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传》的悲剧实质
---------------谈谈对《水浒传》的悲剧思考
江夏区湖泗小学刘卫东
【内容摘要】:《水浒传》是悲剧的,而这种悲剧与故事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作者的观念世界是紧密相联系的,同时作者又是通过宋江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介体,将悲剧的实质得以体现的。
【关键词】:《水浒传》历史背景宋江施耐庵悲剧
《水浒传》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兴衰史、悲剧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缺乏社会生活文化知识以及缺乏大众娱乐活动的年代,《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其它通俗小说往往就是通过民间艺人,以戏曲曲艺、说话的形式,成为了普通民众仅有的文化活动。其中虚构的人物或者虚构的故事变成为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实。其中很多故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上山、以及招安征方腊等故事情节,历来为男女老少所津津乐道,为人们饭前茶后的话题。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各种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书中人物所体现出的重朋友,轻生死,讲侠义,讲正义的特点,便成为了大众用来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
《水浒传》记录的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的兴衰,成败史,最终却是一场农民运动的悲剧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水浒传》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水浒传》中的悲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水浒》之所以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因为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官僚阶级的关系;歌颂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农民革命英雄;暴露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官僚、恶霸地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滔天,它对一个长时间统治中国的封建制度提出了质疑,这一点是相当了不起的。《水浒传》中,从宋江及一百零八名英雄因为各种原因纷纷被迫上梁山泊开始,又以梁山泊一百零八英雄被招安灭亡而结束。可以说,《水浒传》一书全程充满着不同的悲剧,真是可歌可泣的一暮又一暮。当然,在这些所有的悲剧中,宋江等被宋朝庭招安情节是悲剧的主题,可以说招安导致了一百零八英雄的悲剧性结局的起因。《水浒传》是一部封建农民起义的传记,招安及招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民革命的弱点和封建思想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凶残,罪恶的本质。通过《水浒传》的描述,作者阐明了一个封建
文人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思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所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真实地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热情洋溢地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同时也阐明了封建农民起义失败必然性的观点。
下面我从《水浒传》形成的历史背景,宋江的形象及作者的观念世界三个方面来论述《水浒传》的悲剧实质。
一、《水浒传》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水浒传》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末年我国历史上的一暮暮悲剧中,也确有宋江起义一事。《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正是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的发生在宋朝徽宗宣和年间。北宋末年历史上是一个政治日渐腐败的阶段,内忧外患,且奸臣当权,民不潦生,经济一片混乱,农民过着衣不裹腹的生活,统治阶级外不能御敌,内不管民生,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以宋徽宗赵佶为例,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先后重用人称“六贼”的蔡京、王蔽、童贯、梁师成、李彦等人,这六人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他们卖官鬻爵,贪污受贿,天天是歌舞升平,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把朝廷上下搅得一塌糊涂,宋徽宗在他们的辅佐下,不问朝事,成天花天酒地,贪念美色,还制礼乐、兴土木、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无所不为,弄得民不聊生。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在河北起义,声势浩大,义军发展迅速,流动作战,辗转活动于河北、河南、山东一带,被宋朝官吏称为“河北剧贼”。义军横行于两河间,所向披靡,几十万宋军闻风丧胆,都不敢近前。许多奸臣得到了惩罚,朝庭束手无策,1119年,朝廷企图招安宋江而未果,次年宋江率义军进入京东地区,后南下沂州向沂州知州蒋园借道,遭到蒋园突袭。义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不久,宋江再次南下到达淮阴军淮南路,这样义军又被宋朝廷称为“淮南盗”。1121年春,宋江在海州附近中了海州知县张叔夜的埋伏。一场大战,义军受创惨重,终受降于张叔夜。宋江等36人接受宋朝廷颁给的官爵后,立即被派出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宋江降宋后,史书未见宋江再有起事的记载。南宋初年,宋江的旧部史斌再次起义,一度曾转战于汉中和关中地区,可时间不长就被宋朝军队镇压下去。
北宋各地的农民起义虽然一一被镇压了,但对于北宋政权,却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政权变得更加衰弱,也更加腐败无能,经济变得更加潇条,国无良将,战无良兵,最终落得“靖康之难”的可悲结局。
北宋亡,赵构建立南宋后,谝安江南。宋高宗赵构也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他贪生怕死,不问朝政,不但没有抗金决心,反而重用投降派秦桧为相,以“莫须有”罪名谋害抗
金战将岳飞,讨好金国,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终于1279年被蒙古灭亡而建立了元朝。蒙古的异族统治在中国大地上是更加的黑暗,民族歧视政策更加残酷,元朝残酷地镇压各地汉民族的反抗。而这种统治又于1368年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以农民起义起家统一天下的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彻底背离了当初农民起义的路线,采取大权独揽的中央集权统治,一方面恢复生产,发展农业,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休养生息。一方面又是虐杀功臣,采取“杯酒失兵权”来取得实效,造党狱,抄杀不为君用的封建文人,造成明初极为严峻的政治局面。
《水浒传》就是施耐庵在元末明初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根据民间流传下来的,有关宋江、杨志、关胜等人物故事的戏剧、小说为依椐,加上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经过加工和虚构,演义而成。南宋时期,水浒故事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开始引起士大夫阶层的关注。由宋入元的宫廷画家龚开曾为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还写了《宋江三十六人传赞》,他在《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因此在《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并不是单一的北宋末年的现实生活,而应是包括从北宋到明朝初年不同时期的广泛的封建社会现实。
(二)有关于《水浒传》所涉及社会历史背景悲剧性的思考
两宋交际时期的农民起义,很大程度上出于求生远害的原始诉求,绍兴元年(1131年),南宋御史韩璜曾上书朝廷说:“......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询其所以,皆缘金人未到,而溃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袭逐之师继至。官兵盗贼,劫掠一同;城市乡村,搜索殆遍。盗贼既退,疮痍未苏,官吏不务安集,而更加刻剥;兵将所过纵暴,而唯事诛求。嗷嗷之声,比比皆是;民心散畔,不绝如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湘赣百姓生存的威胁不仅来自金人,同时还来自南宋官军“所过纵暴”,溃散兵卒劫掠骚扰,及地方官吏的诛求刻剥,横行霸道,残酷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生活,完全没有了出路,在此背景下,老百姓要求生存,必须得拿起刀枪,同朝庭作对,才有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之中。这与《水浒传》中“乱由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构思是一致的。
农民耐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首先是粮食,历史上各种强势力集团对农民进行残剥时。首先是掠夺他们的粮食和土地,苛捐杂税,重重剥削,人民整天劳作,朝出暮归,却食不果腹,衣不裹脚,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梁山泊好汉被逼上梁山,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对阮小七的描写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的描写中,就有多次的写到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要吃饭,要生活,这一点正是反映了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乱世民众的本能的需求,同时“人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