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概况: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变化的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北方传统民居
四合院流行于北方乡村或城市,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宅开始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西化居室建筑。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4)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1.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中山装、“断发”、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和革命的表现。评析这一观点。
正确。中山装寓意民主、法制,“断发”带有与清政府决裂的意思,不缠足运动有利于解放妇女,都是进步的、革命的表现。
2.“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这描写了当时北京社会生活中的什么典型特征?
中西合璧。
3.数字法巧记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
(2)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
(3)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
(4)四项内容:衣、食、住、习俗。
[研史料]
材料第一组图片:近代男子服饰。
第二组图片:近代女子服饰。
第三组图片:现代服饰的变化。
第四组图片:改革开放后的服饰。
(1)从第一、二两组图片中可以看出近代男女服饰各有何变化?
(2)由第三、四两组图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变化。
(3)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干部服能取代近代的西装和旗袍成为流行时尚?
(4)改革开放后服饰又为何能够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5)综合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总趋势。
提示:(1)男子服饰变化是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变化;女子服饰由宽大逐渐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以苏式服饰、干部服和国防绿军装为流行的时尚;而从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开始变得款式新颖、层出不穷,日益与国际接轨。
(3)经济上: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政治上: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运动频繁。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思想上:当时的中国人大多比较保守。
(4)从政治上看,中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行了对外开放,社会稳定;从经济上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思想上看这一时期国人思想更加开放;从外交上看,中国与国际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交流包括服饰的交流日益频繁。
(5)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由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由封闭逐渐向开放、与国际接轨转变。
[析重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改革开放后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3)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
(4)政府政策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的制约、新时期以来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
[对点练]
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B.列宁装
C.长袍 D.马褂
解析:选A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A项。
[研史料]
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缠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1)近代社会礼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
(2)想一想,近代以来新式礼仪习俗的出现,是不是取代了传统礼俗?
提示:(1)说明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不是。近代以来新式礼仪习俗出现,但传统礼仪习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融、东西碰撞的特点。同时,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长期沿袭,改变缓慢。
[析重点]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②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③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