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学——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合集下载

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为框架

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为框架

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为框架作者:徐李荣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5期摘要:国际学术会议是国际间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它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的背景的学者提供平台,展现各自学术成果,分享经验交流思想。

在此过程中,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对于会议的顺利进行,保证会议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关联理论的初步阐述,对于如何提高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沟通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际学术会议;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一、跨文化交际及国际学术会议跨文化交际则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他们的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迥异并能改变整个交际事件(Samovar,2009)。

国际学术会议则是国际间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以传播信息,展示成果,授业解惑,阐明事理为目的,具有专业水平高,信息密度大,交流活动集中等特点(胡庚申,2010)。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数量逐年上升,参会人数也不断增多(孙泽厚,2009)。

这些参会学者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学科背景,思维模式亦有所差别,这对于信息的呈现和解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进行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对于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提高学术国际学术会议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以关联理论基本框架为出发点,分别从明示-推理、关联原则、语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提高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关联理论基本框架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话语理解,创立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认为,影响话语理解的主要因素是听读者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即“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

听者根据认知语境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假如说写者设想的语境与听读者实际使用的语境不匹配(mismatch),就可能导致误解(张少云,2007)。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二、主要内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

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

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

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

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

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

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教学中认知法和交际法讲解

教学中认知法和交际法讲解
认知法和交际法讲解
认知法
教师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全面运用外语得能力, 探讨怎么样去掌握外语,使用 外语。
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所依据的 观点是 语言学习是主动的心理活 动而不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强调 在运用和学习语言 语法过程中的 积极作用
语言和语言学习的观点:
可将转换生成语法和心理 语言学视为认知法的语言 学习理论,在语言方面, 语言不是一套结构,而是 受规则支配得体系。
添加文本
五、教学材料的设计 交际法的教材有不同的设计类型,有纯粹功能型,有结构-功能型,有 功能-结构型,有题材型的。题材型的教材,可以照顾语言形式的系统 安排,又能适当地安排功能项目。 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在交际法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又是顾问,同时又是交际 者。学生主要是以交际者的身份参加学习,他们在交际法的课堂上通过 交际学习交际。
的实践中进行。
主要教学活动和特点: 认知法把外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理解、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语言理解阶段 第一阶段 学生要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明白语言规则和构成并懂得如何运用。结合认 知法理论,可采用发现法,教师可提供一些语言材料,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 总结规则,这是第一阶段教学的工作。 第二阶段 主要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操练来获得。认知 法操练形式主张的更多是表达思想感情的练习,例如看图说话、描绘情景、转 述课文等。反对机械式练习。 第三阶段 更注重让学生享有自主权得交际性练习。交际性练习就是通过指定的情景、题 目进行交谈和讨论,可以是口头得角色扮演,也可以是书面得作文和翻译。第 三阶段的交际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处于从旁指导得地位。
七、母语的作用 母语在交际法中没有特别的作用,外语应是交际活动中唯一的语言,有 些学者认为,审慎地使用母语也是可取的,但是要合理、适当地使用。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_陈惠吟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_陈惠吟
Fodor 将大脑中的系统分成输入系统
和中枢系统,前者包括视觉、听觉、语言等 系统以及其它感觉系统,它们是模块系统, 具有范围的独特性、信息的自闭性和遗传 性等特征;后者所起作用是将来自各种输 入系统、记忆等信息综合起来,并进行推理 语言是其中的一个自动输入系统,即模块, 人们的大脑就是由一些独立的、互不联系 的自闭式模块组成的。中枢系统就是对输 入系统(比如语言)所提供的概念表征进行 比较、综合、储存,并再生新的概念表征, 作为一种输出信息,也就是说它所起的作 用是一种推算或推理作用。根据这一思想, 我们就无法对信息处理中的信念或语用事 实等进行限定。因此,Fodor 最后指出,大 脑中枢系统是经不起研究检验的。然而,以 Sperber 和 Wilson 等为代表的学者对 Fodor 的结论进行了挑战,进行了反驳,具体如 下:
科技教育创新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年第 17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p.2008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
陈惠吟 广言使用中的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 注,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是近年来国际语言 学界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本文首先对认知语用学作了简单的介绍;然 后讨论了信息处理的语用模块论,指出语用 过程不是模块化过程;最后,对语用理解这 一认知语用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讨 论了语言交际的认知语境观。 关键词 认知语用学;模块论;理解与推理;认知 语境;语用制约 Abstract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language use, cognitive study of pragmatics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focus and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n it centers upon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module and holds that pragmatic process is not the process of modularization; finally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viewpoint of cognitive context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gnitive pragmatics;modularity;understanding and inference;cognitive context;pragmatic constraint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关键词:《红楼梦》认知语用观认知与推理语用技巧摘要: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关联论。

他俩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

如果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更大的语境,直至使话语在这种语境中具有最佳语境效果,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实现对话语的最准确的理解。

本文就是通过对《红楼梦》作品中一些鲜活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认知推理,寻找关联,从而看出了曹雪芹轻车熟路的语言使用技巧。

一、认知语用观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受、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

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关联论,这是对认知语用学的最大贡献,也是专门针对和用以修订或取代Grice合作原则的一个核心理论。

Sperber与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指出: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代码模式,另一种是推理模式。

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

二位作者希望通过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所有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

为此,该书在西方语言学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S.C.Levinson评论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很有争议的书。

作者试图将语用学理论的重点转移到认知的一般理论上来”。

它主要不是讨论如何通过语用学理论去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是概述出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即关联原则。

在第二版中作者又将原来的一条原则修改为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两条。

自Grice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以来,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

而关联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标准,而是基于下面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同构 关联理论 符号学

同构 关联理论 符号学

同形结构:霍夫斯塔特对同形结构做了论述。

同形结构是符号学的类象性概念的延伸。

为了理解同形结构的重要特征,先讨论一下某些非语言同形结构。

塑像是同形结构的一个恰当的实例,因为它必须是某一个实体近似的立体在现。

某些书写符号的组合也可以看作是同形结构,尽管他们在形式上不一样,但在各自的符号系统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

例如:1、2、3;Ⅰ、Ⅱ、Ⅲ;α、β、γ;一、二、三这四个系统的前三个数字符号,分别属于阿拉伯、罗马、希腊和汉字四个不同的数码系统。

同样,象2-4-6和16-32-64这样的级数,也可以说是同形结构,因为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的二倍。

地图,蓝图,照片,设计图和数学公式都是同形相似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对其所代表的食物有深入的了解。

最明显的语言同形结构,要熟hiss, squawk, cluck和screech这样的拟声词。

在音位变体的形式差异功能对等中,可以发现同形关系的重要功能。

如:till; still; pit和litter这一组词中包含音位[t]的几种完全不同的语音形式,但在英语中,这些相关语音的作用在功能上是对等耳朵。

因而大多数人完全忽略了他们的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同系统内能够取得完全相同结果的方法来定义功能同形结构。

这就是说,英语成语to hit the ceiling(火冒三丈)可以用西班牙语的tomal el cielo en las manos来表示。

字面意思是to take the sky in the hands(把天空攥在手中)。

同样,英语成语to grow like mushroom(如蘑菇般生长)可以恰如其分的用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般生长(growing like bamboo shoots)符号学:皮尔斯的符号学概述:皮尔斯符号学中的符号本身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命题。

它的意指过程就是符号活动的过程:符号不断发展变化,不断产生新符号;从感情符号到逻辑符号,从逻辑符号到理性符号,永无止境。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总目标就是“发现植根于人们心理的可以对彼此之间如何实现交际进行解释的隐含机制”。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意图能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生成话语,又能识别与理解对方的话语?斯珀伯与威尔逊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中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信息,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

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获取语境含意,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涉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尤其是语用信息的认知推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符号学,所有的交际理论都以语码模式为基础,语言就是一种语码,它的存在使交际成为可能。

比如,英语、汉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码,其中声音与意义有关,意义也同声音密切联系,因此如果A想对B传递某种信息,A就需要根据大脑中储存的思维信息去搜寻与特定意义有关的声音,然后向B传递这种声音,于是B又从自己的思维信息中去搜寻与该特定声音联系的意义,这样B就获取了A的信息。

非言语交际足以证明,语码并不是交际的唯一必要因素。

语码从属于推理。

例如:甲:今天感觉怎么样?乙:(从桌上拿起一个药瓶,递给甲看)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包含两个阶段:(a)解码,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信息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语码实现的。

(b)推理,是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过程。

Sperber & Wilson认为交际中的语码可为信息理解的第二个阶段——推理——提供各种假设与证据。

如果我们将交际视为一个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的过程,那么最好把语言解码当成为理解过程提供信息输入这一阶段。

他们还认为,只利用关联原则就可以替代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都存在意图。

意图分为两种: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是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

言语交际中认知的角色——用言语行为理论及合作原则分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言语交际中认知的角色——用言语行为理论及合作原则分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用。
关键 词 : 行 为 理 论 ; 作 原 则 ; 语 交 际 ; 知 ; 知 语 境 言语 合 言 认 认 引言
按照英国哲学家 工 u i提出的用来阐释人 A sn t 类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 , —句话 同时具有三种功 能——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为了解释 言外行为,f e G c 进而提出了合作原则, i 如果有意 违背合作原则的话, 那么就会产生言外行为。 认知 既能够使言语交际的参与者遵循合作原则,反之 亦然, 这正是缘于言语交际是一种以交际双方为 主体的认知活动。电影《 蒙娜丽莎的微笑》 其三堂 课中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栩栩如生地展示了言语交 际中认知与言语行为及合作原则的关系。 1 言语行为理论及合作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 国哲学 家 J ut . si 出 A n提 的。 他指出 人们说出的一句话同时具有三种功能。 第一种为言内行为, 也就是说 , 说出词 、 和分 短语 句的行为, 它是通过句法、 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 意义的行为。 第二种为言外行为 , 表达说话者意 即 图的行为 , 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 的行为 , : 如 整 信息、 下达命令、 威胁、 问候、 解雇雇佣或宣布 事情。 第三种为言后行为 , 它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 的 行为 , 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 它是话语所产 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
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分析其 中的三次教学场景一
第 一、 二和 四堂 课 。
格赖斯于 1 7 9 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 , 6 他指出: 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 谈话双方必须 共同遵守—些基本原则, 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 他认为, 话语交际中人们总是相互合作的 , 双方话 语都能互相理解, 同配合。 共 不管交际双方的文化 背景如何 , 他们都会根据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 向, 自己讲出的话语在—定条件下是交际所需 使 的。 合作原则 包括四 个范畴 , 每个范畴又包括一些 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 1 量准则, 即所说的话应包 括而不超出目的所需信息。() 2质准则 , 即努力使 说出的话语真实 , 不说缺乏证据或 自知虚假的话。 () 3关系准则 , 即话语之间要有关联性。( ) 4方式准 则, 即话语要清楚明白, 避免晦涩、 歧义、 嗦。 口 罗 如果人们故意不去遵守合作原则, 就会出现 问接言语, 而随之产生言外形为。 这种情况在 日 常 会话中屡见不鲜。 2言语 交际、 认知及认知语境 交际是一种行为 , 即人们分享信息 、 、 情感 态 度、 观点等等。 然而交际又往往是通过语言来实现 的, 这就是所谓的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涉及人类行 为, 它的实质是认知。 认知(ont n是一个 心理学术语 , cgio ) i 是人对 客观世界的 感知与经验的结果, 是人与外部世界 相互作用的产物 , 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 接收 、 处 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 认知即去获取信 息, 习得世界知识 。 言语交际行为是一种认知活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

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

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7(4):52-54.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

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

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第34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Mar.2002V ol.34N o.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

汉语交际中话语暗含的语用学解释

汉语交际中话语暗含的语用学解释

汉语交际中话语暗含的语用学解释陈小红【摘要】话语暗含指的是暗含在话语之中的交际意图,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汉语交际也不例外.在三种有代表性的语用学理论中以关联理论对于话语暗含的解释最为全面和深入,解释力最强.话语暗含有等级之分,人们在交际中倾向于选择最高等级的话语暗含.【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4页(P198-201)【关键词】话语暗含;言语行为;交际意图;关联原则【作者】陈小红【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2话语暗含在言语行为理论中指的是与言外行为有关的意义,在会话含意理论中指的是与“话语”相对的话语“含意”,在关联理论中指的是与“明说”相对的隐含意义。

话语暗含作为语言运用所产生的结果,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意交谈,还是文学作品中的精炼对话;无论是平平淡淡的话语,还是意味深长的言辞,除了一小部分之外(如Sperber和Wilson所说的那些“只有明说,没有暗含”的话语,Austin的“显性施为句”等),大部分都是有话语暗含的。

例如:A、B两人同处一室,室内挺冷,而窗户却开着。

A想要B关窗户,这时,他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说话,下面举出三句:1.我命令你,马上关上窗户。

(无暗含)2.关上窗户,可以吗?(有暗含)3.这里很冷。

(有暗含)在大部分情况下,A不太可能选择第一句,通常会选择第二或第三句来完成其交际目的,而这后两句中说话的交际意图并不体现在句子的字面意思上,而是隐藏于其中,或者说“意在言外”,因此是有言外之意、亦即话语暗含的。

话语暗含在关联理论和会话含意理论中是一个词(implicature),但是言语行为理论却使用了另一个词语(illocutionary force),实际上这些词语在三家理论中无论其叫法是否统一,三家各自的阐释和理解是有出入的,但是各家对于话语暗含的理解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言外之意”,亦即隐含在话语字面意思之外的意义。

关联理论_认知语用学基础

关联理论_认知语用学基础

中国・广州 现代外语 1998年第3期(总第81期):922107页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何自然 冉永平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提出了有影响的关联理论,从而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并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认知理论上去,所以在西方它又被称为“认知语用学”。

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在语用学领域中的研究近况及其主要内容,以突现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接着归纳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与补充,包括关联原则、关联假设、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正面认知效果、语境效果与语境假设的削弱等方面,从而展示关联理论的新发展。

然后,从Grice语用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Sperber和Wilson对“明说”与“隐含”的不同观点,探讨关联理论对Grice会话含意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本文还介绍了D1G iora与D1Wilson之间有关话语连贯与关联性这一问题的争论。

最后是本文作者对关联理论的几点认识与看法,并认为关联理论就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 认知效果 Grice会话含意理论11 背景从本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认知科学进入语言学领域产生了认知语言学,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于是也出现了认知语用学。

其基本理论基础便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的专著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他们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移到了认知理论上。

所以,它是10多年来语用学方面最具影响的一本专著,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

语用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就是话语的生成与话语的理解。

Grice(1975;1981)会话含意理论模式以说话人为出发点,提出意向(intentional)交际的观点,设想说话时遵守合作原则,并设想在违反合作原则下听话人要推导出话语的含意。

关联理论对话语案例的浅析

关联理论对话语案例的浅析

关联理论对话语案例的浅析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规律来进行的认知- 推理的互明过程。

对话语理解起作用的是一系列假设构成的认知语境。

本文分析了怎样利用关联理论通过语境推理更好地理解话语。

关键词: 关联理论语境推理1. 关联理论20世纪80—90年代,在批评和发展Grice会话合作原则基础上, Sperber & Wilson (S&W, 1986/1995)提出了任何语言交际中以关联为基础, 认知以关联为取向, 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以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为理论背景, 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 在语用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其观点在语言习得与语言使用过程中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对第二语言的理解与使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1关联理论基础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原则作为基础。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 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能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Sperber & Wilson, 2000)。

关联性是个相对概念, 有程度问题: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理解话时付出的努力越小, 关联性越强;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越大。

也就是说, 关联性的程度强弱取决于处理话语时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与所付出的努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并付出努力, 以求得语境效果, 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

这就涉及到关联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点———关联原则。

1. 关联的认知原则( Sperber & Wilson, 2000: 260- 266) ,即关联的第一原则: 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

也就是说交际者常常把与自己的交际意图有最大关联的话语作为对方的真实回答。

2. 关联的交际原则, 即关联的第二原则: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语用学第4章Relevance and Communication关联理论与交际

语用学第4章Relevance and Communication关联理论与交际
it to be optimally relevant to the hearer on that interpretation.
每一个话语在给定的解释上都是符合关联原则的,当且仅当说话人可能合理 地预期他与听话人在这解释上具有最佳相关性。 比如,甲准备出门,乙提醒他外面下着雨,但甲早就知道了。这时候乙的话 没有产生语境效果,因为这个信息对甲来说关联性并不明显。然而乙的话甲 仍然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因为他明白乙的话同当时的语境有密切关联。
Optimal relevance : the level of relevance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terest of both the speaker and addressee. 考虑到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利益的关联程度,就称之为最佳关 联程度。
在明示交际中,交际双方所追求的是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 具有最佳相关性。
Sperber 和 Wilson 提 出 了 最 佳 关 联 设 想 ( 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和最佳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
a The ostensive stimulus is relevant enough for it to be worth the addressee’s effort to process it. 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相关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
p105
最佳关联: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 需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
话语获得最佳关联的条件有两个: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来源:《逻辑学大辞典》资料时间:2004年12月第1版详细内容:(relevance theory)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

由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

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

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即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性被看作是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行为、情景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

是否值得加工处理取决于认知效果与处理时付出的努力。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理解话语时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语境基础上处理新信息的。

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

假设的增加、加强和否定就是“语境效果”或“认知效果”。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某一输入内所取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

根据关联理论,为理解话语所需要的语境不再被当成预先确定的推导前提,即不是先确定语境,然后判定关联度,而是先设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关联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

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

找到对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对格赖斯会话理论提出挑战。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是以合作准则为基础的,为使交际成功,说话人与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要理解对方与被对方理解。

因此,关联理论将语用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话语理解,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关联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或然性的。

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理解过程,应以最小的努力推算出认知效果:(a)按处理的先后顺序审视理解时的假设(包括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语境假设、隐含等);(b)一旦达到期待的关联度,理解过程就终止。

浅析语用学中的言语交际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言语交际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言语交际原则作者:樊怡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言语交际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社会行为。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围绕言语交际活动的出发点和谈论中心进行交际,若交际双方想保持交际并取得交际成功,则遵循恰当的语用原则是成功的核心要素。

但是,日常生活并不是交际的理想的真空状态,人们的语言运用并不都是规规矩矩的,不同语境下或者与不同说话人交际所用语言各不相同。

本文主要分析语用学中的言语交际原则,并结合实例分析生活中的会话合作与言外之意。

关键词:量的原则; ; 质的准则; ; 关联原则; ; 方式原则语言学家Paul Grice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能够相互理解,彼此总要相互合作的,因此都遵循合作原则达到预期目的。

”在交际双方的交际过程中,实际参与的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各自做了某些假设相互配合,配合依靠的是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即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又包括量的原则、质的准则、关联原则、方式原则四条具体准则。

一、量的原则量的原则,按字面意思理解则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语言应当含有当前交际目的且所需信息适量,即交际言语要不多不少。

这样既不会使人感到信息量不足,又不会使人感到信息重复夹杂。

以下遵循了量的原则,例如:A:“What happened to Tom?”B:“He was fined six thousand eight hundred dollars.”这段对话即遵循了量的原则,回答紧扣Tom身上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被处罚六千八百美元是对提问的回答,单从此语境看,用语不多不少,提供足够信息量的同时未超过所需的信息量。

如果Tom实际上不仅被罚款,还要面临数月的监禁,那么这样的回答就没有提供完善的信息,信息量不足即可能违背量的原则。

以下违背了量的原则,例如:教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学生:“我比平日晚起床了十五分钟。

关联理论对山东菏泽方言的解读

关联理论对山东菏泽方言的解读

关联理论对山东菏泽方言的解读摘要: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从关联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人们交际的一些原则,推动了认知语用学的发展。

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明示推理过程理论,语境效果以及最佳关联理论对一些菏泽方言进行解读,通过关联理论推理出一些方言词汇或话语在普通话中相对应的含义,给方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关联理论;方言;明示推理过程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331-02方言是语言的变体,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方言虽然具有本土特色,但如果说话对方不知道方言的意思,则会成为彼此交流的障碍,带来很多麻烦,菏泽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菏泽地处苏鲁皖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方言具有多样性,具备明显的连续变调的特色。

这里有个菏泽方言的笑话:小平的班级最近从外地转来一同学,向小平借一本课外书,小平说:“书在家呢,今儿‘横横’给你带来。

”同学不解:“横横?”“何物?”小平耐心解释:横横乃下午也!方言,懂不?同学仍一头雾水:横横?下午?奇怪?小平见状,又问:你知道什么是“知吗呼”(眼屎)吗?那同学大喜,急忙回答:知道知道,我还喝过呢!小平惊呼:啊?你喝过?同学:是啊是啊,我喝过黑芝麻糊!全班晕到!这个笑话中,因为语言的差异导致了误会的产生。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方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和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大多有对应的规律及相似之处,所以是相互联系的。

正是由于这些共同之处,某些时候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用方言交流时也能够理解对方的含义。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话语交际进行了有效探讨,提出了以明示推理原则为根基的关联理论。

这对更好的解读菏泽方言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关联理论语用学作为系统的解释语境中语言使用的方法,目的在于研究一些语言结构中无法解释的特定含义。

《认知语用学——交际大脑过程》述评

《认知语用学——交际大脑过程》述评

书的 目 的之 一是 为 交际 中参 与者 的 各种 大脑 意 识下 一 个正 式 的定 作者 给会话 活动 下 了定义 , 会话 活动 是会话 中每 个参 与者都 按 义以 及对它 们进 行合 理的解 释 , 这些 定义 及解释 构 成了一个 能够 解 言语 行 为给 定的 序列执 行的一 系列 任务 , 并且 每个任 务都 是一个 阶 释说 明和 理解 交际 行为 的逻辑 模式 。全书 共六 章 , 本 文将 简要 介绍 段 产 生和理解 过 程中所 特有 的 。作 者指 出 , 会 话有一 个全 局结构 和 该 书各 章内容 以及简 评 。 个局 部结构 。全 局结构 决 定了会 话的 流程 , 尤其是 对会 话方 式和 内容简介 会 话阶段 顺序有 影响 。会话 的全局 结构来 自于会话 者对行动 计划 的 l 、 交 际 的 分 类 共识, 也 就是来 自于行为 活动而不 是语言规 则 在微观 层面上 , 会话 作 者首 先在 本章 中提 出了本 书 的主题 , 即交 际不 仅仅是 语 言上 可 分析为是 由话轮交 替构成 的。 话轮交替 是会话局 部结构 的一 部分 , 的交 际 , 言语只 是人 类在 社会交 往中 所使 用的表 达 方式 的一种 。接 而 每个话轮 都是言语 行为的序 列 , 并 由此 来管理 言语行为 间的关 系。 着, 作 者 对认 知 语用 学和 交 际分 别下 了定义 , 认 知语 用 学是 对 交际 4 、 交际行 为的产 生和理解 过程 中参 与 者 大 脑 意识 的 研 究 , 交 际是 由交 际 主 动 方 ( a c t o r )和 本章 试 图讲 解 作 为一种 合 作互 动 的一 般会 话 模 式。在 作 者 的 交际 被 动 方 ( p a r t n e r )共 同构 成 的 一种 社 会 活动 。作 者 在本 书 中 框 架 下 , 如 果 交际 主动 方与 被 动方 发 生会话 , 那 么在 这 个交 际 行为 有意 使 用 以上 术 语 : 交 际主 动 方、 交际 被动 方 、 角 色 互换 ( a g e n t o r 的 产 生和 理解 上一 般 会有 以下五 个步 骤 : ( 1 )识别 表达 行 为 , 即被 i n t e r l o c u t o r s ) , 来 替代经 常使 用 的传 统术 语 , 发 话人 ( s p e a k e r )和受 动 方由 言内行 为重 新构建 主动 方 的大 脑 意识 ; ( 2 )理 解说话 人 的意 话人 ( h e a r e r ) , 以此来 与作 者所 指认 知语 用学 是作 为大 脑交 际过 程 思 , 即被动 方推断 主动方 的交际 意图 ; ( 3 ) 交际效 果 , 包括 两个过 程 , 的研究 应与 社会交 际的多 渠道相一 致 。 归 因 和调 节 ; ( 4 )反应 , 即 被动 方产 生 了交 际 意 向; ( 5 )回应 , 即被 以 上 是 本章 中一 些 基 本 问题 , 作 者 在本 章 中 更 多 讨 论一 些 关 动 方产生一 个正 式的交 际回应 。 于交 际 互动 的关 键 问题 , 如 交际 模 式 , 语 言与 非语 言 交 际之 间 的区 表 达行 为是 一种 交际 行为 的具体 表现 形式 , 是交 际主动 方对 被 别 以 及 交际 行为 和交 际 原则 。作 者也 对 包括 人类 在 内 的社 会互 动 动 方的公 开表 示 。在 作者 的理论 模 式中 , 说话人 意义 和交 际主动 方 三 种 信 息 提 取主 要 模 式进 行 了 区分 , 它 们 分 别是 , 提示 、 标 记 和信 通过 言语 所表 达的交 际意 图相 一致 , 对说话 人意 义的 理解过 程就 是 号 。在 本章 最后 讨论 了交 际行 为及交 际原 则 , 作 者将 理论框 架与 像 对 主动方交 际意 图的辨识 。在交 际效果 阶段中 , 有 两个可 能的过 程 , A u s t i n 和G r i c e 一样 的经典 语用学 理论 联系起来 。作 者在本 章 中强 首 先是 被动 方根 据 自 己大脑 意 识对 主 动方 所作 的传 达 推断 不够 明 调 了 一点 , 即 交 际行 为必 须符 合 一个 社会 的文 化 规 范 , 而 成功 的 交 确 , 再 是 被动 方的大 脑意 识可 能会 由于主 动方 的话语 而改变 。会 话 际 依赖于 交际 的语言模 式与 非语言模 式的整 合以 及两者 的兼容 。 活动 的产 生需 要交 际被动 方决 定是否 会话 符合主 动方 的交 际意 图 。 2 、 交 际 工 具 这五 个阶 段在逻 辑上 是连 接发 生在交 际被 动方 的大脑过 程 中的 , 它 本 章对 认 知语 用学 的产 生基 础进 行 了描 述 。作者 指 出 交际从 们之 间的联 系是 由会 话 活动 管理 的 。 认 知角 度来 看是 要考 虑交际 过程 中每个 参与 者 的大脑 行为产 物 , 而 5 、 非 标 准 交 际 且 交 际 的失 败也 是 由于 参与 者们 的个 人 大脑 意 识造 成 的 。依 据 作 本 章 介绍 了在 非正 常模 式下 的交 际情 况, 如 非 表 达 互 动 者 而言 , 一 些 如相 同 的信 仰 , 交际 目的 等大 脑 意识 应视 为 产生 交 际 ( n o n e x p r e s s i v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 、 巧用 (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 、 欺骗 ( d e c e p t i o n ) 和 所 必需 的 , 这 些大脑 意 识也是 最基 本的 认知语 用学 不可 少的 。在本 失败 ( f a i l u r e ) 。第一 种非 标准 交际情 况 , 即非表达 互动 , 即如 果交 际 书 中作者 将 G r i c e的合作概 念分 为两部 分 , 即行 为合作 和会话 合作 , 行 为不 是 由两个 或 多个 参与 者 共识 的那 么这 个 交际 行为 就没 有表 它们 分别建 立在 行为活 动存在 假说和 会话 活 动存在假 说 的模 式上 。 达 出来 。第 二种巧 用 , 巧 用最早 是由 G r i c e 提 出的 , 是 一个关 于合作 接着 作 者为 了 了解 人类 是 如何 在 交谈 中产 生 和理 解 言语 行为 的一 般原 则 怎样 会产 生 会话 含义 的 概念 。这 个概 念在 作 者 的理论 的, 又开 始对 交际 中的 推理规 则进 行 了论述 。紧接 着又 讲到 了相 同 模式 中得 以延伸 , 主要 意思是 使用交 际规则 去获得 交际效果 。 信 念的 概念 , 即它 是作 为交 际 中最 初 的一种 大 脑 意识 , 这个 概 念与 其它 两 种 非标 准 交际 情况 是 欺骗 和失 败 。在 作者 的认 知语 用 C l a r k 著名 的 “ 共识 ”( c o mm o n g r o u n d )概念相 似 。作 者建 立 了交 学理 论 中 , 欺 骗被 定义 为 是 交际 者对 共识 行 为活 动 的有意 违 背 , 即 际模 式 , 其中 的推理 规则 能够确 保 交际 者做 出合理 的推 断来识 别对 交际 主动方 试图 传达 一种他 实际 上并 没有 的大脑 意识 , 使交 际对象 方 的大脑 意识 , 从而 判 断如何将 交 际进 行下去 。在 本章 的最后 作者 相 信他 的行 为活 动是符 合准 则的 。最后 一种 失败 , 作者 很明确 的指 讲 到有 关意 图 性 的概 念 , 意图 性有 两层 含 义 : ( 1 )交际 者双 方 的动 出是 在交 际效 果 上有 困难 的 情况 。 因此交 际失 败 被定 义为 是 交际 作和 大脑 意识 都有 意图性 地朝 着交 际主动 方先 发出 的动作 或想 法 ; 主动方试 图对被 动方的 交际效 果的一种 徒劳尝试 。 6 、 交 际 能 力 ( 2 ) 一 个动作 或大脑 意识都 有意 图地需 要 , 选择 和寻 求的交际 中心 。 3 、 行 为 活 动 和 会 话 活 动 本章 介绍关 于交 际 能力 的演变 , 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gnitive principle
• According to Sperber & Wilson, 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at context.
Two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More fundamental and general, Relevance Theory is cognitive basedbehavior on two make the of fundamental claims, one about cognition, the other about another human predictable enough to guid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perber&Wilson,1995:260)
What sort of things may be relevant?
• Intuitively, relevance is a potential property not only of utterances and other observable phenomena, but also, of thoughts, memories and conclusions of inferences. • According to Relevance Theory, utterances raise expectations of relevance not because speakers are expected to obey a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maxims or some other specifically communicative conventions, but because the search for relevance is a basic feature of human cognition, which communicators may exploit.
• As a result of constant selection pressure towards increasing efficiency, the human cognitive system has developed in such a way that our perceptual mechanisms tend automatically to pick out potentially relevant stimuli, our memory retrieval mechanisms tend automatically to activate potentially relevant assumptions, and our inferential mechanisms tend spontaneously to process them in the most productive way. • 橘子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 The universal cognitive tendency to maximize relevance-----to predict and manipulate the mental states of others. • Knowing of human beings’ tendency to pick out the most relevant stimuli in their environment and process so as to maximize their relevance, a communicator may be able to produce a stimulus which is likely to attract someone else’s attention, to prompt the retrieval of certain contextual assumptions and to point him towards an intended conclusion.(对彼此有一定的了解)
• Relevance is a matter of degree • Comparative rather quantitative • Relevance Theory claims that what makes an input worth picking out from the mass of competing stimuli is not just that it is relevant, but that it is more relevant than any alternative input available to people involved at that time. • Relevance=Cognitive effect/Processing effort (equal to relevance of an input to an individual)
• In Relevance-Theoretic terms, an input is relevant to an individual when, and only when, its processing in a context of available assumptions yields a positive cognitive effect.
Relevance=Cognitive effects/Processing effort
• Cognitive effects: result from an interaction of new and old information • Processing effort • Newly presented information may: a. combine with an existing assumption to yield contextual implications b. strengthen existing assumptions c. contradict and eliminate existing assumptions • S & W 认为新的信息和现有认知语境具有三种关联方式 , 因而产生三 种语境效果 : • 1. 新信息与语境相互作用产生语境效果 ; 2. 新信息提供进一步的证据以加强已有语境 ; 3. 新信息与已有语境相矛盾因而放弃原有假设 。 老王和小赵出差回来了吗?
When is an input relevant?
• In Relevance-Theoretic terms, any external stimulus or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that provides an input to cognitive processes may be relevant to an individual at some time. • Intuitively, an input, which can be a sight, a sound, an utterance, a memory, is relevant to an individual when it connects wit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he has available to yield conclusions that matter to him: say, by answering a question he had in mind, improving his knowledge on a certain topic, settling a doubt, confirming a suspicion, or correcting a mistaken impression.
Relevance of an input=(Positive) Cognitive effect Processing effort
• Maximize the relevance of the inputs one processes is simply a matter of making the most efficient use of the available processing resources. • Relevance Theory claims that humans do have an automatic tendency to maximize relevance, because of the way our cognitive systems have evolved.
Grounded in the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 The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represents Sperber & Wilson’s basic assumption about human cognition. Sperber & Wilson argue that offers of information automatically raise expectations of relevance. • More ecisely, any utterance or other act of overt communication creates a presumption that it will be relevant enough to be worth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or, in Sperber & Wilson’s terms, “optimally relevant”. This idea is expressed in th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