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需求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调整与振兴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
二〇一〇年三月 北京
目录
1.发展现代农业及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2.生态环境建设及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3.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发展现代农业及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一、大力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
代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城乡一体化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
产率逐步得到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逐步得到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
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
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号文件提出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五项主要任务:
1、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2、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4、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

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

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
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

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

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

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积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切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深化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做大做强涉农专业,努力扩大农林类专业招生规模。

要积极开展高效特色农业技术培训,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积极开展休闲农业等农村服务业培训,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积极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三、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路和举措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养的要求和工作部署,教育、农业等有关部门对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以下工作思路和举措。

1、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

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示范县”创建活动。

2、改革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案模式,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转移培训。

通过半工半读、送教下乡、延长学制、学分银行等措施,为农民群众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方便。

3、办好一批国家重点示范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地方负责办好省、地两级中等农业职业学校。

国家财政予以扶持,增强其基础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4、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和农牧渔主要生产地,要重点扶持一批县<市、区)职业学校办好1000个中职涉农专业点,高等职业院校给予支持。

5、加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促进其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对接,实现农林类教案资源信息化。

6、加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编制,实行激励政策,稳定已有教师队伍,并吸引农业科技部门干部和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补充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加强对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

7、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认真做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试点工作。

8、创造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一是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农业人才的氛围,努力改善、提高他们的待遇;二是国家财政要增加投入,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建立科技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四是实行农林类专业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

生态环境建设及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一、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关系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环境危机,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严重、荒漠化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三废”污染问题蔓延、农村环境污染恶化了农民生存环境、外来生物入侵、声环境不佳等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
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出,要“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

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工程,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工作会议的指示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战略任务。

当前,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工作:
1、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
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推进发展的主要任务。

2、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

要拟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重化工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

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工程一律不允许兴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受到严惩。

4、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

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加强部门协作和环保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强化社会监督,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
策机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二、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宣传环境保护对于更加注重民生、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职业院校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意识,科学合理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教育总体上看,发展历史短,基础薄弱,社会上对生态环境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尚未把生态环境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

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教育,改变生态环境教育的薄弱状况,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中等职业教育要根据《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要求,在各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
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2、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和环保产业的发展需求,办好生态环保类专业,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产业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扩大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招生规模。

加大生态环境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案改革力度,推进环保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对接。

在其它相关专业中,尤其是化工、冶金、煤炭、建材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专业,要强化生态环境教育,扶持这类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工作。

要增加投入,加强对生态环境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

3、生态环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要加强校园绿化工作,确保校园长年有绿色,四季有花草,处处是美景,组织学生参加采种育苗、除草防虫,喷洒浇灌,整枝造型等劳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吸取科学知识、增强环境意识。

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案相结合,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案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要求学生人人参与环境教育活动。

4、环境教育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要积极利用环保纪念日及时对学生环保教育,共同宣传环保知识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师生环保意识。

5、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案研究,要关注国际生态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重视借鉴国外生态环境
教育的有益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新模式。

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和消费型现代服务业两个层面。

生产型现代服务业涉及到资本服务类、会计服务类、信息服务类、经营组织类、研发技术类、人力资源类、法律服务类、农村服务类等类别,消费型现代服务业涉及到商贸服务类、房地产类、旅游类、市政公用事业类、社区服务类、体育事业和产业类等。

上述类别又分为诸多行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

国务院于2007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

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0.1%,与发达国家的70%左右还存在较
大差距。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政策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2008年 3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
1、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

包括抓紧制订或修订服务业发展规划;尽快研究完善产业政策。

2、深化服务领域改革。

包括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3、提高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

包括稳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

4、大力培育服务领域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包括积极创新服务业组织结构;加快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

5、加大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力度。

包括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6、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包括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完善服务业价格、收费等政策;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

7、加强服务业基础工作。

包括大力培养服务业人才;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服务业法制建设。

8、狠抓工作落实和督促检查。

抓紧制定具体配套政策措
施;加强工作落实和督促检查。

三、现代服务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训练。

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高科技和制造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后,为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而出现的知识型、服务型产业,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征。

2、职业经历的多样化。

现代服务企业多数具有现代企业的治理机制和开放特性,比较注重人才的外部经历和内部多岗位锻炼,更多采取公开招聘和内部流动的方式建立和培养其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

在这样一种企业运行机制和文化背景下,人才自身应具有职业经历的多样性。

3、事业发展的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区域范围更广,跨地区、跨国界,发展更加国际化。

在现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趋势下更加追求规模化。

当前出现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现代服务业已替代先进制造业成为新的国际产业转移主流。

从而对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军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国际化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人员交往的国际化,还体现在事业发展的视野、平台和空间的国际化。

4、合作团队高素质化。

现代服务企业的人才集聚度远远大于制造企业。

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服务业本身对人力资源有较高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服务企业提供的薪酬水平和办公条件明显好于制造业,更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更加重视团队个人的学识、职业经历和创新开拓能力。

5、商业关系的网络化。

现代服务企业的产品是服务,注重的是专业化、满意、诚信等软性指标,多数情况下需要直接面对客户群体,商业关系宽幅较大,个性明显,呈网络化状态。

即便是制造企业,其产品的销售、采购等越来越借助于专业化的贸易商、代理商、供应商等服务企业。

建立发达的商业关系网络对现代服务企业来说更加重要。

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应具有广泛和良好的商业关系的能力。

四、以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业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务院于2009年1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要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意见》提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到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

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
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 的比重提高到 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

《意见》强调指出: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案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

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

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上海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旅游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为迎接2018年上海世博会,进一步适应本市旅游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旅游教育培训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着力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管理理念、创新务实的中高层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者队伍,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推动本市旅游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和核心力量;着力培养一支能够全面支撑旅游产业升级和服务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