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村庄分类、形态与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村庄分类、形态与调查
第一节、村庄分类
1.1.1 按照地形地貌分类
村庄聚落按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来分,可将村庄聚落分为平原村、滨湖村、沿海村、三角洲村、草原村、山区村等。

一般说,在平原、滨湖、沿海、三角洲等地方的乡村聚落,土地肥沃、耕地较多、出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较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比较开放、社会流动较频繁,文化较为先进但村民人文关系不如散村突出,血缘关系有所淡化;思想较活跃,现代观念较强,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民主意识较浓厚,村民自治基础比较扎实,自治活动容易开展起来。

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就相当发达,这里的村庄也较为富裕。

草原上多是牧区,原来的牧民多是追水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常常是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但随着畜牧业的发达和科学化、现代化,多半牧民开始种植牧草,围困草场,定居下来,形成草原村落。

在农区和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

山区或半山区村庄则多较闭塞落后,人口聚居程度更低,有的山区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有的穷山恶水,资源贫乏,多半经济结构单一、贫困。

而不同的地理条件也造就了不同景观风貌、不同文化特色的村庄,比如在长三角地区就有江南水乡、滨海地区就有海岛渔村、山区则出现了山乡村寨。

1.1.2 按照村庄形态分类
村庄按照其形态肌理模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散点式
散点式村庄是一种常见的村庄,其布局形态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自然散点分部于起伏的乡村聚居地,这种模式并不试图改造自然,也不大规模平整土地,不强求规整和一致的布局,表面看来缺乏规划,随意性强,建筑虽散点分布,却又凝聚于某个中心,如晒谷场、池塘等,于稳定统一中体现着开放与多元。

但是由于房屋间距较大所以显得较浪费土地,这种布局形式的村庄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有一种不拘一格自然随机的肌理美。

(2) 街巷式
街巷式村庄形态肌理是一种最主要的村庄布局形态,适应于用地较平坦的村庄,并常见于较大村庄。

街巷式村庄形态肌理根据建筑与地形、道路的不同组合关系,树枝状展开,形成统一又有变化的村庄布局形态,主街和次巷脉络清晰,这种村庄形态肌理内聚性强,又易于随着村庄扩大逐步沿路拓展延伸。

街巷内部空间较为封闭内向,街巷在村庄中承担着交通联系和组织村民生活的公共空间的作用,成为公共和半公共的线性交往空间和交通联系通道,在一些水乡村庄,还常有河路并行的水街水巷。

街巷式村庄形态肌理形态较丰富,建筑是界定街巷空间的形式、大小、尺度的主要因素,一些村庄在主街两端还设有门楼,既用于安全防卫又便于管理。

街巷式布局的村庄一般空间有秩序,领域感、归宿感比较强,用地紧凑节约。

例如: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水街肌理形态,街道呈井字形,村庄依河成街,与水系有机融合,街巷尺度宜人,街巷曲折、进退、对景、节律等方面处理较好,宫、庙、塔、牌楼等构成了丰富的街道对景。

(3) 组团式
组团式村庄形态肌理常见于地形较复杂的较大村庄,受自然地形影响,由于地势变化比较大,河、湖、塘等水系穿插其中,村庄受到河网及地形高差分割,形成两个以上彼此相对独立的组团,其间由道路、水系、植被等连接,各组团既相对独立又联系密切。

组团式布局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做法。

(4) 条纹式
条纹式村庄形态肌理常见于地形高差较大的山地村庄,丘陵山地坡度较大,受山地环境因素制约而自然顺应地势,形成由几个不同高差的台地条状伸展布局为特点的条纹式村庄形态肌理,布局虽分几个台地但聚合力强,对用地紧张的山地村庄是一种较适宜的布局方式。

(5) 图案式
图案式村庄形态肌理一般受地形或风水理念等影响,形成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特殊图案肌理,如八卦形、半月形、鱼形、牛形图案的村庄。

这类村庄形态肌理模式比较特别,十分重视村址的选择和整体布局,最大可能地体现出某种文化及宗教的理念,村庄一般聚族而居,整个村庄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体现了宗族式布局的封闭性、内向性、防御性及等级尊卑观念。

如浙江省兰溪市诸葛八卦村,
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为八卦图案式村庄形态肌理,村内布局结构似内外两个八卦图,该诸葛八卦村由诸葛第27代孙按诸葛绝学九宫八卦阵布局设计。

1.1.3 按村落规模分类
按聚落的人口聚居规模和生活各方面(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服务、贸易设施等)的职能大小进行分类,分为小村、中村和大村。

大村,常是乡政府或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拥有一定数量的代销店和文化教育、生活服务单位。

这种大村大多分布于地广人多的种植业区,尤其是耕地密集、地少人多的平原地区,华北较多,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河口冲积平原等地也较普遍。

中村,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村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常见于地少人稠的种植业区或圈养畜牧业区。

一般由几个村庄组成一个行政区,并设有小学、代销店、理发店等。

小村,村落数量多,但在农村总人口中的比重较低。

以山区、丘陵区、牧区、林区分布最为普遍。

因耕地零星分散,或因生活用水不足,不宜建造大村庄,住宅布局分散,户均占地面积大。

在我国一般以160人以下为小集村,160—l000人为中等
村,1000人以上的为大村。

事实上,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农民的聚居形态差异极大,既有华北数千人聚居一处的大型村庄,又有华南数百、上千人聚居一处的宗族村落。

川西平原农民是分散居住的,三、五户一个坝子,或叫院子。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村庄聚落也不大,一般10来户,叫做埭。

长三角农民的聚居规模与湖北荆门很接近。

湖北荆门丘陵农村,农民10多户住在一起,叫做湾子。

英山县农村,农民居住较荆门农村更为分散,往往是三、五户住在一起,也叫湾子。

英山农民住的比荆门农村更为分散,是因为英山多是山区,而荆门多是丘陵,丘陵地区田地较山区多,山区田少且地薄,能养活的人口就少,同样面积土地就只能容纳较少的人口。

因此,英山农民住的更为分散,农民聚落就比荆门农村的规模更小。

用山区和丘陵或平原等地型特征来解释农民的聚居形态,显然很不完备,因为长三角和川西都是平原,理应村庄规模较荆门更大,但事实上,长三角的村庄规模与荆门农村相差很少,而川西平原农民住的较荆门丘陵农村更为分散。

相反,华南农村多是山区,这些山区的南方农村,村庄规模却远高于荆门、长三角,更不用说高于川西和湖
北英山农村了。

倒是华北平原的村庄规模极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规模最大的村庄。

理解村庄规模,显然不能只考虑地型,而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海药考虑要考虑作物类型、气候、土壤、交通、水利等自然因素和治安、村庄成长阶段、家族等社会文化因素。

1.4 按照行政概念分类
从行政概念出发,按照基层社会组织的层次分类,我国村庄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1.4.1 自然村
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的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它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比如在山里头,可能几户在路边居住几代后就会形成一个小村落,这就叫自然村。

中国有些地方习惯上将自然村称作“庄”或“屯”,是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一般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甚至没有。

自然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结构深受所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特性等)、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反映与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

自然村数量大、分布广、规模大小不一,有仅个别住户的孤村(如在山区),也有数百人口的大村(如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

自然村经济结构较单一,一般由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人口居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因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自然村不仅限于单纯经营农牧业,还建起了小型工业企业、零售商业和服务业设施,有的还发展成为经营非农产业的专业村。

1.4.2 行政村
行政村是指政府为了便于管理,而确定的乡、镇下边一级的管理机构所管辖的区域。

是具有社会统一性的组织化村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用来作为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

在个别地方,行政村与自然村是重叠的,或是一个自然村划分为一个以上的行政村。

但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一个行政村包括几个到几十个自然村。

行政村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设有村民委员会或村公所等权力机构,由一套领导班子(支部、村委会)管理,这些自
然村都要受行政村村委会和村支部的管理和领导。

自然村与行政村的区别,不只是规模的大小区别,根本区别在于行政村建立村委会组织、建立党的支部委员会(总支、党委),而自然村不建立。

行政村的管理实行的是村民自主管理,权利在于村民委员会,在城镇有居民委员会,居委会的工作基本属于服务型,因为其行政权利基本由街道办事处负责。

村民委员会是村一级的最高权利机构,和行政权利概念较模糊,可以说属于边缘机关,也因此可以说农村和农民的管理并没有纳入国家行政机构,毕竟是可以说农民是团结对象,当然好的一点是农民可以自治,属于自治机关,级别上和街道办事处差不多。

而街道办事处是最小的国家行政机构。

不过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都是要,接受上一级行政权利机关的指导,如乡(镇)的政府机关,更上一级的机关是县(区)等,再上一级的是市(地区),再上一级行政机关就是省(自治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

这是国家权利的体现,是属于执行机关。

除过村委会(可以说具有双重性质,即是本村的权利机构,也是接受上级行政机关指导的执行机构)和街道办事处(属于镇的派出机构),所有的行政机关(镇、乡,县,区,市,地区,省,自治区)都设有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监督行政机构的权利的执行。

1.1.4 按照村庄职能分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快速发展,发展模式明显地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化,所承担的职能也日趋多样性,尤其是从单一的集体农业经济模式转换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在多样化的经济发展带动下,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日趋加快。

这一点在村庄发展层面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明显。

按村庄所形成的原因,后来发展的模式,所承担的聚落职能,主要有各种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等等。

按照村庄的经济结构和从事的主要产业来划分,可将村庄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类型。

农业村庄
此类村庄是传统的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按照生产对象又可分为种植业、林果业、牧业、渔业、副业等经济类型。

中国约有80%—90%左右的村庄还属于传统农业型村庄或以农业收入为
主的村庄,尤其是中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村庄主要从事传统农业,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作。

(1) 传统耕作型村庄
传统耕作型村庄是指以种植业,也可以说是耕作业为主的村,属于最常见的传统农业型村庄。

该类村庄的产业结构中,一产占据绝对比重,村民人均耕地较之其他类型的村庄较多,约0.8亩/人以上。

农作物以玉米和小麦为主导,间或种些油料作物。

虽然有些其他产业,但居民的主要劳动和劳动收入来源是种植业。

除从事种植业生产以外,一般还兼营动物饲养、果树栽培和其他家庭副业。

我国大多数乡间村落都属于这一类型,但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东北平原上。

此类村落,人口规模和建筑形式相差部极为明显。

(2) 林果业村
林果业村,主要以果树栽培为主要产业的村庄。

这类村多分布在山区与半山区,居民的主要劳动和收入来源以林业生产为主。

这些村庄一般山林分布广,耕地较少,这种聚落人口稠密,林村一般规模小,且分布零散,聚落间距也较小。

中国南方气候宜人,适于水果种植,尤其是广东省茂名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该地区有不少上百年的荔枝林,而且不少的村庄自古以来就以“荔枝”命名,如化州合江的荔枝垌村,化州中垌的荔枝根村和荔枝塘村,化州林尘的荔枝埒村,信宜镇隆的荔枝村和新堡的荔枝垌村,高州分界的荔枝山村和长坡的荔枝坡村,电白林头的荔枝山村等。

当然,在其他地方,根据村庄所处区位的地理及气候条件自然而然会形成特色的林果种植,如在不少山地丘陵区,有许多经营竹、木等用材林和桑、茶、油桐、油茶等经济林的林果业村落。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观念的深入,不少农村开始注重发展“生态产业”,根据自身的资源及条件优势,培育特色林业,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得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经济效益比较突出、农民增收比较明显的特色林业产业村,如有“苗木花卉之村”、“水果之村”、“花卉盆景之村”等等,可见林果业发展的多样性。

(3) 牧业村
牧业村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有天然草原的地方,居民的职业主要是从事畜牧业劳动,主要收入来源于畜牧业。

因为地理及气候条件不适
合种植业,所以半干旱、干旱地区较适合形成牧业村,这类村庄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及西北其他省区。

由于草原载畜量有一定限制,牲畜的放牧半径远大于农耕区的耕作半径,牧村一般小而分散。

牧村有定居聚落,季节移动聚落和游牧帐篷等固定,,半固定和流动三种形式。

我国西北牧民的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

当然,在平原或是沿海沿湖地区也有不少村庄是主要从事畜牧业的,与高原地区饲养的动物不同的是,这里主要是以体型较小的家禽为主,如位于长三角的江苏,家禽业就是江苏省畜牧业的支柱产业。

饲养对象的不同主要还是由于地理及气候条件的不同。

(4) 渔业村
渔业村是以水产业为主要职业的人居住的村落,包括从事海洋和淡水渔业捕捞、养殖为主的村,这些村的村民也常常被称为渔民。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和江河湖泊附近以及内陆一些大中型水库的库区。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许多专以捕鱼为主的渔业村落,生产地区是广阔的海洋和沿海滩涂,在优良的避风港内可以形成规模很大的聚落。

我国浙江省就有不少著名的渔业村,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渔业村。

该村地处南浔镇城区东南侧,北为古镇旅游景区,南与浔南村相邻,东和浔南村,硬长桥村隔河相望。

全村住房土地面积仅10余亩,水面面积3000余亩,无耕地面积。

全村以渔业为主导产业,90%以上人员以水产养殖、加工、经营为生,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品种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配以虾蟹、甲鱼等其他水产品。

而浙江省的另一个渔业村——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渔业村,利用其优美的环境,渔船、水塘等渔业生产条件设施,于2004年开始发展了“渔家乐”旅游项目,包括有垂钓、观撒网、看捕鱼、划小船、住渔家、品渔宴等活动,丰富了渔业村的经济发展。

国内还有其他著名的渔业村,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渔业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盛泽镇渔业村、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关镇渔业村等等。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少渔业村已经开始不再以渔业为主要产业,但是其村民和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仍有一定的保留。

(5) 副业村
单纯的副业村在我国较少,但以副业为主兼营少量耕作业和林果业的村落却十分常见。

如在山区中有以制造石磨、石碑为主的村落,
有的村落则以制造雨伞、竹器、陶器为主,有的平原村落以植桑养蚕为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农业中的副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

60年代以前的副业,是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采集、渔猎以及家庭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等,大多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

又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其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强。

至于后来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首先以3年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

它们虽在一个时期仍被当作副业,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突破了副业的范围;到80年代,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乡镇企业。

非农业村
非农业村庄虽位于乡村,但并非以经营农业生产为主,介于城市和乡村两者之间的类型。

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工业村、商贸村、旅游村等类型。

(1)工业型村庄
这类聚落是由于工厂的兴建,如农副产品加工厂、大城市附属配套厂、化肥厂、农机修造厂等,使原来的农村变为工业村镇或工农业并重的村镇。

工业型村庄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工人或农业户口的工人。

工业型村庄的共同特点有:工业基础较好,二产对经济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产业。

农村工业化,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

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

工业化就是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促使区域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进而促进城镇的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

而城镇化又可以为工业化聚集资金、人才、市场交易的各项要素,可以进一步降低工业化的成本,实现和支持水平较高的工业化。

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过程。

中国第一名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华西村,就是工业村的典型。

华西村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1961年,华西村从邻村买来的一台500公斤的大石磨起家。

文革期间,村里又偷偷地开了一家小五金厂。

正是这个小五金厂,为华西村完成了百万利润。

华西村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办起冶金、有色金属和纺织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工业生产,使农民真正富裕了起来。

正是农村工业化的成功带来的巨大财富,华西村从昔日人人穷得吃不饱,到今天的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这个在1961年只有667人的小村庄,通过组合周边村庄,引进外来人才,已发展成为拥有3.5万村民的“大华西”,且今日的华西村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并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天下第一村”,中国目前最富有的村庄。

村庄的工业化不仅促进村庄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区域的发展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浙江省工业型村落的形成旧与浙江省农村工业化密切相关。

根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2003年,在浙江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专指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

),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全省年工业总产值的49%,“小企业规模集群”、“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产”在浙江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的主动力就是乡村工业的崛起。

乡村工业构成了浙江工业甚至整个浙江国民经济的支柱。

可见,农村工业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最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化是核心、龙头,是城镇化的“发动机”。

而在农村工业化下形成的工业型村落对我国经济社会也有其自身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其邻近村落的工业化(2)促进了农村城镇化(3)有利于加强实现城乡一体化;(4)工业型村落在更大的空间层面上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村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根据村庄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和阶段,工业型村庄又可分为三个不同类型:
工业化初级阶段村庄——由于工业刚刚起步,第一产业即农业依然还在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且工业也往往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如采掘、原材料工业、或简单加工装配工业等,工业结构单一。

已有的较少的工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较少,对农业劳动人口转移带动不大。

产业相对集中阶段村庄,工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类型工业有了一定的积聚,初步形成了规模效益,此类村庄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对农业人口的转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集群发展阶段村庄,工业的发展阶段日趋成熟,主导产业形成,同时主导产业能够很好的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该类村庄对农业人口的转移作用巨大,不仅能解决本村村民的务工问题,还能吸引一定的外来人口来此务工。

工业型村落的出现与农村工业化有关,不同的农村工业化之路产生不同的农村工业模式。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到60-70年代,在相当部分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都出现了城市工业向农村分散与扩展和农村工业化加速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农村工业化方式与其说是农村工业化,不如说是“工业农村化”,不是农村地区自身发展非农产业。

这种工业的农村化导致并表现为这些国家农村地区的工业迅速增长。

这种主要依靠外界产业移植所导致的农村工业化称为“外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因此这样发展的村庄为“外生型”工业村。

与发达国家通过工业农村化推动和实际导致的农村工业化不同,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这些国家城市工业本身就很落后,比重又很小,加上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的落后,没有必要,也很难向农村地区扩散。

所以在这些国家不能主要依靠城市工业的扩散来发展农村工业,而只能主要依靠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来推动农村工业化。

因此,与外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相对应,在此将这种农村工业化称为“内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对应的村庄为“内生型”或是“独立型”工业村。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没有跳出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内生型模式范畴,其农村工业化不是依靠城市工业的扩散,而是依靠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来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