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土壤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精选全文
研究方法
1. 整体试验 2. 体外试验 3. 调查研究:以已有试验结果、已有知识为基
础,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体内实验法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
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一般的实验动物有: 狗
小鼠
大鼠
家兔
豚鼠
仓鼠
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一次或24小时; 亚急性毒性试验(subacute toxicity),15-30天;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oxicity),1-3个月; 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6个月-2年, 低剂量反复染毒
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
繁殖实验、蓄积实验、代谢实验及“三致实验”
体外实验法:
植物、微生物、动物体外试验(器官、组织、 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试验)
调查研究
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体上进行论证,有 时需要进行人群调查.
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 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
1 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 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3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 人可能的暴露途径基本一致。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
1、多种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联合作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及
其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3、进一步研究致畸作用的机理 4、早期观察的敏感指标:环境污染物对动物
神经功能、行为表现、免疫机能的影响 5、环境污染物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6、由细胞水平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
3.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4.环境易答基因(环境易感基因):人类的某些基因对环境因子具有特定的反应,这些反应影响着人体对有害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
5.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3.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4.许多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呈离子状态时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容易。
解离度越大,越难通过。
体液的pH可影响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度。
5.吸收(1)经消化管吸收①有机酸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小肠内吸收②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管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2)经呼吸道吸收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颗粒物直径大于10m者,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被吸入后因惯性碰撞而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直径5~10m者因沉降作用而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直径为1~5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并有部分到达肺泡;颗粒直径小于1m 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化学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2.1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概念2.2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机制2.3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评估方法2.4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环境管理意义第三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3.1 毒性评价概述3.2 急性毒性评价3.3 慢性毒性评价3.4 亚慢性毒性评价3.5 长期毒性评价第四章: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原则4.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4.3 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评估4.4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5.1 实验设备与材料5.2 实验操作步骤5.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5.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章:生态系统水平的环境毒理学研究6.1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概念6.2 生态系统水平毒理学研究方法6.3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案例分析6.4 生态系统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七章: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7.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7.2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7.3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与检测方法7.4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8.1 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8.2 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8.3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8.4 环境管理中的案例分析第九章:大气环境毒理学9.1 大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9.2 大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9.3 大气污染物的毒性评价9.4 大气环境毒理学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环境毒理学10.1 水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0.2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0.3 水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0.4 水环境毒理学在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土壤环境毒理学11.1 土壤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1.2 土壤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1.3 土壤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1.4 土壤环境毒理学在土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12.1 生物降解的概念与机制12.2 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与原理12.3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2.4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化学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1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13.2 化学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案例13.4 降低化学污染物健康风险的策略与措施14.3 学术交流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4.4 提升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力的策略第十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15.1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重要性15.2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15.3 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评价15.4 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技术等多个方面。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解释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强调其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
强调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和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强调实验方法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并解释实验设计的原则。
第二章: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2.1 毒性评估方法介绍毒性评估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解释不同毒性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并强调其适用性。
2.2 毒性参数的测定介绍毒性参数的测定方法,包括毒理学参数和生态学参数。
强调测定毒性参数的重要性,以评估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
第三章: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3.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解释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强调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威胁。
3.2 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机制介绍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机制,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强调不同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差异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第四章: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毒理学研究4.1 有机氯农药的特性解释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特性和生物积累特性。
强调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对生物体的毒性。
4.2 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评估介绍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评估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强调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第五章: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毒理学研究5.1 有机磷农药的特性解释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强调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环境分布。
5.2 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估介绍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估方法,包括神经毒性实验和代谢毒理学实验。
强调有机磷农药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毒理学研究6.1 重金属的来源和毒性介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如工业排放、农业使用等。
阐述重金属对生物体的毒性,包括它们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作用。
6.2 重金属的毒性评估方法讲解评估重金属毒性的实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发育毒性试验。
《土壤污染与防治》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土壤污染危害的特点特点:①隐蔽性和滞后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重金属及一些有机物)④治理难和周期长2.土壤污染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土壤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土壤受到污染后,重金属以及可溶性污染物等容易在水力作用下,被淋洗进水体中,引起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另一些悬浮物及其他所吸持的污染物,可随地表径流迁移,造成地表水的污染。
②土壤污染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土壤环境受到污染后,含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环境中,随风吹扬到远离污染源的地方,扩大了污染面,导致大气污染生态问题。
第二章土壤污染1.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类型:①物理净化作用②物理化学净化作用③化学净化作用④生物净化作用2.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与土壤污染物转化的关系(重点:土壤组成与污染物毒性,土壤酸碱性与污染物转化,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⑴土壤组成与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毒性和形态的一般关系:土壤中某污染物的水溶态或交换态有效浓度越大,其对生物的毒性较大,而专性吸附态、氧化物态或矿物固定态含量越高,则其毒性越小。
①黏粒矿物吸附与污染物毒性②有机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⑵土壤酸碱性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存在着多种有机、无机的氧化、还原态物质。
一般土壤空气中的游离氧、高价金属离子为氧化剂,土壤中的有机质及其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和低价金属等为还原剂。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Eh)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易氧化和易还原的无机物质的含量、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及土壤pH等。
第三章无机物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1.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①形态多变②易积累③不能被降解而消除2.Tessier定义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及提取方法①水溶态,以去离子水提②交换态,以1mol/LMgCl2溶液为提取剂(室温振荡1小时)③碳酸盐结合态,以1mol/L NaAc-HAc(pH5.0)缓冲液为浸提剂④锰铁氧化结合态,以0.04mol/LNH2OH·HCl为浸提剂⑤有机结合态,以0.02mol/LHON3+30%H2O2溶液为浸提剂⑥残留态,以HClO4-HF消化3.汞、镉、铬和砷在土壤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态及其毒性比较⑴汞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学形态可以分为金属汞、无机化合态汞、有机化合态汞。
1-山西大学-孟紫强-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
科学的发展总是越分越细,二者将越来越有自己特色!
2010,定义是: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 学污染物对人体或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 的科学。相关生物:主要考虑环境毒物通过食物链、生物 富集等途径危害人体。(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2010)
2015,定义是: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 学污染物对人体或人群健康及其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与防 护的科学。(现代环境毒理学,2015)
第四教学单元 环境毒理学基本方法与技术: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第六章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四、生态毒理学的教学单元
(本书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是根据对生态毒理学的新定义而产生的)
第1教学单元:学科基础—环境科学、生态学、毒理学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 第三章 毒物毒性作用概念与机理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第2教学单元:生态毒理学基础理论 第五章 生物富集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三、环境毒理学的教学单元
第三教学单元 环境污染因素各论: 第十章 重金属的毒性 第十一章 农药与肥料的毒性 第十二章 环境化学致癌物 第十三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第十四章 石油的毒性 第十五章 有机溶剂的毒性 第十六章 环境电离辐射 第十七章 环境电磁辐射 第十八章 环境光污染与噪声污染 第十九章 环境生物污染
环境生态学第九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系统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管理的问题,这样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
所以我们就先先来学习第一节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生态系统管理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的定义就是指一、定义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将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整合到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2.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3.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4.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确定生态系统退化的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5.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利用科学知识做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6.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应与管理目标相适应。
所以,生态系统管理是人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利用、保护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重要途径。
我们来看第三个大问题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因为人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实施者,管理是靠人来执行和实现的。
所以只有加强规范人的行为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的建设,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
另外,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还有几个方面,它们是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整体运动规律,人为的随意地分割就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灾难。
我们建拦河大坝,就会造成枯水期的延长。
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要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切忌人为切割。
《环境毒理学》PPT课件
编辑ppt
15
1.1.4 研究内容
1)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包括环境污染 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储留,在生命 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对人 体和其他生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
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在1962年发 表的《寂静的春天》是振兴毒理学研究 的一部伟大著作。
随后环境运动逐渐兴起,许多环保 组织开始建立并迅速发展,它们在环境 保护与毒理学方面的积极工作,使得 “生态学”和“毒理学”这些术语众所 周知。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大多数发
达国家成立了环境立法机构,在保护环
编辑ppt
10
环境毒理学是人类研究探索环境压力 因素对生命系统影响的一门分支科学。
环境毒理学属于环境科学的范畴,也 是生命科学和毒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编辑ppt
11
1.1.2 研究对象
主要是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即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 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生物 性污染物,其中,化学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国内相关期刊
致癌.致畸.致突变 生态毒理学报 环境科学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卫生毒理学杂志 工业安全与环保 环境与职业医学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编辑ppt
3
参考书籍
(1)李建政主编. 环境毒理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0
(2)孟紫强主编.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SO2、金属粉尘 死亡17人
《环境毒理学》课件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吸入
通过空气吸入污染物颗 粒。
食入
通过食物或饮用水摄入 污染物。
皮肤接触
通过皮肤接触污染物。
生物富集
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使 低级生物体内富集高浓
度的污染物。
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致癌作用
某些污染物可增加生物体患癌症的风险。
免疫毒性
某些污染物可影响生物体的免疫系统,降低 抵抗力,易感染疾病。
确保实验动物处于健康状态,建立适 当的动物模型以模拟人类暴露条件。
暴露途径与实验方法
暴露途径的选择
01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暴露途径,如吸入、食入、皮肤接
触等。
实验方法的设计
02
确定暴露时间和剂量,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确保实验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操作规范
03
遵循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2
CATALOGUE
环境污染物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常见的环境污染物
重金属
如铅、汞、镉等,主要来自工 业排放和采矿活动。
有机污染物
如多环芳烃、苯并芘等,主要 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化工生 产。
农药
如滴滴涕、六六六等,主要来 自农业生产和杀虫剂使用。
放射性物质
如铀、铯等,主要来自核工业 和核废料处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新型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如低毒或无毒的化学品替 代品、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等。
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快速响应和评估
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环境毒 理学专家需要对事故进行快速响 应和评估,确定污染物的种类、 浓度、扩散范围以及评估结果,制定应急处理方 案,包括污染物控制、人员疏散 、医疗救治等措施,以最大程度 地减少环境污染对环境和人群的
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二、污染物在的迁移、转化和残留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
1、土壤的理化性质 ➢ 重金属的络合和螯合作用 羟基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可大大提高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 重金属与腐殖酸作用可形成稳定的可溶性螯合物。
二、污染物在的迁移、转化和残留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
2、土壤对重金属的容纳量 容纳量的大小与土壤的特性,重金属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有
三、土壤污染的毒理学诊断
土壤生态毒理诊断试验研究
5、土壤微生物试验 ➢ 转基因工程微生物试验
检测土壤毒性作用或突变化合物。 ➢ 遗传工程土壤细菌
检测土壤中的遗传毒性化合物。 ➢ 土壤细菌致突变物质阳性传媒试验
用遗传改性指示细菌检测土壤污染物,是利用寄主传病媒 介和指示基团。 ➢ 发光菌试验
可作为评价污染物毒性的指标。
土壤污染毒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环 境行为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和危害的学科。
一、概述
大气污染环境毒理学概念
污染物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统称 为环境行为。
——化学行为,有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降解和代谢过程。 ——物理行为,有污染物质环境中的移动性及其迁移扩散规律。
一、概述
三、土壤污染的毒理学诊断
土壤生态毒理诊断试验研究
6、土壤滞留功能评价试验 7、特殊毒性试验 ➢ 紫露草微核试验 ➢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8、生物标记物试验
关。
二、污染物在的迁移、转化和残留
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残留
在施用后一个短时间内呈急剧的直线下降,其后则曲折而呈缓 慢下降的直线。
二、污染物在的迁移、转化和残留
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残留
每年连续施用农药1次,n年后的农药残留量计算公式:
环境毒理学讲稿资料
环境毒理学教案2011-2012学年第2学期环境科学专业2009级计划学时:48学时(理论48)教材:环境毒理学(孟紫强主编)参考书:《环境毒理学》,惠秀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生化毒理学》,毛德寿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环境毒物》,何燧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家庭环保知识问答》,孙胜龙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污染与生物变异》,孙胜龙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该教案与多媒体课件配套使用)2011.2第一章绪论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应用和主要进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包括: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污染物分布,化学物的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2、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包括: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生物转化的复杂性,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3、污染物的代谢动力学。
难点: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几个剂量参数;2、毒作用类型;3、毒作用机制的研究,包括:毒物的转运,毒物对靶位点(分子)的作用,毒物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修复和修复失调。
4、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包括:环境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机体的状况,接触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2、遗传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难点:毒物的转运,毒物对靶位点(分子)的作用,毒物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修复和修复失调。
环境毒理学课后部分答案
第九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1、为什么近年来开始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多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少数为粘稠液体,挥发性一般不高,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脂类或其他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内降解缓慢,在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累积,有较长的残留致毒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2、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有何关系?并阐述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多数有机磷农药属于磷酸脂类或硫代磷酸脂类,其通式为R1R2PXY,其中R1、R2碱基集团,X为氧或硫原子,Y为各种不同的酸性基团。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和X、Y、R基团有关。
R为乙基毒性最大,X为氧原子时较硫原子毒性大,Y为强酸根时毒性较强。
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抑制胆碱酰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产生毒性。
4、什么叫生物防治技术?与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生物如鸟类、青蛙、昆虫等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对作物虫害进行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使用其它真菌杀虫剂等。
与传统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对环境污染小,风险很小(并不是说完全没有风险),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的优点。
第八章金属的环境毒理学4、何谓金属硫蛋白?试述其结构与功能。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是由微生物和动植物产生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对多种重金属有高度亲和性。
它是分子质量较低,半胱氨酸残基和金属含量极高的蛋白质。
与其结合的金属主要是镉、铜和锌,广泛地存在于从微生物到人类各种生物中,其结构高度保守。
MT一般是由60-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单链.肽链氨基端有一个乙酰化的甲硫氨酸,分子内半胱氨酸的数目和位置及碱性氨基酸残基都有一定的保守性。
不同MT中氨基酸顺序不同,但空间结构却相似,即MT整个分子呈哑铃形,由α和β两个大小相近的球形结构域组成,两个结构域通过第30,31位的Lys残基(铰链区)相连,MT铰链区的存在使2个结构域存在较大的柔性和可变性,从而使MT中的金属离子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易于交换,为其调节体内金属离子的代谢提供了结构基础。
环境毒理学课件
五、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1.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 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损害的早 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 和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 措施。
2.最终任务:保护地球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 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论
: 一、学科性质 环境毒理学是人类研究探索环境压力因素对生命系统影响的一
门分支学科。它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 在的或即将进入的有毒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 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化学 生命科学
六、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 的一般规律。
3.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4.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人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 等的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
5.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
(一)静注二室模型 (二)非静脉注射二室模型
2.3 生物转化
1、概念 毒性下降
两重性 毒性上升
2性
3、场所:主要是肝脏
一、反应类型
氧化
还原
极性基团,易溶于水(第一相反应)
水解
结合
(第二相反应)
场所
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 肝细胞内质网
(一)氧化
非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
1.鉴定新旧化学物的毒性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2.污染物处理。 3.工业和民用设施的施工和排放许可。 4.自然资源和管理
九、环境毒理学主要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 径及其分布
1、镉:水溶性和难溶性(PH、Eh、CEC、有机质 的含量、粘土类型)
PH降低,吸收量增加;PH升高,降低。 2、汞:无机汞和有机汞 3、铅:进入土壤中的铅大部分与有机无机化合物形
成复合物或被土壤胶体吸附。 铅能与胡敏酸和富里酸形成稳定的化合物。PH增
第九章 土壤环境毒理学
What is Soil?
Soil components
Figure 1 Most soils contain four basic components: mineral particles, water, air, and organic matter. Organic matter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humus, roots, and living organisms. The values given above are for an average soil.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病原菌) Nhomakorabea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 径及其分布
按来源: 水体 :灌溉(土壤污染和地下水的污染)
重金属污染为严重(北京、成都、沈阳) 大气:酸性降入土壤、土壤0-5CM、耕作层
0-20CM 农业:化肥农药、地膜 生物:垃圾污泥、粪便、生活污水 固体:矿渣、粉煤灰
强而增加。 4、铬:六价铬和三价铬(0-20CM) 5、砷:三价砷和五价砷(砷酸盐)
二、土壤中农药的行为与分布
1、农药在土壤中的行为和分布 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大多是以水为介质的,
其中水解和氧化是农药化学降解的普遍过程, 其次还有还原作用或异构化作用。 ①水解作用 ②氧化与还原 ③光化学降解 ④微生物分解
第三节 石油馏分及毒性
四、石蜡 嗅觉丧失、食欲减退、致癌 五、沥青 急性皮炎、咳嗽、食欲不振、腹痛、腹泻、
头痛、恶性肿瘤
第四节 石油燃烧产物的毒性
一、一氧化碳 窒息 二、颗粒物 复合作用(50种) 三、硝基多环芳烃
第五节 炼油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影 响
日本四日市石油城 胜利油田 中南地区某油田
Treatment method of solid wastes
物理法:破碎、分选、沉淀、过滤和离心; 化学法:焚烧、熔烧、浸出; 生物法:好氧分解、厌氧分解;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 径及其分布
一、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其污染特点 土壤污染物分类: 按性质: 无机物(重金属) 有机物 (杀虫剂) 化学肥料 废弃物 (污泥、矿渣) 放射性物 (锶)
4.土居动物蚯蚓的影响 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 5.土壤污染物相互作用对其毒性的影响 复合作用
第十一章 石油的污染
石油:生物遗骸在地层深处经过漫长岁月和
极其复杂的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粘稠状液体。 烃类化合物、非烃类化合物
第十一章 石油的污染
第一节 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一、对水环境的污染 工业、油田、载油船舶 泄露-起火-大气污染-厚膜覆盖 缺氧、阻挡阳光、畸形 二、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降低土壤渗透性 污染地下水
水流迁移。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效应
1.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数量、呼吸强度、消化速率、土
壤酶活性 ①微生物数量:矿物油 ②结构和多样性 Cu 100mg/kg (35) Cu 1000mg/kg(25) Cu 1000mg/kg(13) ③酶与微生物活性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效应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 径及其分布
土壤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 :农作物异常、食物链(骨痛病) 蓄积性:土壤无机物和有机胶体吸附 恢复难:土壤自净能力有限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 径及其分布
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和分布 (一)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和分布 难溶重金属-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可溶性 生物在金属元素的迁移中的作用: ①植物根-吸收离子-富集 ②土壤微生物吸收 ③蚯蚓-吸入体内
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浓烟----炭粒、硫氧化物、硫醇、氮氧化物
第二节 原油及含硫化合物的毒性
一、原油的毒性 麻醉和痉挛作用 慢性中毒、致癌 高浓度-肺水肿、支气管和大脑严重出血 低浓度-四肢感觉异常、头痛、失眠等 二、含硫化合物的毒性 (一)、硫化氢的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敏感)
二、土壤中农药的行为与分布
2、农药在土壤中的转移 降解消失 挥发进入大气 农药挥发性的大小影响因素: 农药本身的蒸汽压 土壤温度 有机质含量 湿度(湿大于干) 空气流动速度
二、土壤中农药的行为与分布
农药随水迁移的两种方式: 一、水溶性大的农药直接溶于水中。 二、被吸附在水中悬浮颗粒表面的农药随
第二节 原油及含硫化合物的毒性
(二)、硫醇类的毒性 恶臭、麻醉作用 皮肤过敏
(三)、其他含硫化合物
第三节 石油馏分及毒性
一、液化石油气 急性毒性不强 致突变性不明显 啮齿类动物的慢性毒性表现为嗜睡、表
情呆滞、摇头。 人的急性中毒头痛、头晕、恶心等。
第三节 石油馏分及毒性
二、汽油 麻醉和去脂作用 肾脏和肝脏毒害 诱发癌 无蓄积性 三、柴油 吸入性肺炎、皮炎
2.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Cd对反硝化作用的抑制
3.对植物的影响 可溶态、可交换态、不溶或难溶态 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可见 不可见 慢性 急性 ②酶系的影响 -SH反应 ③细胞和细胞器的影响 重金属(Cd、Hg、Pb、Cr、As)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