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的根源与社会作用
姓名:孙语晗
学号: 3140105304
年级:大二
专业:求是科学班(生物科学)
指导老师:浦永春
班级和序号:周三下午班 96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纲领、政策的总和。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
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际性、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1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唯物史观中“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将宗教作为一种反映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上层建筑加以研究和阐释,得到了这样近似宗教定义的结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结合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宗教产生于人在现实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中,其本质是自然与社会异己力量压迫的产物。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它的雏形是当原始人类在物质匮乏的状况下最初进行对未知自然的探索时,由于缺少科学知识而对种种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和神秘感,进而将自然的力量形象化而产生的各种为人所崇拜的“神”。
3
1刘仲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新疆社会科学》,1998(4):1-8;
2恩格斯/著《反杜林论》;
3孙文君《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章编号]1003-6547 (2009). 09-0032-02
进入阶级社会后,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人们对于社会异己力量的无力摆脱。
当被压迫者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就会寻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这就为能够带来精神上虚幻的幸福的宗教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出现过统治阶级利用被压迫者的这一诉求与长期受压迫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将宗教作为实施压迫的幌子的现象。
在这一期间,统治阶级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权力极大的促进了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而在现代社会,无论哪种社会体系下都存在着分配不均等等不平等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以及思想的解放和活跃,伦理、道德问题也变得愈发复杂和困难,人们承受着比过去更大的精神负担,比以往更加迷茫,亟需能够坚信、相对单纯的行为准则和精神上的抚慰。
而宗教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捷径。
因此即使科技日日突飞猛进,宗教的势头也并未削减几分。
不同的只是现代人们信仰宗教的方式更加理性罢了。
事实上,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宗教都从人面对不同环境下种种异己力量时的无力感中产生,给人提供超人间但可以解决问题——即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或幸福感的力量。
信仰超人间力量是宗教最显著的本质特征。
人对异己力量的判断、感受、理解,或者说各种认识,都应归在认知水平的范畴内。
可以说宗教的社会根源与人的局限性密切相关。
4因此我认为,究其根本,宗教最深刻的根源应是认识上的根源,即认识水平上的限制和认识上的错误等等。
客观事物间相互的联系和复杂性决定了人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人的认识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受到历史的局限。
当人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变化,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认识来满足自己欲望与恐惧及认识的需要,以及解释人生困惑并从中取得使用价值时,认识论的错误发生使之易滑向宗教。
简单地说,就是实际的知识和理性的缺乏导致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心理暗示,使人趋向选择宗教。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的社会作用
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判断其社会作用的标准只能看它所维护的生产关系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否有利于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同时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一,宗教的社会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二,反对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三,统一历史背景下,宗教的作用是分层次的。
作为一种产生于认识的错误,能够给人带来虚幻的幸福感并能迅速且牢固的统治人的思想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的双重性一目了然。
总的来说,就是能够迅速传播某种思想并使人的思想高度统一,但存在着对现实世界的虚幻和颠倒。
4马志丽《浅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宗教根源说》,《甘肃民族研究》,2005(1):13-16;
实际上在上一段提到的宗教的第一个特点中便包含着一种双重性,即所传播的思想是好是坏。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神灵的一些崇拜行为无意中遵循了科学规律,比如将玉米视作崇
拜对象的印第安土著培育出了品质最为优良的玉米造福万代,物质的丰富无疑推动了当时
生产力与社会经济、文明等多方面的发展进步。
而在阶级社会,宗教常常被统治阶级进行
改造成为剥削人民的工具。
它常常麻醉人民的精神,将人民的眼光从现实受压迫的痛苦转
向虚幻的“天堂”,既恩格斯所讲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并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美化一系列剥削行为使之成为“神的旨意”、“神圣而不可侵犯”,例如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统治的时期。
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被压迫阶级将宗教作为武器或纲领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情况,比如宗
教在德国农民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马克思、恩格斯等对其中宗教的积极作用也予
以了肯定。
5在当今,既有歪曲伊斯兰教教义,以宗教为名大行不义的“伊斯兰国”组织,也
有多国内宗教界爱国人士一系列止恶扬善,维护民族、国家稳定的举动。
结合上述史实我们不难发现,当宗教包含,或与符合上层建筑中起正面作用的思想相
结合时,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之所以仅肯定部分作用,是由于宗教本质中的虚幻性决定
了宗教只能作为普及拥有正确根源的正确思想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使社会趋于安定,为马
克思主义的全面建设提供基础;而当宗教包含或结合了不能顺应时代,起负面作用的思想时,其粉饰太平的,包庇阴暗面的消极作用便表现出来,并因其虚幻性使一切变得更加糟糕。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代的宗教思想在不断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其社会作用也趋于积极,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3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