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界定
2.2.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于同年10月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定义来自《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其实就是民间创作的定义[1]。经过多年的努力,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公约》)②。《公约》的名称直接使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公约》第二条还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同时,公约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和范围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活动中遗留或保存下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由于它基本上属于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因而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可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尤其重要。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而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实意义,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时至今日,人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越来越热衷于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旅游,而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已成为一种高质量回归历史的必需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方发展旅游的良好平台。反过来,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
2.2.2国内有关规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该在遵循遗产保护原则的前提之下,选择合适的载体,采用正确的开发模式,这样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和创意的相关旅游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成为开放性社会的种种转型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逐渐消亡。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情况,本文探究了在旅游开发、保护介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得到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发展。本文以泉州为例,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与其可行条件,同时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在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继而,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旅游开发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体现着该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其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而物质文化遗产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可变性、可转化性。可变性或可转化性的东西是不能相信的,是不能够代表或者说明历史的。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古老越有价值,越是古老越是深奥。越是巧妙,技术性越强,工艺性越高。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就是保护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是旅游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此进行旅游开发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同时兼有很大的文化价值,通过旅游活动的介入后不仅能够形成高品级、较强旅游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还可一定程度地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主要指世界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2.2.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于同年10月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定义来自《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其实就是民间创作的定义[1]。经过多年的努力,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公约》)②。《公约》的名称直接使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公约》第二条还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同时,公约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和范围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活动中遗留或保存下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由于它基本上属于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因而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可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尤其重要。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而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实意义,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时至今日,人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越来越热衷于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旅游,而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已成为一种高质量回归历史的必需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方发展旅游的良好平台。反过来,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
2.2.2国内有关规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该在遵循遗产保护原则的前提之下,选择合适的载体,采用正确的开发模式,这样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和创意的相关旅游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成为开放性社会的种种转型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逐渐消亡。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情况,本文探究了在旅游开发、保护介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得到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发展。本文以泉州为例,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与其可行条件,同时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在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继而,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旅游开发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体现着该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其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而物质文化遗产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可变性、可转化性。可变性或可转化性的东西是不能相信的,是不能够代表或者说明历史的。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古老越有价值,越是古老越是深奥。越是巧妙,技术性越强,工艺性越高。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就是保护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是旅游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此进行旅游开发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同时兼有很大的文化价值,通过旅游活动的介入后不仅能够形成高品级、较强旅游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还可一定程度地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主要指世界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