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家庭的特殊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确是深刻而长远的。
鲍默琳德(D.Baumirnd,1971)研究揭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断型、容忍型和权威型三种。
专断型父母的特点是控制、限制以及过分保护。这种父母不鼓励他们的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和主动行为,倾向于把严格的规则强加给孩子而不作说明,甚至用惩罚来强制执行。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子女,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都相对较低。父母的专断使儿童在学校和家庭里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容忍型父母倾向于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加控制,不提要求,也不惩罚。这种没有干涉的方式,同样意味着不鼓励儿童去探索、争取成就和尝试,也不指导儿童判断自己是否胜任,行为是否恰当。
权威型父母似乎综合了前两种类型父母的优点。大量研究证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较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具有这种方法的父母对孩子温和而关心,他们鼓励孩子争取成就、独立和探索,他们虽然也用轻微的惩罚来贯彻提出的规则,但会加以说明,并且会随儿童对它们的反应而显示出灵活性。在鲍默琳德的研究中,权威型父母的子女比其他两种教养方式下的于女能力更强、自尊感也相对较高。
二、同辈
在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结构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同辈群体开始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同辈群体的交往具有平等性、开放性更能够满足儿童,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需求,因而也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
三、学校
学校是儿童走向社会的第一桥梁。学校作为正规的儿童社会化场所,其作用是从正
面将社会规范(social norms)、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知识、技能传授给新一代人。学校的亚文化倾向,教师的期待、威信及风格,师生关系的性质等,都可能对学校的社会化作用发生重要影响。
(一)教师威信
学生会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把有威信的老师当作认同的对象并加以仿效。因此,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有威信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思想活动,把伦理原则、道德标准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例中受到教育,从而实现他们的社会化。
(二)教师期望
教师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成功的期待以及自我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就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研究发现:学生年级越低,“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越明显。这意味着,学生在其发展早期,更容易受到教师或其他教育者期望的定向影响。
四、媒体
媒体通常是指大众传播媒体(mass media)。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一)电视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员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100分钟。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而言,电视的作用具有两而性。一方面,电视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它使儿童更加直观、有效地了解社会和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而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有些大众媒体由于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常迎合一些低级的生
理和心理需要,制作发行低级、庸俗的作品。
班杜拉早年关于观察学习的经典研究就已经揭示,暴力电视节目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的侵犯行为。此外,电视的普及削弱了家庭中的互动关系,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电视会缩短孩子的注意力间隔时间,限制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学习潜力产生消极影响;电视的连续快速播放使人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
(二)网络
网络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
从积极方而来看,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很多中学生课余辅导方式的新选择。网校的存在和迅速普及正在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网络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首先,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其次,互联网中信息的开放性和不良信息可能对需要引导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和教育学、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长期上网成瘾是一种时代心理疾病,需要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