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汉宝德

合集下载

高中阅读书目

高中阅读书目

高中科学基本书目1、《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美】卡尔·萨根著、李大光译,海南出版社2、《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美】刘易斯·托马斯著、李绍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著、严维明等译,接力出版社4、《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美】G.伽莫夫著、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5、《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著、吴忠超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6、《伽利略的手指》,【英】彼得·阿特金斯著、许耀刚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7、《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等译,中信出版社8、《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0、《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拓展书目1、《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英】A.E.查尔莫斯著、鲁旭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果壳中的宇宙》,【英】史蒂芬·霍金著、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物理世界奇遇记》,【美】乔治·伽莫夫、【英】罗素·斯坦纳德著、吴伯泽译,科学出版社4、《太阳、基因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弗里曼·J.戴森著、覃方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5、《物理学的未来》,【美】加来道雄,重庆出版社6、《未来五十年》,【美】J.布洛克曼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7、《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美】杰里·A.科因著、叶盛译,科学出版社8、《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9、《所罗门王的指环》,【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茨著、刘志良译,中信出版社10、《神秘的宇宙》,【美】卡尔·萨根著、周邱麟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1、《演化:跨越40忆年的生命记录》,【美】卡尔·齐默著、唐嘉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2、《追寻记忆的痕迹》,【美】埃里克·坎德尔著、罗跃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3、《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美】约翰·M·巴里著、钟扬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4、《熊猫的拇指:自然史沉思录》,【美】斯蒂芬·杰·古尔德著、田洺译,海南出版社15、《眷恋昆虫》,【美】托马斯·艾斯纳著、虞国跃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6、《人生舞台》,【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黄群等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7、《美丽心灵:纳什传》,【美】西尔维娅·娜萨著、王尔山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8、《大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美】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王鸣阳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爱因斯坦传》,【美】亚伯拉罕·派斯著、方在庆等译,商务印书馆问题探究……高中社科基本书目1、《语言与文化》,罗常培。

建筑历史参考书目

建筑历史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历史参考书目:1.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 (第六版) 全国统编教材建工 200908 59.002.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大 200505 100.00(简装)3. 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广西师大 200910 110.004. 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建工 200211 38.005.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三版) 建工 200302 55.006.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建工 198406 42.507.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01 40.00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国书店 199212 16.009.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09 68.0010. 计成:《园冶》(陈植注释本) (名字《园冶注释》) 建工 198805 14.001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建工 199912 50.001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05 58.0013. 陈从周:《说园》13. 沈复:《浮生六记》14. 李渔:《闲情偶寄》15.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16. 张家骥:《中国建筑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09 290.0017.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清华 200604 56.0018.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工 199909 120.0019. 沈福煦:《建筑历史》同济 200511 25.0020.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01/200810 21.50/30.0021. 刘叙杰、傅熹年、郭黛姮等:《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集)建工22.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 2000310 110.0023. 赵广超:《不只中国古建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68.00外国建筑历史参考书目:1.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建工 201001 46.002.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建工 200408 39.003. 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同济198601 14.004. (美)K.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03 46.005. (英)P.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第二版) 建工 200308 48.006. 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09 69.007.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建工 200108 70.008. (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建工 200410 38.009. (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建工 200509 108.0010. K. Michael Hays:《Architecture Theory since 1968》The MIT Press; Reprint edition (February,2000) $27.7211. Kate Nesbitt:《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 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1965-1995》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 edition (December,1997) $24.7512. Alan Colquhoun:《Modern Architecture》(Oxford History of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ly,2002) $14.6213. [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建工 200006 107.0014. 弗莱彻建筑史知识产权 201103 680.00。

建筑不是房子

建筑不是房子

建筑不是房子作为人生在世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向来相提并论,而“住”,就离不开建筑。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满足自身需求,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许多种物质对象,随着岁月流逝,其中很多都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复存在了,但唯有建筑,它的历史比其他任何一种人工“造物”的历史都要长久,因为人类对居室的需求是永恒的。

从每个人的个体角度来说,我们从生到死,一生都生活在建筑中。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建筑接触:睡眠、餐饮、沐浴、读书、办公、观看演出、娱乐、购物等等……除了一些野外项目,无一不是在建筑物中进行的;而有些户外场所,如:广场等,从广义来说也都属于建筑空间。

建筑与人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正如我们所知: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室内设计……无一不涉及建筑。

仅以室内设计为例,建筑是室内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因为有了建筑才会有室内设计,而室内设计则更好地美化了建筑,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内涵的现代公民,建筑文化方面的常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对建筑艺术的充分认识无疑有助于我们以更大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那么,就让我们来认识建筑吧。

先让我们回到一切的源头。

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经不住诱惑而偷吃了神的禁果,从此犯下大罪,被逐出了伊甸园。

在他们被逐出伊甸园的时候,天正下着倾盆大雨。

亚当举起双手,作出一个投降的姿势,用双手覆盖了自己的头部来遮挡雨水,夏娃则默默地依偎在丈夫的怀中,两人一个哆嗦颤抖、一个默默扶持,在风雨飘摇中患难与共地组成了人类的第一个建筑的结构——覆盖与支撑。

①我们可以细想一下,直到今天,亭子——这个世界上结构最单纯的建筑物,还仍然是由覆盖(顶棚)与支撑(柱子)这两种不可或缺的基本构件组成的。

不同于西方,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建筑是由古时候的圣王有巢氏发明设计的。

东周末年的韩非子在其《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从文化层面探究中轴线的意义——以故宫为例

从文化层面探究中轴线的意义——以故宫为例
Exploration on the Meaning of the Medial Axle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 A Cas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Zhang Jiayun (The Academy of Fine Ar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2, China)
中轴线是中国建筑发展千年来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不论是单体建筑、建筑群落还是都城规划都能发现这样 一根非常重要的轴线把建筑或城市划分成对称的两边。 单体建筑例如佛光寺大殿,都城规划例如唐长安城,中轴 线都在其设计规划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早于 20 世纪 40 年代 就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 基本概念并阐释了其内涵,他将中轴线的特质加以归纳 并描述为 :“南北向布置,主要建筑排列其上,左右以次 要建筑,对称均齐地配置。”并且提出 :世界各国唯独我 国对此(中轴线)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
作者简介 :张佳芸(1999-),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御花园,御花园在中轴线的尽头处同时作为底景起到了 强有力的收尾作用(见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故宫中轴线作为主轴形成的对称式排列使得建筑在 阶级性、功能性、观赏性上达到统一,进而整个故宫的布 局得以严谨有序而和谐。
2 中轴线背后的文化意义 2.1 以人为本
汉宝德先生在《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一书中提出 :中 国人的空间观是从人体出发的,建筑沿着中轴线的对称 方式也来源于人体本身的对称。
Abstract: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been developing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y interact on each other and are impartible. Among them, the medial axl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s, with the feature of a south-north principal axle and the symmetrical layout. And the Imperial Palac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sage of the medial axle. The paper takes the Imperial Palac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ulture valu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medial axle from the aspect of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moderation and harmony and the etiquette system. Furthermore, the Imperial Palace is compared with Palace of Versailles, which is also an imperial architecture with a symmetrical layou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medial axle. Finally, the paper takes some modern architecture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otential of the medial axle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s: t he medial axle; the value of culture; the Imperial Palace

干阑建筑文化系列研究之一 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的文化功能——以广西桂北干阑建筑为个案分析

干阑建筑文化系列研究之一 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的文化功能——以广西桂北干阑建筑为个案分析

头” ;卯是指通过枋木加工 ,被凿成 凹陷进去 的固定部分 称
之为 “ 卯孔 ” 。根 据 榫 头 形 态 不 同 ,又 可 以 ,所谓鸳鸯榫 就是一块枋 ,上面有 榫 ,下 面也
有 榫 ,这 种 上 搭 下 榫 的 特 点 是 有 雌 有 雄 、有 阴 有 阳 、阳 在
间架 与 榫卯 结 构原 本 是 干 阑建 筑最 基 本 的建 筑学 概 念 。间架一般是 指干阑建筑 内部空 间结构 的主体 ,榫卯则 是 间架 主体 的连 接部分 。汉 宝德教授 在 《 中国建 筑文化讲 座》 中说 :“ 生命建筑 ,是 中国人的生态环 境观念 ”[ 1 t 。汉


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蕴含着 “ 类生命意识”
摘 要 : 建筑人 类学是研 究少数民族建筑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问架结构的研究 ,能找到一个 民族的 原 思维方式、生命意识 、生存 法则、文化模 式和 民族精神 。干阑建筑的鸳鸯榫 、龙 舌榫 和狗鞭 挂等连接体 ,通过 “ 类比取 象”思 维,唤醒 了人 的 “ 类生命意识” ,这种榫 卯间架结构逻辑深度 阐述 了干 阑建筑文化逻辑和人 类生命 逻辑 ,使 干 阑建筑
建筑 文化角度 ,探讨 了中国传统建筑 斗拱结构 的产生 ,发 展及 其演变过 程。他认 为 自明清 以来 ,很少有 学者在传 统 建筑 的斗拱结 构 、榫卯 间架结构 的文化 内涵上下功夫 ,他 自己也感觉 到孤掌难 鸣 ,有力不从 心之感 。实际上 ,榫 卯
间 架 结 构 有 不 同 的 艺 术 形 态 和 审 美 价 值 观 。 笔 者 通 过 榫 卯
在侗族干阑建筑中将鸳鸯榫鱼尾形榫和狗鞭挂榫类比为一种文化逻辑的原思维方式将静态的榫卯间架结构类比为一种宏观的生态建筑宇宙观同时将干阑建筑的间架结构类化为动态的类生命意识流并且将这种类意识逻辑化抽象化和理论化并将类意识物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样可以从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中演绎出伟大的生命逻辑演绎出生命神性和人性构建起人类永恒的生命建筑充分表现出侗族村民伟大的生态智慧

谈中国风

谈中国风

谈中国风摘要:中国,这个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本是不间断的文化流淌融合成的自然体,却在记载疏忽和遗忘中变得模糊凌乱,随之而来的是众人对中国传统的加了主观因素的整合甚至是猜测。

因此,此时将先前的闲时思悟拿来当作是对中国文化的肤浅解读,也是平日杂想的洗涤和归并。

关键词:中国风,中国文化,中国音乐,建筑建筑与音乐的关系不言而喻。

两者都以那种种和谐的比例关系演奏出美妙的旋律,而之于观者抑或听者,艺术的情感就在理性与精确中流露着。

从礼乐春秋谈起:汉宝德曾在《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提到:”中国是没有宗教的国度,而填补宗教的是礼教”。

周朝,即中国文化的幼年时期,“礼乐”居首,是上层的文化精髓。

而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又一次将“礼乐”推进到一个高度。

这样说来,中国最初的文化中心可以定位为音乐,而当其发展到高峰后,逐步从一种敬畏的制度过渡为消遣娱乐之用。

1古典音乐从《中国古典音乐年鉴》中,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乐风,每个时期和朝代所固有的特质又让我联想关乎建筑的方方面面。

(1)先秦古乐遗响一种文化越是纯粹,越是单纯,或许就越能接近于人类的本真。

先秦时的音乐未被过分修饰,只是单纯的骨笛、埙、抑或编钟。

但震动让空气碰撞的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灵性的话语,令人神迷。

那时之声可与非洲音乐相比拟,简单却极具冲击力,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音乐不仅是娱乐,更属于神圣。

正如大家对安腾忠雄的着迷。

他用几经沉淀的纯粹手法回应自然、解读自然,建筑最原始的状态抽出,展现给大家处理加工的现代传统。

在中国建筑身上,那种纯粹早已被深埋于各种娇柔的模仿和国际风格的进军,而丧失了对本源的持续解读与再造。

(2)唐霓裳羽衣唐,可能最得到中国人的肯定。

唐的文化,无不体现出一种大气脱俗。

而在音乐上就更给人心跳加快却又阳光明丽的感觉。

一个国家的自信,正是体现于我行我素,无所畏惧。

一提唐之大气,想必印象最深刻的不过佛光寺的飞檐,而同时出现的还有柯布西耶的朗乡教堂。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汉宝德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有关中国建筑文化未来的思考。他认为,未 来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同时也需要建筑与环境的协 调。这些思考对于我们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具有很大的启示 意义。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特点和现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 很多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知识,还对作者的思想和见解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我相 信这本书对于所有对中国建筑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精彩摘录
我们的文化没有断裂,只是不断的被冲淡,所以文化要发展,不断地加上新 的东西,这是很自然的。
任何一种文化的出现,绝对不是凭空而来,一定是前面一种文化的因缘际会 所产生。
人类不是神仙,任何人的生存,总要在环境上安于自己的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便有了自己 的环境,就如人们都有自己住的房子一样。
建筑是艺术的一种,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
汉宝德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他从古代的殷商、西周、春 秋战国等时期一直讲到近现代,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 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汉宝德先生对明清两代建筑文化的分析。他指出了明清两代 建筑在装饰、构造和材料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强调了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 文化的差异。
汉宝德先生在书中也探讨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和现状。他强调了中国建筑 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指出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建筑文化差异。 同时,他也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指出了中国现代建 筑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该书的目录还具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作者在每个主题的开头都设置了一 个引人入胜的小标题,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该主题的核心内容。每个 主题都配有一幅插图,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形象和特 色。作者还对每个主题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和总结,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 解每个主题的重点和要点。

“郭子仪拜寿”题材雕刻四图解析[精品资料]

“郭子仪拜寿”题材雕刻四图解析[精品资料]

“郭子仪拜寿”题材雕刻四图解析-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中国民居传统雕刻题材“郭子仪上寿”在不同区域民居中呈现不同的形式,本文重点列举了福建民国民居的杰出代表永春“李家大院”福兴堂中的两幅作品、安徽承志堂后厅梁枋的“郭子仪上寿”图案及广东省博物馆馆藏“郭子仪上寿”木雕花板等四幅图例加以分析比较,解读其中的图案语言与象征意义。

【关键词】郭子仪上寿;雕刻艺术;文化形象[]J32 []A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木结构,在千百年来的演变中,它们形成了与木结构相适应的外观形式与平面装饰。

各地的能工巧匠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木构建筑的空间形态对其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加工,制造了千姿百态的花纹样式,极大地美化了各类建筑,丰富了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增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不同地域间的建筑装饰形态存在着共性与差异,在装饰的艺术风格、表现方法与技艺特点等方面各具特色。

本文选取民国闽南建筑永春李家大院“福兴堂”建筑中的“郭子仪拜寿”题材的石雕与木雕装饰图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它们与徽派建筑和潮汕建筑中相同内容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在建筑装饰中“郭子仪拜寿”题材的变化和差异,以求管窥闽南、潮汕、徽州这三地建筑装饰的技艺特色。

著名史臣裴垍对郭子仪有着“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舍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的极高赞誉。

郭子仪一生长寿,历经武则天、中、睿、玄、肃、代、德七朝,名满天下。

为臣,忠心无二,尽职尽责;治军,恩威并施,颇受爱戴;护国,收复两京,平定安史;当家,夫妇和睦,子孙品端;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堪称福贵寿考史上第一完人。

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郭子仪这一人物形象从史书里脱颖而出,成为戏曲、绘画等艺术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完美题材,成为民间认同的福、禄、寿、喜、财完美统一的象征形象,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审美特征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审美特征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审美特征浅析摘要: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资料,实地走访十余个古村落,从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整体实用性、以人为主体的建筑审美观、建筑形式自由多样,不拘一格这三个方面浅析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楠溪江古村落整体性以人为主体开放自由楠溪江流域至今仍遗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及宋、明、清历代的古桥、古塔、古亭、古牌坊、古牌楼和古战场等。

两岸散布50多个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始建于五代的苍坡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于宋代的芙蓉村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岩头镇、枫林镇以及“溪山第一”花坦村、埭头村、蓬溪村等等,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群,其数量多,建筑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为国内其它地方所罕见。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资料,实地走访十余个古村落,着重分析了芙蓉村、苍坡村、岩头村这三个特别富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了建筑审美研究,这些古村落虽各自渊源、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点,可作为整个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一般特征。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融于村落,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追求融于整个村落的整体实用性美。

“衣食住行”是人的四大需求,建筑从诞生之初,就被强调了它的实用性,居住性至今仍是建筑的第一属性。

楠溪江古村落作为村民的聚居群落,其中建筑的第一属性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所有特征是表现在一个整体中的,不是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存在,而是在设计之初就是将建筑物融于周遭的环境,以一个村落居住空间的形态出现。

楠溪江古村落的形成不同于因人聚少成多,房屋聚少成多的自然过程,楠溪江人大多因战乱整个族群辗转迁徙而来,希望能休养生息。

因此,村落的形成,首先根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选址,如最基本的应有土地、水源、山林;然后观山看月,引自然山水进行整体规划,先设立街巷网,再配套沟渠网,村村都是“活水穿村”,几乎每条街、每条巷子都有沟渠,实现生活供水、排水靠自流。

汉宝德 台湾(获奖)

汉宝德 台湾(获奖)

中圜的建篆舆文化
■●——■■—●
这 个受 维多 利亚 传统 影 响的 费城 学派 ,他 仰慕 康 台, 也培 育 了无数 杰 出的 古迹 专家 与 历史 学者 。 (o i K h 1 人交 主 义与迷 ^ 的几 何形 式 ,也 7 年 代汊 宝德 对 古迹 的研 究让 他重 新思 考 新建 筑 L us a n的 0 心 仪范 裘利 的浪 漫折 衷 主义 。最 后, 他终 于摆 脱 发展 的方 向, 他认 为科 学 的建 筑观 念应 限 制在 学 了 现代 主义 思维 以个 人独特 的 创作 方式 , 勇敢 院里 ,而 它的 艺 术面需 面 对大 焱 。他期 望 台湾 建
汉 宝德 是2 世 纪后 半叶 引领 台湾 现 代建 筑思 其后 也 陆续 介 当代 美国 主流 建 筑师 的作 品登 陆 0 】 潮 的主 要舵 手 ,他 促使 本地 建筑 从 觇后 的 日本粗 台湾 在 6 年代 朱 ,7年 代初 之 间 对于 仍处 在 0 0 犷 主义 与 中国 宫殿 式民 族主 义意 识型 态 的桎 梏 中 片 知识 荒 漠的 台湾 建筑 界, 汉 宝健 的文 宇待 佛
涟彳 德 ●普
继续 研究 文史 ,普 大 的人 文气 质与 浩学 的 严谨 态 艺 术走 ^科 学 也让 艺 术走 八宗 教 ,在港 移 默化 度, 奠定 了他 日后从 事 建筑学 术研 究的 基础 中 为 我们 开启 了 扇门 通往 美的世 界 。 事实 上. 在6 年 代国 际风 格 的现代 主 义已 经 O 汉 宝德 是 台湾 传统 建筑 研究 的 先锋 ,他 对文 转 向,美 国 社会 的主 流文 化已 经逐 渐 为本 土思 潮 化 古迹 与历 史 建筑 的关 怀总 是不 遗 余力 ,从 7年 O
学 早 年就 读 于台 南 工学院 ( 成功 大学 ) 筑 工 作 文化 评 论 以提 升 国 的 审美 能 力 与环 境 观 今 建 程 学 系、 16 芷 赴美 留学 ,那 是个 充满 叛 逆思 维 念 。汉 宝德 认 为美来 自 生活 ,来 自 生命 认 为美 94 的时 代, 社会 充 斥着 惶恐 与不 安, 现代 建 筑在 美 感 是 一 种文 化 力 量 。在 自然 科学 博 物 馆 的规 划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的几种解释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从技术和功能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屋面曲线的成因做了初略的探讨。

关键词:屋面曲线务实中庸阴阳生气文化“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这话虽不全面,但至少表示出一种初步的印象和观感。

中国建筑在立面上的外观形象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部的屋身和上部的屋顶,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三段式。

其中屋身的梁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是主要的结构和承重部分。

而屋顶则是在外观形象上最突出和赋于变化的部分,它的分量往往超过屋身,甚至要大于屋身和台基之和。

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俗称“大屋顶”。

与中国传统建筑为何是木构一样受到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是曲线形态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呈现出曲线形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建筑檐口为什么是凹曲线形态?二是中国建筑屋面为什么是凹曲面形态?关于中国建筑屋面的曲线的成因,国外和国内的学者都有些研究,300多年前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关于中国建筑屋顶写过这样的话:“屋顶的形状类似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帐篷固定在一个矛状物上,它们的各个角度是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

现在以砖瓦砌筑的屋顶任然模仿汉代人的建筑物。

”李以康先生说,这种解释犯了“因果论”的毛病,因为“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人是帐幕为居室的游牧民族,就算是如此,为什么阿拉伯人不采用曲线屋顶,而他们实在是具备帐幕的文化回忆的。

”刘致平先生认为中国屋面曲线的成因是一种补救技术上不足而采取的措施。

他说“中国屋面之所以有凹曲线,主要是因为立柱多,不同高的柱头彼此不能画成一条直线,所以宁愿逐渐加举做成凹曲线,以免屋面有高低不平之处,久而久之,我们对于凹曲线反而为美。

”然而,屋面曲线在宋朝是定型的,形成曲线的处理宋代叫“举折”,清代叫“举架”。

要构成屋面曲线,檩木必须位于曲线上一点的固定的高度,梁架的构造尺寸由檩木来决定,承托檩木的横梁之间的距离由举架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因此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做成曲线肯定是要增加工作量的,需要更高的技术的。

浅析祥云建筑文化价值以及开发与保护

浅析祥云建筑文化价值以及开发与保护

浅析祥云建筑文化价值以及开发与保护—以刘厂镇刘厂村为例段超大理学院09级公共关系学【摘要】通过对祥云县刘厂镇刘厂村历史的回顾,以及现实情况的了解,以建筑文化为切面,进而深入分析当地建筑风格、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价值,从而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字】刘厂村建筑文化价值文笔塔观音阁开发与保护刘厂是一个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巍巍龙山为刘厂人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优质资源。

喝着龙眼水繁衍生息的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刘厂先民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回顾历史,闻名中外的大波那铜棺墓见证了刘厂先民精湛的青铜铸造艺术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及高超的工艺技艺。

刘厂人的智慧远不只表现在青铜铸造上,精美的古建筑,更是让人钦叹折服。

以北塔、观音阁、云英寺、王德三烈士故居和有蔡元培(“年弥高,德弥绍“)、梁启超(“安然益彰”)与叙论、梁漱溟等名人题字的王德三祖父王榛百岁石碑坊等为代表的古建筑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

建筑物虽是实体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却是居住在建筑里的人生活的全部,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点,而且忠实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建筑是现当代木雕工艺、绘画、书法、诗文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民间民俗文化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刘厂作为研究祥云建筑风格、建筑文化的范例,其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宗教建筑和民俗,其中宗教建筑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文笔塔和观音阁。

文笔塔,又称文峰塔,根据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修编的《云南县志》记载:“文笔塔在刘厂官厂北山,嘉庆年间知县张槐禀生李唐焕重建。

”塔为13级楞檐式空心砖塔,内设有木梯,可攀登至塔顶。

塔形恢弘壮丽,古雅风姿,显出古代劳动人民在造塔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此塔巍然矗立于团山顶部200多年,但在文革“破三旧”时被炸毁,08年基本依照原样重修。

绿色封面高中生推荐书目

绿色封面高中生推荐书目

绿色封面高中生推荐书目文学基本书目1.《诗经选》,余冠英2.《楚辞选译》,陆侃如3.《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4.《唐诗选注》,葛兆光5.《宋诗选注》,钱锺书6.《唐宋词选》7.《牡丹亭》,汤显祖,徐朔方等注8.《红楼梦》,曹雪芹、高鹗,启功、俞平伯9.《呐喊》,鲁迅10.《边城》,沈从文11.《传奇》,张爱玲12.《雷雨》,曹禺13.《受戒》,汪曾祺14.《棋王》,阿城15.《平凡的世界》,路遥16.《黑骏马》,张承志17.《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18.《中国现代诗导读》,孙玉石19.《台湾诗人十二家》,流沙河20.《思维的乐趣》,王小波21.《古希腊悲剧经典》22.《百年孤独》23.《刀锋》24.《里尔克诗选》拓展书目1.《汉魏六朝诗文赋》,程怡2.《世说新语笺注》,余嘉锡3.《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4.《苏轼诗词文选评》,王水照5.《梦溪笔谈导读》,胡道静6.《元散曲选注》,王季思等选注7.《牡丹亭》,汤显祖著,徐朔方注8.《陶庵梦忆》,张岱9.《明清小品文选》,张厚余10.《儒林外史》,吴敬梓11.《人间词话》,王国维12.《好诗共欣赏》,叶嘉莹13.《唐诗综论》,林庚14.《唐宋词欣赏》,夏承焘15.《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16.《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洪业,曾祥波译17.《鲁迅杂文选读》,钱理群选编18.《雨天的书》,周作人著,止庵校订19.《雅舍小品》,梁实秋20.《闻一多诗选》,闻一多著,晓彰编选21.《穆旦诗集》,穆旦22.《史铁生散文选集》,史铁生23.《人面桃花》,格非24.《一地鸡毛》,刘震云25.《长恨歌》,王安忆,26.《寻找家园》(增订版),高尔泰27.《三体》,刘慈欣,28.《冰与火之歌》29.《魔戒》30.《远大前程》31.《包法利夫人》32.《堂吉诃德》33.《变形记》34.《骑兵军》35.《局外人》36.《麦田里的守望者》37.《青春》38.《少年Pi的奇幻漂流》39.《叶芝诗集》40.《聂鲁达诗选》41.《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历史基本书目1.《国史新论》,钱穆2.《史记精讲》,韩兆琦3.《万古江河》,许倬云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5.《全球通史》6.《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7.《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拓展书目1.《白话本国史》,吕思勉2.《剑桥插图中国史》3.《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4.《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5.《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6.《印度的故事》7.《菊与刀》8.《希腊精神》9.《罗马人的故事》10《草原帝国》11.《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12.《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13.《拿破仑传》14.《林肯传》15.《领袖们》16.《毛泽东传》哲学基本书目1.《论语译注》,杨伯峻,2.《孟子选讲》,刘鄂培3.《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4.《庄子浅注》,曹础基5.《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6.《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拓展书目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2.《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4.《周易全解》,金景芳5.《兵以诈立:我读〈孙子〉》,李零6.《佛经故事》,王邦维7.《曾国藩家书》,曾国藩8.《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9.《伦理学的邀请:做个好人》10.《你的第一本哲学书》11.《幸福散论》12.《幸福的方法》13.《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14.《我们内心的冲突》艺术基本书目1.《谈美》,朱光潜2.《中国美术史讲座》,李霖灿3.《再见传统》,吕胜中4.《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5.《艺术的故事》6.《音乐之流》7.《伟大的电影》8.《建筑的故事》9.《罗丹艺术论》拓展书目1.《美学散步》,宗白华2.《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3.《外国古建筑二十讲》,陈志华4.《人与土地》,阮义忠5.《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6.《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张铁志7.《丑的历史》8.《剑桥艺术史》9.《牛津西方艺术史》10.《认识电影》11.《人类的音乐》12.《西方文明中的音乐》13.《聆听音乐》14.《首演》15.《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第一卷)》写作基本书目1.《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彭漪涟、余式厚2.《如何阅读一本书》3.《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拓展书目1.《现代汉语词典》2.《文心》,夏丏尊、叶圣陶著3.《古今名人读书法》,张明仁编著4.《重读古典》,李书磊5.《阅读的故事》,唐诺6.《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7.《阅读史》8.《如何读,为什么读》9.《为什么读经典》10.《思考的艺术》11.《身边的逻辑学》。

汉宝德

汉宝德

汉宝德《建筑笔记》的大乗观登琨艳也许因为我来大陆已经经过二十年的经营,尤其是在建筑设计专业工作积累的成果,而让很多国内的朋友认识了我这古怪的名字登琨艳。

并且随而发现我除了建筑与都市改革,或是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的能力之外,多少还能写点建筑艺术、人文、社会与文化的文章;但是在我的字里行间,大家影约都会看见我的背后站着一位高人,他就是我世俗的师父汉宝德先生。

从他宽容接受我去东海大学建筑旁听那一年开始,我们同学都称他为汉先生;直到今天,我对我世俗成绩的背后的这位有教无类的推手,乃然称他为汉先生,那是有着很多外国教师的教会大学对洋教授的称呼习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不亲呢。

准确的说,台北文化界很多人都称美我们是台湾绝版的的传统师徒。

事实上,今天回头看来,我们这样三十几年的师生关系,在今天师生关系沦落为商业买卖的知识与学位交易时代,是不会再发生了,而且两岸的中国社会都不可能了,所以我们的传统师徒真的就成为中文化传承的绝版了,我自己也常开玩笑说,我大半生唯一的成就就是建构了这么一个武侠小说一般的故事,以后不可能再有了。

而直到今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出版这位对我恩重如山的师父汉宝德先生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的集子时候,大家才真的见识了这位台湾文化巨将的面貌,他是台湾文化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长期以来深受台湾社会的敬重,已经超过四十几年了。

事实上,我清楚的说,今天这本名为《建筑笔记》的散文集子,仅只是大象微微的露出了一条腿而已。

就我自己的了解,这个时代以及过去的时代,乃至未来的时代,中国文化界要出一个像汉先生一样,一生如此著作写作讲述那么多那么庞杂又那么精辟的文化工作者,我看是有点难了。

举凡他所涉及的包括建筑、都市、艺术、人文、文物、博物馆,科学、教育、社会,等等无所不及。

我认识的汉生生,一生只要能停下来的时间,不是一本书在手上,就是一迭稿纸在手上,即使出门在外,也都一样,我常在想,他关心那些世间事干什么?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乗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吧。

浅谈中国建筑文化

浅谈中国建筑文化

浅谈中国建筑文化作者:贾顺秋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摘要]中国的建筑是与众不同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独具生命力的顽强体系,它诠释的是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代表着对生命的渴望。

[关键词]建筑文化生命体系[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46-01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一。

勤劳而勇敢的中国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不懈斗争中,从“穴居”“巢居”进步到“筑室”而居,出现了居住建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他方面的建筑也相继兴起。

中国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且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体系。

历经时间与空间的冲击,它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本质。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过程中,它不断地接受并吸收中国文化精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风向标。

正如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老先生在他的《清式营造则例》中谈到:“中国的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有面目,形成了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

”正是由于中国建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才能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更深刻地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

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它诠释着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民族,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看得极重。

随着野蛮原始充满血腥的部落时代的结束,封建儒家将“礼”作为社会准则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对生命的渴望。

一方面,儒家大肆鼓吹“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大恶”,惟有藏其心方可有“礼”。

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由此可见,他们同样无法逃避对于生命的认识。

由此,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完成主人的任务使命,它还深深地打上了生命的印记,它代表了对生命的渴望。

正是由于建筑没有客观永恒存在的必要,所以中国人没有像西方人一般发展出用石头兴建的建筑。

中国人很讲究天人合一,因而建筑自然而然地就和人的寿命一样,它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

建筑改造项目基础书籍

建筑改造项目基础书籍

建筑改造项目基础书籍1.《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本书是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授课时的手稿整理成书,以编年史的方式,清晰简要的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陈述。

就古代建筑的结构以及形制的演变展开通俗解说,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简要发展史比较有帮助,且语言轻松,作为初学者的科普读物也非常合适。

2.《林徽因建筑文集》林徽因建筑本来就是具有民族特性的,地域、气候都对建筑的形态产生影响,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指导现代的建筑融合和建筑保护项目。

本书以古建筑实测为切入点,记录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在中西建筑体系的不同视角,展开分析记录。

3.《东西建筑十讲》汉宝德从希腊、古罗马建筑开始谈起,柱式、装饰与飞檐斗拱,古典建筑的奇绝瑰丽,娓娓道来。

木质结构、砖石结构,现代结构系统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东西对比,文化意蕴,浓缩了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以及现代建筑的根本脉络。

4.《东方游记》勒·柯布西耶虽说是“东方”游记,实为相对近东方向,中东欧、土耳其、意大利等地的建筑记录,柯布西耶的艺术路途自此行开始,而后的建筑作品中古典的灵魂都可以在此窥见一斑。

而柯布西耶这种游艺学习的方式,也为之后的设计师所效仿,甚至于重走这段朝圣之路。

5.《造房子》王澍《造房子》是王澍在2012年普利兹克获奖后的第一本著作,融合了对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的思考,也是七年磨一剑的成果。

6.《图画本》张永和张永和,非常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其设计作品在建筑及艺术领域都极富影响力。

本书记录了张永和的数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风格明显,讲解了建筑设计的思路。

7.《建筑的七盏明灯》约翰·拉斯金约翰·拉斯金,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奠基人,最初的工业设计思想的提出者。

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和抱负,同时强调艺术源于生活,二者不可分割。

强调设计实用性和设计美感,技艺结合,回归自然。

8.《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本书浓缩了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也指引着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持续思考,想做出好的建筑设计,除了技能训练,知识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东西建筑十讲

东西建筑十讲

内容摘要
作者指出,这种材料使用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然资源的不同理解和利用方式。 在第三讲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东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西方建筑主要采用梁柱结构和砖石结构, 而东方建筑则主要采用斗拱结构和木架结构。作者指出,这种结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空间 和结构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在第四讲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西方建筑装饰以雕塑和绘画为主,而东方 建筑装饰则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作者指出,这种装饰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艺术和审美 的不。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每个讲座既能够独立阅读,又能够与其他讲座相互,方便 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阅读的内容。
《东西建筑十讲》这本书的目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将全书分为十 个讲座,每个讲座又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都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这种 结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了解全书的内容和结构,同时也方便读者根据自己 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阅读的内容。每个讲座和小节都使用了清晰的标题和简明扼要 的文字描述,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每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详细解析了东西方塔式建筑的形式与特点;第五讲“墙”,讨论了围墙和 城墙在东西方建筑中的发展历程和特色;第六讲“桥”,对比了东西方桥梁建筑 的设计风格与构造特点;第七讲“石窟”,分析了东西方石窟艺术的起源、发展 和影响;第八讲“园林”,探讨了东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和造景手法;第九讲 “装饰与象征”,描述了东西方建筑中装饰元素和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表现;第十讲“现代与未来”,讨论了现代东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东西建筑十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东西建筑十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博雅教育必备

博雅教育必备

第一类:第一学期课外必读: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卷Robert Lamm, The Humanities in Western Culture(Brief Version, 4th edition, 1996).注:此书有中译本:拉姆,西方人文史,两卷。

但建议学生尽可能阅读英文简明第四版,博雅学生必须从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英语实际阅读能力。

第二类:中国文明论述李泽厚,美的历程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伊佩霞(Patricia Ebrey), 剑桥插图中国史谢和耐(Jacques Gernet),中国社会史L. Ledderose,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巫鸿,美术史十议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赵辰,立面的误会:建筑,理论,历史钱穆作品系列(三联书店共18种):中国史学名著中国文学论丛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黄帝孔子传秦汉史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作品系列(三联书店多种):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第三类:西方文明论述贡布里希(Gombrich), 艺术的故事伊利亚德((M. Eliade), 宗教思想史巴恩((Paul Bahn)主编,剑桥插图考古史维尔南(Vernant),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芬利(M.I. Finley)主编, 希腊的遗产詹金斯(R. Jenkys)主编,罗马的遗产萨迪(Stanley Sadie)主編,剑桥插图音乐指南鲁宾逊Francis Robinson主编,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巴尔赞Jacques Barzun, 從黎明到衰落: 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霍华德(E. Howard),明日的田园城市雅各布斯(Jane 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弗兰姆普敦(K. Franpton),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西学源流丛书(甘阳/刘小枫主编,三联书店多种)布克哈特,历史讲稿莫米利亚诺,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

浅析杭派民居的分类与特点

浅析杭派民居的分类与特点

浅析杭派民居的分类与特点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浙北(杭嘉湖)一带是中国唐宋以来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众多官邸、府邸和园林宅邸。

众所周知,浙江民居有很多种类,按照地方特色、区域和文化的差异又很多分布类型:湖州、嘉兴水网平原地区为多进落庭院式;历史上的严州府,今天建德、淳安、桐庐一带为小天井式;钱塘江以东和绍兴接壤的萧山一带为台门、墙门式;杭州市区亦为多进落庭院式,但比湖州、嘉兴的多进落庭院式更加具有礼仪氛围、官府气息。

汉宝德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说道: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

建筑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镜子,它以一种美来讲述一座城市的文化。

所以我们在考察历史民居时一定要与文化背景相结合,从历史的脉络中去细细品读一个城市的建筑发展。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轨迹去解析杭派民居的特点。

一、明清古代建筑:中式住宅,结构以木材为主,所以不像西方建筑那样能长久保存。

杭州的传统建筑目前留存下来最早的是明代建筑,可惜已寥寥几许,但晚晴的建筑保存下来较多。

他们这种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建筑,是杭州建筑的瑰宝。

1.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事业的颠峰时期,当时豪宅工程历时3年,于1875年竣工。

落成的故居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的宅第,整个建筑南北长东西宽,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为杭派园林府邸,有13座楼和一座园林。

故居无论是从建筑还是到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

胡宅是典型的硬木结构的房子,因此加强了房屋的防火功能。

同时,住宅的采光很好,厢房多处采用落地大玻璃。

防潮层科学,最底下一层是沙土,沙土上是倒放的瓦盆,瓦盆上面才是石板。

保暖散热方面,屋顶的椽子上面有蘑菇形的砖头,从而保证冬暖夏凉。

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1.《传奇》,张爱玲,湖南文艺出版社2.《受戒》,汪曾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3.《棋王》,阿城,作家出版社4.《平凡的世界》,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5.《黑骏马》,张承志,山东文艺出版社6.《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7.《中国现代诗导读》,孙玉石,北京大学出版社8.《台湾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重庆出版社9.《思维的乐趣》,王小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刀锋》,【英】毛姆著,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历史】1.《白话本国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2.《剑桥插图中国史》,【美】伊佩霞著,赵世瑜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3.《菊与刀》(增订版),【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4.《林肯传》,【美】本杰明?P?托马斯著,周颖如等译,商务印书馆5.《领袖们》,【美】理查德?尼克松,新华出版社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3.《佛经故事》,王邦维,中华书局4.《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线装书局5.《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6.《幸福散论》,【法】阿兰著,施康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科学】1.《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路甬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数学家的眼光》,张景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3.《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著,严维明等译,接力出版社4.《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美】卡尔?萨根著,李大光译,海南出版社5.《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美】G.伽莫夫著,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6.《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社科】1.《我也有一个梦想》,林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曹锦清,上海文艺出版社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4.《风云人物采访记》,【意】奥里亚娜?法拉奇著,嵇书佩等译,译林出版社5.《新闻与正义:14项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全译本》,【美】沃尔特?李普曼等著,展江译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1.《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外国古建筑二十讲》,陈志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人与土地》,阮义忠,中国华侨出版社5.《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重返61号公路著,新星出版社湾现代民歌三十年》重返61号公路著新星出版社【博物】1.《趣味考据》,王子今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品吃》,唐振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人文地理随笔》,唐晓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说园》,陈从周,同济大学出版社5.《图说汉字的历史》,【日】阿辻哲次著,高文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6.《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郭丹妮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关于读书】1.《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彭漪涟、余式厚,北京大学出版社2.《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3.《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美】M.尼尔?布朗等著,张晓辉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
第一编中国的建筑与文化

1探究建筑的形式,不过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发掘形式后面的文化特质,则是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帮助我们掌握中国建筑的主题价值。

(民族的特质)
2也许建筑根本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个思想的范畴。

第一讲建筑文化的基础
1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精致文化与民俗文化)
2包装的原始文化(中国文化保留了原始文明的自然需要,但加上了繁复的礼仪)
3生命的建筑(代表了生命的期望)
4人本的精神(均衡,对称,建筑配置的井然有序。

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道德关系。

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命观。

性善论是中国哲学的基础。


5务实的观念
第二讲自文化看中国建筑的三个段落
1中国的古典时代(夏商文化为前古典文化。

贵族没落,生活方式开始世俗化。


2中世纪,佛教支配的时代((北魏)唐盛期。

北宋末到南宋为衰落期。


3近世期,俗世文化支配的时代(俗文化:流行于民间未受教育阶层的品味为基础的文化。


第三讲中国人的空间观
1单纯的文化(相对于复杂,思想简单)筷子是文明的手指。

轴线,
中国人思想很简单,单纯。

中国人最不喜欢复杂的东西。

单纯文化,棒棒文化(筷子)
2棒棒文化(手指,数数。

筷子的文化是中国的重要特质。


3轴线也是一个棒棒
4平面文化(轮廓为主题,即先有界限然后再做设计)中国江南园林是先有院子,后有园林。

5正负的空间观(阴阳)
第四讲古典中国的空间课题
1单与双(开间)
2方与圆(好像是从佛教的文明来到中国开始发展出来的。

荷花或莲花的图像发展而来,古典的中国,事实上没有圆的观念,圆一定要有一方向感。


3简与繁
第五讲文字、文学与建筑
1价值的意会
2语音暗示
3形通意合
4文学的空间意象(在历史的研究中,建筑是工具,借以了解古人的特质与精神文化。


5文学中的空间观念
第二编认识中国建筑
第一讲人生的建筑
1宗教情绪淡薄(人生真正目的: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

中国人相信现世的人生。

)2家族至上的观念(内向性,秩序性,生物性,尽人事而知天命,院落:内省,妇女的牢墙)3现世主义的生活(以今生今世的生命修为为目标。


第二讲自建筑看文化
1建筑的空间(中国人利用挖空的概念来创造实体。


2建筑的形式
3建筑的结构
小语:
1你们家的门槛太高,意思是你们家我们攀不起。

2举头三尺有神明
3方正为上,大方。

4熊负重的感觉,凤则是飞扬与失重的感觉。

5衣袋飘扬之美在古代为舞姬,在中古为飞天,在近世为菩萨。

6上天有好生之德。

7基督教:人类为牺牲而生存
佛教:涅槃
8唐三彩特征:完全开放的,自由奔放的,华丽,美观,丰满充实,健康与信心的文化象征。


汉璧
(文明从神话开始。

神话把超自然的信仰人性化。

中国用天命来催化文明。

漆器与玉器代表中国造型趣味最浓厚。

(玉器代表君子的特质,漆器与玉同样温润,半透明,质坚而韧,温而润的感觉。


拓展:
营造学社??
建筑的表里如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