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培养现状、需求及就业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培养现状(从成就方面:历史沿革、人才培养的总量和结构、层次:本、硕、博、)
1.旅游人才培养历史沿革
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正式开始。

随后,80年代中期开始,旅游人才培养形成以国家旅游局为核心,以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南开大学、杭州大学等大学为试点的格局。

旅游专业的出现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人才培养的环境。

20世纪进入90年代以后,受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专业,使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2.旅游人才规模
⑴旅游人才培养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仅有215所院校开办有旅游专业,旅游专业在校生总共4902人,平均在校生为228人;1993年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92所,在校生12266人;1995 年,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为622所,旅游专业在校生总共139260人,平均在校生反而减少至224人;到2002年底,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到407所和157409人;到2004年,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又增加1195所,在校生总数达到330000人,而平均在校生却只增加到276人;截止到2007年,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在校生39.7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71所,在校学生37.64万人。

从以上全国各设有旅游专业的高校数及其在校生数量来看,
⑵旅游人才培养结构层次
随着2009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也将有所上升,那么旅游专业高层次受教育人数在旅游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将会更大程度的提升。

从而为
满足旅游业大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

但是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处于“大产业、小专业”的境地。

由于学科地位不高、优秀师资流失、缺乏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旅游专业特色被其他强势专业所掩盖,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甚至知名大学的旅游专业面临着招生规模下降等不容乐观的局面。

但在旅游院校中,接受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生数只占10%左右,而接受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约占90%。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科建设
全国设有旅游管理本科、硕士点的高等院校,其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主要分布在管理和经济学院,其次分布在地理学院、环境学院、历史学院等。

另外全国设有旅游管理博士点的高等院校,一种情况是将旅游管理以二级学科直接申请博士点,如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和华侨大学等;另一种情况是高等院校申请下工商管理一级博士点,旅游管理在一级博士点下自设的,如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

还有的院校没有旅游管理博士点,一般是在人文地理专业下的旅游方向招博士生,如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北京大学等。

如今,各大高校只是在传统学科下增列旅游方面的培养方向,如地理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历史学等学科之下,设立了旅游方向的二级学科。

目前设立“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院校数量及其依托学科
从以上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情况可以看出,旅游教育研究主要依托的学科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园艺学、林学和社会学。

那么在以这些学科为依托的旅游管理专业呈现出来的专业特点,将更加趋近其所依托的学科特点。

再者,旅游专业被设为二级学科,其学科背景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并且组建的旅游学科是按照现有师资情况设定培养计
划,教学内容也是按照现有师资进行匹配,从而导致学科建设不规范、教学内容交叉冗余,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情况。

2.人才培养结构: 2、高级研究咨询人员,3、高级管理人才,4、国际化人才
⑴缺乏具有高素质,行业经验的师资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的,并且各大院校、系科来源多样、人员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队伍调整频繁或不稳定现象较多。

再者或是“半路出家”,或是从其他专业“转行”的,缺乏行业背景或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比例少。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是普遍现象,他们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较高,但由于教师来源多样、人员学科背景复杂,没有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经历,普遍缺乏旅游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难免会“就书本讲书本”,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做好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

⑵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旅游行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三类: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包括政府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旅游局局长、各旅游企业的经理人等;二是高级研究咨询人才,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人才、旅游商品开发与设计人才、旅游项目策划人才等;三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化的旅游人才。

从供给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每年能为旅游行业输送大约15万旅游管理类毕业生,但基本上集中在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和导游等少数几个专业,且博士、硕士研究生由于其二级学科背景,大多集中在各高校传统专业下的旅游方向人才,如人文地理学方向等专业性强的毕业生,最后越是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到旅游行业工作的可能性越小。

相对于博士、硕士来说,本科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仍有欠缺,旅游业发展正急需高层次人才,而对一般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处于饱和状态,正是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培养体系不完善(博、硕、本)
⑴课程教材单一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

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居首位。

由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负责人对旅游学科的理解,基于其自身所在传统学科的理论之上,那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原则的确定,对各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讲授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的设计与安排,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命运。

高等旅游院系大多从地理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历史学等传统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博士、硕士阶段,课程设置上千差万别,教学层次参差不齐,旅游教材的选定差别很大,课程设置不能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囿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理论知识偏差明显。

且多数教材单一、陈旧,严重脱离实际,致使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脱节。

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⑵旅游人才培养缺乏实践
美国招收的研究生在入学之前, 一般都有3~4年的工作经验。

著名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入学前必须具备1 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历,否则要先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而研究生则必须具备至少两年的全职工作经验。

如此看来,旅游管理学科是一门要求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但目前旅游院校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重仍不合理,理论侧重传统专业特点,缺乏旅游特点的实践要求,旅游专业实践课程比例失调是导致学生操作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专业背景下的旅游管理存在着缺乏购置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良好设备设施,建立模拟基地能力等问题,缺少与一些企业挂钩共建实习基地的往来,无法做到定向反馈、综合提高等。

⑶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参差不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