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引言:中国中科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1.28亿贫困人口。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整个农村底气的发展大局是好的,整体是稳定的。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始终是增长十分缓慢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利益分配方式的转变,城乡差距的拉大,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更是显著,者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关于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研究数见不鲜。在已有研究课题中,从土地制度,基层民主,到科技文化,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无非是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改善硬环境,提升软实力,资助弱势儿童享受平等教育。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1.28亿贫困人口。财政收入是一定的。财政向贫困地区倾斜,必会造成其他方面的较少。如果只是依靠国家的补贴,贫困地区不自力更生,是无法走出贫困怪圈的。但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在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下,安于现状,并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这种固守是非常不容易改变的。
我的研究课题是借鉴“先富带后富”机制,将适应当地贫困地区发展的教育机制引入,刺激贫困地区人口改变参照群体,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社会流动,走出贫困文化的怪圈,增强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能
力,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理论依据
1.贫困文化理论
贫困文化理论认为,贫困人口具有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贫困亚文化”是一系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这使贫困人口安于现状,并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一方面,贫困人口与主流经济和文化相隔离;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自身地位的境况使贫困不断被再生产出来。研究发现,贫困人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均偏低,教育不普及和高文盲率导致了贫困人口的产生和再生产。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缺乏使贫困人口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可以说,“贫困亚文化”并不是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而是贫困导致的结果。这一理论带有某种程度的“受害者有罪论”的色彩。贫困人口并不是一些甘于贫困的人口,是社会没有提供公平的、平等的发展机会。
贫困亚文化理论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把贫困归结为社会没有提供公平的、平等的发展机会是片面的。马克思唯物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发挥创造性,改变不利条件,使事物朝着有利方向发展。在此,我认为应该在客观条件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
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方面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规范作用;二是比较作用。前者是指参照群体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后者是指参照群体往往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参照理论被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在本次研究中,认为农村贫困人口远离主流的经济文化,以同村相同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人群为参照群体,因此才会安于贫困。
3.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刺激命题认为: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赐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为或与此类似的行动。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可能采取该行动。
如果打破原有格局,引入“竞争机制”(新的生活方式),将会改变现有生存状态,促进农村社会的良性循环。
4.纽科姆认为,个体的观念取决于个体对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的态度,态度的改变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
5.农村社会中,在获得某一社会地位的条件里,先赋条件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以先赋条件为标准的社会往往形成封闭分层体系,人们
生而被束缚于某一阶层,只能子承父业,各阶层之间有一条不可渗透的界线。以自获条件为职业录取则有助于促进自由流动,打破各层次之间的人为壁垒,形成开放型分层体系,造成整个社会范围内人才循环和流动的生动局面。虽然先赋条件对自获条件并不是毫无影响的,但是只要坚持以自获条件为职业录用标准,就会减少先赋条件的影响程度。同时随着垂直流动速率的增大,整个社会中先赋条件的集中优势也将不断受到削减,出现先赋优势扩散化的趋势,从而使社会从一种代代相袭的凝固式分层结构转变为代人际对流的动态分层结构。这种社会职业层次经常不断地重新分配的做法,能够有效地减少社会不平等可能造成的冲突和摩擦,以及由此而给社会运行带来的恶性影响。
二.分析研究
贫困地区以先赋条件为标准的社会形成封闭分层体系,人们生而被束缚于土地阶层,只能子承父业。在力所能及的参照群体中都是一样的生存方式,远离主流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所以贫困地区的人们安于现状,认同自己的生存角色。
国家大力提倡的高等教育,之于贫困地区来说是不太可行的。如果贫困地区的家长供给一个大学毕业生,十四年的时间里,学生不仅不能为家里创造财富,而且花费巨大;即使大学毕业后,也有众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的投入,对于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是长时间的消耗战,而且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同时由于参照群体的对照,人们远离主流的经济文化,认为子承父业,固守土地是正常的,没有什
么不妥之处。
如果以某个贫困地区为例,经过专家的分析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规划,然后采取自愿报名,政府少量补贴的方式,促进实用教育的发展,让人们短时间切实感受到改变和提高,乐于主动投入,支持学生上学,提高文化素质,打破原有的格局,促进阶层流动,最终将带动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良性运行。
附录
【1】佟新:人口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6页。
【2】参见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267~268页。【3】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28—129页,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