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主题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心灵的家园——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主题浅析
作者:祁芳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名:
当代小说(下半月)
英文刊名:DANGDAI XIAOSHUO
年,卷(期):2010,""(5)
被引用次数:0次
1.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 2005
2.丁文霞戴望舒诗歌意象研究 2002
3.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 1993
4.孙作云论"现代派"诗 1935(6)
5.艾青望舒的诗 1957
6.李洪华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2007(1)
7.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 2008
1.期刊论文董淑华.张景忠试论知青文学对精神家园的寻求和重构-东疆学刊2004,21(3)
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它关注和探讨知青们精神大厦倒塌后所共同经历的对自己和过去的反叛、否定和精神的苦闷、彷徨.对现实的强烈的失望而产生的怀疑使他们陷入对过去的再度怀恋,并以此作为失落的精神家园的价值支柱,重建他们的精神家园.
2.学位论文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2009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其作品以广阔的背景、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世界文坛上赢得声誉。本文从“精神家园”视角深入,联系康拉德的人生履历,通过研读、解析作家重要作品,深入探讨康拉德追寻精神家园的动因、艰难历程以及精神家园所具有的特质。在对康拉德精神家园的审理和寻绎中,我们发现“道德”一词在康拉德小说中频频出现。康拉德十分关注小说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认为小说创作中某种“道德上的发现也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因此,从“道德”层面来看待康拉德作品中的精神家园,无疑会对作家有更深刻地解读。
文章由四个层次逐步展开:首先,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向度查究康拉德精神家园的发轫与动因。其次,剖析康拉德对道德的坚守和对生命的哲思。再次
,揭示他对道德的寻觅和对乐园建构的努力。最后,追根溯源推究出康拉德精神家园的特质。本文运用历史文化学和传记学的阐释方法,从作家产生家园意识的动因入手,结合康拉德的出身经历,及其对时代的忧虑,深入到英国商船队的道德传统中,挖掘出作家在海上和丛林变换万千的奇特经历中对古老传统价值的重寻。以生命扣问价值,又可见主人公对道德家园的执著坚守。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英国商船队传统,对康拉德小说中的道德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之和英国商船队传统产生联系。因为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一位作家的价值观念必定受到某种历史、传统的诱发和渗透,康拉德即是如此。二是将其道德观念与家园意识相整合,明确作家的终生向往和终极价值追求乃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存在。正是如此,康拉德以各种方式和关注视角将其这种整体性的价值关照折射于小说创作的各个角落,渗透到各类型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由以上可知,以道德向度的思考、寻求和坚守作为康拉德家园意识的范畴界定,不但丰富了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中对传统价值的寻索和家园意识的认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21世纪文化价值重建的大形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3.期刊论文陈杰.CHENG Jie论精神家园的建构-湖湘论坛2007,20(3)
人类的充实和幸福不可能单单从物质的极大丰富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最终只能从精神领域中获得.为此,精神的饱满与富足就成为了人安身立命的家园.精神家园的建构必须在人文精神的统帅和观照下,引导个体执着地追求智慧人生、德性人生、艺术人生以及祥和宁静的人生体验.
4.期刊论文胡艳.Hu Yan寻"孔颜乐处"重构人的精神家园-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8)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消费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人失去了心灵上真正的快乐."孔颜乐处"作为一种理想精神境界的代名词,其本质要求人们超越物质、功利的需求,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孔颜乐处"对于沉溺于功利境界的当代人来说是一剂清醒的良药,它弥补着功利主义者情感生活的空虚.
5.学位论文杨守标寻根文学与精神家园2006
80年代初,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开始了文学寻根的尝试和实验。寻找文学之根是对文学安身立命之基础的打量,是本源意义上的追问和内向性的刨根问底。各种文化形态的书写只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意义上的“流派”,他们还有着与人密切相关更为深层的内核;另外,对儒家文化流派的眷念与怀旧和对乡土民间重色彩的描绘与书写都只是人内在精神向度的外化,是根源在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客体化表现。所以寻根不是寻找文化流派,也不是寻找作家的家乡故土,而是寻找“根源”,寻找着比文化命题更为内在的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内在的追求向度。当然,文学本身也具有承载对古老文化传承的可能性,有书写传统文化、表现民间乡土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属性,但这只是一种实体化的存在者,人的精神家园不在实体化的知性范畴之内。所以,不能仅此就说,寻根文学就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究底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寻根文学作家充满困惑的情感体验,以及寻根文学各种言说者之间复杂的对话与交谈。寻根文学作家在用文学表达生命体验的同时,其实是在寻找着他们精神上永恒安全的寄托和家园,这种过程是一个永恒的、无限企及的“轮回”,或者说他们是在通向“回到你自己”[1]的途中。
6.期刊论文李莉.LI Li不辨家园何处寻——从《高兴》看对底层书写的灵魂关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5)
<高兴>塑造了一个"今日农村的另一种典型人物",贾平凹把底层书写深入化,在探索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上作出创造经典的努力.通过书写刘高兴进入西安后的经历遭遇和精神渴求,写出乡村文明在积极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的艰难和执着.贾平凹试图寻找一条连通城乡文明的和谐之路,试图寻找到能安放作品中人,物及自身灵魂的精神家园.
7.学位论文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