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根_经济法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体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总论:经济法主体
第三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章竞争法
第五章宏观调控法:产业法为核心
三、其他参考资料
1、法律法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价格法》、《产品质量法》《中小企业促进法》、《政府采购法》等。
2、杂志与论文
《经济法论丛》、《经济法研究》、《经济法评论》;其他法学、经济学杂志等。
3、著作:各相关专题的著作。
4、网络:
第一章绪论:经济法概述
一、中国经济法的历史沿革与观点变迁
1、1978年至1986年
(1)背景分析
--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法律背景--学术背景
(2)主要观点
--大经济法说
--否定说:一是学科经济法说;二是综合经济法说
--纵横统一说
2、1986年至1992年
(1)背景分析
--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法律背景--学术背景
(2)主要观点
--经济行政法说
--密切联系说
3、1993年至今
(1)背景分析
--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法律背景--学术背景
(2)主要观点
--国家协调说
--国家调节说
--国家干预说
二、外国经济法概述
1、观点介绍
2、外国经济法产生的几种模式
(1)德国日本模式
(2)美国模式
三、中国经济法的特殊国情与历史使命
1、中国国情的认识
2、经济领域的国情
3、经济法领域的国情
四、结论:以社会整体利益来认识经济法
第二章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主体
•一、法律主体理论
•二、经济法主体的确立标准
•三、经济法主体的具体研究
一、法律主体理论
问题讨论:
问题一:某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出差期间,在宾馆住宿及高档消费欠下巨额债务。该企业面临破产,但法定代表人个人拥有巨额财富。宾馆欲起诉法定代表人个人,可否?
问题二:某法官与某律师是同学、朋友。法官女儿考上大学,律师资助其女儿人民币几千元。几年后,该律师代理一案件,承办法官正是其朋友。检察院认定其为几年前的行为构成行贿。如何认识与评论?
问题三:公司总经理被邀请参加一个某人在家中举办的鸡尾酒会,在那儿他听到一个交易机会,他自己或他就职的公司购买了这一机会将会获得丰富收益。如何判断该机会的法律性质?
1、人的多重角色
•多重角色现象:以学生、董事长、法官为例
•多重角色的原因:人的活动与关系的多样性
•多重角色的后果:任务繁重,角色冲突
•核心角色的认识:每一阶段的核心
•法人同样具有多重角色
2、部门法的独特主体
•部门法主体列举:民法、行政法、刑法、婚姻法、诉讼法等;
•部门法主体独特性的原因:调整任务、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决定
•宪法、民法作为核心主体的现象与原因
3、
•案例一:关于交通肇事罪中过失的界定标准;
•案例二:关于商标侵权中的认定标准。“中华香烟”与“中萃香烟”是否构成近似?
•案例三:专利法中关于等同论的判断标准问题。
•案例四:诉讼时效制度与朋友之间债务关系的冲突,如何理解?
•结论:部门法中的标准人,是理解该法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法律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经济法主体的确立标准
•教材中经济法主体理论的讨论与分析
•你的观点与评论
•如何总结经济法主体的确立标准?
1、经济法的调整任务
•弥补市场缺陷、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场缺陷的主要表现: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垄断等
•传统法律部门不能有效地加以调整
•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加以克服与弥补
2、经济法的调整方法
•区别于民法的意思自治
•区别于行政法的国家强制
•国家引导与调控、社会力量的自律
•本质与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市场的机制、利益的诱导机制
3、经济法主体的视角
•着眼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务
•考察市场缺陷中的实际主体情况
•进行法律的改造与归类
•我国经济立法的实务考察:《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等的主体整理
三、经济法主体的具体研究
•问题一:劳动者是否属于经济法主体?
•问题二:投资者是否属于经济法主体?
•问题三: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否属于经济法主体?
•问题四:农民是否属于经济法主体?如何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问题五: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是否属于经济法主体?
1、经营者
•法律规定的总结:经营者作为经济法主体
•市场经济及法律对经营者的假定:理性经济人
•现实经济运行中的经营者所存在问题:理性不经济、非理性经济人
•法律如何调整经营者:主体制度、市场管理、宏观调控
2、消费者
(1)消费者概念与经济法主体确立的必然性
•民法主体制度的基本假定:平等性与互换性
•现代社会中互换性的丧失:专业分工与职业化
•现代社会中平等性的丧失:消费者成为弱者,表现在:1)经济实力的不平等;2)信息能力的不平等;3)诉讼能力的不平等;4)立法影响能力的不平等;5)整体能力的不平等。
•传统民法中的主体制度已经不可能实现实质正义
(2)消费者的经济法调整
•消费者对市场机制的作用:用人民币投票;对生产、交换的影响
•消费者权利保护的意义:人权与社会正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经济法调整的思路--倾斜性保护:提高消费者的能力与地位,赋予特殊的权利;限制经营者的能力与地位,赋予特殊的义务。
(3)现实社会中的消费者
•非理性的消费者:炫耀性消费
•送礼经济中的消费者:中秋节为例
•公款消费中的消费者
3、政府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角色定位:(1)市场调控者;(2)监管者;(3)服务者
•法律对政府的不同调整模式:民法、行政法与经济法
•政府定位的基本假设:社会整体利益与相应能力
•现实中政府定位假设的影响因素(1)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公共选择学派;(2)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下的政府自身利益追求;(3)腐败因素;(4)计划经济制度、观念惯性下的政府意识;(5)政府的决策能力与调控能力
•法律如何调整?政治体制改革;宪法与行政法;政府责任制度
4、社会团体:以行业协会为例
引言:问题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