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宗教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当代世界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冯 丹
摘 要 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宗教潮流,也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走
向。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原因;宗教对于变化着的社会条件,具有内在的适应机制,这种适应机制是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的内在根据。

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信仰模式、宗教政治活动、宗教伦理观、宗教实体服务方向上的革新。

关键词 世界宗教 神圣 世俗化 现代化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当代世界宗教确实正在随着现代经济、
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向世俗化的方向变化,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一客观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和宗教界的广泛关注。

笔者拟就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的状况、条件和内在根据以及革新的意义做如下探究。

一 当代世界宗教
的世俗化状况
在宗教的范围中,“世俗”一词是针对“神圣”而言的,它是神圣的反义词。

此岸的人间习俗生活是“世俗”的,彼岸世界的上帝和神的信仰、持奉上帝和神的事业是神圣的,而宗教就是这种神圣的信仰和事业。

大多数学者把宗教世俗化理解为:宗教日益关心此岸的人类事务,而不再专门以服务和向往于彼岸的上帝和天堂为宗旨。

目前在美国出版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问题也作出了相同的界说:世俗化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

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一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而脱离了宗教机构的控制。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当代宗教世俗化的实质是宗教的人间化。

1989年5月,美国《洛杉矶时报》载文:“学者的理论认为:大多数宗教已经进入最后的‘民间’阶段。

”赵朴初先生和台湾星云法师正是为了
使佛教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力提倡
“人间佛教”。


从国际状况来看,宗教世俗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宗教潮流。

在这一潮流中,“新教
为世俗化充当了历史上决定性的先锋。

”②
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条件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新教通过16、17世纪宗教改革形成了新的教义。

它的教义不仅谈及未来和彼岸,而且更多地
6
1
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

马丁・路德提倡基督徒要在现世的活动中为上帝服务,在现世实现自我的拯救和人生价值;闵采尔提出“既无所谓来世的天堂”,“亦无所谓来世的地狱”,天堂要建立在现实世界上;加尔文鼓励人们自我奋斗,去追求无穷无尽的财富,说财富是蒙上帝之恩而获得成功的标志,认为通过改造社会,在现世建立上帝之国,就是荣耀上帝。

马丁・路德、闵采尔和加尔文通过教义改革促进宗教世俗化,对其它教派以及世界其它宗教世俗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19世纪出现的自由主义神学, 20世纪出现的经验主义神学、妇女神学、黑人神学、上帝已死神学等,都是神学界对多元社会的世俗反映;天主教皇发出的“赶上时代”的号召,罗马教廷对加利略事件的认错道歉等行为都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原本主张远离世俗的佛教,近现代以来积极参政议政,僧侣成为佛教国家新兴起的一种政治力量;本来入世性很强的伊斯兰教世俗化倾向就更为显著。

对此不再一一例举。

从中国状况来看,世俗化也成为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趋向。

宗教世俗化,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已经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和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中国宗教加速了世俗化进程。

世俗化的主要表现在于:第一,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与信仰追求相一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教徒们自然要考虑现实生活境遇,当他们遇到工作、生产与宗教活动不能兼顾时,宁肯暂时放弃宗教生活,以坚持工作和生产为主。

如果说在以往的年代,教徒们还能够超脱于世俗生活而沉浸于宗教活动中的话,而今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则必须将信仰活动与世俗生
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二,将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引入宗教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世俗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已成为教徒们的经济行为和价值观念。

基督教在“自养名义”下,兴办经济实体,从事各种商品经济活动。

有的教会办起了“三自企业”“三自商店”、“三自医院”等等,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伊斯兰教的商品经济活动更为显著,他们的传统经营和商贸行业遍及全国各地,他们的新兴产业如经贸公司,房地产业等纷纷涌现,一些著名的清真寺成了旅游胜地,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曾以超然世外,“不食人间烟火”而著称的佛教,而今既念好佛经,也念好生意经,对经济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热情。

就连著名的少林寺也办起了多种盈利性的经济实体。

第三,宗教道德社会化和情感化。

宗教道德包括神道和人道两个部分,以尊神为核心的神道是难以讲人道的,各宗教为了自己的教义和信仰,不惜大批残害异教徒,进行无休止的宗教战争;甚至不惜用野蛮的人祭和自残等等,这种人道从属于神道的传统宗教道德,在当代,则被神道从属于人道的宗教道德所代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神的观念相对减弱,宗教神秘效应相对降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逐步升华,宗教道德扩展着社会的涵盖面。

教徒们躬行着乐善助人的世俗人伦,以“劝善向上”的道德推行慈善事业,在经济活动中奉行诚信行为,以此广泛地影响社会,使宗教道德社会化。

如果说以人道服从神道的传统宗教道德是宗教道德神化,而今以神道服从人道的宗教道德则是宗教道德情感化。

教友之间的友爱、诚实、扶助、信赖超过了对神的崇拜、敬仰、畏惧、服从,教徒们主要不是坚信神的存在和威灵,而是更着重于情感的寄托和交流。

中国宗教世俗化过程,既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

对其
71
负面效应,则要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正确疏导予以消解。

二 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
的条件和内在根据
探讨世界宗教世俗化的条件和内在根据,要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为切入点。

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它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紧密相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同一的”宗教适应着信奉它的各民族的经济发展阶段而本质地改变了它自己的内容。

以基督教为例,最初基督教同奴隶制经济相适应,起着维护奴隶制社会的作用;随着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了同封建等级制相适应的封建教阶制;随着封建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督教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

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之后,基督教发生了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变革,成为广大信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众团体。

不仅基督教如此,其它宗教也不例外。

历史和逻辑同时说明:当代世界宗教的世俗化,由现代化的社会条件而决定。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以及工业革命的向前推进,国家、经济、教育等机构从宗教一统天下的情形下分离出来,成了自成一体的部门。

这些独立出来的部门有自己行之有效的运行手段,远离了宗教的控制和指导,宗教受到了冷落。

每一部门有每一部门的学问,有它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解释。

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学家们提出,星云假说、大爆炸宇宙学、天文望远镜扫遍银河系也没有看到上帝等。

宗教对世界的解释遇到了挑战,传统的宗教遭到了现代的冲击,人们开始不太相信原形上帝的存在了。

然而,宗教并没有因此一撅不振,而是根据社会现实需要,作出了新的调整。

这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宗教通过改变自己的位置和功能重新组织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力量。

这是两方面的,宗教一方面变得私人化了,由于个人在不同的、世界观的相互矛盾的机构中不断变化的角色,它必须建立起自己世界的解释,这就可能包括某些个人化的宗教。

另一方面宗教世界一般化了,它在伪装的形式下遍及世俗世界以表现自己。

“传统宗教世俗化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积极关注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或直接介入国际政治圈内,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维护世界和平,调解国际争端”。

③由于宗教重新找到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开始关心人们的世俗需要,重视人们的世俗利益,因此,“宗教观念对社会事务的影响愈来愈深,介入更多的世俗事务之中”。

④本世纪中叶涌现出大量新宗教,足以说明宗教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中,我们既要看到宗教的衰落,也要看到宗教的新适应性。

宗教不但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适应性,而且对其它社会条件也具有相应的适应性。

在中国历史上,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利马窦所以结交徐光启等士大夫,就是为了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金尼阁编写了《西儒耳目资》,是为了适应中国的语言环境;明末清初,回族伊斯兰教中兴起了“以儒诠经”活动,是为了适应中国的哲学环境。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而决定,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宗教世俗化的决定性条件;
81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宗教对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具有内在的适应机制,这种适应机制是当代宗教世俗化的内在根据。

三 当代世界宗教世
俗化的革新意义
宗教世俗化,虽然使宗教失去了它原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但也促使了宗教适应时代的革新。

其革新意义在于:
第一,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信仰模式上的革新。

它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信仰模式,改变了古代和中世纪以神为本、屈服于以神权统治为特点的信仰模式。

这种改革,有利于提高宗教信仰自我意识的自觉性,通过宗教多元化,使不同人的信仰需要得以满足。

第二,当代民办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政治活动的革新。

它适应现代社会政教分离、以世俗政权为主体的社会现实,摆脱了古代和中世纪政教一体条件下官方教权专制主义的恶名,促进宗教信仰自由的民主化,以其社团和政党的民主政治形式参与社会的政治活动。

第三,当代民办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伦理观上的革新。

它以人道为主体的宗教道德,取代了古代和中世纪以神道为主体的宗教道德。

按人性和社会的要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这有利于宗教道德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第四,当代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实体服务方向上的革新。

古代和中世纪的宗教实体以奉神和上帝为宗旨,而现代宗教实体以服务于人为其主要宗旨。

值得提出的是,“世俗化只是改变了宗教的存在形式和改变了其发挥作用的特点,但却不会导致宗教的最终消失。

”⑤只有铲除宗教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宗教才会自行消亡。

正如一些社会学家和宗教学家所说,世俗化过程有一种“自我限制”的特征,宗教本身的世俗化若超过一定限度,也就不成为宗教了。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历史形态的变化,那种把宗教世俗化看成是宗教毁灭的观点,是不符合宗教本身发展规律和历史逻辑的。

① 陈麟书主编:《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490页。

②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③④ 《世界宗教总览》,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第125页。

⑤ 陈麟书、袁亚愚主编:《宗教社会学通论》,四
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

(责任编辑 双 木)
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