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幸福观及其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幸福观及其教育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文化素质普遍提升,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层次也随之提高。但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给我国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幸福观在我国国人心中潜滋暗长。对物质财富的不断占有、对个人成名的不断追逐、对自然资源的不断索取成为很多人心中默认的生活理念。这种空缺了人的精神追求的幸福观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而且也使人不断承受生命意义的缺失和人性异化的痛苦。基于此,一种既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符合人性要求的绿色幸福观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应运而生。绿色幸福观是伴随人类实践能力提升基础上出现的生态需要而产生的,具有社会

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显然,绿色幸福观教育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幸福观生态环境绿色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

一、绿色幸福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随着我党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新的理念,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报告,这是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而

且是生态文明时代。她不仅要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现实与危机,而且面临着人类发展方式、生存方式、幸福方式的重大抉择。如果说生态文化是21世纪人类的新文化,那么人类的绿色发展、绿色生存和绿色幸福则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应然选择。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毫无疑问,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一般而言"幸福观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价值取向,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方向、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因此,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研究和培育人们的绿色幸福观。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传统工业文明幸福观含义及其片面性

所谓幸福观,是指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理念系统,是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进步,追求幸福的历史。纵观西方伦理思想史,有关幸福观的理论形态大致可以概括为6种。即理念幸福观、享乐幸福观、自然主义幸福观、宗教幸福观、劳动致福观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这些幸福观理论,反映了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幸福观进行的研究与探索。既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又有学者个人的愿

景和追求。人类幸福观的形成与嬗变受着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原始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往往混为一体,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不得不敬畏自然,融化于自然界,这就使得原始人的幸福观呈现显出原始自然性和简单朦胧性的特征。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有所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伦理知识有所进展,宗教理念开始渗入人类的精神世界。农业文明时代的幸福观表现出阶级性、宗教性、物质性和德、善、福的一致性。工业革命后的几百年,人类进入到了运用科技“改造”“控制”自然界的时代,在“人类中心主义“旗帜指引下,人类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物质财富,并以同样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工业文明时代的

幸福观呈现的特征为黑色性(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浪费性(破坏生态、资源浪费)和多元性。人类要摆脱困境,走向和谐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就必须与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发展模式、生活方式以及黑色性、浪费性幸福观分手决裂。生态文明时代决定21世纪人类的幸福观是绿色幸福观。

2、绿色幸福观含义内涵

所谓绿色幸福观,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在坚持科学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绿色幸福目标、绿色幸福动机、绿色幸福手段、绿色幸福标准和绿色幸福效果等理念系统的总称。[1]

概念的科学界定和明确的适用范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要系统深入地研究绿色幸福观教育,首先必须对绿色幸福观进行准确的把握。在此,要对生态、环境及自然的概念有个清晰地区分,进而对绿色幸福观、绿色幸福观教育要给予明确的界定。

(1)、生态、自然、环境

生态、自然、环境三者意思相近,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大差距。科学地分析三者之间的差别,可可以明晰我们用生态幸福观而不用自然幸福观,亦或者是环境幸福观的原因。我们首先来分析不选择环境、自然这两个概念的原因。环境是与人紧密相联系的概念。环境学是研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要素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如何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环境,乃是环人之境。人们通常所称的环境是人类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周围世界的环境。与生态概念相近的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即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平衡。而往往人们在理解自然环境的时候将其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对之以物的解释。因此,作为客体的环境相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静态,而不能表现出人的实践的过程。所以,若用它作为幸福观的界定则不能凸显人的主体实践性。

基于以上对于绿色幸福观的分析,本文中将绿色的幸福界定为:人们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在获得自然科学认知、生态情感体验、道德意志品性、生态审美境界和健康生活理念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幸福。这种幸福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好奇必和求知欲的满足,在亲近自然生态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在维护自然生态中获得德性品质的提升,在改造自然生态中提升生态审美的境界,在保护自然生态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绿色幸福观是人们对生态的幸福所持有的价值观点和总的看法。

(2)绿色幸福观特征

时代性。人类文明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迎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公众的生态环保素质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公众的绿色幸福观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应然选择。

人文性。绿色幸福观的人文价值取向在于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对社会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对子孙万代负责,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指引方向,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之路。

伦理性。一般而言,公众的行为是受其伦理价值观所支配的,人类对幸福的认识和追求具有明显的时代伦理特征。从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从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的《21世纪议程》,国际社会、各国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