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表时间:2013-7-31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李春梅谭莉明张惠娟[导读] 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李春梅谭莉明张惠娟(湖南吉首市吉首大学医学院416000)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4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有关现场急救知识的问卷调查,对数据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合格率低,仅为11.3%,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P<0.01),学过现场急救知识与未学过现场急救知识者,知识得分有明显差异,但总体水平不高。对现场急救知识的学习需求率高(95.8%);90.4%的大学生希望在校接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80.8%的大学生支持小班授课。结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建议将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以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其社区急救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

意外伤害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意外伤害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生率、死亡率及后遗残疾率高,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意外伤害伤员在1小时内死亡的数量占总死亡的50%[2]。“急救从现场开始”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3]。现场急救(first aid)是指在家庭、机关、学校、工厂、城乡居民中所发生的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工作。即伤病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抢治。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其生活经验与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缺乏,意外伤害概率较高。在大学生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占15.8%,且大多数为医学类的学生[4]。在占大多数的非医学类的学生中,虽然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但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很少,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事件时,多数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因此,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课题组分别在两个校区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了现场急救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

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本校在校非医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大学生240名,年龄19~23岁。

2、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

3、方法

3.1 调查方法

运用自行设计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表(该表的内容效度指数CVI=0.83,相关系数r=0.81)来进行问卷式调查。问卷调查表由4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个人一般情况;第2部分为现场急救技能自我评定,题型为单选题,由被调查者对创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和CPR(意识判断、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掌握情况分4层次进行选择;第3部分为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总分50分,得30分为合格,题型为单选题和判断题,选对1项记1分;第4部分为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题型为多选题。发放问卷时先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由被调查者当场独立完成,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100%。

3.2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资料均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

4、结果

4.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非医学大学生平均(20.32±2.10)岁。其中大四14人,大三36人,大二46人,大一144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8人,英语、日语专业44人,园林、美术、艺术设计专业94人,土木、软件工程专业64人;120已学过现场急救,120人未学过现场急救。

4.2 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

240名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测评中,27人合格,合格率11.3%。不同类别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240名不同类别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情况(x-±s,分)

从表1可见,不同年级、专业的非医学大学生,其现场急救知识得分均较低,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4.3 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情况比较(n=240)

从表2可见,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两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4.4 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与需求见表3

表3 非医学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现状与需求情况(n=240)

5、结论

5.1 现状分析

5.1.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专业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测评合格率仅11.3%,低分6分;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评熟悉现场急救技能操作的非医

学专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系统正确地完成现场急救程序。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校参加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是提高我国现场急救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当今急救的新理念是“急救”要走出医院围墙,进入社区、家庭等院外场所,希望在事发现场有能在第一现场施救的第一目击者采取有效地初步急救,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早在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就提出“生命链” [5]概念,强调第一目击者在现场的早期初步救治措施对抢救生命的重要性,要求公众应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和基本的急救知识技能[6]。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的培训占总人口的比率,美国为1/4,新加坡为1/5,悉尼为1/20;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7,8]。我国近年来亦推行上述概念,但完全实施则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根据我国现实,在院前急救中心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则显得更为可行。为此,急救专家[9]多次呼吁,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和四大技术等急救知识,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灾难事故和急病应急能力。本次被调查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普遍表示,学校有必要开设急救课程,认为通过学习现场急救知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减少高校学生发生意外事件率,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还可提高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本身素质,并作为流动群体,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