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补充。但是由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以精神、心理分析为出发点,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只是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结合,因而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关键词] 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该流派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该流派产生于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是其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将从三位代表人物的视角,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赖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威尔海姆·赖希以“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命论”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他1922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投入精神分析运动,成为弗洛伊德的忘年交。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9 )、《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1930 )、《青年人的性斗争》(1932 )、《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 )、《性格分析》(1933 )、《性革命》(1936 ),等等。
在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加以“综合”的过程中,赖希就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自己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共同点”和它们各自的缺陷决定了他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谓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赖希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们都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因为它们都把人类的需要和经验、爱欲和饥饿这样的具体物质事实作为理论出发点。第二,它们都是一种辩证的理论。第三,它们都是批判的、革命的。赖希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缺陷”,在于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方面。就意识形态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解决了意识形态是经济过程的产物这一问题,而没有说明经济过程在实际上是如何决定或转变为意识形态的;就社会革命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在于,马克思主义过于注重“宏观的革命”而忽视“微观的革命”。以此相对应,赖希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看做是消除各自的片面性或局限性的最好途径,认为它们应该综合成为一门“科学”———“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赫伯特·马尔库塞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是一位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马尔库塞的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30 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40 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联系;
50 年代以后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弗洛
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最终,马尔库塞成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
马尔库塞自称他通过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而提出了一种心理分析学的哲学。马尔库塞是通过以下具体形式而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
所谓“结合”的:
首先,一方面用马克思的早期的人道主义理论剖析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论述,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另一方面把弗洛伊德的“爱欲”论“补充”到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中,把人的解放归结为爱欲的解放,并把爱欲的解放同劳动的解放联系起来。
其次,把以爱欲即人的本质的观点引入马克思早期以异化理论为出发点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方式中,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西方社会进行独特的批判。
第三,作为实现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具体的理论成果,马尔库塞从其“爱欲解放”论出发,提出了包括革命的动因(爱欲遭受压抑、本质遭到异化)、革命主体(第三世界)的被压迫者和西方工业社会的“新左派”)、革命道路(“总体革命”)、自然与革命的关系等内容的“革命新理论”。
三、弗罗姆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1922 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之上,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之一。
弗洛姆早在学生时代就对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兴趣。他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和批判性的真正研究始于1931 年对当时德国的工人阶级所做的调查,弗罗姆尤其看重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内容,认为“马克思将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的精神遗产同经济的、社会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从而为一门有关人和社会的新兴科学奠定了基础”。弗罗姆认为,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可以互补的共同基础。这就是,它们都是从理论上的“怀疑一切”出发的。“怀疑一切”既体现了批判精神,又反映了现代科
学的特点;它们都相信真理的解放力量;它们的基本思想都是人道主义;它们都运用辩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这种辩证“动力学”在马克思那里表现为把社会看作一个错综复杂的结构,但认为它具有各种不同的、矛盾着的和可被认识的力量。弗罗姆主要从两个方面从事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工作。一方面,他像赖希一样寻找一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联结起来的环节,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没有这样一种环节而使基础与上层建筑实际处于“分离”状态。区别只在于,在赖希那里,这样的环节是“性格结构”,而在弗罗姆这里则是“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另一方面,他把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观点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弗罗姆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两个人都承认的“人的一般本性”概念做了新的解释,力图消除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两个人在这一概念的理解上的差异;二是把弗洛伊德描述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内容和方法补充到马克思主义之中去,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关于“人的生存环境”理论;三是把人的生物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弥补了马克思理论对心理学研究研究的不足。
四、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评析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虽然该流派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对于该流派仍然需要辩证地看待。
首先,从本质层面来看,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仍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虽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个体的性格、心理等方面出发去分析社会现象,而不是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角度出发理解整体社会发展规律和分析社会现象,甚至有些理论观点直接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冲突。但是,不可否认,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演变绝大多数都是以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