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土地分类,更是为了更清晰、准确地了解和管理我国的土地资源。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土地分类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
它将我国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进行划分,从而为土地的规划、利用、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耕地。
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
水田通常是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水浇地则是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旱地就相对简单,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接着是园地。
园地包括果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等。
果园就是种植果树的土地,茶园自然是专门用于种植茶树的,橡胶园是种植橡胶树的,而其他园地则涵盖了种植桑树、可可树等各类经济作物的土地。
林地在土地分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它分为乔木林地、竹林地、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木林地、灌丛沼泽、其他林地。
乔木林地主要是由乔木树种组成的成片林地,竹林地是生长竹子为主的林地。
红树林地则是生长红树植物的林地。
森林沼泽是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灌木林地是以灌木为主体的林地。
灌丛沼泽是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等。
草地的分类也有多种。
天然牧草地是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人工牧草地是通过人工种植牧草形成的草地。
其他草地则包括草丛、草甸等。
商服用地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中不可或缺。
包括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等。
批发零售用地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场所用地。
住宿餐饮用地是旅馆、饭店、酒吧等用地。
商务金融用地用于商务办公、金融保险等活动的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对于工业生产至关重要。
工业用地是用于工业生产、产品加工制造的场所用地。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这是个啥玩意儿?咱们老百姓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过没关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这事儿。
咱们得了解土地是什么。
土地是地球上的一片片区域,这些区域有的是肥沃的耕地,有的是不毛之地,还有的是水域。
咱们国家的土地可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咱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
所以,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那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是干啥用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对咱们国家的土地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分类。
这个分类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咱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
咱们来看看土地分类的第一个部分:农业用地。
这个部分主要是指咱们用来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土地。
这些土地可是咱们国家粮食产量的基础,所以对它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咱们看看土地分类的第二个部分:建设用地。
这个部分主要是指咱们用来建设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土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要,所以对这些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
再来说说土地分类的第三个部分:生态保护用地。
这个部分主要是指咱们用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土地。
咱们国家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国家,所以对这些土地进行保护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咱们来看看土地分类的第四个部分:其他用地。
这个部分主要包括咱们用来存放矿产、垃圾等特殊用途的土地。
这些土地虽然不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城市建设,但是对整个国家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啦,关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小编就给大家讲这么多啦。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以后要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问小编哦!。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和编码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和编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和编码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分类和编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编码,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特性和利用情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政策。
针对这一主题,我将从简单介绍土地调查的背景和意义开始,然后逐步深入探讨土地分类和编码的方法和意义,并最终总结回顾,分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1. 背景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这一调查工作的开展,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情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和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土地的调查和监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土地分类和编码的意义土地的分类和编码是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土地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的肥力情况、土地的地形地貌等特征进行科学划分,使得不同类型的土地可以得到不同的管理和利用方式。
对土地进行编码也有助于信息的整合和管理,方便政府、企业和个人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利用。
3. 土地分类的方法土地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按土地的利用方式分类、按土地的肥力情况分类、按土地的地形地貌分类等。
其中,按土地的利用方式分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这有利于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和规划。
4. 土地编码的意义土地编码是对土地进行编码分类,使得每一块土地都有唯一的标识符号。
这有助于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可以使得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某一块具体的土地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利用。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土地分类和编码是土地调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的特性和利用情况,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政策。
通过科学合理地对土地进行分类和编码,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土地资源,促进城乡发展和经济繁荣。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与二调的区别及建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与二调的区别及建议近年来,土地问题被越来越多地关注,而土地调查则更加引人关注。
2019年11月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正式发布。
与此前的土地调查相比,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改进。
一、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与二调的区别1. 时空覆盖范围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调查时间跨度长达10年,覆盖了2009年至2018年期间全国所有行政区及相关地区。
此外,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延伸了调查内容,包括高标准、高质量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数据,其中包含原始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三类数据。
2. 调查对象范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样本调查范围覆盖了城乡、林区、草原、沙漠和湖泊等各类不同地形地貌单元。
与此同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把眼光投向了土地的“微观”,对城市绿地、森林和水利设施等小尺度的土地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3. 数据处理方式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整合了GIS、RS和IoT等信息技术,并以深度学习为基础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迭代速度,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二调存在的问题尽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在过去的2010年至2013年间,由于当时土地资源的优势分配方案不够清晰,土地调查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调查结果数据不清晰2010年后,由于一些土地资源优势分配方案不够清晰,导致很多地方通过“审批后调查”方式,即在公示前或后便将土地调查结果上传,令调查结果数据不清晰。
2. 整合与调查协调不足由于各地区之间的调查标准和数据类型不同,导致数据整合问题和调查标准不一致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3. 权威性不足由于数据不清晰和不一致,以及调查范围不同,土地调查的权威性也受到影响。
调查结果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这极大地影响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维护国家土地资源安全的工作。
三、建议结合前两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经验教训,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应该进一步推进,采用无人机摄像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其效率和精度,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因素。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规定,为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情况,制定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调查目标和范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保护情况,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土地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调查范围涵盖我国所有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涉及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各类土地类型。
二、调查方法和技术在实施土地调查时,将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现场调查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精准地勘察和调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调查内容和重点本次土地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情况、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关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生态保护地的保护状况等重要问题。
四、调查实施机构和保障措施土地调查实施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各地级以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以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调查成果的应用和宣传调查完成后,将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并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土地保护等相关领域,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视程度。
结语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实施,将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同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还将为国家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规划等提供重要支持和指导。
通过深入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状况,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城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调查成果的应用也将有助于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转,增强农民土地产权保障,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流程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流程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背景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中国政府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全面了解国土资源状况,为国家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基础性调查,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目的•领会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评估土地资源状况和利用效率,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寻找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统计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
调查流程1.确定调查范围和时限: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调查的范围和时限。
分阶段进行调查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组织人力资源: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组成调查团队,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制定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标和要求,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方法、细则和流程等。
4.采集实地数据:调查团队按照方案要求,分批次进入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采集土地资源、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
5.数据加工和分析: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生成调查报告和统计分析报告。
6.报告编写和归档:根据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并进行归档保存。
7.宣传和应用:根据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调查结果,促进社会各界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重视,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调查结果与应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结果将为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调查结果可用于城乡规划、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决策和政策制定。
•结果还可用于土地流转、土地征收、土地承包等土地管理实践,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结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调查工作,将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科学、准确的调查数据,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状况、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土地利用态势普查的第三次全面调查,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全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现状、土地利用格局等情况,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具体包括土地分类方式和土地类型划分、土地利用现状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土地利用发展的方向与策略。
一、引言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而土地利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土地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适宜用途,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分类方式和土地类型划分土地分类是指根据土地的性质、用途和功能等特征,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类别。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我国采用了“18个类、50个类型”的分类方式。
其中,土地的18个类包括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农村居民点及农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湿地、防护林地、旱地、园地、牧地、草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设施农业、自然保护区、石漠化区。
通过对这些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全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状况。
三、土地利用现状的优势与不足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优质农田面积增加:经过多年的整治,我国优质农田面积逐渐增加,农田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 城市用地持续扩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不断扩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3.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了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土地类型的保护。
虽然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工矿仓储用地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湿地的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 农村居民点及农用地规模缩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点和农用地的规模逐渐缩小,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土地,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其中,土地分类是一项关键工作,它对于准确掌握土地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土地分类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类别。
这就好比我们整理衣柜,要把不同的衣物按照季节、款式、用途等进行分类,以便于查找和使用。
土地分类也是如此,通过对土地的分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地的性质、用途和特点,为土地的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这次土地调查的分类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一级类、二级类和三级类。
一级类是对土地的最基本分类,比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二级类则是在一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比如耕地下面又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等;林地下面分为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等。
三级类则是对二级类的更详细划分,让土地分类更加精确和具体。
以耕地为例,水田是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通常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灌溉条件。
水浇地则是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旱地是指没有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通过这样细致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同类型耕地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再比如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等。
交通运输用地则包括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等。
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建设,以及保障工矿企业的用地需求。
在土地分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分类要基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利用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等,能够真实反映土地的本质特征。
其次是实用性原则,分类要便于土地管理和利用,能够满足土地规划、土地征收、土地整治等实际工作的需要。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为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情况等相关信息,全国土地调查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一次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顺利完成,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需要定期开展土地调查以获取最新数据,因此,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被制定出来。
二、调查目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目标是:1.获取我国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土地质量等基本信息;2.掌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深入了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情况;3.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4.为农地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调查内容1. 土地基础信息调查此项调查主要包括土地基本情况、土地类别、土地权利状况等内容,调查的方法包括现场测量和实地勘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调查过程中要准确记录土地的面积、地理位置以及土地利用情况。
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此项调查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质量评价等内容。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数据统计等。
3.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调查此项调查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规划等内容。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等。
4.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历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可能发展方向。
四、调查方法1.实地勘察:组织专业团队对不同区域进行实地勘察,并编制详细记录,获取准确的土地信息。
2.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对土地利用进行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类型。
3.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土地利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五、调查流程1.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明确调查区域、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
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时间

“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时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一调时间于1984年5月开始,于1997年年底结束。
第一次调查的通知是,《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70号。
通知指出,准确的人口和土地数据资料,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订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人口已经查清,而土地的家底还不完全清楚。
为此,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
目标: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意义: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意义在于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一直持续了13年,比预期计划推迟了7年,可见这项工作的复杂与艰巨。
这是我国当代进行的最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之一,就其调查的内容和精度讲,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二调时间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于2009年完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 [2004] 28号)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 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目标: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意义: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中国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两项重要的国土资源调查工程。
这两次调查为中国的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国土资源、推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对这两次调查进行浅谈。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于2008年启动,历时7年,于2015年完成。
这次调查主要对国土用途、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地所有权等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调查,是中国2009年--2010年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扩展,以及2001年北京会议的研究成果的继续深化和完善。
这次调查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科学规划国土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1996年启动,历时3年,于1999年完成。
这次调查主要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条件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
这两次调查的开展,对于我国全面掌握国土资源的基本情况,推动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内容及成果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用途变化情况、土地质量状况、土地承载力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等。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我国土地利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农业用地比重在不断减少,城镇用地比重在不断增加。
土地质量普遍较好,但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差异较大。
土地承载力普遍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这些成果为我国科学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促进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调查成果的应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土地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这些成果为我国科学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这些成果为我国加强土地承载力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这是个啥玩意儿?咱们老百姓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过别担心,我这就给你们说说。
咱们得明白,土地调查是个啥。
简单来说,就是对国家的土地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调查,了解咱们国家的地盘有多大、有多少土地资源、这些资源都分布在哪儿等等。
这可是个大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协作,可不是一件小事。
那么,这次调查为啥要对土地进行分类呢?原因很简单,咱们国家的地盘太大了,各种各样的土地都有,有的适合种庄稼,有的适合盖房子,还有的甚至都不能动。
如果不对土地进行分类,那咱们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就会乱了手脚,浪费资源不说,还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所以,对土地进行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这次调查到底有哪些分类呢?咱们一一来说说。
咱们得说说什么叫耕地。
耕地就是咱们老百姓吃饭的那块地,是用来种庄稼的。
这次调查会对全国的耕地进行详细的测绘,看看咱们国家的耕地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亩。
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可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咱们说说林地。
林地就是那些长满了树的土地。
这些土地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
这次调查会对全国的林地进行详细的测绘,看看咱们国家的林地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亩。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可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说说草地。
草地就是那些长满了草的土地。
这些土地虽然不能种庄稼,也不能盖房子,但是可以供人们放牧、休闲娱乐等。
这次调查会对全国的草地进行详细的测绘,看看咱们国家的草地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亩。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可是非常重要的。
咱们说说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就是那些用来建设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土地。
这次调查会对全国的建设用地进行详细的测绘,看看咱们国家的建设用地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亩。
这对于指导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可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希望咱们老百姓能够支持这项工作,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2)1.2 调查范围与内容 (3)1.3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二、主要数据概述 (6)2.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 (7)2.2 土地利用面积与分布数据 (8)2.3 土地质量等级数据 (9)2.4 土地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数据 (10)2.5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11)三、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12)3.1 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及比例变化 (13)3.2 城镇村用地变化情况 (16)3.3 交通运输用地变化情况 (17)3.4 水利设施用地变化情况 (18)3.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9)四、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20)4.1 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1)4.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3)4.3 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24)4.4 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发展 (25)五、结论与建议 (26)5.1 结论总结 (27)5.2 建议与措施 (28)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9)一、前言本次“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旨在全面总结和评价我国国土调查的最新成果,展示国土调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宏观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报告基于广泛的调查数据收集、深入的数据分析以及全面的综合评价,全面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的现状、变化和潜力,以期为国家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土调查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本次调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本次报告从内容构成上分为多个部分,依次展示调查的主要发现、问题挑战、应对策略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期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支持。
1.1 调查背景与目的我国于2018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全面细化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采集,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浅谈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及外业调查举证

浅谈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及外业调查举证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的一项重大的土地调查工作,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外业调查是土地调查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实地勘测、测量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本文将就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及外业调查举证进行一定的探讨与分析。
一、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我国自1956年以来,时隔32年进行的一次全国性土地资源普查。
该项调查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变化情况,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工作主要分为前期准备、内业处理和外业调查三个阶段。
1. 前期准备前期准备是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组织机构建设、技术装备准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在这一阶段,要进行人员招聘、技术培训、设备采购、工作方案制定等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2. 内业处理内业处理是指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属性进行提取和处理,主要包括图件编绘、数据库建设、数据整理和分析等工作。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强度的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等工作,为下一步的外业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3. 外业调查外业调查是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是对土地资源的实地调查和监测。
这个阶段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勘测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调查土地质量和保护状况,记录土地资源的详细情况,并及时上报数据。
二、外业调查举证的意义和方法外业调查举证对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质量和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外业调查,可以实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发现问题和矛盾,为后续政策制定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外业调查举证也可以作为土地资源执法和管理的依据,对于解决土地资源纠纷和维护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一)调查目标
1.摸清我国土地资源家底,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明确土地权属关系,保障土地权益。
3.评估土地资源生态状况,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4.为国家土地政策制定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原则
1.科学性: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2.实用性:注重调查成果的实际应用,满足国家和地方管理需求。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第1篇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简称“土地调查”)。
3.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趋势等进行深入挖掘。
四、组织管理与分工
本次土地调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各级政府分级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
负责全国土地调查的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决策和成果审核。
(二)地方各级政府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成果验收。
1.汇总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编制调查报告。
2.推广调查成果应用,服务于国家土地管理和决策。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保障调查经费,满足工作需求。
(三)严格质量控制,确保调查成果真实可靠。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五)深化成果应用,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可适时调整。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切实履行职责,确保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地的利用状况,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其中,土地分类是这项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城乡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土地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进行划分。
总体来说,土地被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耕地是农用地中的重中之重,它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紧张,保护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优质的耕地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
而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质量稍差的耕地,比如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或者土壤肥力不足的,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良和保护。
园地主要用于种植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
比如我们常见的果园、茶园等都属于园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水果、茶叶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园地的合理规划和发展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林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提供木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覆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林地中,既有天然林,也有人工林。
天然林往往具有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更复杂的生态系统;人工林则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经济需求而种植的,比如速生丰产林。
草地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有着广袤的草原,不仅为牛羊等家畜提供了天然的饲料来源,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在一些地区,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地出现了退化的现象,因此加强草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当务之急。
农田水利用地则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设施用地,比如灌溉渠道、水库等。
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能够保障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养殖水面主要用于水产养殖,包括鱼塘、虾塘等。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都是我国在不同时间实施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土资源调查行动。
本文将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等多个方面浅谈这两次国土资源调查。
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于2007年启动,采用数字化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调查了我国的土地、水、森林、草原、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资源信息,提供了国土资源的全面、准确、科学的基础数据,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1.调查目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旨在全面清查我国国土资源现状、质量、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需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查内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调查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和“十二个单元”:五大部分即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和自然灾害和环境风险;十二个单元分别是基础地理环境、耕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海域、水土流失、水资源、林业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
3.调查时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于2007年启动,历时6年,2013年完成了工作。
4.调查方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采用数字化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加强了现场调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整合数据资源,综合使用遥感、物探、测绘、统计等技术手段,利用GIS和RS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初步建成了国土资源数字化数据库,为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1996年启动,全面调查了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对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等进行了研究,是我国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为制定国土资源规划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调查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及其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变化和影响因素等。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其中,土地分类是这项调查中的关键环节。
土地分类,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将土地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这就好比我们把一堆水果按照种类进行区分,苹果归苹果,香蕉归香蕉。
土地分类也是如此,通过明确的标准和方法,把各种各样的土地划分清楚,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
在这次调查中,土地被分为了三大类,分别是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先来说说农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这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
耕地,是农用地中的重中之重。
它是专门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比如我们常见的稻田、麦田、菜地等。
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园地,主要是种植果树、茶树、橡胶树等经济作物的土地。
林地,顾名思义,是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林木的土地。
草地,则是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养殖水面,像鱼塘、虾塘之类的,专门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
接下来是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涵盖了城市和乡村的居民住宅用地,以及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所占用的土地。
工矿用地,是工业生产和采矿活动所使用的土地。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库、渠道等土地。
旅游用地,比如风景名胜区、度假村等用于旅游活动的土地。
军事设施用地,自然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土地。
最后是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
这些未利用地虽然目前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但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可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转化为农用地或者建设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土地分类,相比以往更加精细和准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土地分类的艺术——从田野到桌面的探索正文: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那个老生常谈却又新鲜的问题——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这个任务可不简单,它就像是给大地做个大体检,把每一块地都分个类,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首先得说说什么是土地分类。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地球上的土地分成不同的类型。
这些类型呢,就像我们认识朋友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属性。
比如,有的像山岳一样高大,有的像森林一样茂密,还有的像草原一样一望无际。
那么,为啥要进行土地分类呢?其实啊,这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城市规划就得靠它来帮忙。
知道哪些地方是工业区,哪些地方适合居住,哪些地方可以种庄稼,这样城市才能建得更合理。
再说了,农业也得用上它,知道土地适合种啥作物,农民就能种出好收成,国家粮食安全也能有保障。
说到土地分类,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的是地图上的那几大块区域,比如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但别忘了,土地还有更细致的分类哦。
比如说,耕地可以分为水田和旱田;林地又可以细分为乔木林、灌木林和草本植物林;而水域就更丰富了,有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分类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得靠那些经验丰富的“土地医生”们,他们拿着尺子、相机、GPS等工具,一步步走遍每一个角落,认真观察、记录、分析。
有时候,他们还得下到田间地头,用手摸摸土,用鼻子闻闻气味,甚至尝一尝土壤的味道,来判断土地的质地和肥力。
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一张张清晰的土地分类图时,那些“土地医生”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因为这不仅让他们对土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我想说,土地分类就像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只有当我们真正掌握了这项技能,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让这片土地更加美丽、富饶、和谐。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的利用状况,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其中,土地分类是这项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土地分类,是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和标准,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类别。
这就好比我们整理书架,要把不同类型的书籍分别放在不同的区域,方便查找和管理。
土地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土地的性质、用途和分布情况,为土地的规划、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土地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类。
首先是耕地,这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比如我们常见的稻田、麦田、菜地等。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园地,主要用于种植果树、茶树、橡胶树等经济作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园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林地则是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树木的土地。
森林不仅能够提供木材等资源,还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显得尤为关键。
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以及其他草地。
草地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是商服用地,比如商场、超市、酒店等商业经营场所占用的土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服用地的规划和布局对于促进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矿仓储用地则是用于工业生产、采矿、仓储等活动的土地。
这类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保障物资存储和流通具有重要作用。
住宅用地,顾名思义,是用于居住的土地,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和农村宅基地。
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之一。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涵盖了政府机关、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机构所占用的土地。
这些土地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
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
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
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镇、工矿、农村及开发区等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状况,是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精准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开展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放活流量”建设用地管控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
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土地和矿产是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重要财产权益。
国土资源领域重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整治、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工作,均与人民群众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
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查清土地权属状况,巩固并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成果,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五)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前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协同整体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已全面铺开。
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措施。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具体任务如下:(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耕地细化调查。
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
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四)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 建立四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
国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
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省、地级组织建设省、地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 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
基于四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五)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
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
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
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国家、省、地、县各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三、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一)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及调查成果,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准确查清全国城乡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情况,采用“互联网+”技术核实调查数据真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
经县、地、省、国家四级逐级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统一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各类专项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标准时点统一变更以及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评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