建四种外排泵基因的缺失菌株。

利用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双药协同性试验及生长曲线分析的方法探究四种外排泵对多重耐药的作用。

3.预期结果
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将得到四种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图谱。

通过构建四种外排泵基因缺失菌株,将探究这四种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中的作用。

预计本研究将有助于在铜绿假单胞菌这一MDR病原体中深入探索外排泵机制的作用和调控机制。

4.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探索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结果将进一步揭示外排泵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为寻找新型抗菌治疗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探讨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探讨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144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24,Vol.17,No.1㊃综述㊃基金项目:2020年上海市卫健委/传染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建设项目(ZYYB⁃FRMZ⁃03);上海中医药大学预算内科研项目(2020LK056)作者单位:20043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陈雯(硕士研究生)㊁丁纯蕾㊁孙旗㊁沈梦雯㊁钱风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脾胃病科(郝微微)作者简介:陈雯(1998-),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㊂E⁃mail:ccw130613@通信作者:钱风华(1975-),本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㊂E⁃mail:smileqian1975@探讨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陈雯 丁纯蕾 孙旗 沈梦雯 钱风华 郝微微【摘要】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关键作用靶点,主要涉及被膜屏障功能㊁外排泵表达以及膜内微环境等多个方面作用㊂传统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具有来源广㊁成分复杂㊁不易产生耐药等多方面优势,在治疗耐药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上见解独到㊂中药及其成分除了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以外,还可以通过抑制㊁破坏被膜,提高被膜通透性,改变外排泵表达等来降低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作用㊂本文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总结细菌生物被膜的主要耐药机制以及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更好的解决细菌耐药性增加这一严峻问题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并为中药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应用上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生物被膜; 耐药机制; 中医药; 中药成分【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1.029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hinese herbs and their components on bacterial biofilm resistanceCHEN Wen ,DING Chunlei ,SUN Qi ,SHEN Mengwen ,QIAN Fenghua ,HAO Weiwei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QIAN Fenghua ,E⁃mail :smileqian1975@【Abstract 】 Bacterial bioepithelium is a key target for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whichmainly involves the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periplasm,the expression of efflux pumps and theintramembrane microenviron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development,has the advantages of wide source,complex composition,and not easy to produce drug resistance,and has unique insight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used by drug⁃resistantbacteria.In addition to their antimicrobial effects,Chinese medicines and their components can alsoreduce the drug⁃resistant effects of bacterial biofilms by inhibiting and destroying the periplasm,in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eriplasm,and altering the expression of efflux pump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biofilm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medicines and their components on the inhibition of bacterial biofilm resistance by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the relevant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new therapeutic ideas and methods for bettersolving the serious problem of the increase of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as well as to provide a more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45 adequat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Key words】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biofilm;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ingredients 上世纪青霉素的发现使医学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逐渐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这大大降低了药物的临床疗效,增强了细菌对人体生命健康构成的威胁㊂针对此困境,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逐渐发现细菌生物被膜在细菌耐药性上发挥了至关紧要的作用㊂生物被膜的屏障与外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进入细胞内部的浓度,降低了药物的有效率,使得细菌无法得到有效的抑制或消除,因此新药的研发方向也朝细菌细胞膜的特点入手,但新药物的缓慢开发与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现阶段如何降低细菌耐药性这一问题依旧十分棘手㊂传统中药以其丰富的经验累积㊁广泛的药物来源㊁独特的治疗手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中药及其成分如何作用于细菌生物被膜以达到抑制细菌耐药性的作用逐渐成为了此次研究的热点㊂1 中药具有提高细菌生物膜通透性的作用临床实践中,许多抗菌药物必须在穿透细菌外膜和/或细胞质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但在与长时间㊁多频次的药物接触下,细菌开始逐渐适应外部环境,已有细菌通过减少抗菌分子的摄取来防止药物进入细胞内或周质靶点[1]㊂而生物膜作为控制细菌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主要成分在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也发挥了屏障和外排功能,而这一特定的功能赋予了细菌对药物的相对耐受性㊂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传统中医药具有一定的抗菌成分,并且部分中药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菌生物被膜,来改变生物被膜的通透与表达作用,从而降低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疗效㊂1.1 细菌生物膜屏障功能增加降低了药物有效渗透率生物膜是嵌入细胞外基质的微生物结合[2],能够分泌出药物的降解酶,阻碍抗菌药物的穿透,减少药物杀菌浓度在生物膜中的累积㊂作为细菌生物膜的重要结构组成,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物理屏障,保护细菌细胞免受抗生素与紫外线等环境的侵害,还具有延迟小分子物质扩散到膜内细胞,降低药物的渗透的作用[3]㊂而胞外多糖屏障作为细菌生物膜中另一抗药物屏障,其中所含的水解酶㊁共价键㊁氢键等物质可以在抗菌药物进入细胞内部的瞬间主动吸附一部分的药物成分,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多肽分子及大分子物质的数量,削弱药物的有效性[4]㊂综合生物被膜中各屏障的不同作用能够发现生物被膜对药物渗透作用有着极大的影响,若是根据生物被膜屏障的组成物质进行打击破坏,抗菌药物的有效成分则可以更多的进入到细菌细胞内,从而对细菌产生强有力的削弱或消灭作用,有效降低细菌的耐药性㊂1.2 复合中药削弱细菌生物膜的屏障功能细菌生物膜具有阻止包括抗菌药物在内的外来物质入侵细胞的作用,是细菌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自我保护和生存基础㊂临床发现复合中药可以降低细菌生物膜的屏障功能来抑制细菌的生理功能,提高药物对细菌的渗透率,消除细菌的耐受作用㊂吴峥嵘[5]发现双黄连在作用于大肠杆菌的8小时后,细菌细胞膜的微观结构出现缺损,细胞膜屏障降低㊁通透性增强,并且在作用的24小时后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则会发生破裂,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胞内的细胞质流出细胞,最终大肠杆菌走向死亡㊂复方清热颗粒可以通过增加生物膜外蛋白OmpF的含量,从而降低生物膜的屏障功能,并还可以和抗生素一起发挥出联合抗菌效果[6]㊂复合中药的出现,是对传统中药的进一步推动发展,综合现代研究,双黄连等新型复合中药可以从改变细胞膜微环境角度入手,改变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降低生物被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药物进入细菌内部的浓度,达到抗耐药效果㊂1.3 中药提取成分有效增强细菌生物膜的通透性此外,中药提取物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中药的结合,具有毒性低㊁疗效高的临床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对细菌生物膜的抗耐药作用㊂大黄中的大黄总蒽醌活性成分是通过降低细146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胞膜的流动性,减少屏障功能,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㊁耐万古霉素肠球菌㊁幽门螺杆菌等细菌产生抑制作用[7]㊂钱卫东等[8]发现丁香酚可改变多耐药大肠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㊂穿心莲的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在36小时内对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渗透率达82.89%[9]㊂研究发现,鱼腥草的主要成分鱼腥草素钠无论是单用300mg/L的浓度还是以对半浓度与红霉素协同使用,均可增强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渗透作用,且其36小时的生物膜渗透率可达88.55%~96.76%[10]㊂郭静[11]发现桑白皮部分活性成分桑根酮等可以通过增强生物被膜的通透性,提高药物有效渗透率,从而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产生良好杀菌效果㊂总而言之,中药中的有效提取成分存在通过改变细菌生物膜的通透性,降低生物被膜的屏障功能,进而破坏细菌的结构组成,增强药物渗透的可能,这其实与多粘菌素等常用抗生素作用方式类似,因此发挥中药在增加细菌生物膜的通透作用,从而来增强药物对细菌细胞的渗透效果这一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㊂但通过研究也可以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清热解毒的中药成分中,对于其他种类中药的研究挖掘较少,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㊂2 中药抑制外排泵过度表达2.1 生物膜外排泵的过度表达降低了药物的渗透率外排泵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依赖性复杂细菌系统,也是将有害物质从细菌细胞内输出到外部环境的膜蛋白[12],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强细胞对抗菌剂的耐药性㊂在通过鉴定多药耐药外排泵系统的不同类型研究中发现,外排泵系统的基因缺失与突变会往往导致外排泵出现过度表达,使成功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抗菌药物被动泵出胞外,降低药物的有效性[13]㊂而且外排泵还可以通过将包括抗生素在内的细胞内毒素推回细胞外间隙来诱导抗生素对微生物的耐药性[14]㊂外排泵的表达与泵上蛋白通道贯穿了药物进入细菌细胞的全过程,其基因的改变与通道蛋白的变异决定了细菌对药物的识别能力,通过将抗菌药物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大大减轻了药物对细菌的抗菌作用,对于通过抑制生物被膜外排泵的表达来降低细菌耐药性具有指导意义㊂2.2 传统中药抑制细菌外排泵表达作为将药物从自身体内主动外排的蛋白质,外排泵具有涉及药物种类多㊁来源菌广的特点[15],在细菌对药物的耐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㊂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中药可以作为细菌的外排泵抑制剂起到降低抗生素耐药性的效果㊂传统中药中的五倍子㊁夏枯草㊁穿心莲等通过促进铜绿假单胞菌中构成细菌外排泵连接内外膜的mexC㊁mexE基因表达,加强药物在细胞内外的流动,发挥出抗菌效果[16]㊂刘坤友等[17]发现通过降低外排泵基因mRNA的表达量,苦丁茶可以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发挥显著的抑菌作用,从而提高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㊂金银花㊁连翘中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有效抑制细菌主动外排的能力,降低喹诺酮类药物抑制细菌的最低有效浓度[18]㊂结合目前研究可知,不同中药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菌的不同外排泵基因表达来起到抑制细菌的外排功能,并且还可与抗菌药物共同发挥出协同作用,增加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㊂在目前细菌耐药性逐渐上升的严峻背景下,中药抑制生物被膜尤其是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也具有良好的前景与紧迫性,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㊂2.3 中药有效提取成分作用于外排泵系统抑制细菌主动外排功能研究也发现,中药的有效提取成分也可以通过消除或逆转生物被膜的外排作用,对细菌产生一定的抗耐药结果㊂大肠埃希菌的外排泵AcrAB⁃TolC基因表达可以促使细菌形成生物膜并主动将药物外排至胞外,减少药物对细菌自身的削弱作用,而研究人员发现苦参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可以下调其AcrAB⁃TolC的表达,恢复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19]㊂黄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提高离子的外排作用,从而造成了胞内钙离子的流失,并且进一步实验发现,当其浓度为2.0mg/mL时,细胞内的钙离子流失最为严重,明显高于多粘菌素对照组钙离子的流失[20]㊂贯叶连翘的有效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外排泵的外排作用来抑制耐药细菌的生长[21]㊂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47综上所述,中药中的有效提取成分可以通过抑制基因表达来降低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功能,并还可以通过改变外排通道物质的数量及组成加强抗菌药物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生物被膜的耐药功能,加大临床疗效㊂3 中药抑制、破坏细菌生物被膜3.1 生物被膜内部微环境的改变提高了细菌耐药性细菌生物膜内部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包括一定的氧气浓度㊁蛋白质㊁多糖等物质,这些物质共同维持着生物膜的功能㊂但是随着化学药物的频繁使用,生物膜内部的微环境为适应生存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发生了自我调节,导致了其对抗菌药物的相对耐受㊂研究发现营养物质与氧气的分散梯度可以产生不同的细胞代谢状态,这种状态会有利于细菌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22]㊂生物膜内的氧气浓度降低,往往会直接影响膜内的新陈代谢,这将促进反硝化和发酵的代谢途径增强[23⁃24],导致更多的细菌细胞激活,从而提高其对药物的耐受性㊂此外,生物膜内的藻酸盐多糖可以抵御药物的渗透,增加药物接触细菌的阻力[25]㊂并且有学者认为生物膜内富含的多种酶类可以对药物产生反应,通过水解或者氧化还原等方式作用于药物的有效成分,导致抗菌药物的失活,使细菌形成耐药[26]㊂因此,若是直接抑制生物被膜生成所需的氧气浓度㊁多糖㊁酶类等物质或者破坏生物膜因生存而改变的内部稳态,则可以达到抑制㊁破坏生物被膜的形成,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提高药物的有效率㊂3.2 中药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发现,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中成药制剂具有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㊂黄芩苷能够通过改变细菌生物膜的表达基因与膜内蛋白质的表达,来抑制细菌细胞膜的形成[27]㊂此外,败酱草提取物也可显著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结构和形成[28]㊂刘艳[29]研究发现,焦没食子酸㊁瑞香素㊁大黄酸及硫酸氢小檗碱等单体均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生物膜的生成可以产生抑制作用㊂在现有的中成药制剂中,研究也发现连花清瘟胶囊可以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Fn BPs基因表达,从而改变细菌外结构和状态,达到抑制细菌被膜形成的作用[30]㊂夏飞等[31]研究显示,黄连解毒汤能在最低浓度6.25mg/mL的状态下抑制铜绿假单胞菌lasI㊁rhll等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㊂在联合用药方面,双黄连联合万古霉素可以通过抑制藻酸盐的生成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达到降低耐药性的效果[32]㊂张家超等[33]发现鱼腥草素钠由于前期可以有效清除细菌各时期生物被膜,在之后与聚维酮碘联合使用中显著降低了两种药物的最低抑膜浓度,达到了抑菌效果㊂综合研究发现,中药成分以及制剂均可对不同细菌尤其是耐药菌细胞膜产生一定的抑制形成作用,并且在与作用于细菌生物被膜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中,更是可以增强这一作用机制,加强临床疗效㊂3.3 中药破坏细菌生物被膜完整性而对于已经形成的细菌生物被膜,部分中药依旧可以通过破坏其完整性,来提高药物的渗透率㊂刘明[34]发现,大黄素可以有效破坏MRSA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菌耐受性㊂七叶皂苷通过破坏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膜而起到杀菌作用[35]㊂此外,有学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破坏细菌生物被膜时发现,中药与抗菌药物的联用更是可以发挥出极强的破坏效果㊂在双黄连联合万古霉素的实验中发现,两者通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上的藻酸盐,达到了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有效结果[36]㊂吴宝林[37]在单独使用复春散1号治疗创面MRSA感染时发现复春散可有效破坏MRSA的生物被膜,并且在联合试验中发现复春散联用利福平可以更好地清除的细胞膜㊂利奈唑胺和黄芩素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抑制体MRSA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发挥出抗MRSA的效果[38]㊂总而言之,中药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完整性达到降低细菌耐药性的结果㊂而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更是可以有效避免耐药菌的产生,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减少高级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但就具体的作用靶点与联合使用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究㊂4 小结目前,细菌耐药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细菌耐药性的升高以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巨大难148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度,成为困扰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难题㊂生物被膜在细菌耐药性上的作用靶点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中药通过减弱细菌生物膜的屏障功能,抑制外排泵的过度表达,抑制生物膜的生长,消除㊁破坏生物膜的完整性,发挥出强大的抗耐药性作用,在治疗细菌耐药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并且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更是可以有效的缩短病程时间,增强临床疗效㊂但目前研究的中药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往往局限于金银花㊁黄连㊁黄芩等单一中药或者其提取成分,未充分发挥出方剂组方的整体功效和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㊂因此,在未来研究上,我们应注重开展多类型㊁多方面的临床试验研究,并充分结合中医四诊合参㊁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加强对中药降低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性的研究和开发,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㊂参考文献[1] Huemer M,Mairpady S S,Brugger S D,et al.Antibioticresistance and persist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andtreatment perspectives[J].EMBO Rep,2020,21(12):e51034.[2] LI X Y,CHEN D M,XIE S Y.Curr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organic nanoparticles against bacterial biofilm[J].Adv ColloidInterface Sci,2021,294:102475.[3] LUO Y,YANG Q Q,ZHANG D,et al.Mechanisms and ControlStrategies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Pathological Biofilms[J].JMicrobiol Biotechnol,2021,31:1⁃7.[4] 田翠芳,吴倩,惠潇然,等.细菌生物被膜核心胞外多糖靶向水解酶的生物信息挖掘[J].微生物学报,2023,63(7):2633⁃2655.[5] 吴峥嵘.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6] 陈玉娇,任爱民,王红,等.复方清热颗粒对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主动外排泵影响的药敏试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4,24(8):1460⁃1462.[7] ZHENG X K,CHEN L J,ZENG W L,et al.Staphylococcusaureus Antibacterial and Anti⁃biofilm Efficacy of ChineseDragon’s Blood Against Isolated From Infected Wounds[J].Front Microbiol,2021,12:672943.[8] 钱卫东,刘婵婵,王婷,等.丁香酚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9,35(1):31⁃36.[9] 官妍,王宁,汪长中,等.穿心莲内酯等中药有效成分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渗透性的比较[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9⁃12.[10] 官妍,陈冉,汪长中,等.苦参碱㊁鱼腥草素钠及其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渗透作用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5):515⁃519.[11] 郭静.桑白皮抗耐药菌活性成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12] Mohanty H,Pachpute S,Yadav R P.Mechanism of drugresistance in bacteria:efflux pump modulation for designing ofnew antibiotic enhancers[J].Folia Microbiol(Praha),2021,66:727⁃739.[13] Zahedi B A,Rahbar M,Hamidi⁃Farahani R,et al.Expression ofRND efflux pumps mediat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aeruginosa clinical strains[J].Microb Pathog,2021,153:104789.[14] Gerdes K,Maisonneuve E.Bacterial persistence and toxin⁃antitoxin loci[J].Annu Rev Microbiol,2012,66:103⁃123.[15] 杜静怡,王铖,郭君慧,等.细菌RND外排泵的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22,47(10):994⁃1001.[16] 王淋荆,曾建明,鲁洋,等.中药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作用研究[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9(6):401⁃407.[17] 刘坤友,周艳,陈桂生,等.苦丁茶和小飞扬草对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外排泵acrA基因表达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6,38(2):207⁃210.[18] HUANG S T,LAI H C,LIN Y C,et al.Principles and treatmentstrategies for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patients atdifferent stages of coronavirus infection[J].Am J Cancer Res,2020,10:2010⁃2031.[19] 李奕铮.苦参碱对AcrAB⁃TolC的调控在耐药中作用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8.[20] 贾子中.黄连素对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干预试验及自制中药临床应用观察[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21] Do AŞ,Gökalsln B,ŞenkardeşS,et al.Anti⁃quorum sensingand anti⁃biofilm activities of Hypericum perforatum extracts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J].J Ethnopharmacol,2019,235:293⁃300.[22] Uruén C,Chopo⁃Escuin G,Tommassen J,et al.Biofilms asPromoters of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Tolerance[J].Antibiotics(Basel),2020,10(1):3.[23] Rivera K R,Pozdin V A,Young A T,et al.Integrated phospho⁃rescence⁃based photonic biosensor(iPOB)for monitoring oxygenlevels in3D cell culture systems[J].Biosens Bioelectron,2019,123:131⁃140.[24] Kiamco M M,Atci E,Mohamed A,et al.Hyperosmotic Agentsand Antibiotics Affect Dissolved Oxygen and pH ConcentrationGradients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J].Appl EnvironMicrobiol,2017,83(6):e02783⁃16.[25] Maurice N M,Bedi B,Sadikot R T.Pseudomonas aeruginosaBiofilms:Host Respons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LungInfections[J].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18,58(4):428⁃439.[26] Christaki E,Marcou M,Tofarides A.Antimicrobial Resistancein Bacteria:Mechanisms,Evolution,and Persistence[J].J MolEvol,2020,88(1):26⁃40.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49[27] 解光艳,段强军,项红梅,等.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8):1858⁃1862.[28] FU B,WU Q,DANG M,et al.Inhibition of Pseudomonasaeruginosa Biofilm Form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Herb Herba patriniae[J].Biomed Res Int,2017,2017:9584703.[29] 刘艳.具有抗菌作用中药单体的筛选及其联合应用对耐药菌BBF抑制作用的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30] 王艺竹,王宏涛,韩雪,等.连花清瘟胶囊水提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4):727⁃729.[31] 夏飞,张雅芳,胡光煦,等.黄连解毒汤干预铜绿假单胞菌密度感应系统调控毒力因子和生物膜的作用初探[J].中国药师,2020,23(7):1307⁃1311.[32] 张彩萍,谢家祺,濮娜,等.双黄连联合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7):1⁃3.[33] 张家超,查长森,欧翊.鱼腥草素钠联合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4):1993⁃1995.[34] 刘明.大黄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㊁外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5. [35] Dahash S L,Abass O K,Abdul⁃Razaq M M,et al.Aesculushippocastanum⁃Derived Extractβ⁃Aescin and AntibacterialActivity[J].J Microsc Ultrastruct,2021,9:26⁃30. [36] SHI J,MAO N F,WANG L,et al.Efficacy of combinedvancomycin and fosfomyci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biofilms in vivo[J].PLoS One,2014,9(12):e113133.[37] 吴宝林.复春散1号对MRSA创面的临床疗效及联合利福平对其生物膜增效作用的体外研究[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20.[38] LIU T J,LUO J,BI G,et al.Antibacterial synergy betweenlinezolid and baicalei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 biofilm in vivo[J].Microb Pathog,2020,147:104411.(收稿日期:2023⁃01⁃19)(本文编辑:王馨瑶)。

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研究相关进展

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研究相关进展

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研究相关进展王旭【摘要】@@ 细菌的外排系统是一种非特异性耐药机制,是通过细菌外排泵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或其他底物排出膜外,它可以泵出多种对其自身有害的物质,包括喹诺酮类、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利福平等多种抗菌药物、染料和去污剂等,从而加强细菌在药物选择压力下的生存能力.【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0(039)019【总页数】4页(P2670-2673)【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外排泵【作者】王旭【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1;R969.3细菌的外排系统是一种非特异性耐药机制,是通过细菌外排泵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或其他底物排出膜外,它可以泵出多种对其自身有害的物质,包括喹诺酮类、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利福平等多种抗菌药物、染料和去污剂等,从而加强细菌在药物选择压力下的生存能力。

目前,已在不同细菌上发现几十种外排泵,依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将与抗菌药物相关的膜外排泵分子分为5个主要超家族[1],包括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 r superfamily,M FS)、A TP结合盒(A TPbinding cassette,ABC)超家族、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resistance nodulation division,RND)超家族、小多重耐药性(smallmultidrug resistance,SMR)家族、多药和有毒化合物排出(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MA TE)家族。

按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两大类:ABC型多药外排系统和次级多药外排系统。

大多数抗菌药物的外排系统都属于次级外排系统,多数细菌通过质子驱动力来表达对不同结构化合物的耐药。

1980年Bah和M cM urry在研究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时发现了主动外排耐药机制,此后人们对细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的外排耐药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铜绿假单胞菌MexXY外排泵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MexXY外排泵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40.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年1月第44卷第1期文章编号:1001-8689(201刃01-0040-07铜绿假单胞菌MexXY外排泵调控机制研究进展鞠晓红王月华孙艳美(吉林医药学院,吉林132013)摘要:MexXY外排泵属于耐药结节分化(resistance nodulation division,RND)家族成员,是氨基糖昔类耐药决定子,在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细菌的应激反应和致病性相关。

阐明其表达调控机制将为抗菌药物研制及有效抑制剂筛选提供新思路。

本文在简要介绍RND外排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MexXY外排泵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MexXY:外排泵;RND家族;调控机制;耐药中图分类号:R378.9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in MexXY efflux pump regulation mechanism ofPseudomonas aeruginosaJu Xiao-hong,Wang Yue-hua and Sun Yan-mei(Jilin Medical University,Jilin132013)Abstract MexXY efflux pump is a resistance detenu i nant of aminoglycoside which belongs to the member of the resistance nodulation division(RND)family,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or pan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Moreover,it is related to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pathogenicity of bacteria.A new idea will be provided through elucidating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MexXY expre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acterial drugs and the screening of effective inhibitors.On the basis of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ND efflux pump,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review abou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MexXY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MexXY;Efflux pump;RND family;Regulate mechanism;Resistance drug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具有高感染性和高致死率特点。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模型构建及外排抑制剂对其药物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模型构建及外排抑制剂对其药物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m el a t e fe t of od nd he f c ef ux fl pu p nhi t r n he ru s ce ti li y m i bi o o t d g us p bi t of he ode . t m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e ods th Usi g e n l vofl aci fr l w onc nt ox n om o c e rati n o to hi h onc tr g c en at1 n o to nd e l/ 1 uc
c n e t a o s ( I s t l v f o a i i h n i h u t o i d f f l x p m i h b t r o c n r t n M C ) o e o l x c n w t a d w t o t w k n s o e f u u p n i i o , i
维普资讯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模型构建及外排抑制剂对其药物敏感
性 影 晌 的研 究
李永 春 叶 晓 光 广东广州 5 0 6 12 0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 医院
摘 要 目的 研 究耐 多药肺 炎克 雷伯杆 菌模 型 的体外构 建及 泵抑制剂 对其 药物敏感 性的影 响。 方法 收
s h as q n ones、 c hal pori uc ui ol ep os n、 Pe cil ns、 c or ni li hl amp heni col、 tet rac ycl ne and so i on A d he s s p o ci s r n ar s re ne ou . he we e u e he . n t e bl — r du ng t ai s e c e d tT n m as r t Mi m m n bi or ni u i hi t y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外排泵AcrAB—TolC主动外排机制的研究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外排泵AcrAB—TolC主动外排机制的研究
I ) v P CR; Th e MI C o f 1 0 mu l t i —dr ug E. c o l i t o 5 a nt i bi o t i c s we r e t es t e d I ) v e n n s t a nt b n, t h d i l u t i o n me t ho ( 1 .a l l ( 】( : 1 1 1 1 1 t ) d r e d t h e V a l t a t i o n【 】 f MI C whi c h CCCP h a s b e e n a dd e d.Re s ul t s:Th e r e s i s s i t an t t o 6 a n t i bi o t i c s e x i s t i n v a wi ng( 1 e g j ’ e e s l o c a l E. ( o l i . F he r e s i s i t a n t r a l es t “ E. c o l i t o nu 0 r I ) qu i n【 l l I ) n e s we l ’ e t h e h i g he s t , bu t AM K wa s t he l o we s t 1 0% .Two k i ml s( ) f d r u g r e s i s t a nc e a nd muh i 一【 h ’ ug | ' e s i s i t a nt : ( wP L h e i * ! l a i r l pa r t s o f r e s i s t a nt pa t t er ns .Ae r a .a c r b po s i t i ve r a t e we r e t he h i g he s t .8 4. 6% a n d 8 O. 8 % .o f n m hi —dr u g r es i s t a n t[ mi t e ! n.A r i e l a dd i n g CCCP .1 0 mul t i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 s t r a i ns o f t h e MI Cs v a l u e s o f 5 a n t i bi o t i c s we r e t e s t e d. F he MI C v a hl e s r e { hl ee ( 1 by 0. 78 % %h el l c o mp a r e d t o t h e f o r me r s f o r i ns t a n e e.M o s t s t r a i ns t u r n f r o m d r u g r es i s t a n t t o s e n s i t i v e.Co nc l us i on: F h e e a r r i ng o f a e r a / a er b( 1 f 1 t ’ ( ・ a l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为:细菌可以自身产生灭活酶,改变抑菌药物的结合位置的结构,并且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使得进入细菌内的抗菌药物被排出等等。

结核分枝杆菌中并没有质粒存在,只存在含有遗传基因的染色体。

inhA、gyrA、rrS、KatG、gyrB等基因突变会导致PZA、INH、乙硫异烟胺以及RFP耐药性主要原因。

染色体基因变异会导致耐药性产生。

细菌多重耐药性产生的防治对策包括以下几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建立并完善耐药监控机制、改善抗生素的治疗措施以及积极研发新的抗耐药抗菌药物等等。

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可以杀死大量的细菌,但是部分变异的优势菌会生存下来,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该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并综述了防治对策。

标签:细菌多重耐药性;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性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细菌基因发生突变。

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可以杀死大量的细菌,但是部分变异的优势菌会生存下来,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患者使用一种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对这种抗生素甚至与之相似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且一种细菌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整合子、质粒的交换等多种机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细菌还可以通过遗传、多菌种播散等方式将耐药性基因传递、扩散,从而增加了耐药细菌的数量。

随着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可以出现多种耐药性,并且其性质不断增强,趋于形成多重耐药、高度耐药的形势。

因此,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对降低多重耐药性的发生率、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常见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分析1.1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为:细菌可以自身产生灭活酶,改变抑菌药物的结合位置的结构,并且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使得进入细菌内的抗菌药物被排出等等。

①ECO:其所产生的ESBLs以及整合子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制剂

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制剂
中国抗生素杂志2 1年 5 0 2 月第3 卷第5 7 期
31 2
文章编号 :1 0 —692 1)50 2 .8 0 18 8 (0 20 .3 10
编者按 :鲍曼 不动杆菌 作为一种 重要 条件 致病 菌,对多类抗生素存在天然耐药性 ,在过去 1年 中已逐渐成为重要 的医 院致 O 病菌 ,其耐药机制研究 已引起 临床工作者 的普遍关注 。 本期将对鲍曼 不动杆菌主动外排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制剂研 究进展 、泛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内酰胺类耐药机制研究、多重 3 .
e f xp mp h v e nc a a trz d Ac o dn l , n i it f u u s ec n i e e s a g t o t ed v lp n f u u s a eb e h r ce ie . c r i gy a t oi ef xp mp a l b c l r o sd r da tr esf r h e e o me t
mut rgrs t c ( R go al A n e e ea mao s t c c ai ,cie niit fu a sot ldu i a e MD ) lb l . mo gt vrl jr ei a e h ns at t oi ef xt n p r i esn y hs r s n me ms v a b c l r
耐药性 ,为逆 转细菌的多重耐药提供 了一条新 思路 。本文就近年来鲍曼不动杆 菌的药物主动外排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 制剂 的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关键词 :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动杆菌 ;外排泵 ;外排泵抑S e Ud 中图分 类号 :R 7 . 9 81 文献标 识码 :A
An i i tce f xp mp i e o a trb u a n i n f u u p i h b t r tb o i f u u l si Ac n t b c e a m n i a d ef xp m i i s n l n o

吲哚及吲哚衍生物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吲哚及吲哚衍生物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理|论|广|角—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06期/2月(下)—290吲哚及吲哚衍生物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张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吲哚是细菌一种重要的细胞内和细胞间信号分子,并参与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如耐药性、控制毒力、生物膜形成等。

多项研究证实吲哚通过调控多药耐药性基因的表达使细菌获得多重耐药性,这为新型外排泵抑制剂的研制提供了潜在性的靶标与思路。

目前,许多天然的和合成的吲哚衍生物已被作为外排泵抑制剂用于干扰或破坏细菌耐药泵的作用从而阻断病原菌的耐药机制,增强传统抗生素的杀菌能力。

关键词吲哚吲哚衍生物耐药性双向信号调控系统中图分类号:TQ251.34文献标识码:A 吲哚是色氨酸酶(TnaA )产生的一种芳香杂环有机化合物,色氨酸酶可以将色氨酸转化为吲哚,丙酮酸和氨(Snell,1975)。

在大肠杆菌中,色氨酸酶的表达由操纵子控制。

目前,多项研究证实吲哚作为细菌细胞内和细胞间信号分子能够轻松地跨膜传递,并可以通过调控多药耐药性基因的表达使细菌获得多重耐药性,此现象不仅存在于产吲哚的细菌中,也存在于不产吲哚的致病菌如人类致病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恶臭假单胞菌中(Hirakawa et al.,2009;Nikaido et al.,2012;Lee et al.,2009;Molina-Santiago et al.,2014)。

1吲哚对自产吲哚的细菌耐药性调控Hirakawa 等(2005)发现吲哚通过双向信号调控系统Ba-eSR 和CpxAR 或转录激活因子GadX 上调多药耐药性外排泵基因mdtE 、acrD 、acrE 、emrK 、yceL 和cusB 的表达,从而提高大肠杆菌对罗丹明6G (rhodamine 6G )和SDS 的抗性,并呈浓度依赖型。

0.5-2mM 吲哚(此浓度接近大肠杆菌平台期培养上清液的吲哚浓度)(Kim et al.,2011)范围内,多药耐药性外排泵基因表达量随吲哚浓度增加而升高。

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菌剂外排泵基因研究

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菌剂外排泵基因研究

a tAcn t b ce a ma niMDR— n ieo a trb u n i ( ABA) Meh d F u id fg n so flx p mp a e mdf q c . t o s o rkn so e e fef u s( d B、 u A、a E△ 1 th 、eA)weed — r e tce y P e tdb CR. s l Amo g2 ee td MDR AB sr is 9 ( 8 2 )weewi d B, Reut s n 0d tce — A tan ,5 1/ 0 r t a e mdf a d q c h A n a E△ 1g n so fl x e e fef u
摘 要 : 目的 了 解 多药 耐 药 鲍 曼不 动 杆 菌 ( R AB 抗 菌剂 外 排 泵基 因 存 在 状 况 与 细 菌 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 系 。方 法 采 用 P R 方 MD — A) C
法检 测 4种 抗 茵 剂 外 排 泵 基 因 ( d B、 f q c a e md A、 a E△ 1 t A) P R 阳 性 产 物 采 用 P R 直接 全 自动 荧 光 法 测 序 。 结 果 2 、e h ,C C O株
St y o t e s of e fux pu ps i uli u e i t nt Ac ne o c e a m an i ud n he g ne f l m n m tdr g r s s a i t ba t r b u ni
Zh n a me , a g S j a So g J n y L“K e n W a g Jipig a gXi o i W n u in, n i g u, fe g, n a n ( p rme t f Cln c lLa o a o y,h eo d Pe p eSHo p t lo a gz o De a t n i ia b r tr t eS c n o l s ia f Ch n h u o

多重耐药泵基因oqxAB的研究进展

多重耐药泵基因oqxAB的研究进展

多重耐药泵基因oqxAB 的研究进展黄俊红1,谷宇锋1,安博宇1,戴梦红1,程古月1,2,*(1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 430070;2 华中农业大学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HZAU)/农业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摘要: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家族(RND)外排泵蛋白OqxAB 对氟喹诺酮类、喹噁啉类、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类等多种抗生素以及部分消毒剂类物质具有外排作用,并可由质粒介导传播。

近年来,oqxAB 基因的广泛流行及传播逐渐引发人们的担忧。

本文通过对oqxAB 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和流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说明采取有关措施加强防控oqxAB 基因传播的必要性。

同时,本文也指出结合临床条件的耐药转移调控研究可作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oqxAB ;流性特征;转移条件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20)06-0441-13Advances in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Pump Genes of oqxABHuang Jun-hong 1, Gu Yu-feng 1, An Bo-yu 1, Dai Meng-hong 1, Cheng Gu-yue 1,2(1 MOA Laboratory for Risk Assessment of Quality and Safety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HZAU), Wuhan, 43007; 2 National Reference Laboratory of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HZAU) and MOA Key Laboratory for Detection of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Wuhan, 43007)Abstract: The oqxAB is a multidrug-resistant efflux gene encoding the OqxAB efflux pump. This pump has efflux effects on fluoroquinolones, quinoxalines, aminoglycosides, chloramphenicol and other antibiotics as well as some disinfectants, and the oqxAB gene is often carried by plasmids. In recent years, the widespread prevalence and spread of oqxAB gene has gradually aroused people’s concern. In this article, the structure, function, expression regulation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oqxAB gene were reviewed to illustrate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qxAB gene transmi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study of transfer of drug resistanc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conditions can be a future research focus.Keywords: oqxAB ;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ransfer conditions 收稿日期:2020-05-0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600100、2018YFD0500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02115)。

主动外排系统与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

主动外排系统与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

布及 与 阴沟肠 杆 菌 多重 耐 药 的 关 系 。方 法
采 用 琼脂 稀 释 法 测 定 氰 氯 苯腙 应 用 前后 8 3株 阴 沟肠 杆 菌对 头孢 他 啶 、 阿米 卡 星 、 阿
奇霉 素 、 氧 氟 沙 星 、 左 四环 素 的 最 小抑 菌浓 度 变化 , C P R扩 增 外 排 系统 基 因 ar ar 、oC,C 产 物 连 接 转 化 后 采 用 sn e 朱 cA、cB ti P R a gr 端终 止 法进 行 测 序 。结果 以上 述 5 抗 生 素 为底 物 , 别有 3 、6 1 、2 2 种 分 o 3 、93 、8株 显 示 外排 表 型 阳 性 。P R 扩 增 结 果 显 示 , q C 分另
H u Xi o a g Li o n , u J n , h e gq a h n , Gu mi g Li u 。 S i Zh n i
( . p rme t f irboo y, h n in 2 0 3 Ch n 2 Pah g nBilg a oa oy, a g o g 1 De a t n M co ilg Z a ja g 5 4 2 , ia; . t o e oo y L b r tr Gu n d n o
ds rb in o fl y t m n s To e p o e t e ai ns p b t e n a tv fl y t m d m uli u e it nc fE. l c . iti uto fe fux s s e ge e . x l r he r lto hi e w e ci e e fux s s e an tdr g r ssa eo coa a M eho To de e tm i i um nh b t y c n e ri ha ge o t ds t c nm i i ior o c ntton c n f E.coa a o c fa i i e, m i cn, zt o y i 1v fo cn nd l c e t e t zdm a ka i a ihr m cn,e o l xa i a

植物来源细菌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植物来源细菌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 沈 阳农 业 大 学 畜 牧 兽 医 学 院 ,辽 宁沈 阳 1 1 0 8 6 6 )
摘 要 : 随着抗 茵 药物在 临床 上 的广 泛使 用 , 细 菌的 耐 药 问题 日益 突 出, 其 中主 动 外排 是 导致 细 菌产 生
多重耐 药 的重要 原 因。逆转 细菌耐 药 已成为 当今研 究 的热 点 , 外排 泵抑 制 剂可 以抑 制 细 菌对 进入 胞 体 内药
小 抑菌浓 度 ( MI C ) ] 。辣 椒 素 抑 制 No r A 过 表 达 金 黄 色葡萄球 菌 S A 一 1 1 9 9 B菌 株溴化 乙锭 ( E B ) 外 排 试
验证 实辣 椒素 可作为 No r A外 排泵 抑制 剂 。 Ma r t i n s A 等 _ 7 研 究 发 现 从 植 物 莫 邪 菊 ( C a r p o b r o t u s e d u l i s ) 中分 离 的 熊 果 苷 三 萜 ( t r i t e r - p e n e u v a o 1 ) 是 调节 多药 耐药金 黄色 葡萄球 菌 外排 活 性 最强 的化合 物 , 且 在实 验浓 度 时是 无毒 的l 8 ] , 所以 它有 望成 为 由外排泵 过度 表达 介导 的多药 耐 药细 菌 感 染常规 辅助 治疗 的候选 物 。
对金 黄色 葡萄球 菌 S A一 1 1 9 9和 S A 一 1 1 9 9 B菌 株 的 最
当前 研究 的热 点『 1 ] 。外排 泵抑制 剂 ( E P I s ) 能抑 制 细
菌对 药 物 的外 排从 而恢复 耐药 菌对 抗 菌药 物 的敏感 性, 因此 , E P I s 有望 成 为解决 耐药性 问题 的新途 径 。 国外 已经证 实有 效并 致力 开发 研 究 的抑 制剂 有 利 血平 、 L Y3 3 5 9 7 9 、 格 列本 脲 、 吩噻 嗪一 金属复合物、

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研究进展

v r u cieef xs s msrs t c —o uaindvs n( ND) fu u emo t o ai s t f u yt , ei a en d lt —iii R o a v l e sn o o ef xp mpi t s c mmo p .hs a e ms l sh nt eT ip p r i y a
MeVW. pM ,它 们 均 属 于R x Or ND( 药 结 节分 化 超 家 耐 质 。Ak ma 】 报道 了 Me A的 结 晶 结 构 : 由6 个 a I等 x ~7 原 体 通 过 一 假 单 胞 2 结 构 在 一 个 末 端 连接 而成 的螺 倍
每 年都在增加 。主动外排 系统 的存在 是导致铜 绿假 外 排 泵 内 膜 转 运 蛋 白 的 结 构 。三 个 AcB原 体 聚 合 r 单 胞 菌 耐药 的重 要机 制 。 成 一 同源 三 聚 体 结 构 ,每 个 原 体 都 由一 突 出 的 帽 样 药物 外排系 统可分为A P T 水解 能驱 动型和 跨膜 结 构和一含有 1个 跨膜螺旋 结构 的跨膜 区域组成 。 2 质 子梯 度能驱 动型 2种 。后 者包括 主要易化超 家族 底 物的广泛特 异性是 多重耐药 外排 泵的重要 特征 , ( S 、多药和毒性化合物外排 家族( T ) MF ) MA E 、小 多 此 特征 由 内膜转 运蛋 白决 定 。研究 发现 ,Me AB x — 药 耐 药 家族 (MR 和 耐 药 小 节 细 胞分 裂 家 族 ( S ) RND) 。 Or pM与耐碳青霉烯 类的铜绿假 单胞菌有密切 关系 , 其 中R D型外排系统在铜 绿假单胞菌耐 药 中起到重 Ko lr 【发 现 美 罗 培 南 是 M e AB— r 系 统 的底 N he等 2 】 x OpM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中激活外排泵和减少摄入量的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中激活外排泵和减少摄入量的研究进展
A C转运 家族 同 时包含 吸 收与 外排运 输 系统 。这 个 家族 的成 员 利用 A P水解 产 生 的能 量运 输多 B T 种物质 , 如糖类 、 氨基酸 、 离子、 药物、 多糖和蛋 白质 。A C家族包括 内膜蛋 白( B 推测是细胞膜上膜孔蛋 白) 和具有 A P T 酶活性胞浆蛋 白。细菌 A C透明质酸酶通常包含 6个 T S 每个都 以异源二聚体的形 B M ,
收 稿 日期 : 0 01 -1 2 1 — 0 2
7 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 4卷
运体。细菌中属于 A C家族 的药物外排泵是少有的, B 研究得最好的是乳酸乳 球菌的 L・ I A泵。当前属 I r 于 A C超家族的有 2 个原核外排体系统。 B 1
13 小 多药耐 药家族 ( MR) . S
式成对连接到膜上l 8 引。两个 A P酶亚基在细胞内膜 的胞质面与透 明质酸酶相关联 , T 形成一个功能转
基金项 目: 十一 五” “ 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项 目( 目缩 ̄ :0 8 A B B 4 。 项 -20 B D 4 0 ) 通讯作者 , , 士 , 男 博 教授 。主要研究 方向 :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Ema : iaceg 13 o - i l ln hn @ 6 . m。 lei c
河北科 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 4卷第 4期 ,00年 1 21 2月
Ju a fHe e r lUnv ri fS in e& T c n lg o. 4 N . c2 1 o r lo b iNoma iest o ce c n y e h ooy V 12 o 4 De 0 0
D A 家族的成员泵 出糖类 、 H1 多胺类、 解偶联剂、 单胺类 、 乙酰胆碱、 百草枯 和丙 酮醛。与此相反 , D A 家族成员具有更加严格 的底物特异性 , H2 转运底物包括胆盐和染料 。D A H 3家族 只在原核细胞中 发现 , 已知能外排抗生素[ 如 : , 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 1 2 A P结合盒 超 家族 ( B . T A C)

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顾觉奋(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 210009)摘要: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细菌外排泵造成了抗生素耐药的严重问题,为此,近年来研究外排泵抑制剂广受关注。

外排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耐药细菌对药物的外排,从而恢复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类外排泵的结构,对其作用机制、化学合成、微生物代谢来源和天然产物来源的各类第三代外排泵抑制剂、筛选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及对三维结构的解析将有助于发现活性更好的新型外排泵抑制剂。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20)01-0001-10Research Progress on Inhibitor of Efflux PumpGu Jue-fen(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Abstract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had always been the hot spot of the global attention. Efflux pump(EP) of microbial had caused the serious problem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for this purpose, widely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study of efflux pump inhibitors(EPIs) in recent years . EPIs could inhibited the efflux of drugs from bacteria and restored the susceptibility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 to antibiotics .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several types of efflux pump was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chemical synthesis, the sources of microorganisms metabolic and the sources of natural product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efflux pump inhibitors, screening method, etc.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Meanwhile, the analysis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will help to find out novel EPIs with higher inhibitory activity.Keywords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efflux Pumps ;inhibitors ;research progress收稿日期:2019-10-22作者简介:顾觉奋,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制药教学与研究。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摘要】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multi drug resistance,MDR)已经成为超级严峻的医疗问题,而多种类型细菌外排泵(efflux pumps)的存在是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因此寻觅有应用前景的外排泵抑制剂(efflux pump inhibitors,EPI)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目前已经发觉外排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分为:(1)干扰外排泵组装;(2)阻断外排泵能量来源;(3)阻碍底物通过外排通道;(4)机制未知。

本文依照作用机制对已经发觉的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的特点进行分述。

【关键词】细菌多重耐药性外排泵抑制剂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bacterial multi drug resistance efflux pump inhibitorsABSTRACT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especially the multi drug resistance (MDR)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of healthcare.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kinds of efflux pump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It is exigent to discover the efflux pump inhibitors which could be used in clinic. So far, various kinds of efflux pumpinhibitors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on are (1) interfering the assembling of efflux pumps, (2) blocking the energy supply of efflux pumps, (3) hindering the transit of substrates through the efflux tunnel and (4) unknown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the characters of bacterial multi drug resistance efflux pump inhibitors discovered by far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KEY WORDS Bacterial multi drug resistance; Efflux pump; Inhibitor伴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利用,各类类型的耐药菌不断显现,抗感染医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28689(2007)0420211206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刘忆霜 肖春玲3(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北京100050) 摘要: 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m ulti 2drug resistance ,M DR )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医疗问题,而多种类型细菌外排泵(efflux pump s )的存在是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因此寻找有应用前景的外排泵抑制剂(efflux pump inh ibito rs ,EP I )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目前已经发现外排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分为:(1)干扰外排泵组装;(2)阻断外排泵能量来源;(3)阻碍底物通过外排通道;(4)机制未知。

本文按照作用机制对已经发现的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的特点进行分述。

关键词: 细菌多重耐药性; 外排泵; 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 378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i n the research onbacter i a l m ulti -drug resistance eff lux pu m p i nh ib itorsL iu Y i 2shuang and X iao Chun 2ling(Institute of M edicinal B i o techno logy ,Pek ing U ni on M edical Co llege ,Ch inese A cadem y of M edic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50) ABSTRACT B 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 tib i o tics ,esp ecially the m u lti 2drug resistance (M DR )has becom e a seri ou s p rob lem of healthcare .T he ex istence of vari ou s k inds of efflux pum p s is one of the i m po rtan t m echa 2n is m 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It is ex igen t to discover the efflux pum p inh ib ito rs w h ich cou ld be u sed in clin ic .So far ,vari ou s k inds of efflux pum p inh ib ito rs have been discovered .T heir m echan is m s of acti on are (1)in ter 2fering the assem b ling of efflux p um p s ,(2)b lock ing the energy supp ly of efflux pum p s ,(3)h indering the tran 2sit of sub strates th rough the efflux tunnel and (4)unknow n m echan is m .A cco rding to the m echan is m s of acti on ,the characters of bacterial m u lti 2drug resistance efflux p um p inh ib ito rs discovered by far w ere summ a 2rized in th is review .KEY WOR D S B acterial m u lti 2drug resistance ; Efflux p um p ; Inh ib ito r收稿日期:2006208208 修回日期:2006211208作者简介:刘忆霜,男,生于1982年,在读博士研究生。

3通讯作者,E 2m ail :xiaocl 318@ 伴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耐药菌不断出现,抗感染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细菌外排作用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途径。

目前已经发现了5个外排泵类型,它们是:A T P 结合盒超家族(A T P 2b ind 2ing cassette sup erfam ily ,ABC ),小多重耐药家族(s m all m u ltidrug resistance fam ily ,S M R ),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 ajo r facilitato r superfam ily ,M FS ),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家族(m u ltidrug and tox ic com 2pound ex tru si on fam ily ,M A T E )和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家族(resistance nodu lati on cell divisi on fam ily ,RND )[1]。

从底物特异性上看,外排泵又分为特异性外排泵和多重耐药外排泵。

前者如包括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多种革兰阴性菌表达的T et A 2E ,G ,H 外排泵,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有特异外排作用;后者分布更为广泛,如铜绿假单胞菌M exAB 2Op r M 外排泵,金葡菌N o r A 外排泵[2]等等。

多重耐药外排泵底物谱广,并且可以外排大量的结构迥异的抗生素及其他有毒物质,例如铜绿假单胞菌M exAB 2Op r M 外排泵的外排底物有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Β2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及氯霉素、林可霉素、新生霉素等等。

多重耐药外排泵广泛存在于各种病原菌中,对细菌的药物敏感性以及细菌性感染的临床治疗影响很・112・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年4月第32卷第4期大。

例如过量表达M exAB2Op r M外排蛋白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比M exAB2Op r M的基因敲除菌株的左氧氟沙星M I C高64倍[3],临床分离的高表达N o r A外排泵的金葡菌株较野生菌株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M I C 分别提高了16倍和8~16倍[4]。

同时,外排泵的存在降低了胞内抗生素浓度,低浓度抗生素环境中易产生耐药突变株。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细菌外排泵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用于临床治疗,外排泵抑制剂类药物的研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本文概述了迄今发现的具有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作用特点。

1 干扰外排泵组装的外排泵抑制剂Globom ycin是一种链霉菌来源的环肽结构的抗生素,它是脂蛋白信号肽酶L spA的抑制剂,通过抑制L spA从而抑制含有L spA剪接位点的膜融合脂蛋白前体的加工。

大肠埃希菌(E scherich ia coli)和产气肠杆菌(E n terobacter aerog enes)组成性表达RND型外排泵A cr AB2To lC的组件A cr A前体含有L spA的剪接位点,在globom ycin的作用下不能形成成熟的A cr A,也不能和外排泵的其他组分结合形成外排泵,抑制了外排泵的作用。

文献报道75Λm o l L globo2m ycin能够使表达A cr AB2To lC的产气肠杆菌的氯霉素M I C降低至原值的1 4,其外排泵抑制能力与CCCP(100Λm o l L)相同,低于PAΒN(100Λm o l L,M I C降低至原值的1 8)[5]。

2 阻断外排泵能量来源的外排泵抑制剂(图1)除ABC型外排泵是依赖A T P水解驱动外,其余四种外排泵S M R、M FS、M A T E和RND均由质子动力势驱动[1]。

对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发现,以阻断外排泵能量来源为机制的外排泵抑制剂主要针对质子动力势,按照作用机制又分为解偶联剂和离子载体两种类型。

这类抑制剂在抑制细菌外排泵的同时也会抑制机体正常的质子动力势驱动的生理反应,缺乏特异性,因此难以用于临床治疗。

2.1 解偶联剂(1)化学合成来源的抑制剂 羰基2氰2间2氯苯腙(carbonyl cyan ide m2ch lo rophenylhydrazone,CCCP)。

分子解离状态下,负电荷分布于分子中的多个原子,分子周围的电场很弱,可在磷脂膜两侧自由扩散,传递质子以破坏跨膜电化学梯度,因此它是很强的解偶联剂。

CCCP作为外排泵抑制剂对S M R型外排泵(如大肠埃希菌Q acE)、M FS型外排泵(如金葡菌N o r A)、M A T E 型外排泵(如多形拟杆菌N o r M)和RND型外排泵(如铜绿假单胞菌M exAB2Op r M,大肠埃希菌A cr AB和A crEF,产气肠杆菌A cr AB2To lC,空肠弯曲杆菌Cm e2 ABC)等均有抑制作用[5~10]。

例如,100Λm o l L的CC2 CP可以使表达A cr AB2To lC的产气肠杆菌的氯霉素M I C降低至原值的1 4[5]。

(2)临床药物来源的抑制剂 兰索拉唑(lan sop ra2 zo le)和奥美拉唑(om ep razo le)临床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已证明它们可以抑制金葡菌N o r A外排泵,在100Λg m l浓度下可使N o r A高表达株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M I C降低至原值的1 4~1 8,推测其机制与CCCP相似[4]。

此外,兰索拉唑还可以抑制和N o r A同源的粪肠球菌(E n terococcus f aeca lis)Em eA 外排泵[11]。

2.2 离子载体由链霉菌产生的valinom ycin和n igericin均为钾离子载体。

V alinom ycin能与K+配位结合形成脂溶性复合物,穿过质膜,将膜外K+运送到膜内,从而破坏膜电位∃Ω。

N igericin可以使H+和K+交换,破坏pH梯度。

两者均可以干扰跨膜电化学质子梯度,抑制外排泵。

文献报道它们可以抑制金葡菌Q ac A外排泵,在4Λm o l L浓度下使细胞内乙啡啶的积累量提高约3倍[12],它们还可以抑制肺炎链球菌(S treptococcus 1:羰基2氰2间2氯苯腙; 2:兰索拉唑; 3:奥美拉唑;4:V alinom ycin; 5:N igericin图1 阻断外排泵能量来源的外排泵抑制剂・212・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刘忆霜等p neum on iae )对氟喹诺酮类等化合物的外排泵。

3 阻碍底物通过外排泵通道的外排泵抑制剂(图2)3.1 化学合成来源的此类抑制剂二胺类化合物L 2Phe 2L 2A rg 2Β2naph thylam ine (PA ΒN ,即M C 2207110)是发现最早的铜绿假单胞菌M exAB 2Op r M 、M exCD 2Op rJ 和M exEF 2Op r N 等RND 型外排泵抑制剂,40Λg m l 的PA ΒN 可将上述三种外排泵高表达株的左氧氟沙星M I C 降低至原值的1 60,其机制是结合外排泵相应位点以阻止其他底物与该位点的结合[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