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罗本华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广西南宁530023)

摘 要:目的:对比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57

例,并与同期监测的重点病种的同型颈椎病65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运动针刺治疗组治愈率为52.63%,有效率为45.61%,总有效率为98.24%。常规针刺对照组治愈率为46.15%,有效率为50.77%,总有效率为96.92%。两组疗效经统计学R idit 检验,P >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运动针刺治疗组有与常规针刺对照组疗效同样好。而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有疗程要短,取穴少等优点。

关键词:颈椎病;蠡沟穴;运动疗法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08)04-0597-02收稿日期:2007-11-13

作者简介:罗本华(1968-),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及时间治疗学。

颈椎病的诊断多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从事低头作业者;临床表现以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为特点;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X 线正位片显示:多功能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片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是临床上中老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是临床上针灸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探讨临床的良好针灸治疗方法一直为患者祈求的福音。笔者在临床上自2003年-2006年采用针刺蠡沟穴配合运动针法治疗本病57病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与同期2003-2006年本科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监测的重点病种———同型颈椎病65例作一比较,并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2例均为住院或门诊病人,均符合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运动针刺组(治疗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2岁,平均(51.63±8.1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8年,平均(4.28±2.15)年;其中颈型38例,神经根型19例;气血亏虚型5例,气滞血瘀15例,痰湿阻络3例,肝肾不足13例,风寒湿型21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75岁,平均(51.09±9.4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平均(4.81±2.45)年;其中颈型42例,神经根型23例;气血亏虚型4例,气滞血瘀18例,痰湿阻络4例,肝肾不足13例,风寒湿型26例;有小针刀治疗者7例。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长短、病理分型及证型构成上经统计学检查均无显著性差异。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

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4-06-28发布)的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并将其中临床症状以颈、

肩背疼痛,头痛,颈部板硬的颈型、神经根型作为纳入病例,中医证候分类依该书分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不足、风寒湿型5型。2 治疗方法2.1 运动针刺治疗组 (1)取穴:取蠡沟穴。(2)针刺方法:端坐凳上,保持凳与双膝同高,用28~30号1.5寸沿胫后缘局部按压敏感处,直刺0.5~1.0寸;针患病的对侧,如双侧病重,针双侧;施用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30m in,中间行针1次。(3)运动疗法:当针刺得气后,保持原坐位,即活动颈部、肩部或肩胛部,做前屈、后仰,侧屈,旋转活动头颈部;往前、后、外侧及旋转活动肩及肩胛部;一般宜往痛得较甚的方向活动,运动幅度要先慢后稍快,先幅度小再幅度大。病人有越做越松的感觉。留针期间保持活动30m in 。(4)疗程: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2.2 常规针刺对照组 按本科制订并执行的治疗常规进行。

(1)治法:以蠲痹通络为主,风寒湿型佐以祛风散寒除湿;气滞血瘀型佐以行气活血;痰湿阻络型佐以祛湿化痰;肝肾不足佐以滋补肝肾;气血不足佐以调补气血。针灸取穴以颈部夹脊穴为主,随症配穴,酌情补泻手法。(2)毫针疗法:①针灸处方:颈部夹脊穴、风池、大椎。②随症选穴:风寒湿型:配肩髃、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加用艾灸或拔火罐。气滞血瘀:配肩髃、内关、天宗。痰湿阻络:配百会、肩髃、曲池、足三里、丰隆。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气血亏虚:配脾俞、中脘、足三里、曲池。(3)小针刀疗法:据病理分型,首先对痛点及变性软组织进行针刀松解,同时进行手法复位。(4)疗程: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3.2 结果 (1)疗程的比较:运动针刺治疗组治疗最短5天,最长15天,平均为(8.15±2.32)天;常规针刺对照组治疗最短8天,最长35天,平均(13.25±4.62)天;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运动针刺治疗组比常规

针刺对照组疗程要短。(2)两组疗效对比结果:运动针刺治疗组57例,治愈30例,好转26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52.63%,有效率为45.61%,无效率为1. 76%,总有效率为98.24%。常规针刺对照组65例,治愈30例,好转33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46.15%,有效率为50.77%,无效率为3.08%,总有效率为96. 9%。两组疗效经统计学R idi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以上结果说明运动针刺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疗效同样好。而针刺蠡沟穴运动辽法治疗颈椎病有疗程要短,取穴少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疗法。

4 病案举例

蓝某,女,50岁。因反复左侧颈部、肩胛酸痛,转运动受限5年余,加重2个月来诊,曾在多处局部针灸、按摩、理疗和服用解痉止痛效果不佳。患者舌淡,苔滑,脉弦稍紧,颈椎CT提示为颈5/6、颈6/7椎骨质增生,诊断为颈型颈椎病,辨证为风寒湿型,即取坐位,取28号1.5寸毫针,寻取右踝上5寸胫后缘压痛明显处针入,有明显针感后活动颈部,活动10m in左右即明显减痛,半小时后取针,经针刺7次,疼痛及转动不便消失,继续治疗3次,经随访5个月,症状无复发。系临床治愈病例。

5 讨 论

蠡沟穴的定位历来说法不一,争论的焦点在于“内踝上五寸”的具体部位。古代文献多笼统地说:“去内踝五寸”,而未明确其具体位置,有部分文献明确记载“在内踝上五寸陷者中”。现代针灸文献对其“内踝上五寸”之具体定位主要有3种说法:(1)在胫骨内侧面中央;(2)在胫骨内侧面近内侧缘;(3)在胫骨后缘。笔者继承谢感共导师对穴位命名及古代文献“在内踝上五寸陷者中”的分析,认为蠡沟的定位应在内踝尖上五寸,胫骨后缘的认识。取法以在内踝上五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为穴。

颈椎病位在颈、项、肩、背部,为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阳胆经的经脉或经筋病变,而又以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如下:(1)“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而督脉“贯脊”,督脉之络“上项”,督脉“别下项”,故取蠡沟能调项脊部相关之督脉而起作用。(2)①肝经上交巅,而足太阳经“交巅”,故肝经又能沟通足太阳经脉。而足太阳经“……下项”,足太阳经别“……上出于项”,足太阳经“……挟脊”,故肝经蠡沟可调通脊项部足太阳膀胱经气。且足太阳经“循肩膊内”,“别下贯胛”;足太阳之筋,支者“结于肩髑”,故又可调通足太阳经支配的肩背部的经气。②且在脏腑理论上,肝之生理功能主筋;而在经脉病候上,《灵枢・经脉》总结为膀胱经是主“筋”所生病者。蠡沟穴为肝经之络穴,具有疏肝理气止痛;且肝经之络脉,“循胫上睾,结于茎”,而阴部为阴阳宗筋之会,刺激蠡沟穴可以调节各经筋,达到调节全身气机之作用。故取肝经蠡沟穴(飞阳之脉)可调治主“筋”所生病的膀胱经脊背项部的经脉循行的“筋”病。(3)蠡沟穴为肝经的络穴,通于胆经,而胆经循行上,足少阳之筋“交巅上”,足少阳之经“循颈”、“至肩膀上”,故能沟通颈项部的足少阳胆经经气,而相应调通手少阳经之经气。另外,胆经为枢,生理功能主“诸节之疼痛”,胆经主“骨”所生病,肝主“筋”;且胆经有“维筋相交”,能调节“筋骨”的矫健运动和左右失调;项部为诸节机关处,故颈肩项背部的诸节枢转不利,可取肝经蠡沟穴而调胆经实现之。(4)在经脉循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气理论,亦可以提供依据:①肝经配丑时,小肠经配未时,丑未相冲,而经气有相互交通之义,故颈肩项背部主要支配之手太阳小肠经气,可取肝经络穴蠡沟穴以沟通之。如手太阳经“循颈”,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循颈,出走太阳之前”;手太阳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手太阳络“络肩髑”。②肝经配天干为乙,而大肠经配庚,乙庚相合,刚柔相济,故肝经络穴可治疗大肠经病。手阳明之筋,直者“从肩髃上颈”,手阳明经,“上肩,出髑骨之前廉”;手阳明之筋,“结于髑,其支者,绕肩胛”,故能沟通颈肩项背部的手阳明经气。(5)内经《杂病》篇:“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的论述。因足太阳经循行项而下脊背,病候有“项如拨”;手太阳经从左右循颈项上行,病候有“不可以顾……颈、颔、肩……痛”。马莳注:“俯仰属背与腰,故曰足太阳;而顾则属肩与项”。故颈椎病颈项肩痛与不可俯仰、不可以顾,针蠡沟穴能调节该部位的主要手足太阳经经气。(6)络穴与主治脏腑原穴相对,主要用于说明主治经脉循行外经病候的一类穴位。从经脉循行的角度阐述,十五络脉侧重络穴与其“脉行”的关系。络穴有沟通、联络作用,从远道取穴及运动针法多选用。故取络穴蠡沟穴能治颈项肩痛等外经病。(7)这种颈椎病颈项肩痛与不可以顾、不可俯仰等经筋、经脉或肌肉拘急的病症,局部及临近用针取穴已成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常法,而事实上远道取穴或运动针法取穴是必要的补充:《灵枢・官针》篇有“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篇》有左右互刺的缪刺法的论述,加上针刺蠡沟穴得气、畅通全身气机后配取痛处局部针对性的运动,动属阳,有很好的温通经脉和血脉,散寒化瘀止痛的功能,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