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网院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论文提纲(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
(1)、内容摘要(含关键词)
(2)、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3)、正文
一、躬耕自食
二、行孝守义
三、虚伪冷酷
(4)、注释
(5)、参考文献目录
4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环节
时间
申请论文
2012-11-9 0:00:00
至
2012-11-26 23:59:59
下达任务书
开题报告:
浅析《白鹿原》中白嘉轩的理学人格特征
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白鹿原》描写了中国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白、鹿两家三代人的人生历程,既体现了原上人们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又向人们暗示了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关注再现了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民族心路历程,以及发生在白鹿原上的事情对民族生存走向的影响,所以此时的白鹿原也就成为了中国二十世纪民族命运的缩影。陈忠实创作《白鹿原》是着眼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当代文化重建的。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对儒家文化的仁义、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等积极的一面进行了充分肯定;对儒家文化冷酷、虚伪、守旧和束缚人性等消极的一面进行了否定与批判;同时,对当下中国儒家文化的命运表示了忧虑,对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道德人格的建构进行了思考,对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价值进行了叩问。
[2]郑万鹏.《白鹿原》家族文化[J].东疆学刊,1997,(1).
[3]张王梅.“仁义”白嘉轩——矛盾的儒者形象[J].华章,2008,(10).
[4]许瑞蓉.漫谈《白鹿原》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张力结构[J].作家,2009,(18).
[5]金观涛.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10]张明武.儒家文化的反思读——《白鹿原》[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1]朱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道德人格的形成[J].广州师院学报,2000,(4).。
终稿提交
2013-3-21 0:00:00
至
2013-4-8 23:59:59
答辩申请
2013-4-9 0:00:00
至
2013-4-16 23:59:59
终稿评阅
至
2013-4-19 23:59:59
5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林.《白鹿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观——论《白鹿原》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3).
Leabharlann Baidu2研究方法
《白鹿原》描写了渭河平原50余年的社会历史变迁,揭示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心灵的影响。在《白鹿原》中,白嘉轩既有仁义的一面,也有与社会道德相悖离的一面,他人格的双面性,反映了他神圣和庸俗的双重性,也反映了历史在一定时期农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形态。白嘉轩是封建传统道德的执行者,作为白鹿村的一族之长,他有着“神像”般的气质和君子的刚强。然而在现实境遇中,他的这种人格却遭受了严重的冲突,无法满足他那种权势的完全实现,于是在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与现实境遇的相互抗衡下,造就了他人格的双面性。
2012-12-5 0:00:00
至
2012-12-19 23:59:59
开题报告
2012-12-20 0:00:00
至
2013-1-4 23:59:59
初稿提交
2013-1-5 0:00:00
至
2013-3-5 23:59:59
定稿提交
2013-3-6 0:00:00
至
2013-3-20 23:59:59
[6]金观涛.开放中的变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7]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J].文学评论,1993,(6).
[8]孙艳平.从笔下流出的泪——通过《白鹿原》中的女性看封建宗法制度[J].太原教育学报,2001,(3).
[9]梁美英.《白鹿原》作品中白嘉轩悲剧形象分析[J].作家,2008,(22).
(1)、内容摘要(含关键词)
(2)、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3)、正文
一、躬耕自食
二、行孝守义
三、虚伪冷酷
(4)、注释
(5)、参考文献目录
4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环节
时间
申请论文
2012-11-9 0:00:00
至
2012-11-26 23:59:59
下达任务书
开题报告:
浅析《白鹿原》中白嘉轩的理学人格特征
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白鹿原》描写了中国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白、鹿两家三代人的人生历程,既体现了原上人们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又向人们暗示了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关注再现了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民族心路历程,以及发生在白鹿原上的事情对民族生存走向的影响,所以此时的白鹿原也就成为了中国二十世纪民族命运的缩影。陈忠实创作《白鹿原》是着眼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当代文化重建的。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对儒家文化的仁义、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等积极的一面进行了充分肯定;对儒家文化冷酷、虚伪、守旧和束缚人性等消极的一面进行了否定与批判;同时,对当下中国儒家文化的命运表示了忧虑,对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道德人格的建构进行了思考,对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价值进行了叩问。
[2]郑万鹏.《白鹿原》家族文化[J].东疆学刊,1997,(1).
[3]张王梅.“仁义”白嘉轩——矛盾的儒者形象[J].华章,2008,(10).
[4]许瑞蓉.漫谈《白鹿原》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张力结构[J].作家,2009,(18).
[5]金观涛.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10]张明武.儒家文化的反思读——《白鹿原》[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1]朱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道德人格的形成[J].广州师院学报,2000,(4).。
终稿提交
2013-3-21 0:00:00
至
2013-4-8 23:59:59
答辩申请
2013-4-9 0:00:00
至
2013-4-16 23:59:59
终稿评阅
至
2013-4-19 23:59:59
5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林.《白鹿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观——论《白鹿原》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3).
Leabharlann Baidu2研究方法
《白鹿原》描写了渭河平原50余年的社会历史变迁,揭示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心灵的影响。在《白鹿原》中,白嘉轩既有仁义的一面,也有与社会道德相悖离的一面,他人格的双面性,反映了他神圣和庸俗的双重性,也反映了历史在一定时期农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形态。白嘉轩是封建传统道德的执行者,作为白鹿村的一族之长,他有着“神像”般的气质和君子的刚强。然而在现实境遇中,他的这种人格却遭受了严重的冲突,无法满足他那种权势的完全实现,于是在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与现实境遇的相互抗衡下,造就了他人格的双面性。
2012-12-5 0:00:00
至
2012-12-19 23:59:59
开题报告
2012-12-20 0:00:00
至
2013-1-4 23:59:59
初稿提交
2013-1-5 0:00:00
至
2013-3-5 23:59:59
定稿提交
2013-3-6 0:00:00
至
2013-3-20 23:59:59
[6]金观涛.开放中的变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7]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J].文学评论,1993,(6).
[8]孙艳平.从笔下流出的泪——通过《白鹿原》中的女性看封建宗法制度[J].太原教育学报,2001,(3).
[9]梁美英.《白鹿原》作品中白嘉轩悲剧形象分析[J].作家,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