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船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船资料
比睿”舰二等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由英国赫文(Milford Haven)船厂建造,1875年9月24日开工,18 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3月建成,同级舰“金刚”由英国Earles船厂于1875年9月开工,1877年4
月下水,1878年1月建成。
舰船资料:二舰同为“金刚”级,属于早期的二等铁甲舰。
铁胁木壳,外装装甲。
正常排水量2250吨,舰长67.1米,宽12.5米,吃水5.3米,水线带装甲厚88-137mm,标准载煤330吨(“比睿”为340吨),主机为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气机1座,燃煤锅炉6座,功率2035匹马力(“比睿”为2270
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3.7节(“比睿”13节),编制286人。
“金刚”舰
扶桑
扶桑二等
船腰炮房铁甲舰英国Samuda Bros船厂(Samuda Bros Poplar)建造,1875年开工,1877年4月14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
舰船资料:“扶桑”舰长67米,宽14.6米,吃水5.5米,正常排水量3777吨,主机功率3932匹马力,航速13节,标准载煤360吨,水线装甲带厚100-230mm,炮塔装甲厚200mm,编制250人。
主要武器:240mm克虏伯主炮4门,170mm克虏伯炮2门,150mm速射炮4门,75mm克虏伯炮6门(长管
4门、短管2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7门,11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
舰史:1875年9月24日开
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
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是当时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军舰,“扶桑”的建成大大刺
激了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甲舰计划。
1891年“扶桑”进行现代化改装,撤去帆索装置。
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
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
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与松岛舰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
1898年6月5
日打捞出水。
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参战。
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1908年4月1日除籍。
1909年退役。
1910年解体。
舰长:“扶桑”舰舰长新井有贡,海军大佐。
“松岛”
“松岛” 舰船资料:“松岛”级三艘军舰是日本政府慑于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二舰威力,为应付二舰的铁甲巨炮而造,因为三艘军舰分别用日本的三个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被称为“三景舰”。
该级舰正常排水量4 278吨,舰长89.9米,宽15.4米,吃水6.05米,正常载煤405吨,最大载煤量680吨,主机为2座卧式3
汽缸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
主机功率5400匹马力,航速16.5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轮机部外侧装甲厚125mm,炮塔装甲厚300mm,炮塔顶盖装甲厚100mm,装甲防御甲板厚50mm,编制360人,“松岛”舰识别线为黄色,“严岛”为黑色,“桥立”为红色。
主要武器:法国造320mm38倍口径加纳主炮1门(采用露炮台设计,用于对付“定远”、“镇远”厚达355.6mm的铁甲,其中“松岛”的主炮布置在军舰后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1门(“松岛”舰为12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松岛”舰5门),47mm轻型哈乞开斯速射炮12门(“松岛”10门),8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松岛”级3舰是日本为了抗衡北洋水师的定镇铁甲舰而造,因为舰名采用的是日本三个著名景点的名字,又称三景舰。
3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原本为对付“定远”级军舰而设计的320mm口径巨炮故障频发,未发挥作用,而舰上装备的大量120mm速射炮却带给中国舰队巨大损伤。
此后,3舰还参加了日本海大海战。
“严岛”、“桥立”2舰分别于1922、1927年退役,“松岛”舰后改充练习舰,于1908年4月30日在台湾澎湖岛附近马公岛停泊时,火药库突然爆炸而沉没,至今该岛还留有“松岛”舰纪念碑。
舰长:“松岛”舰舰长尾本知道,海军大佐。
“严岛”舰舰长横尾道昱,海军大佐。
“桥立”舰舰长日高壮之丞,海军大佐。
“严岛”
“桥立”
吉野
吉野、高砂穹甲巡洋舰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Armstrong,Elswick)建造,“吉野”于1892年1月3日开工,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
同级舰“高砂” 舰船资料:“吉野”舰正常排水量421 6吨(“高砂”为4155吨),舰长109.7米,宽14.2米,吃水5.2米,装甲甲板厚115mm(倾斜部)、45m m(平坦部),炮盾厚115mm;正常载煤400吨,最大载煤1000吨,主机采用2座立式4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12座,功率15900匹马力(“高砂”为1575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23节(“高砂”为22.5节),续航力4000海里/10节,编制360人(“高砂”380人),首舰“吉野”建成时为当时世界第一快舰,舰体识别线黑色。
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高砂”为200mm45倍口径
炮2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门(“高砂”10门),47mm重哈乞开斯速射炮22门(“高砂”为80mm40倍口径炮12门、47mm炮6门),360mm鱼雷发射管5具。
舰史:“吉野”舰由英国海军造船处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巡洋舰,使用新型的蒸汽机,航速高达23节,并装备了阿姆斯特朗兵工厂最新设计的速射炮。
建成当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中坚主力,甲午战争爆发后,“吉野”成为日本对付中国海军的急先锋,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此后“吉野”舰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中,1904年5月15日“吉野”舰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大雾被相邻的日本军舰“春日”撞沉。
舰长:“吉野”舰舰长河原要一,海军大佐。
“高千穗”
穹甲巡洋舰英国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于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
舰船资料:正常排水量3150吨,舰长91.8米,宽13.1米,吃水5. 3米,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4座,双轴推进,主机功率8400匹马力,航速19节,装甲甲板厚75mm,炮盾厚115mm,标准载煤500吨,最大载煤800吨,编制304人。
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6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8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秋津洲”舰参加了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
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192 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
1923年报废。
铁甲舰“比睿”、“金刚” “扶桑” “比睿”舰二等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由英国赫文(Milford Haven)船厂建造,1875年9月24日开工,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3月建成,同级舰“金刚”由英国Earles船厂于1875年9月开工,1877年4月下水,1878年1月建成。
舰船资料:二舰同为“金刚”级,属于早期的二等铁甲舰。
铁胁木壳,外装装甲。
正常排水量2250吨,舰长67.1米,宽12.5米,吃水5.3米,水线带装甲厚88-137mm,标准载煤330吨(“比睿”为340吨),主机为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气机1座,燃煤锅炉6座,功率2035匹马力(“比睿”为227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3.7节(“比睿”13节),编制286人。
扶桑二等船腰炮房铁甲舰英国Samuda Bros船厂(Samuda Bros Poplar)建造,1875年开工,1877年4月14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
舰船资料:“扶桑”舰长67米,宽14.6米,吃水5.5米,正常排水量3777吨,主机功率3932匹马力,航速13节,标准载煤360吨,水线装甲带厚100-230mm,炮塔装甲厚200mm,编制250人。
主要武器:240mm克虏伯主炮4门,170mm克虏伯炮2门,150mm速射炮4门,75mm克虏伯炮6门(长管4门、短管2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7门,11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
舰史: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
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是当时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军舰,“扶桑”的建成大大刺激了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甲舰计划。
1891年“扶桑”进行现代化改装,撤去帆索装置。
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
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与松岛舰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
1898年6月5日打捞出水。
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参战。
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1908年4月1日除籍。
1909年退役。
1910年解体。
舰长:“扶桑”舰舰长新井有贡,海军大佐。
防护巡洋舰“松岛”、“严岛”、“桥立” “吉野” “浪速”、“高千穗” “秋
津洲” “千代田” “亩傍” 穹甲巡洋舰同级舰共三艘。
由法国工程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其中“松岛”、“严岛”在法国地中海船厂(Forges et Chantiers La Seyne)建造。
“松岛”建造于1888年2月17日,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1年3月建成。
“严岛”于1888年1月7日开工,1889年7月11日下水,1891年8月建成。
在法国建造“松岛”、“严岛”的同时,1888年8月6日采用同设计的另外一艘军舰“桥立”在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完工。
“松岛” 舰船资料:“松岛”级三艘军舰是日本政府慑于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二舰威力,为应付二舰的铁甲巨炮而造,因为三艘军舰分别用日本的三个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被称为“三景舰”。
该级舰正常排水量4278吨,舰长89.9米,宽15.4米,吃水6.05米,正常载煤405吨,最大载煤量680吨,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
主机功率5400匹马力,航速16.5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轮机部外侧装甲厚125mm,炮塔装甲厚300mm,炮塔顶盖装甲厚100m m,装甲防御甲板厚50mm,编制360人,“松岛”舰识别线为黄色,“严岛”为黑色,“桥立”为红色。
主要武器:法国造320mm38倍口径加纳主炮1门(采用露炮台设计,用于对付“定远”、“镇远”厚达355.6mm的铁甲,其中“松岛”的主炮布置在军舰后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1门(“松岛”舰为12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松岛”舰5门),47mm轻型哈乞开斯速射炮12门(“松岛”10门),8 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松岛”级3舰是日本为了抗衡北洋水师的定镇铁甲舰而造,因为舰名采用的是日本三个著名景点的名字,又称三景舰。
3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原本为对付“定远”级军舰而设计的320mm口径巨炮故障频发,未发挥作用,而舰上装备的大量120m m速射炮却带给中国舰队巨大损伤。
此后,3舰还参加了日本海大海战。
“严岛”、“桥立”2舰分别于1922、1927年退役,“松岛”舰后改充练习舰,于1908年4月30日在台湾澎湖岛附近马公岛停泊时,火药库突然爆炸而沉没,至今该岛还留有“松岛”舰纪念碑。
舰长:“松岛”舰舰长尾本知道,海军大佐。
“严岛”舰舰长横尾道昱,海军大佐。
“桥立”舰舰长日高壮之丞,海军大佐。
吉野、高砂穹甲巡洋舰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Armstrong,Elswick)建造,
“吉野”于1892年1月3日开工,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
同级舰“高砂” 舰船资料:“吉野”舰正常排水量4216吨(“高砂”为4155吨),舰长109.7米,宽14.2米,吃水5.2米,装甲甲板厚115mm(倾斜部)、45mm(平坦部),炮盾厚115mm;正常载煤400吨,最大载煤1000吨,主机采用2座立式4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12座,功率15900匹马力(“高砂”为1575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23节(“高砂”为22.5节),续航力4000海里/10节,编制360人(“高砂”380人),首舰“吉野”建成时为当时世界第一快舰,舰体识别线黑色。
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高砂”为200mm45倍口径炮2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门(“高砂”10门),47mm重哈乞开斯速射炮22门(“高砂”为80mm40倍口径炮12门、47mm炮6门),360mm鱼雷发射管5具。
舰史:“吉野”舰由英国海军造船处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巡洋舰,使用新型的蒸汽机,航速高达23节,并装备了阿姆斯特朗兵工厂最新设计的速射炮。
建成当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中坚主力,甲午战争爆发后,“吉野”成为日本对付中国海军的急先锋,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此后“吉野”舰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中,1904年5月15日“吉野”舰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大雾被相邻的日本军舰“春日”撞沉。
舰长:“吉野”舰舰长河原要一,海军大佐。
1897年2月2日,在英照皇太后丧仪上鸣放哀炮的“浪速”舰。
右侧军舰为姊妹舰“高千穗”。
穹甲巡洋舰英国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 ard)于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
舰船资料:正常排水量31 50吨,舰长91.8米,宽13.1米,吃水5.3米,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4座,双轴推进,主机功率8400匹马力,航速19节,装甲甲板厚75mm,炮盾厚115mm,标准载煤500吨,最大载煤800吨,编制304人。
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6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8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秋津洲”舰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
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192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
1923年报废。
巡洋舰“葛城”、“大和”、“武藏” “西京丸” “高雄” “筑紫” “筑波” “天龙” “海门” “天城” “八重山” 葛城、大和、武藏无防护巡洋舰三舰同级,“葛城”、“武藏”由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葛城”舰1
882年12月开工,1885年3月31日下水,1887年10月建成;“武藏”于1884年10月开工,1886年3月3 0日下水,1888年2月9日建成。
“大和”舰由日本小野滨海军造船厂(Onohama Kobe Navy Yard)于1887年11月16日建成。
舰船资料:舰体为铁胁木壳,正常排水量1502吨,舰长61.4米,宽10.7米,吃水4.6米,标准载煤145吨,主机采用2座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功率160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3节,编制231人(“葛城”为230人),舰船识别线“葛城”为黄色,“大和”为黑色,“武藏”为红色。
主要武器:170mm克虏伯炮2门,120mm克虏伯炮5门(“大和”、“武藏”为2门),75mm克虏伯炮1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11mm3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
舰史:“葛城”,“葛城”级巡洋舰首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
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1913年4月11日除籍。
“武藏”,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
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1922年4月1日被列为测量船,主要从事日本近海的水文测量工作,舰名改为“武藏碓”。
1928年4月1日除籍,1935年解体。
“大和”,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
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1922年4月1日被列为测量船,主要从事日本近海的水文测量工作,舰名改为“大和碓”。
1935年成为杂役船,后改为系泊船。
1945年9月18日在日本神户海面遇台风沉没。
1950年被打捞起来,后拆毁。
1887年末,在横须贺拍摄到的“葛城”舰1897初,在神户拍摄到的“武藏”舰西京丸代用巡洋舰原为日本邮船公司商船,后因日本军令部长桦山资纪随联合舰队出海观战,为乘坐舒适计,将“西京丸”临时征用加装火炮作为座舰。
舰船资料:排水量2913吨,387匹马力,航速12节。
主要武器装备:120mm速射炮4门,47mm 机关炮2门,57mm机关炮1门。
黄海海战中“西京丸”被击中起火的狼狈之相高雄(二代)无防护巡洋舰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制造,1886年10月30日开工,1888年10月15日下
水,1889年11月16日完工。
舰船资料:钢胁铁壳,排水量1770吨,舰长70米,宽10.4米,吃水4米,载煤300吨,主机采用卧式2汽缸蒸汽机2座,燃煤锅炉5座,功率23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5节,航行以蒸汽动力为主,辅以风帆动力,全舰编制220人。
主要武器:150mm克虏伯炮4门,120mm克虏伯炮1门,75mm克虏伯炮1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6门,双联装机关炮2门,360mm水上鱼雷发射管2具。
舰史:“高雄”舰为日本第一艘采用钢骨铁皮结构的军舰,代表了日本当时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甲午战争时隶属于西海舰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担任津轻海峡的警备舰。
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7日解体拆毁。
筑紫撞击巡洋舰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Armstrong,Elswick)制造,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
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
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日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
舰船资料:舰体为木质外包钢板,排水量1350吨、舰长64米、宽9.8米、吃水4. 1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2887匹马力、航速16.4节,载煤300吨,编制177人。
主要武器:250mm阿姆斯特朗主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副炮4门,9磅炮2门,1磅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
舰史:“筑紫”舰原为智利海军订购,后来委托英国代为转售。
阿姆斯特朗公司曾准备向中国政府兜售,李鸿章在对“扬威”、“超勇”二舰进行考察后,认为这种军舰防护薄弱;首尾火炮过大,遇到大风浪便无法射击;军舰的航速也过于缓慢,无法与新式的穹甲巡洋舰相比,而予以回绝。
随后这艘军舰被日本买去,命名为“筑紫”。
“筑紫”在甲午战时隶属于常备舰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
1906年成为靶舰,1906年5月25日除籍成为废舰,1910年解体。
天龙无防护巡洋舰日本横须贺造船所(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78年2月9日开工,1883年8月18日下水,1885年3月5日建成。
舰船资料:舰身木质,正常排水量1358吨,满载排水量1547吨,舰长67.4米,宽9.8米,吃水5米,煤舱容量256吨,主机为水平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座,燃煤锅炉4座,功率1260匹马力,单轴推进,采用机帆混合动力,航速12节,编制214人。
主要武器:170mm克虏伯炮1门,150mm炮1门,120mm炮4门,75mm炮1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
舰史:“天龙”舰是“海门”舰的放大版,建成后因其重心过高,深海航行十分危险,所以又将水线以上加高。
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
战争时担任神户港的警备工作。
战后成为杂役船,后编入舞鹤镇守府成为练习舰。
1906年10月20日除籍,1912年退役。
海门无防护巡洋舰日本横须贺造船所制造,1877年8月开工,1882年9月下水,1884年3月3日建成。
舰船资料:舰体为铁骨木壳,排水量1381吨,舰长64.3米,宽9.8米,吃水5米,主机采用1座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功率1250匹马力,采用机帆混合动力,航速12节,编制230人。
主要武器:170mm克虏伯炮1门,120mm克虏伯炮6门,75mm克虏伯炮1门,47mm机关炮2门,其他机关炮5门。
舰史:“海门”舰为日本第一艘采用国产轮机的军舰,此次以后日本国内造舰开始使用本国轮机,该舰在黄海海战时担任朝鲜海域巡视任务,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担任旅顺口的封锁任务。
1904年7月5日在执行扫雷任务时在大连湾南三山岛水域触雷沉没。
1905年5月21日除籍天城巡洋舰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75年开工,1877年3月13日下水,1878年4月11日建成。
舰船资料:木质船身,排水量926吨,舰长62.5米,宽9.1米,吃水4米,载煤150吨,主机采用卧式3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座,燃煤锅炉2座,功率720匹马力,航速11.5节,编制160人。
主要武器:170mm炮1门,120mm炮4门,120mm 臼炮1门,12磅炮3门,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3门。
舰史:“天城”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 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
日俄战争时担任横滨港的警备舰。
1905年6月14日成为杂役船,1908年11月24日退役八重山无防护巡洋舰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87年6月开工建造,1889年3月下水,1890年3月15日建成。
舰船资料:排水量1584吨,舰长96.9米,宽10.5米,吃水4米,载煤350吨,轮机功率5630匹马力,航速20.7节。
装甲机舱上部甲板厚12mm,编制200人。
主要武器:120mm炮3门,47mm速射炮8门,450m m鱼雷发射管2具。
舰史:该舰是日本第一艘通报舰,由于马力大、航速高,兼作鱼雷艇母舰,舰上可装载5艘鱼雷艇的补给品。
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通报舰。
1902年在根室附近搁浅沉没,打捞修理后重新服役。
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作为无线电收发舰,收效甚微。
1911年4月1日除籍。
炮舰“赤城”、“爱宕”、“摩耶”、“鸟海” “磐城” “大岛” “凤翔摩耶、鸟海、爱宕、赤城炮舰四舰同级,“摩耶”、“赤城”由日本小野滨海军造船厂(Onohama,Kobe)建造,“摩耶”于1885年5月开工,1886年8月18日下水,1887年10月完工;“赤城”开工于1886年6月,1888年8月下水,189 0年7月完工;“鸟海”由石川岛造船所(Ishikawajima,Tokyo)建造,1885年12月开工,1887年9月20
日下水,1888年10月完工;“爱宕”由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承建,1886年7月开工,1887年6月下水,1889年5月完工。
舰船资料:舰长47米,宽8.2米,吃水2.95米,标准排水量612吨,载煤60吨,主机功率96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2节,编制104人。
主要武器:120mm旧式后膛炮4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重型4门,轻型2门)。
舰史:“摩耶”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
1904年参加了日俄战争。
1908年5月16日除籍,成为练习舰,后作为横须贺港的杂役船。
1911年12月11日被移交给内务省成为兵库县港务部的检疫船。
后被池田商事株式会社购入作为商船,舰名改为“摩耶丸”。
1913年解体。
“鸟海”舰甲午战争时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
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
日俄战争时编入第三舰队参战,担任日本沿海的防备任务。
1908年4月1
日除籍。
后作为杂役船。
1911年5月23日成为废船,1912年退役,1914年解体。
“爱宕”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该舰被派往中国,停泊于大沽。
日俄战争中于1904年11月6日在执行封锁旅顺的任务时在隍城岛附近海面触礁沉没。
1905年6月1 1日除籍。
“赤城”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30弹,死11人伤17人。
舰长坂元八郎太被击毙。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
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七战队,1904年5月18日在旅顺外海浓雾中与大岛舰相撞,大岛舰被撞沉。
1905年1月12日被编入第三舰队。
1911年4月1日除籍。
1 911年12月21日退役。
1912年3月22日成为川崎汽船公司的商船,改名为“赤城丸”。
1921年被尼崎汽船公司购入,航行于濑户内海。
1945年9月17日在佐柳岛遇台风沉没。
1946年初被打捞起来,1月又在濑户内海触雷沉没,于1951年再次打捞起来。
该舰最后于1953年在大阪解体。
炮舰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77年2月开工,1878年7月下水,1880年7月5日建成。
舰船资料:舰身木质,排水量656吨,舰长46.9米,宽7.88米,吃水3.9米,载煤107吨,轮机功率59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0.5节,编制112人。
主要武器:150mm克虏伯炮1门,120mm克虏伯炮1门,80mm克虏伯炮2门,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3门。
舰史:该舰为日本第一艘自行设计的军舰,初为测量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
日俄战争后重新作为测量船。
1907年7月12日除籍。
1913年退役。
大岛炮舰日本小野滨造船厂(Onohama,Kobe)建造,1889年8月开工建造,1891年9月下水,1892年3月31日建成。
舰船资料:舰身钢质,排水量630吨,舰长53.5米,宽8米,吃水2.75米,载煤140吨,轮机功率1200匹马力,航速16节,编制130人。
主要武器:120mm速射炮4
门,47mm速射炮5门。
舰史:该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
日俄战争中于1904年5月18日在攻打旅顺的战斗中与本国军舰“赤城”相撞沉没。
1905年6月15日除籍。
吉野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还有一艘同型舰为“高砂”。
据说吉野舰原为中国订购,但由于经费不足而被日本购去。
1892年2月开工建造,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
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人伤11人。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巡弋渤海。
1904年被编入第一舰队参加了日俄战争中攻打旅顺的战斗。
1904年5月15日在浓雾中与装甲舰春日号相撞沉没。
1905年5月21日除籍。
高千穗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是浪速号的同级舰。
1884年4月10日开工建造,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
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5弹,死1人伤2人。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
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编入第二舰队参战。
1914
年10月17日在攻打我国青岛时被德国S90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264人战死。
1914年10月29日除籍。
秋津洲号,日本在横须贺船厂建造的巡洋舰原来作为“松岛”级的4号舰建造,后改为单独设计建造一型巡洋舰。
该舰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是日本建造的第一艘钢制巡洋舰。
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4弹,死5人伤10人。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
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六战队担任日本沿海的警戒舰。
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
192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
1927年1月10日除籍,7月29日在横须贺解体。
浪速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
1884年3月27日开工建造,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
该级舰据说原来也是中国订购,同样由于经费不足而由日本购去。
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9弹,伤2人。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
日俄战争中配属第2舰队第4战队。
对马海战中受伤,后退出第一线。
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得抚岛海面因事故沉没。
1912年8月5日除籍。
松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原计划建造4艘,后改为3艘。
该舰1888年2月1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
甲午战争时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3弹,死35人伤78人。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5年参加了对马海战。
战后“三景舰”被编为练习舰队运送海军学员进行远航训练。
1908年4月30日在运送海军候补生远航归途中在澎湖列岛的马公岛停泊时弹药库突然爆炸沉没。
1908年7月31日除籍。
千代田号,由于日本向法国Forges公司订购的畝傍号(Unebi)巡洋舰1886年10月19日竣工驶往日本途中于12月3日突然失踪,日本海军获赔124万5千3百円。
日本用这笔资金向英国Brown公司订造千代田号巡洋舰。
1888年11月开工建造,1890年6月3日下水,1891年1月1日建成。
该舰是除扶桑、比睿两艘老舰外唯一在中央设置防御装甲带的军舰。
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3弹。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巡洋舰。
日俄战争中配属第三舰队第六战队,在朝鲜海峡护送运输船队。
1904年7月26日在炮击旅顺时触雷后赴横须贺修理,而后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