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淮河-昆仑山-祁连山 我国南北分界线
耕地:南方占全国水资源 总量的4/5,耕地不到2/5, 水田占全国水田面积>90%, 北方耕地以旱地居多; 林地:东北林区(大、小兴 安岭、长白山)、西南林区 (川、渝、黔)、南方林区 (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 原以东的广大地区); 草地:西北内陆干旱、半 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 藏高原地区
农地开发
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活动和 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 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 态的活动
土地整理:对低效利 用、不合理利用的农 用地进行整治,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对耕地 增加的贡献为26.8%
二、耕地增加---不同地区差异大
西北和东北地 区耕地增加数 量最多,分别 占全国增加量 的30.46%、 14.56%,主要 与其未利用土 地资源量大有 关 青藏区耕地增 加总量最少
陆地面积960 多万km2;
农业 用地 68.1% 2013年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图
总体 可利用的土地 情况
资源仅占60% 左右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土地资源总量大(世界第 三),人均占有量少(低于 世界及亚洲平均水平); 农业用地是主要用地方 式,其中人均耕地仅1.37 亩,为美国的1/7,低于 印度;草地面积较大但总 体品质较低,天然草地面 积逐渐减少;森林总量世 界第五,人工林比例增加
三、2008年区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土地利用分布与 地形地貌、水资 源密切相关
地形地貌和 水热条件决 定了土地资 源可利用的 本质; 经济技术的 投入对土地 利用的空间 格局有较大 影响
土地 利用 分布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400mm等雨量线
(大兴安岭-长城-兰州拉萨-青藏高原东南缘) 400mm等雨量 线东部,地势相 对平坦、水资源 相对充沛;占全 国47.6%的土地, 拥有全国90%的 耕地,承载全国 93%的人口
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 中,山东、甘肃规模 最大(占总的比重 36.5%),其次是江苏、 青海,内蒙,分别占 9.72%、9.63%、 9.48%; 河西走廊、准格尔盆 地、伊犁河流域、塔 里木盆地等后备耕地 资源最为集中成片
50.6%
35.0%
14.4%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
我国耕地开发还有一定潜力,尤 其是随着技术和经济的投入; 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大部分是 荒草地,但坡度大于30°的开发 利用难度大,潜力有限; 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土地资源保 护,防止土地质量退化,尽量减 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陡坡荒草地
土地利用动 态度:单位 时间内某一 土地利用类 型的相对增 长率 衡量土地利 用变化剧烈 程度
建设用地优势区的极化
2003 年建设用地为 43 万元 /hm2,农地 仅为 1.1 万元 /hm2, 林地更低,为 0.05 万元 /hm2,草地单 位面积效益仅为 0.04 万元 /hm2(内蒙)。 建设用地是各种土地 利用类型中效益最高 的高端类型。
冲积扇
农业技术开发对提高垦殖率 有关键作用!
以色列 农业节水灌溉 提高荒漠地垦殖率
复种指数: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 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 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 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最大
的分别是湖南、江西、
河南、福建、上海
第二节
1996-2008年全国及重点区域 土地利用演变
盐碱地 改良成耕地/林地 土壤里面所含盐分影响到 作物正常生长的土地
滩 涂 围垦或水产养殖
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 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 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 至洪水位间的滩地
沼 泽 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功能
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 润,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 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 潜育层存在的土地
Mar. 14th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J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1996-2008年全国及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演变趋势 第三节 土地利用供需分析
第四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
第五节 启示与建议
第一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一、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情况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人口、经济、社会发 展的承载空间和基石; 我国重要的国情
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复垦调查
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 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 土地,采取整治措施, 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 的活动。 如,在生产建设过程中,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 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 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 复到可供利用状态。
我国可复垦土地总 量为32.72公顷, 包括废弃压占破坏 地、塌陷地和自然 灾害损毁地
未利用地、牧草 地、林地转变为 耕地对耕地增长 分别贡献41.68%、 18.11%和13.75%
农业结构调 整,其他农 业用地转变 为耕地 农业结构调 整对耕地面 积增加的贡 献为37%
土地开发:对未利 用地如荒草地、盐 碱地、滩涂等的开 发利用
坡耕地开发
土地开发对耕 地面积增加的 贡献为36.2%
工程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林业措施,退耕还林394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 2013万亩,匹配荒山荒地荒沙造林1931万亩;营 造林741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2万亩,飞播 造林2788万亩,封山育林2666万亩。 农业措施,包括人工种草2224万亩,飞播牧草 428万亩,围栏封育4190万亩,基本草场建设515 万亩,草种基地59万亩,禁牧8527万亩。 水利措施,包括水源工程66059处,节水灌溉 47830处,小流域综合治理23445平方公里。 生态移民18万人。
二、耕地减少---总体情况
2003年以前, 全国耕地减少 量稳中有升; 2003年以后, 耕地减少量逐 年下降,各区 域减少量差异 减小(20072008年)
二、耕地减少---总体情况
减少原因: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用地占用; 自然灾害损毁。
生态退耕占耕 地减少的56.7%,
农业结构调整 占耕地减少的 23.4%, 建设用地占 16.5%,
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 的蒙新区及高寒的青藏区,占全国后备土 地的46.09%;其次是湿冷的东北地区和 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占全国后备土地 的18.5%;
耕地后备资源 主要分布在干 旱地区 (>50%); 降水量800 mm以下的地 后备土地资源中,新疆、甘肃、山东、江 区占耕地后备 资源>80% 西、黑龙江分别占耕地后备的45%、10 % 、5 % 、4 % 、4%。 未来耕地后 备资源开发 可能受到水 资源的制约
二、耕地变化---总体变化
1996-2008年 耕地总量和人 均占有量持续 下降,近年耕 地减少速度放 缓;
耕地减少区域 差异较大,西 北地区减少总 量最大,东北 地区减少速率 最慢
1996-2008年,耕地 减少6.4%,主要是 旱地,占耕地减少 量的83.03%
二、耕地变化---增加
灾害损失占耕 地减少的3.4%
二、耕地减少---区域差异
西北、西南、京津冀鲁地区 减少量最大,青藏地区最少。
西北地区占耕地减 少总量的29.44%,
西南地区占耕地减 少总量的17.95% ,
京津冀鲁地区占耕 地减少总量的 11.74%, 青藏地区占耕地减 少总量的1.19%
二、耕地减少---区域差异的诱因
二、2008年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农业用地(69.1%):
牧草地、林地、耕地、园地、 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3.47%):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1.43%)、交通 运输用地(7.53%)、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土地(27.43%):
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 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
人均耕地前五位:黑龙江、内 蒙、吉林、新疆、宁夏。 全国人均耕地平均水平0.105公 顷,20个省低于此水平
五、土地利用效益评估
在有限的土地内 可能生产的产品 和服务的价值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
土地 效益
土地产出率; 垦殖率; 复种指数
土地产出率:国内生
土地产出率(万元/公顷)增长情况(1996-2008) 统计条目 1996 2008 最高省份 上海 (592.64) 江苏 (3.13) 最低省份 甘肃 (30.76) 西藏 (0.01)
一、土地利用演变特点---全国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土地利用整体水平提高 较慢,未利用土地变化 率小(0.58%);
农用地总体减少 (0.37%) ,耕地减少最 大,林地增加最多,园 地变化幅度最大;
建设用地快速、全面扩 展;
交通运输用地增幅最大
一、土地利用演变特点---土地利用变化的分区特征
转移过程中,农地利用优势较大的地区 承受得多一些,而农地利用优势较小或 缺乏优势的地区则少一些,按农地利用 优势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梯度变化。
林草地增长优势对农地优势外推的阻拦机制
理论上农地优势应该沿优势梯度下降的方向推 进,但事实上豫、徽、湘、赣、蜀、黑等省区 农地优势也在快速下降,降幅>0.1 ;
说明客观上存在一种阻拦机制在阻挡农地优势 向这些地区外推。考察这些区域林草地变化发 现,豫、徽、湘、黑等省区林地优势在快速上 升,升幅>0.1 ,而四川草地优势大幅上升。说 明阻拦机制主要来自于林草地优势的变化。
林草地面积扩大主要归因于区域生态建设的社 会需求,可理解为生态阻拦机制
二、耕地变化
(耕 (耕 西北区域地类面积变化显著 西北区域地类面积变化显著 ),生态保 ),生态保 地和草地减少量最大 地和草地减少量最大 (质量退化、沙化 (质量退化、沙化 ); ); 护压力大 护压力大 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 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 用地面积变化剧烈,尤以苏浙沪 用地面积变化剧烈,尤以苏浙沪 区最为明显; 区最为明显; 建设用地优势区的极化机制、耕 建设用地优势区的极化机制、耕 地优势区的梯度外推机制以及林 地优势区的梯度外推机制以及林 草地与耕地竞争阻拦机制主导我 草地与耕地竞争阻拦机制主导我 国土地利用分区优势的演化过程 国土地利用分区优势的演化过程
产总值与土地利用面
积之比。
建设用地 18.81 产出率 农用地产 出率 0.21
83.99
0.52
提高耕地产出率
作物新品种选育; 肥料产业技术升级; 调整耕地制度;
强化有机肥资源利用和投入
垦殖率: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2008年我国土地垦殖率为 12.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 平(11.5%)。 土地垦殖率与地形地貌、气 候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 术有关 干旱、高寒地区,土地垦殖 率较低(<10%); 平原、盆地水热条件充足地 区,土地垦殖率较高(30%);
四、后备土地资源分布情况
未利用中一定条 件下可能开发的 土地资源
后备 土地 资源
包括:荒草地、 盐碱地、滩涂、 沼泽地、裸土地、 苇地等
2008年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构成
后备土地资源以荒草地、其它未利用
土地和盐碱地为主(>80%)
荒草地 开发利用成耕地 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 土质、生长杂草的土地
上海、天津、北京、 江苏、浙江、山东、 广东等 1996 年的优势 区域,在 1996 年至 2003 年间,建设用地 的优势得到大幅度强 化,优势指数上升幅 度在 0.17 以上,使得 这些省区建设用地的 优势越发明显
农地优势的梯度外推机制
建设用地优势区的极化导致其区域农地 利用优势的下降,必然将不断增长的粮 食生产压力向其它地区转移;
由于生态退耕 和农业结构调 整,西北地区 耕地减少总量 最大 苏浙沪和京津 冀鲁地区建设 用地占用耕地 数量最多(耕地
转独立工矿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
二、耕地减少---生态退耕
中国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还 2003年达到巅 草分别占生态 峰,03年之后 退耕的81.79%、 退耕面积大幅 18.21%。 度减少; 西部地区是生 态退耕重点地 区(占全国总坡 耕地的50.08%)
生态退耕工程介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为固土防沙,减少 京津沙尘天气而出 台的一项针对京津 周边地区土地沙化 的治理措施。
一期工程: 2001-2005
二期工程: 2013-2022, 将陕西纳入 工程范围:北京、 天津、河北、内蒙 古、山西; 土地面积45.8万km2, 总投资558亿元。
生态退耕工程介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