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思想对东亚文化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夷思想对东亚文化的影响
摘要:华夷思想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传统政治文化,在东亚有着深层的基础。华夷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对东亚文化的深影响。
主题词:华夷思想东亚文化影响
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传统的政治文化,起源于以“华夏文化优越论”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华夷观念,并影响了“华夷秩序”体系的东亚诸国以自我中心,逐步形成民族的文化自我评价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原则,是传统上对自我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华夷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地域特征性因素及其深刻的内涵,决定了其对东亚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华夷思想形成的历史的必然性
先秦以来,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认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汉代进入了中华古代文明繁荣富强的第一个高峰,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随着陆海对外通道的开辟而传播四方,两汉王朝将“华夷”观念作为对外交往的原则,以中国为核心,以“华夷秩序”为指导思想的东亚古代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隋朝结吏了中国长期的战乱与分裂割据而重新统一后,随着李唐王朝的建立,中华文明进入了辉煌璀璨的第二个历史高峰。大唐帝国是古代东亚乃至全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发达,国力
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它对亚欧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众多国家钦羡大唐的文明富强,纷纷遣使来朝,与唐朝进行政治交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入“华夷秩序”体系。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在唐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两宋王朝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南移,对外交往也在东南方向得到扩展,使“华夷秩序”得到进一步充实。明王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扩大了大明帝国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华夷秩序”发展到空前规模。虽然,曾经是古代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生命力最强的“华夷秩序”,在延续了近2000年后最终因以“天朝大国”自居的中国封建统治者背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崩溃,但华夷思想已根深蒂固的植于“华夷秩序”的体系,形成了以仁、义、礼、仪为价值标准,把世界分为华夷两极,以“内华外夷”、“贵华贱夷”、“华夷之辨”、“以华变夷”为价值取向的传统对外意识。二、华夷思想的地域性特征
原古时代,由于地势局限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障碍,或称为文化隔离机制,使得初期孕育形成的民族文化,在内部半封闭的状态下自我调节、独立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向外扩展与交流。作为东方文明主干的中国文化,从其初创期开始,就具有开放包容、积极开拓的品格,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交流和融合。但受文化传播的地理环境隔离机制的影响,早期传导一是借助平行交
流的表层文化基础,如相近相通的地理环境与相似的生产方式基础;二是依靠强势传导的文化侵入与渗透,如强盛的中原文明的幅射,即汉四郡的建立,隋炀帝东征等。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原东部的朝鲜和日本,不仅有与中原相类似的生产方式基础,而且交通便利,陆海相通,有着适宜于中原文化扎根成长的环境。西北方由于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或其他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阻碍了相对隔绝的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拓展。作为农业为本的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相对于中国又处于文化弱势状态,在历史上频繁受中华文明的冲击,使得弱势文化体逐渐融入到中华文明之中,文化主体在分化重组中,内涵得到不断充实而演变,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大文化系统。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华夷思想逐渐成为东亚各国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共同的传统观念,占据着东亚各国对外意识的统治地位和主流,并在结合各自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有各国印记的华夷思想。
三、华夷思想对东亚文化的影响
以民族的传统文化自我评价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原则为实质的
华夷思想,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整个东亚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的进程,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干的东亚文化系统。
东亚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大陆。发韧于四大河流域的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处于文化的优势地位,在华夷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大陆向周边地区、岛屿扩展,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孕育的带有
自身特点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模式产生冲击,并在融合中发展成有汉字、儒学、律令、中国的科技、中国式的佛教、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中国式的文学艺术、中国式的民俗等共性要素的东亚文化。
稻作文化的传播奠定了东亚物质文化基础。汉字的传入和使用,改变了东亚各国无文字的历史,为东亚各国在外交、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等方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深层次文化交流得以进行。“汉字”作为意识化了的物质文明,奠定了东亚共同的心理基石,在东亚文化系统形成中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汉字的传入,各种典章制度大量地输入,学术文化蓬勃兴起。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传统,渐次移植于东亚各国的文化土壤之中,促进了精神文化的整合,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东亚世界上层社会的共同文化教养和精神。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中国化后在东亚世界流行,构筑了东亚文化的共同信仰。其中影响最深远的首推气论。气论普遍流传于东亚,构成东亚的文化特色。以天朝礼治体系维系的区域政治秩序,使中国的法律成为东亚国家编纂法典的模板,中国的宗法封建系统得以继承,并发展成为有中国烙印的东亚制度文化。天文学、医学、算学与阴阳学成为东亚地区的共通文化。
儒学作为东亚文化的核心,起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半封闭地理环境之中,造就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农业成为东亚民族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耕为主的表层文化以“一统”、宿命为特征,追求整齐划一的整体意识,依赖自然,趋向于
求善求稳、求静,决定了东亚文化的中层乃至深层结构,即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东亚民族重视事物的整体功能联系的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
中国文化在不同区域的传播、渗透,促进了区域文化的融合、改造并逐渐发展成有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特点的民族特色文化。文化形成的客观环境与条件等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深层次心理文化,如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逐步形成,并产生积极影响。在来源上,东亚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各地某种原生文化形态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而非全然外部的文化殖入。日本列岛的早期文化处于独立发展的环境之中,虽然大量吸纳了中国的文化,但其本身所固有也得到了延续与发展。朝鲜半岛也创造了有着鲜明特点的文化。儒学、佛教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因素,早期的东传仅限于典籍流传,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并非自然而然或直接产生,经过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吸收与发展,逐步发展出地区性的特征,并逐步成为学术界的主导思想而影响到政治等方面,在文化、思想、政治社会等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强盛、浓厚的中国文化促使了民族华夷思想的巩固,这种传统上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逐步成为东亚文化中的普遍要素。同一地区或国家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都视本民族的文化为最优秀、最先进的文化,试图以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来影响和改变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