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示例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 色?请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 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诗人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 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 一齐开放。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 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
起兴)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 色彩的新诗体。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 雀东南飞》
古诗词鉴赏之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 于景
一、概念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 待某一景物或场景时,在其笔下,这 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 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 物或某一场景后,由此而引出的内心 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 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 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 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 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也融入到客观景 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 情。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 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 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 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 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合作探究
【典型示例1】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 代称。
二、区别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 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 是先见景,因自然景物的变化而触发了作 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 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 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 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三、总结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 的媒介;
“触景生情”重点在景,“情”是由景物所 引发;
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 融”,用于写作时便能达到“寓情于景”。
四、小组探究
请以教材142页的四首课外古诗词为例, 运用以上学习到的方法进行分析? 《咸阳城东楼》 《无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丑奴儿》
魏晋南北朝——民歌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 就)
隋唐五代——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 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 马致远和白朴) 明、清两代——明、清诗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歌而诗, 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 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 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 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 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ຫໍສະໝຸດ Baidu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 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 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 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 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 冷寂、凄清的氛围。
【典型示例2】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 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 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 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 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 伤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