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及天坛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天坛及天坛文化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以其特殊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誉其为“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第一节天坛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祭天概况
中国古代先民在自然神崇拜的过程中,逐渐认为天神是主宰一切的神。帝王则为取得多数人的服从,说自己受命于天,是天神之子。祭天仪式起初在森林的空地中进行,后选择与天接近的大山,自周代开始进行“泰山封禅”,为方便起见,又在国都南郊筑坛祭天,如汉代在长安城南郊、金代时在中都丰宜门外、元代在大都丽正门外东南七里筑坛祭天等。
二、明清时期的天坛
明初在南京建圜丘坛和大祈殿,永乐十八年(1420)在北京正阳门外五里建天地坛,
明嘉靖九年(1530),在其南建圜丘坛,以后统称天坛。至清乾隆年间对天坛进行大规模扩建,修建斋宫、扩建圜丘坛、改大享殿为祈年殿,成今日之格局。
光绪十五年(1899),祈年殿遭雷击烧毁,1896年重修。
三、民国时期的天坛
清亡后祭天制度废弃,天坛对外开放,但军阀和日本侵略军都曾驻军于此,破坏古建,解放前夕国民党守军曾企图在此建机场。
四、解放后的天坛
解放后人民政府投资对天坛进行大规模整修,1961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天坛受到一定程度保护,但也有部分坛域被占。近年按照恢复天坛的总体规划,恢复了内外坛墙。收回了部分占地,整修了祈年殿,古坛原貌再现有期。第二节天坛的主要建筑
一、概述
天坛的主要建筑可概括为一、三、五、七、九,一为一条轴线,北到北天门,南到
昭享门,全长1250米,包含了天坛所有主要建筑。
三为三道坛墙,即外坛墙、内坛墙、内坛内分隔圜丘坛和祈谷坛的隔墙。
五为五组建筑,即内坛的圜丘坛、祈谷坛和斋宫,外坛的神乐署和牺牲所。
七为七峰东岳,即明代置放于北宰牲亭院之南的七块大青石,其来历众说纷纭。
九为九座坛门,即内坛圜丘坛的泰元门、昭享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的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外坛的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
二、斋宫
斋宫是皇帝祭祀前休息、斋戒的地方,人称小皇宫。未建于中轴线之上,表明“天”的至高无上。
三、神秘祭台——圜丘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是帝王举行冬至祭天大典之处,乾隆十四年扩建。三层,通高5.7米,是天坛最成功的建筑。上层台面中心有一凸起之“天心石”,产生声学现象。围绕天心石以扇面形状铺开以九的倍数递
增的石板。该坛有两道壝墙,外方内圆。四、皇穹宇
为存放祭天神牌之处,其大殿为一单檐攒尖顶建筑,台阶下有著名的三音石,其围墙即著名的回音壁。
五、祈谷坛与祈年殿
祈年殿是北京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祈谷坛的主体建筑,其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天文知识。为一三重檐攒尖顶圆形大殿。
六、丹陛桥
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大道,长360米,宽29.4米,北高南低。桥下有隧道,供牺牲之牲畜通过,俗称“鬼门关”。
第三节天坛文化
经过几代人营造的天坛,给我们留下完整的物质形态和独特的意识形态,是我们了解中国历代统治者如何利用先人思想和科技成果去处理“天人关系”和“人天关系”,成为巩固其统治的载体,亦成为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最佳切入点。
一、概述
二、体现“礼”、“乐”等儒家思想
三、“天命人从”的思想
四、“象天法地”理论
五、阴阳五行学说
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七、“天人合一”的思想
八、整体思维思想
九、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