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
背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
的疯狂进攻。

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

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
主义。

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
资制
评价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集中了全国
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
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 )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
苏联建立。

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
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3.过程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三个五年计划)“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苏联的工业化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就的呢?(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进程: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整顿、发展
1932年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

5.评价
积极:①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联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话)
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2.特征;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3.评价
(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小结: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堪忧)
斯大林逝世。

(1953年)
2.改革措施:
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②工业体制改革。

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苏共“二十大”)
3.评价:
(1)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1.背景: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2.过程
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

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

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3.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