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有凌云报国志无可奈何诉笔端
——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汉语言文学刘惠莲
【内容提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一心以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可惜他生不逢时,他的爱国主张不但没有引起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反而使他仕途坎坷。无奈之下,他只能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却因此成就了一代著名词人。观其创作高峰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了他浓烈的爱国热情和爱国理想无法实现、被弃置不用时所经历的农村生活。
【关键词】辛弃疾中期思想内容
在中国历代文人中,生命轨迹最为曲折的,当属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了。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金人大举南侵。目睹祖国河山沦陷,词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参加抗金义军,奋起杀敌,保卫祖国。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一味实行妥协投降政策,词人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词人只有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最后在频繁的弃置不用和职务变动中含恨而终。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140—1181年。这一时期,辛弃疾主要致力于抗金斗争,他一方面亲自参加抗金战争,另一方面积极上书,从战略的高度为抗金战争提供理论支持,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就写于此时。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在频繁的职务变动中虚度时光。严格的说,这时的他还不能算是一个词人,只能称为是一个爱国主义者。(2)1181—1203年。这一时期,由于他的抗金做法和统治者的妥协政策格格不入,理所当然地被罢职不用,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但他并没有忘记北伐大计,感情上的抑郁不平加上时间又悠闲有余,使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也由一个爱国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词人。(3)1203—1207年。这一时期,他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战争。但他仍未得到真正的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也以失败告终。一代爱国词人,就这样含恨终生。
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写作的内容。辛弃疾目睹了金人的残暴和沦陷区人民的痛苦,领略了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也体验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这一切都奠定了他中期词作的思想基础。综观他中期的词作,所写内容大致如下:
一、抒写他浓烈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1],他怀着火热的爱国之心,一心以
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一生之中,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抗金事业上,可惜他生不逢时,爱国理想在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中不仅没有实现的机会,反而使他仕途坎坷,进而被罢职回家。在这种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满腔的热情诉诸笔端。在他的中期词作中,这一类型的词数量居多。
1、表现对北方沦陷河山的无限怀念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北方”、“西北”、“长安”等字眼一次次的出现,很明显地传达着一种信息,那就是:对北方沦陷河山的怀念。
登楼更谁念我,却回头西北望层楼。云雨珠帘画楝,笙歌雾鬓风鬟。(《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
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泉酒酣·和东坡韵》)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回首西北,再也看不到昔日的长安,映入眼帘的,是拨不散的浮云,是望不穿的高楼,是数不清的重山。然而,真正看不到的又何止是长安呢?祖国的河山大片的落入金人之手,昔日的繁华都成了历史,可是统治者却无心去收复失地,留给词人的就只有诉于笔端的无限怀念了。
2、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心。
北方已经沦陷,统治者一味南逃、无暇北伐,词人也无力回天。由于词人自幼生活在沦陷区,对于沦陷区的生活有过切身的感受,面对当前的现状,对沦陷区人民的关心自然也就流露于字里行间了。
回首长安何处,怕行人归晚。(《好事近·送李复州致一韵》)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
沦陷区的人民翘首以待,渴望统治者能够挥师北伐,还他们以旧日生活,可是到头来却是“新亭风景,可怜依旧”[2]。长安的父老啊,你们等不到收复失地的日子了,因为当朝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这种打算,只希望你们不要“归晚”,以免在金人统治区找不到回家的路。
3、追忆古代英雄人物,抒写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的抱负。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古代英雄人物是相当多的,但是词人最推崇的要算三国时期的孙权了。究其原因,孙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父兄创下的基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当朝统治者应当学习孙权,要保住祖先创下的基业,要誓死北伐,驱逐金人。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想法:希望当朝能出个明主,这样他就有机会为国建功了。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除孙权外,辛弃疾的词中还出现了像“气吞万里如虎”[3]的刘裕,像“尚能饭否”[4]的廉颇等古代英雄,他们都为抵抗外来侵略而战,自然也就成了作者所推崇的对象了。
4、描写昔日的抗金生活,表现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决心。
面对祖国的山河破碎,面对金人的野蛮南侵。词人多么希望能够重新穿上战袍征战沙场呀。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只能回忆当年征战沙场的生活,借以表现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落日寒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无奈这些情景都已经过去,美好的回忆终究不是现实,词人的一腔报国之心也就只能就此搁浅了。
5、表现自己爱国热情不被理解的苦闷和英雄失志的悲愤
由于辛弃疾曾经参与抗金斗争,也由于他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同当时南宋统治者的主和派意见相左,所以不可避免地一再遭到排挤。爱国理想无法实现,爱国热情不被理解,词人心情十分苦闷,再加上被弃置不用,时间比较宽裕,使他得以写下大量的登临词,借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篇,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会,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