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社会发生大变革 的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争权夺利,残 酷压榨、掠夺,不断发动兼并战争; 另一方面是人民的含辛茹苦、饥寒交迫,生 活朝不保夕。 老子认识到统治者的有所作为即统治者为了 自身私利而恣(zi)意妄为是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 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第二,清静无欲。
在老子看来,社会混乱,国家难治,首先是统治者贪得 无厌的结果。 老子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 子· 四十六章) 正是统治者的居功自傲,贪图享受,以及无限的占有欲 和权聋欲,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混乱。 他主张为政者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十九 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 三章)。如此才能使百姓 “虚心”、“实腹”、“弱声”,做到无知无欲,不争斗, 不为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三、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具体主张
第一,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为无为,事无事。”(老子· 六十三章) “无事”即“无为”,“无事”是针对“有事”说的,“有 事”是指统治者设禁忌、制法令之事,以苛政治国,而导致 天下混乱无道的局面。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 六十章) 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生动形象地说明“无为”与 “无不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国家要治理,而不是不治; 二是治国要像烹饪小鱼一样顺其自然,谨慎小心,不要乱翻 腾。若急功近利,就会欲速则不达。
第三,以正治国。
在老子看来,以权术控制人民,不能服人之心,以诡 计控制人民,政治便失其信。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 五十七章) 所谓“正”,就是坦诚无欺、公道不倚。意即以正道 治理国家,以奇术用兵对敌,以不生事扰民使天下归心。 在老子看来,百姓本来都很淳朴、诚实,不会欺骗人。只 要君主开诚布公,为政公道,天下百姓便自会拥护响应。 相反,若政令多变,言而无信,行而不果,则会失信于民, 若民不信,则政令难以实施,国家就难以治理。
第四,柔顺谦恭而不逞强。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老子· 七十八章)柔与刚,弱与强这两对矛盾是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统治者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还要运用谦恭处下的 方法,只有不与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自己。 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 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 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六子“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与其他思想家“有为”而 治的各种治国主张相区别、相补充,成为后世宝贵的思想财 富,为后世不少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仿效,对中国古代封 建社会的政权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纵观历朝历代, 在其鼎盛时期,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简言 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领导者肩负着比一般人更多、更重的责 任,因此他们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他们的主要任务 是研究大政方针、谋划单位的发展策略,而不应是事无巨细, 全部亲自动手,在大的原则下,不应去过多干涉部下的具体 做法。应该给予下属充分的自主权,使其聪明才智能够充分 发挥。
无为即无不为
——论老子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 思想的精髓,是道的体现, 在其著作五千言的《老子 》中,多次提到“无为”。 “无为”在政治上的表现 就是“无为而治”,它体 现为君主的一种治国原则 和南面之术。老子“无为 而治”政治思想的哲学基 础是“道法自然”。
二、老子无为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第五,崇尚节俭。
老子反对统治者因贪欲而追逐名利财富的有为,教导人 们去奢崇俭、勤俭不贪,才能长久平安。他说:“甚爱必 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 四十四章)认为过分的珍爱 必然导致更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然造成严重的损失。 又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 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老子· 六十七章) 老子还主张精减政事,尽量减少国家的管理活动,最 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