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实证分析
全球价值链下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球价值链下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ec941d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c.png)
全球价值链下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安徽省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人口资源,并且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加强,使得其产业集群发展逐渐增强。
然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安徽省的定位仍然相对较低,全球竞争力有待提升。
本文将结合安徽省现有产业集群的特点,分析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安徽省产业集群现状分析1.产业基础薄弱安徽省目前的产业集群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一些传统产业领域,如纺织、轻工等,安徽省的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较弱,难以与国际竞争对手抗衡。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安徽省的产业集群在科技创新方面相对薄弱。
虽然政府对科技创新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企业自身缺乏创新意识,以及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程度不高,导致安徽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3.服务系统不完善安徽省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信息化服务方面,已有的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核心竞争力不足安徽省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国际竞争对手比较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另外,少数中小企业有较强竞争力,但他们的生产规模与国际对手相比极为小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高安徽省的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中低端,缺少在全球产业链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尤其在那些要求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3.人才短缺安徽省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在产业升级与产业转型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相对不足,缺乏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人力资本才能无法有效转化。
1.推动产业升级强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于传统产业的引领,让企业尽快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在新型产业和科技领域,要把握机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安徽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2.发挥核心企业作用政府应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联系,推动产业集群更为紧密的联系起来,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安徽省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f75f8eb9d528ea81c779c2.png)
关键词 : 产业结构 ; 三次产业; 第三产业
中 图分 类 号 :1 7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6 2 30 [0 0 0 - 0 5-2 17 — 3 9 2 1 )4- 1- 0 0
17- 19 9 8 9 0年 。第 一产 业 比重 逐年 下降 , 二产业 比 度很 高 。从 两个 解 释变量 的系 数 中可 以看 出 . 二 产 第 第
重 稳步 上升 , 最终 赶上 第 一产业 , 三产 业发 展迅 速 , 业对 总 产值 的 影 响 比较 大 .第 二 产业 每变 动 一个 单 第
安省产值三产的证析 徽 生总 与次 业 实分
沈剑 宏 芮祖 平
( 安徽 大学经济 学 院, 安徽 合肥 2 0 3 ) 309
摘 要: 随着安徽经济的发展 , 安徽省 的产业结构发 生了很 大变化。本文论述 了安徽省 G P与第一、 D 第二和第三产业 的
关联度。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 出安徽 省经济增长 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依靠第一和第二产业支撑 , 得 演变到 目前主
430 4 . 0。 .7: 0 2
业 占国内生 产总 值 的 比重 高于第 二 和第 三产业 . 济 经
发展 以农 业 为本 。 民主要 是解 决温 饱 问题 。在 这一 农
三、 安徽经 济生产 总值 与三次 产业关 联度 分析
改 革开放 3 0多年来 .安 徽省 的三 次产 业 结构 发
一
、
引 言
业格 局调 整为 “ 、 、 ” 第 三阶段 ,9 5 2 0 二 三 一 。 19 - 0 9年。
按 照 现代产 业 经济 学理 论 . 国经济 向现代 化发 第 一产 业 比重 继 续逐 年 下 降 .第 二 产业 比重 稳 中有 一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2cd26e1ed9ad51f01df226.png)
增 长 贡 献率 最 大 .第 三产 业 对 经 济增 长 贡 献 率居 其 中。 第一 产 业对 经济 增 长贡献 率 最小 的态 势
与全 国 同期 相 比. 我们可 以发现 安徽 省经 济增 长
部 门对 经 济增 长 的贡献 . 掌握 经 济发 展 的主 导 因素 和
薄 弱环 节 . 力求 给 出有效 的调整 对策 。
产 业 结 构 是 指 各产 业 在 经 济 活 动过 程 中形 成 的 技 术经 济联 系 以及 由此 表 现 出来 的一些 比例 关 系 , 它
率 来说 。 D 年 均增 长 率达 到 1 . : G P 56 第一 产 业增 加 值 %
年 均 增 长率 为 1 . : 二产 业 年 均增 长 率 为 1 .%; 02 第 % 68
安徽 省 三 次 产 业增 长速 度 的不平 衡 导 致 安徽 省
各 产 业结 构 的变化 。从产 业结 构来 看 . 安徽 省 三次 产
业 占 国 内生 产 总值 的 比例 依 次 由1 9 年 的3 . 3 . 90 74 82 : :
2 .演 变为2 0 年 的1 .:663 . 自1 9 年  ̄ 2 0 44 08 60 .:74 4 9 0 ]0 8 年 以来 , 徽 省第 一 、 、 产业 在 国 内生 产 总值 中的 安 二 三 平 均 比例 为2 : :5 可 以看 出 , 徽省 在这 1 年 中的 54 3 。 0 安 8 产 业结 构 变动 符合 产业 结构 一 般演 化规 律 产业 结 构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1年 期 01 第6
Ju a o hnqn n e i fSi c n eho g (oi c ne E i n N . 0 or l fC ogigU i rt o c nead Tcnl ySc lSi cs d i ) n v sy e o a e t o o6 2 1 1
安徽省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a93fd3ad51f01dc281f1df.png)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OMI C RES EARC GU D H I E
NO. ,0 8 92 0
S ra e ilNo28 .
安徽省产业结构 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 析
郑 瑞 坤
(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 安徽 蚌埠 2 3 4 ) 30 1 摘 要: 近年 来, 安徽 的经济结构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发 生 了一 系列变化 。 以安徽省 19- 20 95 0 6年的产
一
对 式 ( ) 别 就 Y和 n进 行 求 导 , 分 别 乘 以 Y 1分 并 和 n , 分 别 得 到 表 示 经 济 结 构 的 收 入 弹 性 和 经 济 可 结 构 的人 口 弹 性 , : 即
.
y:
一
+ 2 ,l n
一 。
L J 2
O ” x
_ 0一
lX ̄6 .1 + .8 1y (02 6lZ+一 .9 ) n n = 3I 45 7n + - .7 ) y ( 95 l 3 n 1n
( 4)
下 降速 度 较 慢 。第 二 产 业 就 业 人 员 占 全 部 就 业 人 员
的 比重在 19 ̄ 19 9 5 9 9年 之 间 是 下 降 的 , 0 0 2 0 20 ̄ 06 年 之 间 又 呈 上 升 趋 势 变 化 。 第 三 产 业 就 业 人 员 占全 部 就 业 人 员 比重 逐 年 上 升 。 三 次 产 业 从 业 人 员 数 构 成整体上 表现为 “ 、 、 ” 变化趋势 。 一 三 二 的
其 中式 ( 表示 经 济 结构 的收 入 弹性 。若 观察 2) 期 内人 均 收 入 ( 均 GDP) 增 加 的 , 3 + 人 是 (1 2p如 y )
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ffbee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8.png)
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安徽省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区域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加强了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和引导,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安徽省第三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安徽省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安徽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1.6%,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2.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省的服务业迅速蓬勃发展。
旅游业是安徽省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教育、医疗、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3. 金融业发展壮大安徽省金融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安徽省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逐步完善,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安徽省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4. 信息技术推动新经济发展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安徽省的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安徽已经成为了电子信息、软件与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信息技术的推动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二、未来趋势展望1. 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特别是休闲旅游、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将成为未来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
安徽省将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和支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2. 创新驱动引领新经济发展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安徽省将通过加强创新驱动,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渗透到各个行业中,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安徽省将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a4ce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b.png)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之一。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走向多元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将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并分析其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一、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特点1. 第一产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安徽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依然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第一产业的地位和比重逐渐下降。
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也在安徽省得到了不断推进,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
2. 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安徽省的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已成为安徽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特别是以钢铁、化工、机械等为代表的重工业,为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安徽省的许多城市都经历了工业化的浪潮,工业产值持续增长,为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城镇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安徽省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
特别是金融、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迅猛,成为安徽省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在安徽省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研究1.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中。
通过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
蚌埠地区的汽车产业、合肥地区的新能源产业、芜湖地区的机械制造业等,都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提升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安徽省的农村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c27bf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e.png)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安徽省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单位,位于华东地区,东临江苏省,南接浙江省,西邻江西省,北靠河南省。
作为中国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之一,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安徽省的服务业规模逐年扩大。
商贸、金融、旅游、文化等行业成为了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安徽省的科技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为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一,农业仍然是安徽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农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水平有限,农村发展不平衡。
第二,工业结构相对落后,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一定比例,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环保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在一些工业集聚区,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为了优化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安徽省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发展质量。
要加强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要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高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相信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撑。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3c80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0.png)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安徽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其制造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对安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安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徽省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制造业的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升级。
特别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已经成为安徽省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2.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安徽省在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实现。
在高技术制造、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安徽省的企业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渐涌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3. 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在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中,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
这些地方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成为各类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
同时,安徽省还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鼓励农民转型升级,助力制造业的脱贫攻坚。
二、安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竞争加剧和技术革新的不断推进,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安徽省应该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
同时,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吸引技术精英和创新人才投身制造业发展。
3. 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方向。
安徽省应积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大对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安徽行业分析
![安徽行业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7712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1.png)
安徽行业分析安徽省是中国的一个大省,位于华东地区,东临江苏省和浙江省,南接江西省,西邻湖北省和湖南省,北濒河北省和山东省。
安徽省是“皖南、皖北、皖西、皖东”四大地域的简称,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特色。
在安徽省的行业分析中,农业、工业、服务业是三大支柱产业。
首先,农业是安徽省的传统产业和经济基础。
安徽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
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其中安徽的绿茶、白鹤松、西洋参、酸菜鱼等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
此外,安徽省的养殖业也很发达,主要以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安徽的猪肉、牛肉、鸡肉等畜产品以及淡水鱼、虾蟹等水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其次,安徽省的工业也发展较快。
安徽省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合肥、蚌埠、芜湖等城市。
民营企业在工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徽的经济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民营企业的支持。
安徽省重点发展的工业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特别是合肥市的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之一。
最后,安徽省的服务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安徽的服务业包括商贸、金融、旅游等多个领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安徽省的商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安徽省主要的商贸中心集中在合肥、芜湖等城市,各种大型商场、超市、专卖店等纷纷涌现。
此外,安徽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如黄山、九华山、庐山等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综上所述,安徽省的产业分析可归纳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省的各个产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安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安徽发展现状优缺点
![安徽发展现状优缺点](https://img.taocdn.com/s3/m/d63050f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1.png)
安徽发展现状优缺点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的一个发展中的省份。
下面是该省的发展现状的优缺点:优点:1. 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内陆,靠近沿海地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
2. 资源丰富: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稀土等,这些资源为省内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 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完善,既有传统的农业、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也有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科教实力较强:安徽省拥有一批优秀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这些机构为省内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缺点:1.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GDP总量较小,人均收入较低,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2. 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徽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交通运输等方面存在不足,这给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
3. 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安徽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4.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安徽省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现象,优秀人才更倾向于到发达地区工作和生活,这给省内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总的来说,安徽省在发展中具有一些优势,如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和产业结构完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才流失。
未来,安徽省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培养和留住人才,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主成分分析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主成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80d6a1a417866fb94a8e87.png)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主成分分析近年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实证分析。
标签:现状经济指标主成分分析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进步。
进入新世纪,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我们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加入WTO、北京奥运会等)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国次贷危机、股市的大起大落等),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在新形式下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1 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1.1 我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成效显著。
在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传统工业逐步向现代加工制造业转化,工业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迅速扩大、效益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实现利润由01年的52.6亿元增加到08年的290.9亿元,年均增长79%;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统行业稳步发展,而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文化卫生等行业比重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
1.2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面进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科技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全省科技经费投入增幅较大,由01年的49亿元增加到249.8亿元,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全省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人口素质大大改善。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也繁荣活跃,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82%和96.92%。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和省市县公共卫生体系。
全球价值链下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球价值链下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4aefe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c.png)
全球价值链下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一、发展现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迅速变化,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建立和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安徽省在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如钢铁、化工、建材等,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在安徽省崛起,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2.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安徽省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往往是作为下游的加工制造环节,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对于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占有率有一定的制约。
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3.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安徽省的产业集群发展不够平衡,一些地区的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企业间的合作机制薄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资源共享,产业发展不够集约和协同。
二、对策为了在全球价值链下加快推动安徽省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也要适时淘汰落后的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2.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
也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要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共享平台等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4.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政府可以适时推出产业发展规划、税收优惠政策、科技创新奖励等措施,激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动力。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fd7e806529647d26285205.png)
、
寰 l 安 省各产业 比重情 况
H 产韭 - t二产业 ■兰产垃
产值占■ i内生 产 ■内生产 簟一产业 蕈二产业 簟三产业 产位占固 产僵 占宣 息僵 尊蕾指教 产蕾 产t 产值
、
引育
~
在经济学界 , 有不少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 行过研究 。钱纳里提出 . 经济结构一系列相互关系的变化是经济持续增 长所必需的; 罗斯 托认 为, 现代经济增 长从本质上说 是一 个产业 结构变 化的过程 。 安徽作为中部重要省份 ,自改革 开放 以来经济取得 了较快发展 , 但 与沿海发达省份 比, 存在很大差距。2 1 年 , 0 0 随着合肥和马鞍山成为长 三角城市 圈的正式成员 , 安徽省终于跻身长三角经济 区. 为承接 江浙 成 沪产业转移的主要省份 。因此 . 研究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 长的 影响。 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 二、 产业结构增长模型的建立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 ,不同产业结构条件下经典生产 函数可 以写
1 7 1 35 2 9 1 6 O3 ∞3
Q0 0 oO OO 0 o0
1 2' 2 4 8.6
¨ ^ L 喇 R s u md 琊 嘎I s -q协 ¨ a
 ̄ t i W aa m sa bn- lt l t
蚰 d m椭 锄 s c 鲫船 n∞盯 ¨ o 罐瞳i6】 ¨ 哪m ¨ rb 2 p ¨
LXg1 C; ) L)p刁 c c G LGp c 锄
R. a埔∞d 1
蜥 姗姘螂 5 7 椰a0筠 8伽 n nn 5 5: n仉n n仉 姗嬲珊 44 仉n A4
n3 5 8 。∞ nO I 3 荔4 j 旮
毒t i ■ l c n9 9 2 9 B1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08268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3.png)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中西部省份之一,经济发展面临以下问题和现象:1. 发展不平衡: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些城市如合肥、芜湖等经济发展较快,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2. 产业结构不合理: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缺乏高端制造和创新性产业。
同时,一些企业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3. 内外市场需求不平衡: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市场需求,如果外部市场出现波动,安徽省的经济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此外,内需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4. 人才流失:安徽省的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导致了安徽省在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
5. 环境污染:安徽省的一些地区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工业污染和农业排污。
这不仅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影响了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
为应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安徽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和创新型产业转型,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对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资。
2. 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建立人才引进和留用机制,吸引高端人才返回安徽省。
3.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4.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创业,减少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5. 发展内需市场: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市场规模,培育壮大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总之,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调结构、创新、环保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4b6b6733687e21af45a920.png)
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分析作者:陈歆栾敬东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8期摘要:利用1987-2015年农、林、牧、渔产值与农民纯收入的数据,以农民纯收入为因变量,农、林、牧、渔产值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的角度看,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林业次之、渔业最小,牧业对农民增收影响不显著。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多元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4一、引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中的重点。
安徽省2016年一号文件指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是破解“三农”新难题的关键所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对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的产值和比例等内在联系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
如何合理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效用最大化,是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加速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问题,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为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王小平[2]等(2009)用VAR模型得出,宜春市农业总产值不是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从长期来看,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渔业、种植业。
聂雷[3]等(2012)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得知提高种植业和牧业产值可以增加农民纯收入,而增加渔业和林业产值反而对农民纯收入有抑制作用,提出了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407c88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8.png)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引言近年来,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巨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现象。
本文将对安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一:产业结构单一化安徽省过去主要依赖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对外部经济波动敏感,缺乏韧性。
目前,安徽省正面临着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化带来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煤炭行业的衰退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安徽省煤炭行业面临压力。
大量煤矿停产,煤炭产量下降,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滞后。
2. 钢铁行业的困境由于过度产能和市场需求疲软,安徽省的钢铁行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些钢铁企业面临着亏损、倒闭甚至裁员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问题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贫困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贫困问题突出。
这些地区缺乏有效的产业扶持和就业机会,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2. 城市聚集效应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等一线城市,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一些县市的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严重,形成了“城市聚集效应”。
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我们提出以下一些解决措施:1. 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安徽省应制定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引导资金和人才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例如,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安徽省应加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引导人口和资金向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市倾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建立健全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提高县市间的经济协同性。
2024年安徽省能源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4年安徽省能源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fa48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6.png)
一、安徽省能源产业现状安徽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
目前,安徽省的主要能源产业包括煤炭、天然气、油气等传统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在煤炭方面,安徽省有较大的煤炭储量和产量。
安徽省的煤炭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包括淮南、淮北等地。
此外,安徽省还拥有一些煤化工企业,主要生产煤制油、煤制气等产品。
在天然气方面,安徽省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气消费省份之一、目前,安徽省正在加快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并努力提高天然气消费能力。
此外,安徽省还积极引进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
在油气方面,安徽省虽然没有油气资源,但是其地质条件适合油气勘探和开发。
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引进油气开发企业,加快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清洁能源方面,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发展风能和太阳能产业,推动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二、安徽省能源产业发展趋势1.促进能源清洁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支持,安徽省能源产业将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在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将加快项目建设和规模扩张,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了更加合理和经济地利用能源资源,安徽省将加快能源节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安徽省的能源消耗将得到有效控制。
3.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为了适应能源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安徽省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将加大创新力度,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优化。
4.加强国际合作:安徽省将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和国际能源项目,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推动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将加大对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力度。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安徽省的能源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2c69b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4.png)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省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作为中国经济大省之一,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为各界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有所了解和参考。
一、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组成。
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包括粮食种植、棉花种植、畜牧业等。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第二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包括工业制造、建筑业、采矿业等。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工业逐渐成为安徽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的服务业逐渐壮大,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安徽省积极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务业水平和质量。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占比逐渐减少,工业比重逐渐增加,服务业比重逐渐提升的趋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1. 产业协调发展。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大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特点,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生态良好、产业协调的发展态势。
2. 产业模式多样。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多样化、服务业多元化的特点,农业种植业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猪肉、禽蛋为主,工业制造业以制药、机械、化工为主,服务业以金融、旅游、文化为主,产业模式多样,互补性强。
3. 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工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的态势日益明显。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7f855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3.png)
安徽省产业结构研究中国安徽省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和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型升级,其中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是主要的三大产业。
本文将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及其趋势。
一、农业产业结构安徽省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农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6.2%。
安徽农业产业结构以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蔬菜等农作物为主,畜牧业方面散养鸡、豕等。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已经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向高科技农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的制造业是支撑中国东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汽车、电子、交通、新材料、节能环保为重点,形成了以合肥、芜湖、马鞍山沈阳经济区为核心的制造业集群,迅速推进了安徽省高质量发展。
其中,合肥作为省会城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为特色的制造业集群。
芜湖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形成了以马自达、长城等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
安徽省制造业已经向高端、智能制造方向不断升级,加速推进了“制造强省”战略的实施。
安徽省的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省服务业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服务业以金融、旅游、物流、房地产、教育、医疗等服务为主。
其中,合肥是安徽省的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集中了大量金融机构和商场超市,为安徽省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安徽的旅游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以黄山、九华山、庐山等著名景区为代表,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
总体来看,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工业和服务业高速发展。
安徽省正在加速向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重塑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然而,安徽省的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产业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等问题,需要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安徽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e6041c7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8.png)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 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 • 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 • 安徽省服务业经济发展 • 安徽省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01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安徽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江苏、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接 壤,这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畜牧业稳步发展
安徽省的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逐步 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方向发 展。
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徽省的 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业服务业兴起
近年来,安徽省也开始注重发展农业 服务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的服 务。
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挑战
包括自然灾害、市场竞争激烈、农业生产成 本上升等问题。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经济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安 徽省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采 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
安徽省经济发展前景展望和政策建议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科技产业的支 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育质 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安徽发 展。
安徽省在制造业、农业、旅游业等方面具 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 撑。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挑战和问题
经济结构不够均衡
安徽省的经济结构以传统制造 业和农业为主,新兴产业和服 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
步优化产业结构。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安徽省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 一定制约。
重点领域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实证分析胡 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产业经济学系,北京(100083)E-mail:varytree@摘要:本文以近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产业结构分析方法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明确了安徽省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揭示了安徽省产业结构偏差的存在。
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主导产业;标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偏差;产业结构偏离度1. 引言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西方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较早,他们从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数据分析中,得出一系列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如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等。
本文将重点运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以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法,对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作实证分析。
2. 主导产业的判断2.1 投入产出原理[1]投入产出分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里昂惕夫提出。
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
投入产出分析首先把各个生产部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纵横交叉地编制成投入产出表,水平方向说明各部门产品按经济用途的分配去向,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部分;垂直方向说明各部门产品的价值构成,分成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新创造价值两大部分。
然后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最后借助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进行计划平衡、经济预测和经济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用于国民经济结构、地区经济活动甚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是目前在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时运用最普遍的数学工具。
2.2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判断主导产业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于安徽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了便于分析,本文简化了原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把它们合并成三个部门,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投入产出简表,如表1。
根据投入产出简表,利用Excel、Matlab进行计算,得到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里昂惕夫逆矩阵、完全消耗系数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以及生产诱发系数表,如表3、表4、表5和表6。
表1 2002年安徽省投入产出简表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根据《2005安徽统计年鉴》:2002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有关数据合并计算表2 直接消耗系数表部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0.0727 0.0626 0.0357第二产业 0.2851 0.5206 0.2032第三产业 0.0574 0.1303 0.3263表3 完全需求系数表(里昂惕夫逆阵)部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1.1409 0.1802 0.1147第二产业 0.7838 2.3959 0.7639第三产业 0.2487 0.4786 1.6418表4 完全消耗系数表部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0.1409 0.1802 0.1147第二产业 0.7838 1.3959 0.7639第三产业 0.2487 0.4786 0.6418表5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部门 直接感应度系数完全感应度系数直接影响力系数完全影响力系数第一产业 1.3028 1.2803 0.7353 0.8415 第二产业 1.7869 1.5269 1.2638 1.1827 第三产业 0.9103 0.9172 1.0009 0.9758表6 生产诱发系数表 部门 最终消费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 投资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 第一产业 0.280556604 0.241260935 第二产业 1.347532603 2.164156765 第三产业1.0342289570.54913926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 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 j 去除该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 ij ,用公式表示为:a ij = x ij / X j (i ,j =1,2,...,n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 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
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 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是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公式为:B = ( I – A )-1 - I式中的I 为单位矩阵。
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又称里昂惕夫逆矩阵,反映需求和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衡量某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化对所有部门产出总和的影响,表示如下:C = ( I – A )-1感应度系数,又称前向关联系数,是指所有产业部门最终需求变动一单位时,对产业部门产品需求变动量的影响,用来衡量某产业前向联系广度和深度。
公式如下:某产业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又称后向关联系数,是指某一特定产业部门最终需求变动一单位对所有产业部门产量总和的影响,用来衡量产业后向关联的广度和深度。
公式如下:某产业影响力系数生产诱发系数用来测算各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项目(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对生产的诱导程度。
公式如下:Z iL = ( I – A )-1 X iL W iL = Z iL / Y iL其中X iL 为第i 产业对L 的最终需求;Y iL 为各产业对L 最终需求的合计;Z iL 为第i 产业对L 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W iL 为第i 产业对L 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
通过对安徽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三产业的部门合并后计算得出三大产业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最终消费、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
由表5可知,在三大产业部门中,感应1111nijj n nij i j bb n ====∑∑∑1111nij i n niji j bbn====∑∑∑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最大的产业均为第二产业,这说明安徽的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前向推动力和后向拉动力都较强,其发展程度既制约了农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根据产业关联理论,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的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那么工业必然是安徽省现阶段的主导产业。
根据钱纳里的产业阶段理论,人均GDP560-112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即所谓重化工业阶段,安徽省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
从生产诱发系数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各部门增加一单位消费或投资,诱发生产额最大的部门是第二产业,最小的是第一产业,这说明消费或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第二产业的刺激性较大,对第一产业刺激较小。
投资对第二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2.1642,远高于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0.2413和0.5491),充分说明了安徽省重化工业的投资潜力巨大,未来政府应加大对机械装备、汽车制造、家电、石油化工等部门的投资力度,通过投资乘数放大对GDP的增长效用。
[3]统计资料显示,安徽省重工业增长速度逐步加快,成为推动安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2001-2004年,安徽轻工业速度分别为9.6%、9.1%、19.2% 和 31.1%,重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3.3%、20.4%、20.3%、23.2%;重工业比重逐年加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至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分别为156.2亿元、248.9亿元和319亿元,增速分别为27.3%、59.4%和28.2%,年增加额达70亿元以上,对利税总额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1.1%、92.5%和87. 3%,明显高于轻工业;高增长产业群不断形成壮大,2004年,在安徽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57个大中型企业中,有38个属于重化工业,比重接近70%。
这与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果一致,重化工业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安徽省的主导产业。
3. 产业结构偏差分析3.1 与标准产业结构的比较[4]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将开放型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借助多国模型,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随人均收入增长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可以划分为6个时期、3个阶段1。
中国学者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归纳出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5]世界银行《1991世界发展报告》提供了1989年各收入组别的GDP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上述三种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关系的“标准模式”,可以为各国或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提供借鉴。
本文就采取三种“标准模式”,对比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偏差状况,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人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1)人均收入:2005年,安徽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75美元。
2)GDP结构:2004年,安徽省GDP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4%、45.1%、35.5%。
3)就业结构:2004年,在全部就业人数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0.8%、20.4%、28.8%。
4)城市化水平:2004年,安徽省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33.5%。
将前述三种“标准模式”与安徽省的有关数据汇集于表7作比较,可以看出当前安徽省产业结构的以下特点:1)GD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1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及发达经济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因其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分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阶段。
人均GDP280-560美元为工业化前期阶段,人均GDP560-112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1120-21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阶段。
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发展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42004年,安徽省的GD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45.1%,明显高于表8中3种标准所提供的比例。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份额与标准2大致相同,略高于标准3。
第三产业在GDP 中的份额为35.5%,与标准2和标准3相比都明显偏低。
2)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04年,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50.8%,显著高于标准2,偏差程度超乎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