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业厅科技成果登记公示

合集下载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批准建设“云南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筹)”等29家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批准建设“云南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筹)”等29家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批准建设“云南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筹)”等29家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4.10.10•【字号】•【施行日期】2024.10.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云南省科技厅关于批准建设“云南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筹)”等29家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有关单位:按照《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云科规〔2023〕3号)等有关规定,经专家评审、省科技厅厅务会审议、公示,决定批准建设“云南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筹)”等29个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期2年。

其中,“云南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筹)”等18个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每年支持省财政经费100万元,依托单位按1:1自筹配套;“云南省乳腺癌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重点实验室按达标认定制建设,建设期经费全部由依托单位自筹。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督导管理。

请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贯彻执行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督促实验室充分发挥作用。

二、强化建设保障。

请各依托单位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场地、人才、经费等保障,研究制定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

特别是按达标认定制建设的实验室,依托单位要确实落实实验室建设承诺事项,确保实验室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

三、重在运行管理。

请各实验室结合申报评审专家组意见,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完善组织架构,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提升开放共享水平,突出重点和特色开展科学研究。

四、落实安全制度。

请各科技主管部门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督导职责,各依托单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验室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实验室建设期自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期满3个月内向省科技厅提交验收申请。

建设期内,实验室使用“云南省XX重点实验室(筹)”的名称。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0.25•【字号】云政发[2010]161号•【施行日期】2010.10.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0]161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森林云南”建设,促进生态改善、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特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意义重大1.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是发展林业的关键环节,涵盖范围广、包括内容多、产业链较长、产品种类多、就业空间广、带动作用强。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对于发挥现代林业的经济功能,维护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云南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产业较强的优势和潜力。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创造性地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林业产业建设不断推进,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涉林收入不断增加。

随着我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林业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调整,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林业发展机制被进一步激活,调动了林农和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文号】林科发[2006]252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注:本篇法规中关于“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审批”的行政审批项目已被: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发布日期:2013年11月8日,实施日期:2013年11月8日)取消*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家林业局公告2014年第5号――国家林业局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发布日期:2014年2月13日,实施日期:2014年2月13日)废止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管理办法(试行)(林科发[2006]252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保障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顺利实施,依据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是一项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实施“科教兴林”基本方针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实施的国家林业局重点林业科技计划。

其宗旨是根据林业生产建设对科技成果的迫切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大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在林业生产中大面积地推广应用,以提高林业生产建设质量,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三条国家林业局科技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实施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各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和国家林业局有关直属单位的科技推广管理机构,负责本地方、本单位推广计划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

第三章项目申报与审批第四条国家林业局科技主管机构根据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技术需求,每年发布《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年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4年拟批准建设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名单的通知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4年拟批准建设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名单的通知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4年拟批准建设云南省技术
创新中心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24.09.13
•【字号】
•【施行日期】2024.09.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
正文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4年拟批准建设云南省技术创新中
心名单的通知
有关单位:
按照《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工作规范(试行)》等文件规定,云南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2024年省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受理、专家评审等工作。

经省科技厅第17次厅务会、第41次党组(扩大)会审议通过,拟批准“云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1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进行建设,现对2024年拟批准建设的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2024年9月14日—9月23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将有关情况反馈至云南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创新平台处,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提供书面材料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写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个人提出异议的,应签署真实姓名和有效联系电话。

匿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省科技厅对反映的意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核
查处理。

联系人及电话:阙建国,(0871)63131003。

通讯地址及邮编:昆明市北京路542号省科技大楼607室,650051。

附件:2024年拟批准建设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名单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9月13日附件。

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

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

云南省林业厅科技成果登记公示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现将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申报的“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成果登记信息公示如下:一、成果概况(一)成果名称: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二)成果类别:应用技术(三)第一完成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四)主要完成人:泽桑梓、季梅、杨斌、周平阳、朱家颖、户连荣、赵宁、刘凌、张知晓二、成果简介(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区项目“薇甘菊颈盲蝽化学通讯及其嗅觉相关基因克隆、功能分析”,项目编号31360154,起止时间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

(2)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林地薇甘菊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04518,起止时间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

(3)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林业重大检疫性有害植物--薇甘菊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编号2012CH001,起止时间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

(4)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薇甘菊颈盲蝽对薇甘菊的控制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0CD131,起止时间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

2、背景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植物,2009年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怒江、西双版纳和普洱6个州(市)16个县(区)发生,发生面积45.12万亩。

其中,林地上发生面积为21.55万亩、农地15.91万亩、其它生境7.66万亩,造成了数亿元的直接和生态经济损失,已对国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国内外虽然在薇甘菊的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物理防除、生态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多针对农地、农田的薇甘菊防控;但对于地形复杂、类型多样的林地薇甘菊,其监测预警、防治减灾、持续治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1.09.08•【文号】•【施行日期】2021.09.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林业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林科发〔2017〕46号),促进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局遴选出了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见附件),现予发布。

请各地各单位根据生产实际,重点推广本次发布的100项林草科技成果,特别是在各类林草技术转化项目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重点应用,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示范引领作用。

成果相关信息请登录“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网站(http://124.205.185.86:8080/sso/login)进行查询。

特此通知。

附件: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2021年9月8日附件_GBK;">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领域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1三峡库区高效防护林体系构建及优化技术集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肖文发2岷江上游森林植被恢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关键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3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治沙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永4退化湿地恢复技术体系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崔丽娟5内蒙古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和定向经济型植物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张文军6长江经济带生态退化区植被修复与低效林提质增效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张旭东7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8南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多功能协同提升关键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刘世荣保护研究所9低覆盖度羽翼袋沙障及其铺设机械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杨文斌10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复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鄢武先11川中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农业大学李贤伟12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集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宋宪虎13陕北沙地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符亚儒14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方升佐15树木良种的“复幼-扦插”规模化繁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16鲜食枣设施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17青钱柳叶用优良品种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方升佐18澳洲坚果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贺熙勇19林木精准井式节水灌溉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新疆林业科学院李宏20泡核桃品种资源创新及提质增效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陆斌术推广总站21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彭方仁22半干旱区人工山杏低效林改造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李显玉23优势特色果品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河北农业大学王国英24檀香与降香黄檀混交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徐大平25漆树良种及高效栽培综合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邱蓉26马尾松大径材及高产脂林定向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大学丁贵杰27花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原双进28川草1号、2号老芒麦产业化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游明鸿29南方次生林经营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曾令海30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国际竹藤中心范少辉31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北华大学程广有32抗寒苹果、矮化砧木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及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院陈淑英33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化经营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河北农业大学张志东34马尾松良种选育、定向栽培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大学丁贵杰35广西藤县八角低效林改造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梁文汇36珍贵树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生态经营模式及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刘君昂37‘新苹红’苹果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李显玉38酿酒葡萄免埋土安全越冬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39一种核桃大树更新复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省核桃研究所孙建昌40一种肉桂高效培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李开祥41优质材桉树无性系选育与产业化利用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陈健波42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43蓝靛果高效培育及其花色苷提取纯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北京林业大学付玉杰利用44林木剩余物高得率清洁制浆产业化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房桂干45环保型长效抗菌自清洁柜橱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北京林业大学郭洪武46高性能木竹质重组材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于文吉47建筑与桥梁用竹质结构材料与构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江泽慧48实木木材热改性及其功能性材料应用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曹永建49原竹自动定段技术与设备林草资源开发国家林草局北京林业周建波利用机械研究所50竹质异色层积装饰材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林草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陈玉和51圆竹分级展平及展平复合规格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刘焕荣52豆粕胶黏剂无醛中密度纤维板制造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王春鹏53无醛胶合板用豆粕胶黏剂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范东斌54低质人工林木材高效干燥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周永东55高含油互叶白千层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吴丽君56多花黄精林药复合栽培及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利用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汤锋57低施胶量环保木质单板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南京林业大学周晓燕58一种木质纤维定向液化制备乙酰丙酸的综合利用方法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59豆粕胶黏剂无醛刨花板制造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储富祥60江西特色植物萜类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江西农业大学王宗德61人造板VOC快速释放检测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东北林业大学沈隽62杉木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张建国63野牛草高效育制种及其产业化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钱永强64青藏高原东部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白史且65国审良种‘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及其繁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康向阳66油茶大果型新品种选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谭晓风67落羽杉属树木杂交新品种林果花江苏省殷云龙选育技术草种业提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68甜柿优良新品种及园艺化栽培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龚榜初69杉木优异品系选育及扩繁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会全70杉木种业创新工程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黄开勇71‘中林5号’‘中林1号’楸树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麻文俊72‘西南桦广西凭祥种源’‘西南桦云南腾冲种林果花草种业中国林科院热曾杰源’西南桦提升带林业研究所73油桐抗枯萎病品系选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陈益存74中天1号紫花苜蓿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常根柱75福建柏优良种源和家系选择及培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仁华76香花油茶良种选育及繁育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马锦林77高油加工型红松、榛子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黑龙江省林业杨凯提升科学院78枣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韩传明79油茶遗传改良与良种应用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李志真80‘滨海密枝’柽柳林果花草种业提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杨俊明81北林201紫花苜蓿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82‘蓝美1号’蓝莓林果花草种业提升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华江83红掌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陈孝丑中心84‘燕杏’‘送春’‘花蝴蝶’梅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85环湖寒生羊茅林果花草种业提升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刘文辉86陆表植被碳汇量关键技术及管理平台林草装备和信息化北京林业大学冯仲科87电动树干打孔注药机林草装备和信息化绿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敏88安徽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及“森林资源一张图”应用技术林草装备和信息化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刘道平89湖北森林防火网格化监测预警云平台建设及应用技林草装备和信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张维术息化院90灌木林虫灾发生机制与生态调控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北京林业大学骆有庆91林火监测预警双红外火灾探测器林草灾害防控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朱恒星92枸杞病虫害监测预报及安全防控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宁夏农林科学院何嘉93蒙陕青新林业鼠(兔)害防治技术集成林草灾害防控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常国彬94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管理体系林草灾害防控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宋玉双95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林草灾害防控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季梅96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林草灾害防控东北林业大学孙龙97竹子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国际竹藤中心高健98北京市重要林果病虫害生防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梁洪柱99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模式及技术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孙鸿雁100节约型生态景观绿道建设技术人居优美环境建设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张乔松。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4.07•【字号】云政发[2011]79号•【施行日期】2011.04.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云政发〔2011〕79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央驻滇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云发〔2008〕16号),大力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省人民政府决定,对为推进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授予“《云南植物志》的编研”成果2010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授予“微波在冶金中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等3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基于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集热器件能量传输转换机理研究”等12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云南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研究”等20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授予“内河小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制”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引进水稻新株型材料进行育种创新与示范应用研究”等2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热带高淀粉玉米云瑞4号的选育”等6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授予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包文东等4名企业家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创业奖;授予“大型曲面阴极高能效铝电解槽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9项成果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次氧化锌粉综合回收利用技术产业化”等21项成果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铂类抗癌药物的合成新技术”等99项成果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授予英国植物学专家斯蒂夫·布莱克摩尔等2名外国专家云南省科学技术合作奖。

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办法-云科发[1988]5号

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办法-云科发[1988]5号

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办法正文:---------------------------------------------------------------------------------------------------------------------------------------------------- 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办法(1988年2月8日云科发[1988]5号)第一条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保护科研成果所有权,维护科研人员的正当权益,加强科研成果的统一管理,及时组织交流、应用和推广,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是通过鉴定(包括视同鉴定)的科研成果都必须进行登记。

第三条科研成果登记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登记、各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应按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登记。

为了避免重复,上报、登记一律由第一主要完成单位负责办理,各地州市科委,省属委、办、厅、局科技处负责将本地区、本部门登记的科研成果,及时上报省科委,由省科委按申报在先的原则予以登记,并填发《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

国务院各部门在滇单位承担云南的科研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亦须按此办法向我省办理登记手续。

第四条各地、川、市科委、省属委、办、厅、局科技处向省科委办理登记手续时,必须报送《云南省科研成果登记申请表》和《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证书》一式二份。

第五条省科委对已登记的科研成果,将不定期地发布成果公报、向社会公告。

第六条凡正式发布成果公报的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提出异议。

异议项目经主管部门调查核实报省科委,如确属剽窃或弄虚作假者,将在原公布的范围内宣布撤销。

第七条《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只发给成果的第一主要完成单位,所列的其他主要完成单位和个人,由第一完成单位复制发给,予以证明。

第八条没有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的科研成果,在申报各级奖励时,一律不予受理。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2.12•【字号】云政发〔2015〕6号•【施行日期】2015.0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云政发[2015]6号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省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省人民政府决定对2014年度在全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授予朱有勇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授予“五味子化学研究”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授予“共双星系外行星和小质量天体的观测与研究”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水稻穗部性状发育的分子机制”等8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植物叶面上农药雾滴蒸发与扩展及其影响因素”等10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难选冶含锗物料资源化及制备高纯产品”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大落差矿浆管道消能输送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2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具有降糖功能的高抗性淀粉稻米新产品开发”等3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授予“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集成示范”等10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野生食用菌出口贸易壁垒应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8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太阳能光伏取水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等115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获奖者学习,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攻坚克难,争创更多优秀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报范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公报范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公报范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范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大柴旦湖底硼矿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登记号:963xx0186 推荐部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任务来源:横向委托组织评价部门:青海省科技厅工作起止1996.10-xx.12 评价日期:xx.08.25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员:董亚萍郑竹林江进兴陈大福解子凯李权孙玉芬于小伟张青龙戈桦该成果是针对大柴旦湖底硼矿的开发利用而进行的技术研究。

课题针对大柴旦湖底硼矿的特性,进行了酸法制硼酸和碱法制硼砂的工艺技术研究,采用调整分解剂配方、控制分解剂用量的方法,确定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合理。

其酸法制硼酸工艺采用低温酸解技术路线,具有一定新颖性和应用研究前景。

1、采用调整分解剂配方,控制分解剂用量,抑制副反应的发生达到高分解率和低消耗的目的,使湖底硼矿分解制取硼产品成为现实;2、解决了硼产品生产中母液的排放问题,使吨硼产品母液排放量下降60%以上;硼酸母液可以实现闭路循环;3、工艺综合考虑了不同矿种利用的适应性问题,在矿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可操作性。

该研究技术达到中试规模,适用于该地区以由水方硼矿、钠硼解石、多水硼镁矿、柱硼镁石和其它一些钙镁硼酸盐等多种硼矿组成的平均品位在10%左右且伴生石膏、白云石、方解石、芒硝、石英、粘土等的混合硼矿及其它高品位硼矿生产硼产品。

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从沙生植物白刺中提取食用天然红色素的工艺登记号:963xx0187 推荐部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任务来源:自选组织评价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起止xx.01-xx.08 评价日期:xx.03.1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员:索有瑞丁晨旭李玉林该发明以野生白刺果果实为原料,经乙醇浸提后,再经除去杂质、浓缩、干燥而制得天然食用红色素。

该产品为红色细颗粒,真空、低温、避光可贮存数年不变质,不降低色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产品色泽红艳、色价高,吸光度好,对蛋白、淀粉和糖类均有较牢固的染着性,用于饮料、糖果、酒、罐头等食品着色,效果良好;产品质量稳定,营养丰富、无副作用,可用于食品、饮品着色,还可用于医药、化妆品及化工行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18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18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18年重点推广林
业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公布日期】2018.05.21
•【文号】办科字〔2018〕80号
•【施行日期】2018.05.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
正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18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
成果100项的通知
办科字〔2018〕8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有关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加快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林业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林科发〔2017〕46号),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大力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富民的目标任务,我局围绕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以及扶贫富民的技术需求,遴选出2018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项(见附件),现予发布。

请各地各单位在实施各类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发展等项目时,根据生产实际,重点推广2018年林业科技成果100项。

成果相关信息可登录“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网站(http124.205.185.558080index.asp)进行查
询。

特此通知。

附件:2018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2018年5月21日附件
2018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项。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结果的通知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结果的通知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2.03.19•【字号】•【施行日期】2022.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结果的通知有关单位:按照《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云科规〔2018〕5号)等文件规定,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工作,应参加评估87家,实际参加87家。

经2轮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及省科技厅厅务会审议同意,现将评估结果公示如下:一、评估等次“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等13家评估等次为“优”;“云南省磷化工节能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60家评估等次为“良”;“云南省中-德蓝色矿山与特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8家评估等次为“中”,详见附件。

二、限期整改评估等次为“中”的“云南省中-德蓝色矿山与特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8家实验室,请重点实验室和依托单位在评估结果通报后的3个月内制定整改方案,并报送省科技厅。

三、优化重组(一)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设的“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和依托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云南省内燃机高原排放点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重组后名称为:“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由昆明理工大学和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双依托单位。

(二)依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设的“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重组后名称为:“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四、取消资格按照《办法》第三十五条之规定,对评估不合格以及连续两次评估为“中”的“云南省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企业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育节育与少数民族优生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大脑破译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液态金属企业重点实验室”共计4家省重点实验室,取消其重点实验室资格,予以摘牌。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24年工业领域科技计划第六批拟立项项目的公示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24年工业领域科技计划第六批拟立项项目的公示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24年工业领域科技计划第六批拟
立项项目的公示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24.10.15
•【字号】
•【施行日期】2024.10.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计划
正文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24年工业领域科技计划第六批拟立项项
目的公示
根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云科规〔2022〕5号)等规定,经省科技厅厅务会议和厅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将2024年工业领域科技计划第六批拟立项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4年10月15日—10月21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将有关情况反馈至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提供书面材料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写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个人提出异议的,应签署真实姓名和有效联系电话。

匿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及电话:赵小菲、杨筱筱,*************。

监督电话:省科技厅机关纪委,*************。

通讯地址及邮编: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542号省科技大楼502室,650051。

附件:2024年工业领域科技计划第六批拟立项项目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10月15日附件。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认定2013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的通知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认定2013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的通知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认定2013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13.12.30
•【字号】云科农发[2013]22号
•【施行日期】2013.12.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
正文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认定2013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的通知
(云科农发〔2013〕22号)
各州(市)科技局,有关单位:
根据《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认定管理办法》(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第20号公告)规定,经受理申报、审核材料、厅长办公会议审议、公示等程序,现认定赵海俊等335人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希望被认定的科技特派员珍惜荣誉,进一步发挥技术、经营管理、资本、信息等优势,加大创新创业和服务“三农”的力度,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科技特派员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好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管理、统计工作,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和服务“三农”营造良好环境。

附件:2013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认定名单
2013年12月30日附件
2013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认定名单。

云南省林业厅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兴林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

云南省林业厅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兴林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

较 完 善 、 具 有 云 南 特 色 的 林 业 科 技 创 新 和 科 技 推 广 体 系。
5 .明 确 深 入 实 施 科 技 兴 林 的 阶 段 性 目 标 。 到
的 若 干 意 见 》 精 神 ,深 入 实 施 科 技 兴 林 ,加 快 林 业 科 技 创 新 ,进 一 步 提 高 生 态 建 设 的 质 量 和 效 益 ,提 升林 业 产业 的核 心 竞争 力 ,切实 保障 和 改善 民生 , 促 进 现 代 林 业 发 展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提 出 如 下 意 见 。 坚 持 科 技 兴 林 ,发 展 现 代 林 业
重 要 、 生 物 区 系 关 键 、生 物 种 类 丰 富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功 能 居 全 国 第 二 位 ,具 有 全 国 性 乃 至 全 球 性 重 要 地 位 。 云 南 林 业 用 地 面 积 、森 林 蓄 积 和 天 然 林 面 积 均 居 全 国第 二 位 ,森 林 面 积 居 全 国 第 三 位 , 发 展林 业 产业 潜 力 巨大。随 着集 体林 权 制度 配 套改革 的 不 断 完 善 ,靠 科 技 致 富 , 靠 山 林 发 展 , 已 成 为 云 南 山 区 农 民 的 迫 切 愿 望 。 深 入 实 施 科 技 兴 林 ,充 分 发 挥 林 业 科 技 的 基 础 性 、公 益 性 和 战 略 性 主 导 作 用 , 把科 技 发展 作为 林业 生态 建 设和 产业 发展 的 首要推 动 力 量 。 加 快 林 业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加 速 科 技 成 果 向 现 实 生 产 力 转 化 ,全 面 提 升 林 业 科 技 整 体 水 平 , 是 我 省 现 代 林 业 发 展 的 客 观 要 求 。 要 进 一 步 提 高 林 业 科 技 重 要 性 的 认 识 , 增 强 使 命 感 和 责 任 感 , 坚 定 不移地深 入实施科技 兴林战略 。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正文:----------------------------------------------------------------------------------------------------------------------------------------------------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省直有关部门,各州(市)科技局,有关企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全省科技成果信息,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云南省科技厅对2001年发布的《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实施细则》(云科奖发〔2001〕10号)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了《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

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2015年1月11日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规范全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全省科技成果信息,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科技成果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相关科技活动所取得的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重要进展和重要结果。

科技成果一般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

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发现并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成果,成果形式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和专著。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可用于生产或指导生产的科技成果,包括可以独立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成果形式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新设计、新方法、新装置、新装备、新资源及其他应用技术。

中国林学会关于“中林集团杯”第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的通报

中国林学会关于“中林集团杯”第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的通报

中国林学会关于“中林集团杯”第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林学会•【公布日期】2011.12.12•【文号】中林会学字[2011]83号•【施行日期】2011.12.12•【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机关工作正文中国林学会关于“中林集团杯”第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的通报(中林会学字[2011]8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林学会,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中国林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各有关单位:近年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科研教育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在林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了科技对林业的驱动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

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的重大关键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发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刻苦攻关,锐意创新,取得了一大批优秀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成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表彰和奖励在林业科技进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积极推动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根据《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中国林学会组织开展了“中林集团杯”第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工作。

经形式审查、专家初评、专业组评审、社会公示和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程序,最终评出获奖项目89项。

其中,“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等4个项目荣获一等奖,“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及其主要科学发现”等36个项目荣获二等奖,“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应用开发与试验示范”等49个项目荣获三等奖(详见附件)。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1、科技成果鉴定(1)申请鉴定的程序凡符合申请鉴定条件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填写《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省科技厅下达的计划内的科技成果由省科技厅组织鉴定;省林业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内科技成果由省林业科技主管部门组织鉴定;所有计划外科技成果的鉴定,必须经省科技厅批准,否则不能组织鉴定。

(2)申请鉴定所需的技术资料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必须齐全,用A4纸打印并装订成册。

主要包括:①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②研究技术报告、论文或相关技术资料;③国家和省科技厅认定的科技信息查新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④应用单位证明材料;⑤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需有关主管机构出具的报告或证明。

2、科技成果登记凡符合省级重大科技成果条件的,要及时向省科技厅申报。

申报材料主要包括:①《科技成果登记表》2份;②研究技术报告、论文或相关技术资料1套;③查新报告1份;④《科技成果鉴定证书》1份。

3、科技奖励(1)申报奖励的程序已办理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登记的成果,可申请省级科技奖励。

凡符合申报条件的林业科技成果,根据省科技厅的通知要求,由成果完成单位向省级林业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申报。

(2)申报奖励所需的材料申报奖励的材料必须规范齐全,主要包括:①主件:《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②附件:鉴定证书或其他形式评价证明;研究技术报告、论文或相关技术资料;应用单位证明;其他相关必须证明;应用研究需提供查新报告,基础研究需提供检索报告及查新、检索相关文献的全文。

研制单位:临汾分局、西安机电信息研究所组织鉴定单位:北京铁路局鉴定日期:一九九零年七月六日一、任务来源:一九八四年临汾分局科技计划安排,一九九零年申请局级鉴定。

二、简要说明及主要技术条件:具有循环自检功能的DKZ铁路道口自动信号,由主机、方向磁传感器、止警报传感器、道口信号机及电源组成。

主机包括:来车信号处理电路、自检信号产生电路、断线、混线自检电路、止警电路以及来车和自检信号显示电路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林业厅科技成果登记公示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现将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申报的“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登记信息公示如下:一、成果概况(一)成果名称: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二)成果类别:技术开发类(三)第一完成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四)主要完成人:陈强、刘云彩、沈立新、王庆华、苏俊武、许彦红、段成波、陈友祥、毕波、孙志刚、胡维奇、汪正初、刘永刚、周筑、杨松、黄会芝、王绍昌、孙宏、郭永清、李自蕊、李正乔、王俊、钏相汤、邱正启、李浩、尹爱华、王丽琼二、成果简介(一)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2011年国家林业局将《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的关键技术研究》列为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53),起止时间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

该专项于2016年6月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研究形成的“秃杉大径级材人工林培育技术”被认定为科技成果,收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系统(成果库号17020558),在全国林业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通过示范、应用和总结,形成科技成果《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2、背景由于我国资源禀赋所限,加上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内优质大径级木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导致进口的压力不断增加,国家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汇进口才能缓和市场的供求矛盾。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以中、小径材为主,占蓄积量的70%以上,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径级优质材资源仍将严重不足,大径级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是我国木材供应和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而秃杉(Taiwania flousiara Gaussen)具有适应性强、速生、持续速生时间长、高产、干型通直等经济特性,是培育大径材、珍贵用材的理想树种,项目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农业”重点领域中“农林安全与现代林业”优先主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符合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和木材安全的客观需求,开展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有利于特色乡土珍贵用材树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能丰富我国南方速生珍贵大径材造林树种种类,为国家大径材、珍贵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现代林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主要论点与论据1、主要论点1.1 秃杉优良家系选择建立多元数量化回归模型进行秃杉优树选择,以减少或剔除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子代测定后选择出适于大径材培育的优良家系。

1.2 秃杉大径级工业用材林人工培育配套技术通过土壤和树木营养成分分析,进行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施肥的随机区组和正交试验,修枝强度试验,以促进秃杉苗木和幼林生长,探索出配套的大径级用材林人工培育技术。

1.3 秃杉各龄级大径材林分密度管理和立地控制技术研究通过林分密度与林分直径和材积等因子间、立地因素与龄级生长量和材积的相关性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树木生长模型,确定秃杉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的密度管理和立地控制技术。

1.4 秃杉大径级人工混交林栽培优化模式及技术研究通过秃杉与旱冬瓜混交林的改造、秃杉与绿化树种复合经营的田间试验,分析总结针阔混交、长短结合的经营模式。

2、主要论据2.1 优良家系选择制定了秃杉优树选择实施方案,确定了候选优树应符合的条件,在云南、贵州、湖北和重庆等地调查了236株候选优树,建立起6个数量因子和7个定性因子的数量回归模型:V′= 5.050+0.313a-1.485b+0.002c-0.093d+0.008e+0.087f+g。

确定了秃杉优树选择的标准:Ⅰ级优树:≥I+0.3δ,即Ii>1.6465;Ⅱ级优树:I+0.3δ> Ii>I-0.3δ,即1.6465> Ii>-1.6465。

复选出优树165株。

研制出的云南省地方标准《秃杉优树选择技术》于2015年9月通过云南省林业标委会的技术审查。

采集了95株秃杉优树的种子,培育出92株优树(含对照)的苗木12.98万株,采用84个家系在腾冲和屏边营建子代林。

开展了秃杉球果形态变异研究、种子品质及苗木生长变异研究,在腾冲试点选择出适宜在滇南、滇西南及相似区域发展种植的临-8、盈-16、盈-17、腾中-13、腾曲-5、腾界-25、腾中-12、腾中-7、盈-2、盈-5、腾界-6、昌-6、昌-7、腾界-26、龙-18、腾猴-10、腾和-1、凤-4、梁-4、昌-4、龙-20、龙-15、梁-1、腾中-5、腾曲-14、凤-2、凤-1、梁-14等28个优良家系,其树高和地径的平均实际增益分别达18.76%和20.75%;在屏边试点选择出适宜在滇东南及相似区域发展种植的龙-18、龙-15、龙-20、雷-8、腾中-3、盈-17、腾曲-6、腾曲-13、雷-20、腾中-7、临-9、盈-5、腾猴-3等13个优良家系,其树高和地径的平均实际增益分别达15.24%和23.30%。

其中选育出的云林1号~云林6号等6个秃杉优良家系,被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林木良种。

2.2 秃杉大径级工业用材林人工培育配套技术测定了土壤养分及不同年龄、部位秃杉的13个全营养元素,根据营养元素的含量特征开展配方施肥试验。

苗木喷施大量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随机区组和正交试验表明:苗高和地径生长可分别提高7.55~17.26%和28.88~57.98%,筛选出较佳的苗木施肥配方。

幼林追施大量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混合施肥的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树高和地径生长可分别提高 4.32~41.92%和6.49~94.72%,选择出较佳的幼林施肥配方。

通过试验表明秃杉在11年生以后就不需要施肥,对腾冲11年生秃杉进行了连续4年的生长观测,树高和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78m和1.95cm,说明在良好的立地条件下秃杉能持续稳定的生长。

对11年生秃杉进行不同强度的修枝试验,3年的观测表明:秃杉修枝后枝条会进行恢复性生长,修枝会对林木的高和径生长产生负作用,在秃杉的经营管理中应采用少量多次的修枝方法,修枝强度应控制在树高的1/4。

从秃杉的长寿性、枝叶的空间分布、根系连生、单株和林分生长等综合分析,秃杉的速生持续时间长,10年生后只需重点进行密度调控,不需要施肥,在大径材培育需要较长周期下可以极大地降低经营成本。

2.3 各龄级大径材林分密度管理和立地控制技术采用方差分析、显著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法,分析不同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等立地因子下的秃杉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量的状况,提出了秃杉人工林造林地最优的立地因子组合为:坡向为阴坡、坡位为下部、坡度小于15°、土壤厚度较厚的地块。

开展了立地条件与秃杉林分生长的关系、秃杉人工林的林分直径结构、秃杉单木竞争和林分竞争、数学模型仿真及林木株数密度的控制等研究,建立起秃杉人工林林分平均胸径与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之间的数学模型:N = 12620.801D-0.813。

通过林木竞争强度和分化程度、自疏系数以及立地条件等因子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典型样地实际调查及优选标准比较,制定出不同龄级和径阶的合理密度区间。

2.4 人工混交林栽培优化模式及技术研究通过秃杉与旱冬瓜混交林改造试验,秃杉与深山含笑、木莲等绿化树种混交试验,调查了秃杉与华山松、杉木、旱冬瓜等树种混交的生长表现情况,除旱冬瓜因早期生长迅速而对秃杉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外,其他树种都能与秃杉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因此秃杉与华山松、杉木、深山含笑、木莲等生长速度相近树种混交时可采用株间、行间混交的方式造林,与旱冬瓜、川滇桤木等前期生长迅速的树种混交时宜采用带状、块状混交的方式造林,在秃杉大径级人工林培育中可采用与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园林绿化树种、固氮树种等混交进行复合经营,以短养长,提高经营效益。

2.5 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的策略和技术体系根据秃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及林分结构特点,秃杉在良好立地条件下表现出的持续高生长力,提出秃杉大径材人工林的培育策略:以良种和立地选择为基础,在10年生前主要调控秃杉与其他植物物种之间的生存和竞争关系,10年生以后主要调控秃杉个体之间的生存和竞争关系。

相应的培育模式为:在10年生以前采用除草、松土、施肥等技术措施促进秃杉幼树生长,增强其竞争力,促使林分早郁闭;10年生以后重点进行密度控制,开展复合经营,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径级通过疏伐后保留合理的密度,给目标树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促进立木的径生长,以缩短培育周期,提高经营效益。

通过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优树和优良家系选择、立地条件选择、壮苗培育、造林、幼林抚育管理、密度控制及复合经营技术等秃杉大径材人工培育的技术体系,30年可培育出径级达40cm以上的大径材。

2.6 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12篇,培养研究生4名,培训基础技术人员128人次。

2.7 试验示范林生长表现课题组共营建试验示范林1000亩,目前林木生长迅速,显示出良好的生长势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11年在曲石镇设置的人工培育试验林60亩,2014年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和每亩蓄积量分别为10.4m、19.7cm、0.1908m3和17.1775m3,材积生长呈不断加大的趋势。

2012年在芒棒镇营建的人工培育试验示范林300亩,2015年平均树高和地径分别为1.59m和2.50cm,分别超过对照20.45%和26.90%。

2014年在界头镇营建人工试验林240亩,2015年平均树高和地径分别为0.61m和0.69cm,分别超过对照29.79%和27.77%。

2012年在曲石镇设置的密度控制试验和示范林200亩,通过抚育间伐后每亩平均81株,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和每亩蓄积量分别为11.9m、21.4cm、0.2261m3和18.3141m3,其蓄积量生长远远超过对照。

2012年在曲石镇对秃杉与旱冬瓜混交林改造160亩,2015年每亩平均株数、胸径、树高、枝下高和蓄积量分别为104株、17.80cm、11.25m、5.2m和17.0595m3,生长量增加明显,在其中50亩中间种绿化苗木深山含笑12株/亩,2015年深山含笑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7.32cm和7.3m,深山含笑再过1~2年就能达到胸径8cm以上的绿化大苗,每株售价可达200~300元,每亩可收入2400-3600元。

2014年采用秃杉与木莲营建混交林40亩, 2015年秃杉平均每亩100株、平均高132cm、平均地径1.93cm;木莲平均每亩50株、平均高45cm、平均地径0.60cm。

(三)创见与创新(或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1、探索出了基于多元数量化回归模型的秃杉优树选择技术,为分布区域广而不匀、立地条件复杂、种群较小、立木类型多样、树龄差异大的珍贵用材树种优树选择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创新了珍贵用材树种优树选择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