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言文教学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共5页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言文教学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后,配合新课标的新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分量,因此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约占4%,新编教材所选篇目比以前更具有典范性,淡化了语文工具性和训练性,突出了审美性和情感性,文学性和人文性,文质兼美,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这一方面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需要。仔细审视新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宣扬儒家思想的作品又占了很大篇幅,这样,探讨和挖掘儒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对于语文课开展人文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以和谐为主题

孔孟主张统治者要实行“王道”,反对“霸道”,也就是号召统治者实行仁政,而仁政的核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襄王》《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等。

1.自然的和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以上是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襄王》两篇文章中反复描述过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你赐予无尽的物产。《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

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郭橐驼的植树经验,就是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

2.社会的和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以上是《寡人之于国也》《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中描写的社会和谐的画面。社会和谐,统治者就会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儒家提倡的“王道“也就自然实现了。

3.人与人的和谐

(1)亲情是家族和谐的基础。家族成员间的亲情。孔子认为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弟对兄要恭顺。反过来,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这是“仁”的出发点,因为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的最大成功之处是他并没有把赵太后看成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执政者,而是看作与自己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烦恼忧愁的老人,作为老人,他们最关心的有两件大事:健康与子女问题。正是抓住了这一“软肋”,触龙才不失时机地用“父母应为子女计深远”这一点说服赵太后。抓住这一环节教学,学生从中学到的不只是触龙高超的语言艺术,更主要的是体会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亲情。这样的篇目还有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从中让学生体味养育之恩、反哺之情、手足之情。

(2)孔子认为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宽容他人。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由己及人的思想。如《勾践灭吴》中写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f也:必问其名。”其目的就是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同仇敌忾,为国雪耻的爱国主义观念。

(3)“仁”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具体说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孟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孟子见梁襄王》中写道:“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都是在强调“民贵君轻”。

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襄王》等篇目中反复倡导要实现霸业,就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如“数罟不入?闯?,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如“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个人情怀

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醉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惬意中。在诗人的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

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提倡个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张个人情感与家国之情的统一”是教材中具有人文底蕴的内容。如: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儒

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蜀相》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是人文精神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在教学第五单元的《触龙说赵太后》时,可能很少有人会从人文性的角度去挖掘触龙说服赵太后的原因,有不少论者,包括《教学参考书》都把触龙说服赵太后的原因归功于其对国家利害关系的阐述、语言艺术的高超巧妙。这实际上仍把赵太后作为一位政治元首,没有作为饮食男女的“人”来看待。透过课文我们知道,触龙的最大成功之处是他并没有把赵太后看成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执政者,而是看作一个与自己普通的老人,然

后抓住一位老人关心子女的心理,以关爱子女的方式打动了赵太后,使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