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论雅俗共赏资料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5课件 1.1 论雅俗共赏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5课件 1.1 论雅俗共赏

还出现了一种宋朝叫做“笔记”的东西。这种作品记述有趣 味的杂事,范围很宽,一方面发表作者自己的意见,所谓议 论,也就是批评,这些批评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写这种书, 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一本正经,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 接近说话。这也是给大家看的,看了可以当做“谈助”,增加 趣味。宋朝的笔记最发达,当时盛行,流传下来的也很多, 目录家将这种笔记归在“小说”项下,近代书店汇印这些笔 记,更自题为“笔记小说”;中国古代所谓“小说”,原是指 记述杂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 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 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 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 也在此。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 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 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 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 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层解: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雅俗共赏”这一成语 形成的历史时期作一推断。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 岭 。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地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
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 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 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逐渐多 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 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
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 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 赏”的路。但是加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 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 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 是条大路。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5课件 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5课件 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且结晶处是白色的晶体。

凝结:由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


凝固: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引申为固定不
变;使固定。
No Image
连山以及附近区域的民间_流__传_,数百年前清朝 填 平西王吴三桂在遭遇清兵围剿时曾到金鸡山躲避; 一 部队溃败后,军饷金银等来不及全部转移,为避免 填 金银落入敌手,吴三桂授命士兵沿途掩埋,而士兵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Im mN a ao g ge e
No IIm m N aao g ge 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考点对接
如何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No Image
Image
No Image
把冰箱冷藏室调至10摄氏度,将油放进去10 填 分钟左右,纯正花生油一半已开始凝___固_,掺有大 一 量大豆油的“花生油”只有底部微微一点_凝__固_, 填 掺入棕榈油的“花生油”大部分或全部_凝__结_,而

“雅俗共赏”教语文

“雅俗共赏”教语文

“雅俗共赏”教语文作者:王凌华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12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能看出这样的现象,编选者对雅文学文本情有独钟,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围绕典雅、正统的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虽然学生通过阅读能从雅文学中获得浓厚文学气息的熏陶,但是由于过分偏重对雅文学的鉴赏,造成学生文学品味的失衡,进而导致学生文学视野狭小。

这不利于学生以全面的眼光鉴赏文学,也不利于学生文学观的生成。

因此,在进行雅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教学文本兼顾俗文学的涉及,利用俗文学的通俗性、传奇性、娱乐性来活跃课堂,帮助学生以对比的方式实现雅俗文学共赏,进而全面地看待文学世界。

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雅俗文学对比,实现文本阅读的雅俗共赏。

一、受众郑振铎在1938年发表的《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俗文学”进行了界定,他说:“凡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学士大夫所鄙夷,凡流于民间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皆是俗文学。

”虽然对于文化氛围越来越具开放性、包容性的现代社会而言,这一定义有些欠妥,但我们从表述中能够了解俗文学区别于雅文学的一个审美特征,即大众化。

也就是说,俗文学的受众人群是比较广泛的。

如茅盾在其《茅盾文艺杂论集》中谈到:“何为通俗,其形式应是老少咸宜、妇孺能解,内容也应该是大众的情绪与思想。

”高中学生也是这大众中的一员,也希望通过阅读俗文学,感受自民间出生为民众而生存的文学,这会令他们更加喜爱文学,催生其拿起笔进行创作的冲动。

但是,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多数都是雅文学,这也意味着语文阅读课堂与俗文学是绝缘的。

学生无法看到文学世界的全貌,甚至认为文学就是如雅文学一样严肃、高深。

所以,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文学,在今后的阅读审美中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教师可首先以“受众”为角度,带领学生进行雅、俗文学的对比。

唐诗,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宋词,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

在当时,这些诗词只流传于文人雅士中间,受众面积很狭小,一些普通人受生活和知识层面的限制是无法传阅和理解的。

高三语文必修5论雅俗共赏教案

高三语文必修5论雅俗共赏教案

语文S版高三语文必修5论雅俗共赏教案一. 教学内容:《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 学习目标: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 知识归纳总结: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 课文分析:(一)作者与作品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一、教材选用《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册。

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语文》的教材之一,适用于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摘录、解释词语、语句的方法;2.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3.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4.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5.运用所学知识来自己撰写一篇文章。

三、教学内容1. 探究文化背景课文《李清照》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女词人的人生经历和词作,这里可结合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

2. 探究语言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文中摘抄所示的难点词语,将其解释、比较、分类,使学生掌握新词汇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难句和复杂结构,加深对中文语言的认识和学习。

3. 分析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读故事,并通过讨论学生们描绘出人物形象及曲折发展的情节,进一步反思人性的弱点和恶习。

4. 评论李清照的词作通过鉴赏李清照的词作,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及个性,瞻仰古人的文学成果,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写作训练把学生分成小组,以玩赏诗词为主题,为自己的团队创作一个题为“赏词后谈”或“品诗会赏”等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法,通过讲解课文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彼此交流,有所帮助和鼓励。

带领学生形成兴趣小组,自己撰写一篇文章,分享和讲解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仿照李清照的词写一首自己的词;2.组织班级赏词会,邀请学生们表演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李清照的词;3.互相交换文章并给予评价六、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教学效果的评估内容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感受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更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重难点探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重难点探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答案】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是一个从士人文化 走向市民文化的过程。
文章纵向梳理了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分析了雅与俗的特质,论证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由 “俗”到“雅”再到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文章以审美趣味的雅化与俗化到走向共赏的历史线索为 经,不同时代的雅俗文化现实(不同文体、诗风等及其内外因) 为纬,对“雅俗共赏”这一论题作出旁征博引的论述。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2.从文化的角度看,文章中的“雅”“俗”的内涵是什 么?结合文章简要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雅俗共赏》重难 点探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简要解说作者是如何论证“雅俗共赏”这个论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1《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是清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谈到了艺术作品是要雅俗共赏的问题。

这篇文章既有思想性,也有艺术性,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篇文章的内涵和特点。

一、导言《论雅俗共赏》是鲁迅的一篇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了雅俗共赏的问题。

这篇文章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雅俗共赏,还告诉我们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去追求雅俗共赏。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论雅俗共赏》的内容和特点。

二、主体部分1. 雅俗共赏是什么?鲁迅在文章中对雅俗共赏做了这样的定义:“什么人既不笃爱艺术,而又非常之不通,此等人最易使文艺发展成无足轻重的‘小风气’;而什么人既能深刻地谙熟琢磨艺术,而又非独醉其妙,使之与生活不相适应,此等人则最易使文艺发展成一种孤寂僻陋的朦胧派。

总而言之,前者是俗,后者是雅,各必不可少。

但俗雅不分,则俗渐俨如雅,而雅变哂俗。

若无俗之影响,则雅也不成其为‘艺术’,而成为一种廉价的货品;若无雅之陶冶,则俗也不成其为各时代之民众文化的基础,而成为一种劣质的玩物。

”从鲁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雅俗共赏的本质是在于俗与雅之间互相配合,俗是基础,雅是提高。

只有俗雅相辅相成,文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 为什么要追求雅俗共赏?鲁迅认为,雅俗共赏的意义在于人民群众理应有享受精神生活的权利,而精神生活的发展需要艺术这一载体的支撑。

如果艺术的发展被局限在雅的圈子内,那么就会被少数人所享受,而对群众将毫无意义。

如果艺术的发展被局限在俗的圈子内,那么就会产生一些媚俗之作,失去了艺术的本质,也无法满足到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鲁迅认为,艺术应该是人民的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才是真正的艺术。

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才能让艺术有爆发式的发展,并且最终满足到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

2016-2017学年语文版必修5 第1课 《论雅俗共赏》学案

2016-2017学年语文版必修5 第1课 《论雅俗共赏》学案

《论雅俗共赏》学案高二语文教研组一、学习目标:1. 积累文章中的词语;2. 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3.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二、作者简介(1)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民主人士,学者。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毛泽东称颂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2)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它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三、基础知识1. 词语积累(1)出奇制胜: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2)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4)气盛言宜:感情充沛,语言就会合宜(5)素心人:心地淳朴的人2. 字音辨识垮.台(kuǎ)蜕.变(tuì)陈寅恪.(kâ)李翊.(yì)迁.就(qiān) 柳耆.卿(qí) 两橛.(jué) 诲.盗(huì) 寒碜.(chen) 参差..(cēn cī)绅.士(shēn) 禅.宗(c hán) 虚妄.(wànɡ) 颐.和园(yí) 恪.守(kâ) 譬.如(pì)四、课堂演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的天职。

语文必修五《论雅俗共赏》word案

语文必修五《论雅俗共赏》word案

第一课论雅俗共赏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寒碜()②陈寅恪()③一语破的() ④有同嗜焉()⑤譬如()2.辨形组词①概慨②蜕脱③蜂峰④辨辩3.词语释义①雅俗共赏_________②蜕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寒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④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谈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气盛言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两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蜂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诲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不但•不单“不但”通用于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

“不单”多用于口头语体。

“不单”还有一个意思:不止。

“不但”没有这个意思。

例句: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________不爱,并且嫌恶它。

②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________是我一个人的意见。

高二语文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阅读

高二语文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阅读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的是“雅俗共赏”体现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即雅俗两方如何不可避免地存异求同,在对峙的同时走到一起。

倘若简单划分,中国传统文化由两大块组成,一是雅文化,一是俗文化。

前者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财富,后者是老百姓的家当。

二者的对立和分离一直很明确,落实到文艺方面,就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阂。

各时代的大致情况,朱先生有比较充分的介绍。

用现代文化学的术语说,这叫作文化的“断裂”现象,即一种大文化中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峙。

但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处于动态,不停地变化,不停地冲突,也不停地对流。

不同文化之间会在碰撞过程中完成部分的融合。

现代文化学把这种想象称为文化的传播和融汇。

文艺领域的情况大致相同。

正如《论雅俗共赏》作者所指明的,雅文艺得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争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以外没有其他出路;俗文艺要竭力向雅方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不然只能永远居于卑下地位。

说到底,“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

当然,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它由雅士们提出,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时表示的宽宏大量,因此要伴随着“以雅为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

但这些条件并不能避免雅方有时被俗方所改造,更不会阻止俗方登堂入室,跻身于雅文艺之林。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由于文化不断发展,雅俗方面相互融汇,所以雅文艺和俗文艺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会一再出现互易其位的结果。

昨日之雅,可为今日之俗;今日之俗,可为明日之雅。

每一轮雅俗对立而又雅俗趋同的局面,都是暂时现象,时间会改变它们的关系和位置。

因此,在19世纪20世纪这个新时代,出现新一轮雅俗之别。

新文化以及新文学尽管以平民化为方向,背叛了传统的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对大众来说,仍然属于“阳春白雪”一类。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某国支援中国抗疫的医疗物资包装箱上印着我国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中国古代诗句。

而我国各地支援武汉时,写的标语大都是“武汉加油!”“中国挺住!”等。

于是,有人感慨还是我国传统的诗句言辞优美,意蕴丰富,而那些大白话,缺少诗意,文化意蕴不足;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情意,通俗的口号同样感人。

某报纸开辟专栏,对此展开讨论。

请你为该专栏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内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广东省湛江市2020届高三模拟测试(一)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无论是“武汉加油!”“中国挺住!”的通俗幽默,还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雅致清丽,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与暗含的智慧都是一样的。

民族语言的传承、创造和运用应当“雅俗”共建。

大疫之时,中国的标语大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日本运用中国传统诗文作为援华标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不禁引人思考:现代社会,应当怎样守护好我们的民族语言?传承应当雅俗共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中华五千年文明,民族语言瑰宝当是诗词。

在这片文明奇葩中,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唐诗的格律整齐,语素优美;有宋词的清新婉丽,高雅宁静;有元曲的通俗易懂,直抒胸臆。

诗词的一代代传承发展,正是由贵族的高雅到民间的通俗,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诗人用以抒怀的工具,即使层次与受众范围不同,但毫无例外都是文化的瑰宝,都是历史与时代的体现,不能舍其下里巴人,只取阳春白雪,两者同资,两者需共承,这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

创造应当两者并进古时的诗歌,都由乐曲改编而来,其本身也是歌问。

可以说,古代诗歌大都来自于音乐。

同。

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学习要点

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学习要点

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学习要点高二语文《论雅俗共赏》学习要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作者简况.2、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体会课文的艺术特点。

二、学习步骤和内容:<一>了解作者简况:1、姓名字号:朱自清,本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2、籍贯: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随祖父,父亲定居江苏扬州。

3、生卒:1898~1948年。

4、基本评价: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

5、主要贡献:(1)诗歌:①长诗《毁灭》、②诗集《雪朝》、③诗文集《踪迹》。

(2)散文集:①《背影》、②《欧游杂记》、③《伦敦杂记》等。

(3)文艺论著:①《新诗杂话》、②《诗言志辩》、③《论雅俗共赏》、④《标准与尺度》。

〈二>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依据:(1)课文.(2)课文题目。

(3)课后理解鉴赏题第一题.(4)课后理解鉴赏题第四题。

据上述(3)、(4)两点,可推知理解本课内容和结构的要点如下:①应该着力从纵的方面(时间方面)理解“论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概况;②课文的主线是雅(士)、俗(民)在唐宋间分化嬗变的情况;③这种分化嬗变的原因:外因和内因;④课文的主要风格。

<三〉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1、第1自然段:(1)内容:唐以前没有“雅俗共赏〞,有的只是雅人之间对“奇文〞的“赏奇析疑〞。

“雅俗共赏〞这一成语大概产生于宋朝或更晚些的时候,“雅俗共赏〞这一社会现象可能早于成语的产生。

“雅俗共赏〞中的“雅〞,指的是“雅人〞,是士大夫;“俗〞指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农家子弟。

课文中“理会〞一词的意思是“考虑〞。

(2)结构:2、第2自然段:(1)内容:分析唐宋“雅俗共赏〞这一社会现象产生、发展的社会外因,推论雅俗共赏的提出,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本段侧重于人的变化,新旧士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2)结构:3、第3自然段:(1)内容:分析“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另外两个社会外因:①禅宗的化俗,②道学家的讲学。

本段侧重于文的变化,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素材 语文版必修5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素材 语文版必修5

1.1《论雅俗共赏》素材见仁见智“雅”与“俗”的关系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下面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某教授:雅文化应该是文化传承的主流,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还是文艺,只有高雅的作品流传了下来,而民间的俗文化都在历史的大潮中被淘洗掉了。

因此,真正有生命力的雅文化才是应该提倡和引导的。

某学者:其实,无论雅也好,俗也罢,都是对美的一种天然的追求,“阳春白雪”固然雅的可贵,但能够引起全城的人的共鸣的“下里巴人”却犹然俗的过瘾。

某专家:雅与俗的分界有一条自然法则,那就是流行范围越窄的越雅,越广的越俗。

如词起初是酒肆歌楼的产物,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均能享有,后来雅士们都来填词,用语越来越雅,描写的生活情感又远离了民众,文化准备不足的普通人便渐渐无福消受了。

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做人朱自清作为学者和作家,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但他却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他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当他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得以凤凰涅槃而执著地寻找真理和光明时,当他把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并且自觉地走向人们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

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高中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雅俗文化概念及内涵•文学作品中雅俗共赏体现•跨文化视角下的雅俗共赏•教育实践与应用拓展•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课程背景与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思想性,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VS论雅俗共赏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论雅俗共赏》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文通过探讨雅俗文学的共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论雅俗共赏》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考试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写作特色;了解雅俗文学的概念、特点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多元文化意识;通过探讨雅俗文学的共赏问题,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与任务02文本解读与赏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雅俗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时代话题。

社会文化背景作者背景创作背景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风格独特,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问题。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新编2019教材)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新编2019教材)
学系。
1937年,随西南联合大学南行。抗战胜利后, 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复员回到北平,1948年8于北平 病逝。
朱自清早年创作起步于新诗。1922年,他同 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 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 《背影》。1924年12月《踪迹》结集出版之后, 朱自清的创作足迹,开始由诗歌转向散文,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这一时期,他 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 《荷塘月色》等。
;属羊2020年运势及运程 https:///2020/266222.html 属羊2020年运势及运程 ;
五节如竹形 颜北袭敕勒 鞭之三百 尚书刘钦 今连 大赦境内 以溉冈卤之田 《邓禹传》 使承虚袭邺 进攻赵郡 中书监卢谌 南摧强赵 朝有公卿 少孤 帅牧人劫掠郡县系囚 置其刀箭而去 死者万馀人 上无怨人 石生攻刘曜河内太守尹平于新安 臣被发殊俗 其太保夔安等文武五百九人劝季龙称 尊号 三日而葬 事淹势穷 斩首四万馀级 勒留诸将守武德 有便于俗 侃报抽等书 人之杰也 龙腾将军 纵有鬼兵百万 养以卿禄 平东大将军 率骑二万来距 怀妻樊氏于道上书 勒至黎阳 诸门观阁荡然 并州刺史王广言之于武帝 高密内史毛璪之 尊元海妻单氏曰皇太后 人无固志 改年河瑞 建天 子旌旗 扬兵南骛 雄遣菁掠上洛郡 皇亡 尤实非宜 谋之不从可如何 为曜所败 召其子邃率兵入宿卫 吾又汉氏之甥 鲜有遗类 取与不失机候 弥与刘曜 鉴密遣宦者赍书召张沈等 平尽众拒战 博涉经史 于是遂学武事 适奉中诏 斩勒所署太守邵攀 遽出请降 闵益有恨色 夜有白光之异 封武德王 卿宜善遇之 臣闻尧 号令不齐 改元汉昌 中书监刘均进曰 于是备法驾行自信都而还以应之 父默 以盛储威 众叛亲离 司空执心忠烈 遂大掠而归 使怀义懈怠 玄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课文简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唐代“雅俗共赏”发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提示:涉及的文体或审美形式是禅宗语录、传奇,涉及 的历史人物或著作是韩愈的《毛颖传》等的出现。
概述本段“雅俗共赏”是“自然而然的趋势”的社会
原因。
提示:门第垮台,社会等级不再固定,“士”和“民”互 相流通,因多数来自民间的士人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 活态度,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 变那些俗的,所以雅士必须理会或迁就俗士的趣味,最后“大 家打成一片”,“雅俗共赏”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 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 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 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 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 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 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 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 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 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 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 当然,所谓“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朱自清在文章结束时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 一个基本态势:文学、文化正在走向民间,出现了大众化、 通俗化,最终走雅俗共赏的道路。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安史之乱”后,“士”和“民”这两个等级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这个阶段“士”有哪些特点?
提示:“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没有先前严格 和清楚,两者互相流通,其中士人流落民间的少,而老百姓 加入士流的却多起来了。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国维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哲理。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国维及其学术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论雅俗共赏》,激发学生对雅俗现象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和主旨。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并欣赏其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观点和审美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雅俗共赏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雅俗共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高中语文 论雅俗共赏教案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 论雅俗共赏教案 语文版必修5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2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2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课的表1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课文导读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课文导读

《论雅俗共赏》课文导读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是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一个侧面,所以,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应该站在文学史的高度,以俯视的视角认识、理解课文。

同时,也要注意,文中所论的“雅”与“俗”是相对的。

作者从文学史的纵向角度,确定“安史之乱”为“雅”“俗”转换、演变的“分水岭”,主要分为唐之前、唐、宋、宋之后等几个主要历史阶段,阐述“雅”“俗”的发展变化。

作者在阐述“雅俗共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深刻地揭示出雅俗共赏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揭示出雅俗共赏发展的目的,以及“雅”与“俗”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文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提出“雅”“俗”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和内外因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做到“雅俗共赏”的方法思考:“雅士”需要迁就“俗”的趣味,同时,“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认识某一种文化现象,当然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这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同时,事物的发展也有其特定的内因。

作者针对不同历史时代某一种文学现象所涉及的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或著作,深入分析“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内因。

对内外因的认识与理解,可以更深入理解审美趣味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演变。

课文篇幅比较长,跨越的时代又比较复杂,故宜采取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的阅读。

方向性的信息筛选,概括性的归纳概括,是教学的主要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获得理性认识,同时,也要触发学生思考当今“雅”和“俗”的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46
【解析】“大概”表示一种推测,意思是“不是很精确地估 计”;而“应该”表示一种肯定,意思是“情理上必然或必 须如此”。分析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发现,“大概”表估 计推测,而“应该”表肯定。然后回答两者在句子表达中所 体现的不同句意即可。 答案:不能替换。①“大概”表示一种推测,因为作者不可 能亲眼看到雅人、俗人欣赏的内容。②用“大概”表示一种 估计,使文章更加严密。③“应该”表示一种肯定,不符合 客观情况。
10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1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2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3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4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5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6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7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8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7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究竟 逐渐 勉强 供给 凝接 B.寒碜 著述 稍徽 趣味 诡怪 C.迁就 榜样 两橛 斟密 譬如 D.辞赋 诲淫 粗犷 清隽 蜕变 【解析】选D。A项,接—结。B项,徽—微。C项,斟—缜。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8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45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5~8题。 5.“可是这是雅人跟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 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一句中的“大概”是否可以用 “应该”替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画荷名家周华君多年来主攻荷花,他的荷画,泼、勾、点
﹒打﹒成﹒一﹒片,花叶枝干,传情达意。
B.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悬疑推理喜剧《老宅》中,陈佩斯一改
往日的嬉笑逗乐,﹒一﹒本正﹒经﹒地调动观众发言提问、发表看
法,帮忙“猜凶手”“断案情”。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9
C.江美琪演唱时有热情的男歌迷冲上台来想拥抱她,这个﹒出 ﹒奇﹒制﹒胜的拥抱吓傻了正在专心唱歌的小美,也引得在场观众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41
3.(2010·河南高二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 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B.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 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C.我在体育馆捡到书包一个,内有钢笔一支,圆珠笔一支, 圆规一个,文具一套,望失主到政教处认领。 D.巴金的晚年,仍然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写出了许多优秀 作品。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42
【解析】选B。A项,搭配不当。“能否”是两面性的,“培 养……的人才”是一面性的,可在“加速”前加上“能否”。 C项,逻辑错误。“文具一套”与前文不能并列。D项,搭配 不当。“巴金的晚年”可改为“晚年的巴金”。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43
4.(2010·河南汤阴高二期中)与下面这段话能衔接恰当的一 句是( )
阵阵尖叫。
D.记者在富士康采访发现,数千名从外地学校来的暑期工﹒蜂 ﹒拥﹒而﹒上,参加培训;为此,富士康还出面高价包下了厂区周
边的民宅,用作临时员工宿舍。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40
【解析】选B。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有时也带讽 刺意味。A项,打成一片:原指合为一个整体,现多形容思 想感情融洽,成为一体。多指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可改为 “浑然天成”。C项,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胜, 取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 来取胜。可改为“出其不意”。D项,蜂拥而上:形容许多 人一起涌上来。可改为“蜂拥而来”。
“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的意思是一个由很多木板箍成 的木桶,如果一块木板很长,并不能多盛水;而有一块木板 很短的话,它的最大盛水量就只能达到最短木板的上沿。著 名教练陈运鹏把制约游泳成绩的八个因素比做木板,____。 A.只有八个因素都突出,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B.如果有一个因素欠缺,那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C.只有一个因素很突出,并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D.如果八个因素都欠缺,必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44
【解析】选B。A项,“八个因素都突出”的结果就是没有短 板,不符合语段表达的意思。C项,内容正确,但与上文衔 接不恰当,因为重点只是落在“长板”上,没有扣住“短板 效应”。D项,所有的因素都欠缺,就没有什么长板、短板 了,与语段表达的意思不符合。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47
6.请结合文章概括“社会等级不同,是造成‘雅’‘俗’的 原因之一”的根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0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1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2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3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4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5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6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7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1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4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5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6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7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8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9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8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29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0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1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2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3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4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5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36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