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恩施州产业结构及经济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州产业结构及经济资源
一、恩施州产业结构:
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州委州政府将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发展思路,以改善基础设施、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推进州域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由农村经济为主向城市经济为主转变,由内生型经济为主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导转变,由整体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州域经济以民营化为主体,民营经济比重要达到80%;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卷烟工业、水电工业、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药化工业、建材工业,同时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实施园区战略,集团化战略和名牌战略,做强五大工业,把恩施州建成鄂西南重要的卷烟工业基地、洁净能源基地、富硒绿色食品工业基地、药化工业基地和建材工业基地;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烟叶、茶叶、林果、药材、畜牧、特色蔬菜等六大绿色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建设绿色产业州。
二、恩施州产业现状:
依托绿色生态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恩施州已基本形成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建立了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等为主的六大绿色产业基地,形成了以卷烟、电力、药化、富硒
绿色食品、建材为主的五大工业体系,由于两路的开通,恩施旅游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恩施州是湖北省的“烟草王国”和“茶叶基地”。
恩施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生产优质茶叶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
目前全州已形成了恩施玉露、鹤峰翠泉、宣恩五家台“三大知名茶品牌”。
并建立80多万亩优质茶园,目前规划在建一个占地200亩的硒都茶城,位于金桂大道。
恩施也是全国优质白肋烟和烤烟生产基地。
白肋烟远销亚、非、欧、美等20多个国家。
现有烟叶种植面积70万亩,有全省的烟叶复烤厂,年生产量180万担,卷烟年生产量50万大箱。
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有恩施黑猪、恩施黄牛、利川马、本地白山羊、建始景阳鸡、恩施麻鸭等优良品种。
利川齐岳山风力发电,鹤峰江坪河水电工程、武钢恩施铁矿工业化试验“双50万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兴州的基础。
未来恩施州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突出抓好“六百双五”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施“六百双五”(烟叶、茶叶、特色蔬菜、林果、药材各100万亩,畜牧业年综合产值100亿元,魔芋种植面积、马铃薯种薯基地各5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农民人均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5-2亩。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特色农
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整合力度,推进市场农业、品牌农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二是着力打造六个百亿元产业,突破性发展新型工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集中精力打造现代烟草、洁净能源、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矿产开发、旅游业六个百亿元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企业过千家、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百亿、精品名牌销售收入超十亿、销售收入亿元企业过百家的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矿产工业基地。
三、恩施州自然资源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与恩赐,构成了恩施资源的多样性。
1.土地资源
恩施州国土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约36091881.9亩。
(2000年)约占全省面积的13%。
按照新的地类划分标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
2008恩施州农用地占总面积的82.57%(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
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2.78%。
(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占总面积的14.81%。
(荒草地、其它)
恩施州的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占辖区总面积的12.11%(荒草地81.73%、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河流水面、苇地)适宜垦植的土地是后备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
但由于恩施州地处山区,土地开发程度低,土地利用率不高,要在短时间内开发利用好,尚需大量的投入。
2.水利资源
恩施州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的在450万千瓦左右,是省内仅次于宜昌三峡的水能基地,被称为“水能宝库”。
至2008年底,全州拥有水电站261处,总装机容量96.68万千瓦,不包括水布垭电站184万千瓦。
降水充沛,河流众多。
全州多年平均降水量1543.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224.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达5730立方米。
全州河流众多,河长在5000米以上的河流382条,分属清江、乌江、洞庭湖、三峡区间南岸、三峡区间北岸等水系。
(酉水、娄水属于洞庭湖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45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清江、娄水、酉水、唐崖河、马水河、忠建河、郁江、野三河、沿渡河(神农溪)等9条。
全州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为62.49亿立方米。
3.农产品资源
恩施州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土豆、红薯、小麦、大麦、燕麦、荞麦、蚕豌豆、高粱、粟谷、大豆、绿豆、红小豆等。
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等。
糖料作物主要有:甘蔗、甜菜。
麻类作物主要有:苎麻。
烟叶主要有:烤烟、白肋烟、晒烟。
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
水果主要有:柑桔、苹果、梨、杨梅、猕猴桃、李子、葡萄、枣子、柿子等。
蔬菜主要有:白萝卜、胡萝卜、大白菜、甘蓝、蕃茄、辣椒、四季豆、西芹、花菜、茄子等。
特色蔬菜主要有:凤头姜、白皮大蒜、山药、葛仙米、芸豆、薇菜、蕨菜、莼菜、粉葛、草石蚕、鱼腥草等。
瓜果主要有:西瓜、甜瓜、草莓等。
食用菌主要有: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白木耳等。
还有魔芋、棉花等作物。
4.水产品资源
全州鱼类资源约147种。
除鱼类资源外,恩施州其他水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主要水生经济动物有:虾、蟹、蚌、龟、鳖、棘蛙、水獭、大鲵、水禽等。
主要水生经济植物有:藕、荸荠、茭白、莼菜等。
其中具有开发价值,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有莼菜、葛仙米。
5.矿产资源
恩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已经探明的金属或非金属矿产有75种,产地370余处。
铁矿、煤矿、天然气、高岭土、硒矿、磷矿、石膏矿等7种矿产的储量在湖北省居第一位,被称为“矿产宝库”。
煤矿保有储量1.66亿吨,铁矿储量达12.93亿吨(预测资源量为40亿吨),
磷矿储量达11亿吨,硒矿在全世界居第一位,享有“世界硒都”之美称,天然气储量达1500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1.5万亿立方米),占全省的95%。
矿泉水探明水源地7处,为含硒、锶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
6.动植物资源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造就了恩施生物的多样性。
由于特殊的山地气候,加之秦岭和大巴山的阻隔,使这一区域免遭第四纪冰川运动的洗劫,成为生物的“避难所”,世界上众多的生物在这里都能找到它生存栖息的场所。
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有40余种植物和77种动物属于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野生动物有豹、熊、狼、猴、狐、獾、獐、麂、野猪、野羊、角鹿、黄鼬、野鸡、锦鸡、水獭、大鲵、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棘胸蛙、乌梢蛇、菜花蛇、腹蛇等。
被国家列入珍稀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有金丝猴、金钱豹、云豹、红腹雉鸡、红腹锦鸡、白冠毛尖尾雉,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香獐、大鲵。
7.森林资源
恩施州森林面积145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60%,森林覆盖率高达67%。
享有“鄂西林海”的美誉。
森林树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
林木以松、杉、杂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木本药材,干鲜果、油桐、木梓、漆树、棕树等经济林木,还有许多古老珍稀的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西南台湾杉、水杉等,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钟萼木、光叶珙桐、香果、杜仲、银杏、核桃、巴东木莲、峨眉白兰花、金钱松,
国家三级保护的有厚朴、泡桐木、黄杉、白辛树、银鹊树等。
8.华中药库
这里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据记载,1369年,党参、板贝、厚朴、当归、续断、黄连等数十种地道药材,已享誉国内外。
中国有药用植物11020种,恩施州就有2088种,约占20%。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各级珍惜药用植物20余种。
全国可形成商品的中药材1200种,恩施州有282种,约占23.5%。
特别是鸡爪黄连、板桥党参、紫油厚朴、窑归、杜仲、五鹤续断、皱皮木瓜、香独活、天麻、贝母、南大黄等药材品种,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9.旅游资源
恩施自治州境内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多奇峰峻岭、河谷暗流、飞瀑奇洞。
自然景观以“雄、奇、秀、幽、险”著称于世,境内独特的“山、水、园、林、石、峰、洞、谷”等构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旅游奇观。
山:以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旅游奇观。
水:以清江、长江等河流为代表的风景区,还有清江闯滩、清江画廊等特色旅游。
洞:以腾龙洞、黄金洞、龙鳞宫为代表的溶洞奇观。
情: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建筑。
例如土家吊角楼、侗族风雨桥、侗寨枫香坡等。
四、恩施州社会经济资源
除主导产业以外,社会发展、建设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传统的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旅游业方兴未艾,社区服务网络开始出现,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传统服务业
1.交通运输业:
1936年巴(东)石(咸丰石门坎)公路巴东至恩施段建成通车,结束了全州无公路的历史。
1949年11月恩施解放时,全州没有一辆完好的汽车,境内仅有巴石、咸来两条长396公里的简易公路,利川、宣恩、鹤峰三县仍被群山阻隔。
1958年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并首次开通了恩施至武汉的民航航线。
水上运输以巴东港为主,有长江航道39公里。
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基本建设的发展,全州交通深度闭塞的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但长期以来交通运输对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1998年以来,全州交通运输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是成功争取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以下称“两路”)开工建设,到2009年,“两路”将如期按计划建成通车,从而改写我州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二是对恩施机场进行了改扩建,设计标准为4C,跑道长2350米,供B737-700以下的机型起降,工程于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三是继续发挥巴东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稳步发展水上运输,同时加快清江航道整治疏浚,尽早发挥水布垭大坝建成后形成的112公里库区航道的航运作用;四是全面推进国省道干线公路、通乡公路、通村公路三个层次的路网建设,对318、209两条国道和省道利智线、恩鹤线等20多条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巴东长江公路大桥,新增了朝东岩、东门关、南河、满山红、高乐山等隧道,使全州道路标准、等级、安全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2007年,全州在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86.93公里,是1998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5211.27公里的3.28倍;其中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0231.93公里,是1998年等级公路里程2074.52公里的4.93倍。
从1998年到2007年
九年时间里,全州公路密度从21.71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了71.37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比重从39.8%上升到了59.9%。
全州88个乡镇中有87个通了沥青路或水泥路;2513个行政村(含居委会)中,有2365个村通了公路,通达率达到94.1%,1115个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通畅率达到44.4%。
至此,全州基本形成了“四纵三横”公路网主骨架,州府恩施至八县市均有一条二级以上公路相连,形成了以州府为中心,辐射八县市的3小时交通圈;同时,农村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加,为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交通基础。
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州交通运输服务业依然是以公路运输为主导,以水运和航空运输为重要补充。
道路客运运输方面,全州已建成等级客运站40个,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达到93 家,有营运客车3001辆,城市出租车1133辆;开通了省级客运线路103条,市级客运线路45条,县级客运线路47条,县内客运线路199条。
近年来,农村客运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州88个乡镇全部通了客运班车,2513个行政村(含居委会)中1215个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
2.邮电通讯业迅猛发展:
已建立了外联华中,内联全州的发达通讯网。
通迅企业主要为联通、移动、电信。
3.批发零售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稳定发展。
2008年,全州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8.2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9.3%。
据初步统计,到2008年底,全州从事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的个体
户达到6.7万户,从业人员14.9万人,占全州第三产业个体户总数12.26万户、个体户从业人员24.67万人的54.6%和60.4%。
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带动全州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如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原有的百货店等业态,逐渐摆脱旧的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农家店遍布广大乡、村,极大方便了居民的购物和消费。
2008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9亿元,比1952年的2569万元增长364倍,年均增长11.1%。
4.住宿餐饮业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恩施市餐饮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步入快速发展至今势头不减。
恩施市的餐饮业作为恩施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肩负着供应每日20多万城镇居民、国内外宾客、在州城务工人员的饮食需求,而且是向全国展示州城市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州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窗口。
餐饮业的发展带动各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每年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直接体现。
恩施市餐饮业概况和主要特点
1.餐饮市场扩张迅猛
恩施餐饮业以前主要是靠国有企业经营,最近几年,餐饮业改革后步入民营化轨道,发展迅速,尤其是一些大规模、上档次的餐饮企业发展较快。
既解决了就业压力,又大大服务了州城市民生活。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宾馆酒店的个性特色及创新能力也日益受到关注。
餐饮业是恩施市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
据恩施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恩施市餐饮业营业网点达到1838家,从业人员5670人。
自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间,恩施市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平均递增12%。
2004年恩施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818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当前,从恩施市餐饮业整体上看,呈现网点数量剧增、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迅速扩张的态势。
2.恩施市餐饮市场,中西荟萃风味繁多
恩施市餐饮市场中西特色荟萃,品种齐全。
富硒茶酥、瓜汁葛粉冻、土家老腊肉、翡翠合渣、面广椒炒腊肉等等。
这几年,随着亚洲大酒店、武汉青莲酒家、重庆火锅、小肥羊、松江鱼等相继在恩施开业,我州基本形成了宾馆餐饮业和社会餐饮业并存,川菜、汉菜、土家家常菜各领风骚的局面。
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此外,大量的外地餐饮风味汇聚州城。
川、鲁、淮、粤、山西、东北、湖南、陕西、贵州、杭州、不胜枚举,至于少数民族美食:新疆、内蒙、傣家、苗家、台湾以鲜明的民族或地区特色斗艳州城。
国外餐饮名牌纷纷落户州城。
数不胜数。
这些变化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恩施市民了,因为可以不出远门就品尝五湖四海的美味佳肴。
餐饮荟萃州城,不仅丰富繁荣了州城的餐饮市场,而且也为州城餐饮企业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服务方式以及各种特色的餐饮业态。
近年,还出现了大量的酒吧、茶楼、主题餐厅、休闲餐厅、自助餐厅等,引发了新的饮食时尚,给州城餐饮市场注入了无限活力。
3.民族食品崭露头角
说恩施饮食,就不能不特别提到我们的土家、苗族特色饮食。
据介绍,恩施的大多数厨师在菜的色、香、味、雕工上比不上外面大城市的名厨,那我们以什么取胜呢?就是民族特色饮食。
看看我们的获奖名点名菜,大多是我们独具特色的民族食品:富硒茶酥、瓜汁葛粉冻、土家老腊肉、翡翠合渣、面广椒炒腊肉等等。
州烹饪协会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地方菜的制作,开展活动,推动我州地方特色菜点的发展。
如2003年建州20年时,举办全州烹饪大赛;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恩施“十大名吃”评选活动;两次组织参加湖北省烹饪大赛;2005年及将出版发行的《硒都佳肴》一书等。
全州各县市目前也配置了专人来管理饮食服务,不少在外的恩施人还将这些特色食品推向山外。
具有土家特色的土掉渣烧饼打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这些行动,不仅展示了恩施民族特色名菜名点,扩大了这些特色菜点的知名度,更是让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交流,推动了这些名菜名点的发展。
如今,哪怕是在恩施的外地人,大多数也对恩施的名吃名菜可以如数家珍:张关合渣、土家油茶汤、社饭、柏杨豆干、魔芋鸭、景阳鸡、薇菜烧腊肉、土家炕洋芋……
4. 消费观念与结构发生变化
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转变对州城餐饮业迅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城市住户资料显示,2004年恩施城市居民人均在外用餐费用达到515.8元,州城居民餐饮消费与年俱增,从2000年至2004年,年平均递增15%。
减轻家庭劳动,节约时间已经成为双职工和40岁以下人群的餐饮消费“习惯”。
餐饮消费需求已经从果腹型,经过纯口腹享受型,发展到健康享受型、休闲
享受型、饮食娱乐等多种趣向。
餐饮企业的菜点风味质量、服务的周到细致,食品和环境的安全卫生以及就餐环境的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成为消费者选择餐饮企业的综合平衡的条件。
总之,消费群体支付能力的提高带动了餐饮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都是餐业发展的原动力。
5、经营主体市场化程度提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据统计,2004年恩施市餐饮营业网点中,非公餐饮网点已经占到90%, 原商业系统的餐饮网点已基本不存在了,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已经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力军。
恩施市餐饮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已经形成。
现代服务业
1.租赁和中介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金融业:
金融业长足发展。
已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各类银行业机构分工合作的银行组织体系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
2008年末,全州共有银行业机构网点322个,从业人员(在岗)4156人。
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290.62亿元,比1952年银行存款余额389万元增长7234倍,年均增长17.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7.98亿元,比1952年银行贷款余额301万元增长5247倍,年均增长16.5%。
保险业发展迅速。
到2008年末,全州共有商业保险公司1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57亿元,比1985年的435万元增长196倍,年均增长25.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38亿元,比1985年的317万元增长137倍,年均增长23.9%。
保险业在提供经济补偿、抗灾减灾、生产安全及社会就
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证券机构服务网点覆盖全州八县、市,为州内各类投资人提供便利、及时、适宜的理财服务。
4.房地产业:
随着“仙居恩施”城市形象的不断加强,选择来恩施居住的人口是越来越多。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近期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多达40几个。
例如:武陵国际装饰城、金典大厦、硒都瑞园、时代华宛、信达首府、福星城、施州富苑等一大批优秀房地产项目拔地而起。
恩施市房地产管理局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拓创新,促进了恩施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已和多家开发企业交流,完成了多个引进项目,仅“世纪花园”项目就已到位资金2000万元。
完善了房屋产权登记及交易制度,规范了房地产市场秩序。
今年以来已基本实现了房屋产权登记交易过户、收费、发证一条龙服务,发证及咨询接待工作均有条不紊。
5.物业管理:
随着恩施房地产项目的不断发展,其配套服务,物业管理也在不断发展。
各种高品质、高标准、人性化的物业服务落户恩施,为市民更好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6.旅游休闲服务业:
各种农家乐、华硒生态园、KTV等。
7.旅游业发展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恩施旅游从无到有,已呈蓬勃发展态势。
到2008年末,全州共有名胜风景区29处,其中A级景区14处,星级饭店47家,旅行社3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
全年全州接待中外旅游者466.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9.7%和36.5%。
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21.96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57.11万美元。
8.现代物流:
抢抓“两路”开路,大力发展仓储物流。
五、技术资源
1.养殖技术:
恩施蓄牧业大力发展。
各种科学养殖技术也大力增强,主要通过专家讲座、书本、信息、对口支援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养殖技术。
2.生产、加工技术:
恩施已建立了硒都工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等工业园区。
对较为成熟的产业如茶业、烟叶、富硒绿色产品等已基本形成了产品研发、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3.医疗技术:
恩施州中心医院、恩施附属医院。
4.教育资源:
湖北民族学院、施州民族小学、清江外国语学院等一批以特色教育为主的主流学校。
资料来源:《中国硒都网》《恩施旅游网》《恩施旅游丛书》《魅力恩施》《生态恩施》》等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