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德”教化人民,要求统治者 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 残暴统治和任意刑杀。
教育家 · 孔子
• 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
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材料二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
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 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2)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3)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 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 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春秋 末期楚国人,道家 学派创始人。
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认识百家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孟子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通过“仁”“礼”来规范人 际关系,号召“以德治民”。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庄子 墨子
春秋末期、战国
力图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远 离纷争,提倡“无为而治”
战国前期
“非攻”即反对战争“兼爱”即爱一 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韩非子
孙武(孙子) 孙膑
战国末期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法与时移”、君主应该凭借权力 和威势,保证政令的贯彻执行, 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评说百家争鸣
为什么能争? 争出了什么?
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 和平、反对战争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文士阶层的出现
社会动荡和变革 (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百家争鸣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 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 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识孔子
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 可忍也。’”
—— 《论语·八佾篇》
以上两则故事分别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关心、爱护他人
礼 克己复礼,言行符合规范
读阅读卡“苛政猛于虎”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篇》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除了“仁” 和“礼”外还要注重什么?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由孔子 弟子记录,记载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 家经典著作。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乡党篇》
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因材施教
•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
实事求是,虚心好学
• 材料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及时复习巩固
认识老子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相互之 间可以转化。
无中生有、转危为安、积少成多、 苦尽甘来、反败为胜、以柔克刚
2.百家争鸣的影响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 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 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 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