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
林芝二高文玉玲
【教学设想】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但尚停留在单篇的基础上,如何将两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角度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试大纲》中也说到“能够阅读分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散文、小说”。
根据蔡澄清先生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的教学理论,本节课拟就两文的人物思想性格、命运结局、社会环境以及主题思想指导学生作一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得出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幻灯片1出示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2、请学生读对联。提问大家看了这副对联有什么想法?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这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位举人有感于他中举前后冷暖的人情、炎凉的世态而写的对联。这种人情世态,在封建社会并不是绝无仅有的。
相传清朝时候,云南某地有个读书的青年,才学超群,徒步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当他衣锦还乡之日,地方上的豪门巨富和文士名流、三亲六戚,个个争相上门祝贺,有认亲者,有奉承者;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尤其是新春佳节,他家门前更是车水马龙,锣鼓喧天。可是初一大清早,新科状元既不备美酒佳肴,也不收拾庭堂,却上大门,贴了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季四,都来锦上添花
原来这位青年初学时很穷,他虽苦读寒窗,但因家境贫穷,无人登门,唯恐受到拖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少米无柴,十分窘困,让人焦急不安扎可是三亲六戚,一个个求告不应,令人心酸,受够了气,‘吃够了苦,现在该轮到他把那些势利者拒之门外了。,果然,纷拥而来的贵客们见这副对联,一顿
时面红耳赤,知道巴结无望,怏快而去。
4、提问我们学的哪两篇文章把这种丑恶的人情世态描绘的淋漓尽致。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谁的生活的写照,下联又是谁中举后的生活的写照呢?出示课题。幻灯片2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这两篇小说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课前已布置同学们试对这两文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比较。
二、讲授新课:
1、提问:孔乙己和范进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人物的身份生活经历和命运结局。
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悲惨致死的穷书生。范进是一个大半生都在追求功名但直到老年才考中的新举人。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身份相同,都是读书人,他们是什么时代的读书人?(封建社会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
2、思考:结局不一样,一个死了一个考中举人(命运结局不一样)那除了命运结局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思想性格生活经历)打开书看看体会体会,孔乙己跟范进生活经历有哪些不一样?
(1)生活经历的差异:
明确:孔乙己:无家可归,生活潦倒,孤苦伶仃。有时会偷东西,好吃懒做(为了生存,是被迫)“偶然偷些东西偷的是书”所有人都嘲笑孔乙己,经常挨打到最后也没有考中秀才
范进:生活虽然也穷困潦倒,但比孔乙己强些,秀才,有家,有妻子,实在不行时,丈人接济他。最后考中举人。
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也会不同
(2)思想性格不同: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拿一些无用的知识来炫耀,面对人们的嘲笑,他虽有所抗争,但却是软弱无力的。自命清高,总要争辩卖弄学问,维护尊严,长衫,迂腐,之乎者也,来与人交谈。可是也善良,写字,分豆而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
而范进则懦弱、猥琐,面对胡屠夫的训斥、辱骂,范进只是“唯唯连声”,甘受屈辱,说“岳父见教的是”。丈人骂不吭气,经济上有困难时,还要冒着受屈辱的危险向老丈人讨钱,是一个逆来顺受自卑自贱生就一副软骨头,不懂得维护自己的自尊。卖母鸡,没有营生的能力。跟孔乙己一样。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上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等,为自己争辩,偷东西。但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而范进对对胡屠夫前称“岳父”,后称“老爹”,没有关心邻居。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现得世故、虚伪。
(3)思考: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他们命运经结局一样吗?
明确:命运结局不同。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他们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而范进则侥幸中举,喜极发疯,被胡屠夫一巴掌打好,终于成了封建特权阶级的一员。
(4)思考:命运结局不同(一个死了,一个中举了甚至花天酒地),为
什么说他们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思想的毒害?
明确:这两个都热衷功名的读书人,都在科举制度毒害下,孔连半个秀才没捞到,最后不得不拖着一条断腿走向坟墓。而范进却叩开了功名的大门。从表面看,孔的命运悲惨,范幸运,但实际上他们的命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没有?为什么没有?如果没有,那他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为什么这样说?谁来谈谈?怎么受着毒害?中举以后的表现说明也还在受着毒害。跟张乡绅的勾结,大家可以想象他当官以后会怎样?会是什么官?贪官污吏,对老百姓不能做什么事,剥削压迫,鱼肉百姓,对封建统治者,他是走狗,爪牙,神智被打醒了,灵魂被金钱腐蚀了,人性就会被泯灭。从这点来看他的灵魂被腐蚀了,人性就会被泯灭跟孔乙己悲惨死去是不是同样的悲惨?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如何理解?请同学回答?他们为了考取功名,花费了大半生的经历,从小说其他人物身上可以看看。跟小说环境有关系,小说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也就是对生活在这两个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同样受着科举制度的毒害,人们的心目中,读书是为了什么?(考取功名)那个时候在读书在他们的心目中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们为了读书耗费大半生的经历,为了做官不要自己的面子,不要自己的尊严。而那些做官了人呢,考取功名的那些人呢?丁举人可以随便打人,可以欺侮别人,把别人的腿打折,成为一个吃人者,而孔乙己呢?受人欺负被人吃掉,原因就是没有考取功名,而范进,没有中举时,穷困潦倒低三下四向丈人乞讨,中举之后,受不了这个消息刺激,一下子疯了,丈人一巴掌打醒之后,跟大贵官人勾结一起。那些人也是考取功名的人,所以追求功名的思想就像瘟疫一样,毒害着整个的社会,毒害着整个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环境中,大家可以想象他们有什么好的结果?没有,所以范进跟孔乙己悲惨的命运都是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
(5)社会环境不同:
(冷漠无情)腿折,有钱才想起他。鲁迅通过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的描写,既揭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麻木。他第一次是“站着喝而穿长衫”,“脸色青白”,虽不算很好,也不是很差;第二次倒是“坐”着喝——因为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离死亡也不远了。可是,掌柜除了记得他“还欠十九个钱”之外,就是与其他人一起“笑”他。这是冷漠的笑,无情的笑,残酷的笑!
范进中举前,没有人关心他,世态炎凉。考中之后,巴结他讨好她治他的疯病,为他出主意,全都为他转。甚至连他的老丈人,也对他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贤婿老爷才学又高”文曲星。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为“现世宝”,受他的训斥和“教导”;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范进一中举,地位马上从地下升到天上,他立刻毕恭毕敬,低声下气,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范进不再是“现世宝”,而是“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为何前后判若两人?用他的话说:“姑老爷今非昔比!”这一句话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由衷向往之情。
周围的人是很虚伪势力的人他们看中的是钱,是一些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充满了当时整个社会。这就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问:同样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那个揭露的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