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及综合评价与找煤工程应用-自然资源部

合集下载

煤炭资源的的综合利用

煤炭资源的的综合利用

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煤的形成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泊、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

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

在煤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有节奏的地壳运动和反复堆积,往往在同一地区形成很多煤层间隔堆积,每层煤都被岩石间隔开来。

由植物变为煤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菌解阶段,即泥炭化阶段。

当植物堆积在水下被泥砂覆盖起来的时候,便逐渐与氧气隔绝,由嫌气细菌参与作用,促使有机质分解而生成泥炭。

通过这种作用,植物遗体中氢、氧成分逐渐减少,而碳的成分逐渐增加。

泥炭质地疏松、褐色、无光泽、比重小,可看出有机质的残体,用火柴烧可以引燃,烟浓灰多。

(2)煤化作用阶段,即褐煤阶段。

当泥炭被沉积物覆盖形成顶板后,便成了完全封闭的环境,细菌作用逐渐停止,泥炭开始压缩、脱水而胶结,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过渡成为褐煤,这称为煤化作用。

褐煤颜色为褐色或近于黑色,光泽暗淡,基本上不见有机物残体,质地较泥炭致密,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烟。

(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

褐煤是在低温和低压下形成的。

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较深位置时,就会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使褐煤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水分和挥发成分减少,含碳量相对增加;在物理性质上也发生改变,主要是密度、比重、光泽和硬度增加,而成为烟煤。

这种作用是煤的变质作用。

烟煤颜色为黑色,有光泽,致密状,用蜡烛可以引燃,火焰明亮,有烟。

烟煤进一步变质,成为无烟煤。

无烟煤颜色为黑色,质地坚硬,有光泽,用蜡烛不能引燃,燃烧无烟。

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前景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

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成为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

一、煤炭资源利用现状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

胜利煤田煤的赋存规律

胜利煤田煤的赋存规律

目录•胜利煤田概述•煤的生成与赋存条件•煤的物理性质与变化规律•煤的化学性质与变化规律•煤田勘探与开发技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胜利煤田概述交通条件胜利煤田周边交通便利,有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贯穿其中,便于煤炭资源的运输和开发。

地理位置胜利煤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境内,距离锡林浩特市约200km,地理位置优越。

地理位置与交通01地层胜利煤田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层属于中生界侏罗系,主要由砂岩、泥岩、砾岩等岩层组成,厚度巨大。

02构造胜利煤田构造形态总体为一走向近东西、倾向北的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有次级褶曲和断层,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03水文地质条件胜利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和下伏基岩裂隙水,对煤炭开采影响不大。

煤田地质背景胜利煤田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探明储量巨大,属于特大型煤田。

胜利煤田主要可采煤层为侏罗系煤层,煤种以长焰煤为主,局部为不粘煤和弱粘煤。

煤质优良,具有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

储量规模煤种与煤质煤炭资源储量煤的生成与赋存条件沼泽环境01沼泽环境中,大量植物生长并死亡,其残骸在缺氧条件下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层,经过长时间压实和变化,逐渐转化为煤炭。

02湖泊环境湖泊环境中,水生植物生长繁茂,死亡后沉积在湖底,与泥沙等混合形成泥炭层,进而形成煤炭。

03河流三角洲环境河流三角洲地区,大量陆生植物碎片被河流搬运至此,与泥沙混合沉积,形成泥炭层,进一步转化为煤炭。

成煤环境与过程由高等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具有较高的挥发分和碳氢比,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类型。

腐植煤由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湖泊、沼泽等环境中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挥发分较低,碳氢比较高。

腐泥煤由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遗体混合形成,具有腐植煤和腐泥煤的过渡性质,挥发分和碳氢比介于两者之间。

腐植腐泥煤煤的成因类型透镜状赋存在某些地区,煤炭呈透镜状分布,即在一个区域内煤炭厚度较大,而在相邻区域则逐渐变薄或缺失。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评估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评估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评估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18.09.06•【文号】自然资办函〔2018〕1133号•【施行日期】2018.09.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评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18〕11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有关中央企业和行业协会:2012年以来已分6批发布了334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在引导和鼓励矿山应用先进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根据《关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54号)和《关于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意见》(国土资发〔2016〕187号)的要求,自然资源部将组织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评估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技术推广应用的评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矿产资源法》的明确要求,是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对于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资源勘查开发自主创新,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评估,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推广应用情况,客观评价推广应用效果,总结经验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措施,为完善技术推广目录,探索建立推广目录动态更新机制提供支撑。

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高度重视推广应用评估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调查评估方法,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评估,认真总结,确保调查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二、评估有关要求(一)评估对象。

煤矿开采中的资源评估与储量管理

煤矿开采中的资源评估与储量管理
煤矿开采中的资源评估与储量管 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 资源评估概述 • 煤矿储量计算 • 资源评估与储量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 资源评估与储量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 资源评估与储量管理的实践案例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资源评估概述
资源评估的定义
01
资源评估是对矿产资源的数量、 质量、分布、经济价值等方面的 评估,是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 重要环节。
支持。
3D打印技术在资源评估与储量管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3D打印技术可用于制作矿体模型,帮助 更好地理解矿体形态,优化开采设计, 提高资源利用率。
VS
详细描述
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矿体的实 物模型,直观地展示矿体的形态、结构和 空间关系。这种实物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矿体特征,优化开采设计,降低开采难 度和成本。同时,3D打印技术还可以用 于制作开采设备原型,提高设备设计的准 确性和效率。
XX矿区的资源枯竭应对策略
多元化资源开发
面对资源枯竭的问题,XX矿区采取 了多元化资源开发的策略,积极寻找 和开发新的矿床,以保障矿区的持续 生产和经济效益。
转型发展
在资源枯竭的压力下,XX矿区积极转 型发展,利用自身资源和地理优势, 发展非煤产业,如旅游、服务业等, 以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XX矿井的接替资源开发方案
01
通过储量计算,确定矿山的生产规模、服务年限、采矿方法等
规划内容。
投资决策
02
根据储量计算结果,评估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投资风险,为
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生产管理
03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开采情况及时调整储量数据,优
化生产计划和管理决策。

《新经济煤炭资源整合及效果评价》

《新经济煤炭资源整合及效果评价》

《新经济煤炭资源整合及效果评价》一、新型煤炭经济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进行产业转型,以此来减少对于石油开发、煤炭资源的消耗,由于原本的产业模式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但我国要求对于环境要进行保护,对于资源又要进行开发,因此两者之间要想共存,就要运用我国提出新型煤炭经济,通过全新的经济模式完成煤炭产业的转型,对于煤炭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新煤炭经济首先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其次对于企业要求改变生产结构,以此来促进煤炭资源像低碳环保方向进行发展,因此发展新型煤炭经济能够保证我国的生态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和开发。

二、新经济背景下对于煤炭资源进行整合(一)创新科技,发展多元化煤炭产业。

在新经济的背景下,要求我国的煤炭企业进行转型,以此来促进煤炭资源进行整合,因为煤炭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的促进煤炭产业创新生产技术,因此要进行有效的煤炭资源整合,进行科技创新,我国在创新中最新的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于煤炭的溶解作用,来进行煤炭资源的液态化和气态化,同时,通过煤炭资源整合,还能够有效的减轻对于环境的污染,以此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煤炭产业的最新要求,(二)对于煤炭资源进行优化。

煤炭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炭产业的转型,从传统的发展方式逐渐向集约化方式进行转变,因此能够有效的促进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产生全新的生产战略,将原本的粗煤生产转变为精煤生产,因此提高使用资源的效率,对于生产煤炭时的排碳量也进行改善,以此来提升煤炭的使用率,因此煤炭资源进行优化能够有效的改善现阶段的煤炭生产排碳量,不仅对于环境进行保护,还能够有效的提升煤炭的使用率。

(三)煤炭净化技术的有效发展。

我国对于煤炭产业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其向新煤炭经济进行转型,以此来实现煤炭企业的节能环保,要求煤炭企业对于水资源和煤泥进行循环使用,以此来实现煤炭净化技术的发展,从而有效的提升资源利用率。

三、新经济背景下煤炭资源整合利用效果(一)使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

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Ⅰ.概述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及其资源评价一直是地质学和煤炭工业领域的研究重点。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燃料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深入研究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以及科学评价煤炭资源的质量与地质条件,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Ⅱ.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1.我国煤炭地质条件我国煤炭地质条件主要受沉积、构造和燃料生质的影响。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质构造复杂,沉积条件多样,地层受煤化条件影响差异较大。

煤的形成主要受植物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类型形成的煤质量、品位也存在较大差异。

2.我国煤炭资源分布规律我国煤炭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安徽、湖南为主要产煤区。

根据勘察结果,我国探明煤炭储量已达174.3万亿吨,预测资源量更是巨大。

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主要受地层、构造、沉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Ⅲ.资源评价1.煤炭资源质量评价煤炭资源的质量评价是指对煤炭的企业化学性质、工艺性质、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企业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含硫量等指标,工艺性质主要包括煤焦油和焦炭产率以及煤样的炼焦性能等指标,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粒度组成、密度、泡点和可磨性等指标。

通过对煤炭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可以科学指导煤炭的深加工利用及优化地质勘查。

2.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评价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评价主要是通过对煤层地质构造、地层厚度、埋深、赋存规模、顶底板岩性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确定煤炭资源的地质条件优劣。

合理评价煤炭资源的地质条件,可以为采矿设计和工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减少资源浪费和安全事故风险。

Ⅳ.结论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及资源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学、地球化学、矿产地质学、矿物学等学科知识。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及资源评价,可以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浅析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

浅析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

浅析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摘要: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是基于要素分配理论、对煤炭资源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并根据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来进行修正,以最大程度上分析我国的煤炭生产、流通、管理等的投入产出,指导煤炭开发工作可以有序进行,保证国家煤炭资源供应,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本文分析了综合评价相关理论、原则,技术经济评价模型、环境状况修正、已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理论;原则;方法前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资源开发多则闲置,增加成本,少则不利于发展。

所以必须做好综合评价分析,结合各个生产流通环节做好价值预测,对市场需求与政策情况、区域经济情况、资源保证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在环境容量内经济合理的开发煤炭资源。

一、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的相关理论1、资源价值论对于煤炭资源来说,其资源价值价值涉及的范围广且变数多,具有综合性特征,例如本身的煤炭质量、储量、埋深;技术水平、开采难易度、运输条件、社会经济对煤炭的需求、人们的生活习惯、意识等。

煤炭需要使用才能实现其价值,煤炭资源开发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设备、管理等投入,且这些投入会占很大成本,例如地质勘查、灾害治理、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开发利用等,其价值也会与本资源的稀缺度和是否可再生有关。

煤炭价值会随着社会发展情况、生产力水平、需求等变化,所以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煤炭的价值量由煤炭的效用所决定,并与发展情况、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煤炭利用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会影响其价值,且必须被用户使用才可以得到具体量化的数据。

2、综合评价理论依据基于要素分配理论,所有的商品都是经过多个生产要素、多个生产环节后方可进入消费者手中,而这些要素的参与也是商品价值增加的过程,成为价值的一部分,商品最终的价值是各要素与生产工作价值的总和。

煤炭资源的价值要经过生产、经营中各种要素串联起来对资源开发利用后才能成为资产,在经营中,这些资产的收益也存在风险,价格会不断变化,可能会获得更多收益回报,也可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

关于我国煤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关于我国煤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关于我国煤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中国矿业学院陈于恒刘鸿娴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截止到1987年煤炭探明储量已经超过八千亿吨,居世界第二位。

据估计,远景储量可能为五万亿吨,居世界之首。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支柱,1987年生产9.25亿吨,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的70%。

展望今后的五十到一百年,石油资源逐渐枯竭,氢能等新能源未必能成熟应用,煤炭的开发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特别是煤炭又是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当前,在全国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的过程中,加强煤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乃是广大地质与矿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1986年颁布的《矿产资源法》从法律上确认了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地位。

矿产资源的耗竭性、不可再生性及需求的不断增长性都表明了保矿工作的重要意义。

然而有些人却误认为,我国煤炭储量足够开采几百年,浪费一点无所谓。

在不少煤矿的生产中,往往把产量产值与眼前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忽视煤炭储量的管理与监督,造成地下资源的惊人浪费。

在1950-1980年期间,全国煤矿的平均回收率仅40%左右,其中统配煤矿为52%;地方煤矿为30-40%而乡镇煤矿仅20%。

以山西省为例,1985年产煤2.14亿吨,而耗用储量达10亿吨以上。

陕北神木的柠条塔、活鸡兔等小露天矿上,农民只拣方方正正的大块煤背回家,其它一概扔弃回填。

榆家梁矿的煤厚为5.6米,农民只采中间的二米,三分之二弃之于地下。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统配煤矿的储量,管理工作近几年有了改进,煤炭工业部颁布了几个规程与文件。

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少数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为了创高产记录,把本该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当作中厚煤层来采,丢弃了大量顶煤及底煤。

有的煤矿注销了厚度大于最小可采厚度的薄煤层。

新疆煤田火灾严重,损失的煤炭资源总计已达21亿吨。

面对着煤炭资源的惊人浪费,我们认为必须加强保护煤炭资源的工作,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与年产量都名列世界前茅,然而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储量约为世界均值的4000,约为苏、美、加、西德等国家的1/4。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开发地质评价研究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开发地质评价研究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8202213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2002cb211707、2005CB221500),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50490271),“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001BA803B0403),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No .306002),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50221402),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 RT040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0025413)。

作者简介:彭苏萍(1959-),男,江西萍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从事煤矿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理论与技术研究。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开发地质评价研究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彭苏萍(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摘 要:在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的科技支撑基础和科技发展趋势进行了较详细的评价,提出了深部煤炭资源开发急需解决的四个关键科学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作者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 D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798(2008)022*******Present Study and Develop ment Trend of The Deepen Coal ResourceD istri buti on and M i n i n g Geologi c Evaluati onPENG Su 2p ing(The 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 and Safe M ining,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B 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 resent devel opment and existed issue of coal res ourece in China,It is evaluated in detail t o the support and devel 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Four p rinci p l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questi ons are p r oposed for the deepen coal m ining .And the f ocal research points are e mphasized in final .Keywords:deepen coal res ource;distributi on;p resent study;devel opment trend 根据国际能源署(I E A )预测,世界煤炭消费量2020年将达到58亿t,较2000年增长34.95%,亚洲呈强劲增长趋势。

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正文:---------------------------------------------------------------------------------------------------------------------------------------------------- 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计划委员会):煤炭是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和基础能源。

多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煤炭企业资源回收率偏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煤炭价格上涨,部分煤炭企业不按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或设计组织生产,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以大量消耗资源、缩短矿山服务年限为代价,片面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损失。

为了摸清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遏制破坏浪费煤炭资源的势头,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加强对煤炭企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强化企业资源消耗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今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

检查工作分企业自检、地方政府部门普检、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抽检三个阶段。

请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边查边改,标本兼治,切实抓出成效。

现将《关于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4月1日关于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方案一、检查的依据和目的(一)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国务院发布的《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以及原煤炭工业部发布的《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采率的若干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及配套管理办法。

煤矿开采的煤炭储量和资源评估

煤矿开采的煤炭储量和资源评估

水患风险评估
地下水状况评估
了解矿区地下水分布和流动规律,评估其对矿井安全的影响。
防水患措施
制定防水患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矿井安全。
THANKS
[ 感谢观看 ]
总结词
通过采集地下水、土壤、岩石等样品,分析其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评估煤炭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详细描述
地球化学勘探法主要包括水化学勘探、土壤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通过分析地下水、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 布特征,可以推断地下煤炭资源的分布和品质,为煤炭资源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遥感技术评估法
总结词
煤矿开采的煤炭储量和 资源评估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CONTENTS 目录
• 煤炭储量概述 • 煤炭资源评估方法 • 煤矿开采技术条件评估 • 开采经济性评估 • 环境影响评估 • 安全风险评估
CHAPTER 01
煤炭储量概述
煤炭储量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煤炭储量是指在地壳内已经形成并在 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利用的 煤炭数量。
CHAPTER 06
安全风险评估
瓦斯风险评估
瓦斯含量评估
对矿井内的瓦斯含量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其处于安全 范围内。
瓦斯爆炸风险
评估矿井内的瓦斯浓度和温度,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发 生。
矿压风险评估
矿压监测
通过专业设备对矿井围岩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矿压稳定。
预防矿压事故
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矿压事故的发生。
总结词
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噪声影响需要得到 有效控制和评估。
详细描述
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尘、烟尘和废气的排放会对周边 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机械设备的运行也会产生 噪声污染。大气污染与噪声影响评估包括对污染物排 放量、浓度和噪声分贝的监测,以及对周边环境和居 民生活的影响分析,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3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3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正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34号2004年2月19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为了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特别是加大对大型资源储量规模的煤炭矿产地的保护力度,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煤炭开采的结构调整,增强煤炭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对煤炭资源大型矿产地勘查开采专项规划的管理为促进煤炭矿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实现煤炭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必须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开采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部将组织编制煤炭大型矿产地勘查开采专项规划。

大型矿产地以外煤炭资源勘查开采专项规划,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并报国土资源部批准。

二、加强和规范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的管理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的审批权限,要严格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执行。

大型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由国土资源部审批。

大型矿产地以外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专项规划审批。

三、清理和整顿大中型煤炭资源矿产地范围内的勘查开采秩序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对煤炭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立和分布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重点是在大中型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5000万吨以上)范围内探矿权采矿权的分布、开采情况。

凡属于以下情况的,要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予以关闭:(一)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四证不全的;(二)开采高硫、高灰煤炭的;(三)各类大中型煤矿的矿办小矿;(四)资源已经枯竭的,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不符合资源保护和环境要求的;(五)不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开采或有超层越界开采行为拒不改正的。

煤炭资源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

煤炭资源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

煤炭资源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煤炭资源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一、概述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面对过剩的产能、低效率的生产模式以及不断上升的环保政策压力,煤炭企业需要寻找突破口,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而煤炭资源整合,成为了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将就煤炭资源整合及其效果评价进行研究。

二、煤炭资源整合的意义(一)资源利用率提高煤炭资源整合,可以降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

这样就可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的效率。

(二)提升企业规模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同时在供给端和销售端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影响力,从而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三)提高效益资源整合,可以实现企业的优势互补,从而减少重复装备和人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效益。

(四)促进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整合能够形成优势企业,提高行业质量和效益。

同时对于行业内低效益、高污染企业整合出市场,以此达到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提高行业形象煤炭资源整合,将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行业乱象等问题。

可以从长远角度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规范市场秩序,进而提高行业形象。

三、煤炭资源整合模式(一)竞争式整合竞争式整合是将各个竞争企业有关的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等目的。

例如,山西煤炭集团与华能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晋能集团”,实现了整合发电、采掘、销售等产业链,通过举债来降低成本、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能源企业全方位合作、互利共赢。

(二)协作式整合协作式整合是指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强调合作协调,讲求互利共赢,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以实现优化调配和价值协同。

例如,2009年青海湖煤化工项目组织了14家煤炭企业及相关企业,以共同储备煤炭、共享资源为核心的战略性联盟,整合了煤炭、电力、航运、化工等行业资源,以高效规划和开发资源使得整个联盟效益巨大。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项目中评估会议在召开2008年1月9日下午,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召开的“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项目中评估会议在铁道大厦举行。

科技部组织的2006年立项的973项目中评估会议,分领域进行。

参加能源领域组中评估会议的有: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的闫金定博士,徐益谦教授、黄素逸教授、彭苏萍院士等十几名专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的代表和项目组部分人员旁听了会议。

会议由徐益谦教授主持。

虎维岳首席科学家汇报了“项目中期总结报告” 和“项目研究计划调整方案”。

他按科技部的要求,在“项目中期总结报告”汇报中重点报告了项目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总体研究水平和突出进展;项目研究思路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创新点;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情况;项目首席科学家和专家组的作用;项目内部数据共享、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项目中期总结情况,项目中期总结专家组的意见;对研究工作状态、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前景进行了自我评价。

在“项目研究计划调整方案”汇报中重点汇报了调整的依据、思路;具体的调整方案;后三年的研究计划。

评估专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提问。

虎维岳首席、何满潮首席及黄文辉课题长等分别对专家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最后,中期评估专家组对项目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评议。

在科技部对项目中评估的结论意见反馈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将根据中期评估结论,组织有关课题人员编制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课题任务书调整方案及后三年经费预算报告,编制要求及审批程序与项目立项阶段相同。

深部煤炭资源973计划项目中期评估反馈意见项目名称: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反馈意见:1、原则同意项目计划任务调整方案,但不同意删除深部煤层岩爆、冲击地压、瓦斯突出和突水的机理等研究内容。

2、进一步集中研究目标,加强典型矿区(XX、开滦、XX)的解剖与应用。

3、进一步加强矿井井下探测技术的研究。

煤矿开采资源评估

煤矿开采资源评估

02
内容组织
按照评估流程和重点,合理组织报告 内容。
01
03
图表与数据展示
利用图表、图片和表格等形式,直观 展示评估结果。
审核与发布
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 准确性和客观性。通过正式渠道发布 报告,供相关方使用和参考。
05
04
结论与建议
基于评估结果,提出明确的结论和建 议。
04
煤矿开采资源评估的挑 战与对策
分类
根据形成条件和特点,煤矿资源 可分为烟煤、无烟煤、褐煤等不 同类型。
煤矿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分布
全球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 和北美洲,其中中国、美国、澳大利 亚等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特点
煤炭资源通常在地壳较稳定的地区形 成,且在沉积岩层中聚集,具有较高 的开采价值。
煤矿资源开采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
煤炭开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煤炭成为重要的能源来源 。
现状
目前全球煤炭开采量持续增长,尤其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煤炭开采量 大幅增加,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挑战。
02
煤矿开采资源评估方法
资源储量评估
总结词
资源储量评估是评估煤矿开采资源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确定煤矿资源的可采储量和 采收率。
研发更加高效、环保的开采技术和装 备,推广绿色开采理念和技术标准, 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
绿色开采技术的意义
降低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 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矿业的可 持续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
01
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式,实
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探讨

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探讨

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探讨NING Shuzheng;CAO Daiyong;ZHU Shifei;QIAO Junwei;WEI Yingchun;DENG Xiaoli;ZHANG Jianqiang;LI Congcong【摘要】煤系富含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但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仍不完善.本文结合煤系矿产综合调查实践,系统梳理了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流程等方面,探讨了其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以适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为基本要求,综合考率单矿种及多矿种煤系矿产开发利用指标,提出了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为煤系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9(028)001【总页数】7页(P73-79)【关键词】含煤岩系;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作者】NING Shuzheng;CAO Daiyong;ZHU Shifei;QIAO Junwei;WEI Yingchun;DENG Xiaoli;ZHANG Jianqiang;LI Congco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21;P618.110 引言含煤岩系(简称煤系)是一套含有煤层、煤线并有成因联系的一套沉积岩系[1],其特点是沉积旋回明显、岩性种类多样、有机质含量高。

煤系作为多种矿产资源的载体,除了赋含煤炭资源,还共伴生资源丰富类型众多的其他矿产资源:煤系气等能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又具有成因联系与耦合关系成矿环境和赋矿系统[2-3]。

早在20世纪初,人们便已关注到煤以及煤系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等问题[4-5],不少学者和单位开展了煤系共伴生矿产研究工作[6-7],重点集中于煤系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8-9]。

近年来,主要是勘查评价了煤系非常规气(煤层气、页岩气、砂岩气)[10-12]、煤层中镓、锗、锂等“三稀”金属矿产[13-14]、煤系砂岩型铀矿[15]等矿产资源,拓宽了“煤炭资源”研究内涵和外延,由煤系共伴生矿产发展形成煤系矿产资源的概念[2-3],显示了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一、项目名称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及综合评价与找煤工程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自然资源部提名意见:本项目围绕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聚焦制约找煤突破的煤炭聚集赋存规律和绿色安全科学开发的关键地质科学问题,历时八年研发,五年多工程应用,30多家单位3000多人产学研联合攻关,投入研究经费上亿元,在煤炭地质理论、综合评价方法和找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系统建立了我国含煤地层多重划分对比体系,创建了基于层序地层及其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全面提升了全国赋煤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的认识,构建了原煤质量六级等级划分体系。

研制出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创建了全国“三带六区四级”煤炭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建立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及生态环境效应。

凝练出全新煤炭资源预测理论,创建以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为基础,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多元地质物探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

开展全国多层次煤炭资源预测,共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重新厘定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0万亿吨。

建立了煤炭资源信息系统。

应用项目成果,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初步评估矿业权出让收益约4000亿元,实现煤炭资源信息网络化服务。

组织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15名、硕士41名。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奖4项。

为新时期我国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主要技术内容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

21世纪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高速增长,煤炭资源保障问题十分突出,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重大科技问题,依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重点项目和找煤勘查工程,在煤炭地质理论、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和预测找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系统建立了我国含煤地层多重划分对比体系,创建了基于层序地层及其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全面提升了对全国赋煤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的认识,构建了煤炭质量六级等级划分体系,为煤炭资源预测评价和科学找煤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充分的科学依据。

(2)研制出煤炭资源安全绿色科学开发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创建了全国“三带六区四级”煤炭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建立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及环境效应。

(3)凝练出全新煤炭资源预测理论,提出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从煤田、省(区)、全国三个层面开展煤炭资源预测和潜力评价。

共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重新厘定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0万亿吨,比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源量增加3300亿吨。

(4)创建以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为基础,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地质物探等多元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

研发了新的煤炭资源数据模型,建立了煤炭资源信息系统,为我国能源工业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序、科学和动态数据。

2、技术经济指标组织制定规范标准2项,软件著作权6项。

出版学术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煤炭学报》、《地质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培养博士15名、硕士41名。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奖4项。

3、应用推广与效益情况本项目历时8年,产学研30多家单位、3000多人参加研究,投入经费上亿元。

应用预测成果实施找煤勘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初步评估矿业权出让收益约4000多亿元。

研究报告应用于各级煤炭工业、国土资源“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和大型煤炭基地划分方案被有关部委采纳。

煤炭资源聚集赋存规律研究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研究水平。

为新时期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炭资源动态管理、科学规划和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四、客观评价(一)评审、鉴定意见1、《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了以陈毓川院士为组长,彭苏萍院士、裴荣富院士为副组长的评审专家组,对《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进行了评审验收,认为项目在以下多个方面取得了创新:(1)项目在中国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属性的含煤地层划分、对比格架;提出了全国各聚煤区层序及体系域的对比方案,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厚煤层聚集模式;采用赋煤构造单元概念完成全国三级赋煤单元区划,进行了聚煤盆地分类,总结了控煤构造样式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炭资源赋存状况的控制作用;归纳了中国煤质分区分带特征,深化了对中国煤类分布规律的认识。

研究成果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勘查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2)综合煤炭资源赋存、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煤炭供需等因素,提出了我国煤炭资源“三带六区四级”区划方案;研制了煤炭资源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全面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资源保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理念下我国现有煤矿区和区域煤炭资源保障程度。

(3)系统总结煤炭资源预测理论和方法。

全国共圈定预测区2880 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 万亿吨。

综合预测评价结果,全国2000 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5.90 万亿吨。

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评定等级为优秀级(95分)。

2、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聘请了陈清如院士为专家组长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鉴定。

认为本项目在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组织了陈毓川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评审,认为该项目建立了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煤、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煤炭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查新情况本项目进行了查新工作,查新机构为煤炭信息研究院(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查新结论为:在检索范围内,除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外,国内外未见有与本课题查新点综合研究内容相同的有关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的文献报道。

(四)专著和论文本项目出版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2016)、《中国煤田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2018)、《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2010),“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2016)、《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论文集》(2010)。

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14篇,中文核心期刊31篇。

(五)学术评价和报道《人民日报》、《中国煤炭报》、《地质勘查导报》、新华网、人民网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并高度评价了大型煤炭基地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科技成果》、《中煤地质报》等对《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成果进行了报道评价,认为本项成果全面深化了我国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的认识,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潜力,为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和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五、应用情况本项目周期较长,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很多阶段性成果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结束后,加大了项目成果应用推广力度。

主要应用单位包括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各省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煤炭地质局、地矿局及其勘探队,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1、应用预测成果实施找煤工程,取得找煤重大突破。

在东部缺煤地区,西部沙漠、厚层黄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找到了大型、特大型煤田,新发现煤炭资源量约3000多亿吨。

其中,333资源量达到2000多亿吨,大型以上煤产地占90%。

如新疆发现三塘湖、艾丁湖、卡姆斯特等特大型煤田,资源量达1476亿吨。

陕西府谷矿区马家梁-房子坪普查探获煤炭资源32亿吨,获2016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2、全国很多地方政府、煤田地质单位和企业应用本项成果实施找煤工程,投资进行矿业权经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其中,333及其以上资源量约2000多亿吨,按照每吨2元计算,探矿权价款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

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和企业获得巨大的资源资产,通过探矿权转让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在山西临汾白额矿权的勘查中共探获煤炭资源量29亿吨,根据矿业权评估机构评估,该探矿权价值近70亿元,而勘查投入仅2亿元,预计新增利润68亿元,其中2014年新增利润55755万元,新增税收8874万元。

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和贵州等省区地方政府应用本项目预测成果,投资开展煤炭普查工作。

应用材料证明,形成巨额煤炭探矿权价款约2800亿元,很多已经转让,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新疆三塘湖查明资源量1171亿吨,经评估,探矿权价款就达332亿元。

3、提出了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划分方案和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划分方案建议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采用,据此公布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为大型煤炭基地煤、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地质支撑。

4、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级政府十二五、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煤炭工业规划制定和政策研究。

国家发改委重大课题《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战略研究》(2013)、《煤炭资源开发布局研究》和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研究》也应用了该项成果。

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几十家单位将该项成果应用于战略研究、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矿产资源形势与勘查开发战略研究》、《发展矿业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采用了该项成果。

5、本项目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其中,1000米以浅煤炭资源1.43万亿吨,通过找煤工程实施,实现找煤突破,为我国煤炭资源量从2000年的1万亿吨跃升到2017年的2.5万亿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煤炭消费从2000年的10亿吨跃升为2015年的37亿吨提供了资源保障;为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6、应用预测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和新疆等地发现了特大型煤田,新的煤炭资源的发现,改变了我国煤田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到我国煤炭工业战略布局,为我国实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煤炭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等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