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克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蒙克作品
—蒙克与《呐喊》姓名:袁哲慧专业:环艺学号:20090902039
内容摘要:爱德华•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
和版画复制匠,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
他的绘画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绘画内容重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文主要论述蒙克在不同的时期,绘画的风格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蒙克经历对他画风的影响。
关键词:磨难,生命,呐喊,爱和死
前言:蒙克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整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他对心理苦闷的
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一生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总是离不开死亡、恐怖、不安、生命,是一个用心灵绘画的天才。
他的作品是对当时社会,和抑郁的心理状况的反映。
一.成长历经磨难
蒙克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陆军上尉军衔的军医。
但在1867年,因为母亲在之前就患有当时世界流行的疾病肺结核,在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离开给5岁的爱德华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在那张大双人床上的一端,一个高高的女人靠在他们旁边的窗户边,背对着窗户,现出一个大的略暗轮廓。
他说他将离开,也不得不离开,并问他们会不会感到伤心——还让他们向她发誓:必须虔诚地对待耶稣。
”1蒙克是一个神经很敏感的孩子。
在此之后,他开始用笔画画。
蒙克少年时代遗留下来的作品,从对绘画形体的把握上来看,都具有表现鲜明和刻画准确的特点。
然而,在爱德华·蒙克14岁的时候,他的人生体验中,又遭遇了一次痛苦的经历,这就是他姐姐索菲亚因为遗传的肺结核病而死亡。
姐姐的死亡是他的心理蒙上一层痛苦的阴影,但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中,不久显示出他的独到之处。
1879年的秋天,蒙克通过技术学校的考试。
但是由于蒙克患有疾病的缘故,他在时断时续的完成学业。
到了1880年蒙克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现在我又从技术大学中退出来了,实际上我已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蒙克在这个时期,绘画技艺得到了完善。
蒙克画了第一张肖像画,他的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报,就可以感受到画家当时的艺术水平。
从主题的开掘和构图的安排来看,他无疑受到了挪威近代著名的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鲁斯的影响。
1《蒙克与〈呐喊〉》,段守红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p4
爱德华·蒙克在雕刻家朱利亚·门德森的指导下学习,他画了第一张自画像,这幅作品可以被看做是他艺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画中形象的表现也体现了蒙克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信气质,也体现了他勇于探索精神。
蒙克在这一时期运用着“自然主义”。
《病孩》这幅画,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代表。
“我一贯认为,这些自然主义花家里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的时候,达到我所画的《病孩》这类痛苦主题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
”2蒙克的这幅画意在超载超出流行的自然意义的表达形式,他要努力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十分自我的感情。
而蒙克绘画所切入的角度,是要表现他对病和死的主观感受。
为了真切的表现这一切,蒙克跟随父亲一起出诊去探视病人,从旁仔细观察病人的神态。
蒙克在这一时间画成的作品,足见他这次创作过程的认真程度。
他认为这幅作品创作经历,为他以后一系列的重要作品的创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889年蒙克来到了巴黎求学,但蒙克并不热心,在那里,他不能与艺术的见解相合,产生了抵触情绪。
但是在艺术之都巴黎,蒙克还是学到了很多。
这一时期,蒙克热衷于探讨研究光线在各种条件下,变幻出不同情调,并把他们通过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然而,由于霍乱的爆发,蒙克被迫搬到了巴黎城郊,在那里他感到很孤独,与此同时噩耗再次降临,父亲去世了。
1890年蒙克创作了《圣·卢克之夜》,流露出他丧父之后忧郁的情绪,父亲的去世对身在异国他乡的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影响。
在这幅画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克在画面上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追求光色效果变化的画法,开始有意识的把精神方面的内容糅合到他的创作中去。
二.对生命的理解
1890年,蒙克来到欧洲留学,这里环境优美,不但对虚弱的蒙克有很好的益处。
尼斯的风景是蒙克艺术灵感之一,他着手准备他的主题画《生命》组画所包含的艺术原理的一些东西,这是“未来艺术中的最高境地”的基础。
“因为这是一条通向未来绘画的道路——通向未来艺术最高境地的道路,画家在这些作品中,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了,他的灵魂,他的欢乐,他的心血。
”3
1891年蒙克回到了祖国挪威,他的几位艺术家朋友之间,发生了感情纠葛,因为恋爱而产生的嫉妒心理,是人的精神经受了极大的痛苦。
据此完成了一幅画《忧郁》(也被称为《嫉妒》)。
这幅画杯克里斯蒂安·克鲁格誉为挪威艺术家创作的第一幅象征主义的画作。
蒙克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失恋者的痛楚心灵。
1892年蒙克还创作了一副很重要的作品《绝望》,是杰作《呐喊》的出发点,《呐喊》的诡秘境界就是从这幅作品中直接升华的。
蒙克沉浸在极度亢奋的精神世界里,这时他眼中的大自然的风景在变化,在扭曲,并深深感到潜藏在人类心中的不安。
蒙克说:“人类总是在力图探索某种看不到的,摸不到的神秘东西。
而且象征主义可以表达许许多多的预感,思想,体验,以及无解释的事情。
”“我继承了人类两大最可怕的敌人—有遗传性的肺结核和精神错乱症,疾病,疯狂和死亡是自幼就缠绕在我身上的三大恶魔。
”
三.生命的呐喊
2《蒙克与〈呐喊〉》,段守红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p8
3《走进大师》,刘剑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爱德华·蒙克的一生都被种种磨难困扰着,这样的精神自然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几乎他终生把握的主题就是“人心灵的肖像4”这样的创作方法是从《病孩》这幅具有个人创作意识为起点的。
《绝望》一画也遵循了这样一条创作思路,“我并不是画我现在看到的,而是画我过去看到的。
”5画家的回忆式创作,在这时赋予了它以未来更大的意义,这就是《呐喊》的诞生。
整幅画上,扭曲的人扭曲的线,夸张的红和黑色,让人窒息。
不过从色彩上看,红与黑强烈的对比让人头晕目眩,但画中扭曲的造型和夸张的色彩是画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黄昏中,天空的云彩像流淌的血一样,波浪起伏,让人从视觉到内心都生出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怖感和血腥感。
尤其是头顶上流动着的鲜血般的红色,铺天盖地,让人呼吸困难。
天空下的群山被涂抹成黑色,仿佛死亡的幽灵即将来临。
在一座看不到尽头的桥上,一个惊恐万分的小孩双手抱住脑袋,张着嘴歇斯底里的喊叫着,整个人呈现出一种孤独无助的状态。
由于他的恐慌面部都已经严重扭曲,双眼空洞而苍白,且弱小的身体正在往下坠。
歇斯底里的呼喊都无法引来画面远处正在散步的俩人的关注,这俩人的无动于衷与小孩的惊恐万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呐喊》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幅表现主义画作,也是蒙克‘灵魂作画’这一概念最极端的体现。
表现情绪的途径更多依赖了绘画时的力度,颜色与线条大胆的运用令人震撼。
画中强烈失真变形的人物形象,血红的背景、动荡的线条是不可能取自于现实世界的——它来自于蒙克自己的‘心里的地狱’,表达的是人类心灵深处那种无可救赎的绝望和不安,主题的深刻永恒强烈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幅作品似乎是对当今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信仰状况的一种预言性的描述。
结合蒙克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情感,我想画中那男孩的恐怖和无助,就是蒙克的心里写照。
作品中的人物是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丧魂失魄的幽灵,蒙克此段时间过的生活就是忧郁、惊恐和彷徨。
《呐喊》是蒙克以自身体验为前提来画这幅画,这让观众很容易进入画中的世界,因为无助和恐怖的心情人人都有,这种感觉相信人人都不会忘记,特别是看了《呐喊》后。
心中的苦闷和压抑太多了,呐喊出来,是一种减压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
于是蒙克通过这幅画把心中的苦闷和对死亡的恐惧及寂寞无助的心情宣泄出来了,是对生命另种方式的呐喊。
四.爱与死的理解
1899年蒙克偕同好友图拉·拉森来到了意大利,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他被气势恢弘的构图和画面深深感染了。
回国后,他创作了大型作品《生命之舞》等画作。
并声称这是他创作《生命》组画的结尾。
这幅画是他艺术生涯的经典巨作之一,在现代绘画史上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苦难与爱情同样给艺术的创作以巨大的动力,这也在爱德华·蒙克身上得到了印证。
1889年蒙克在巴黎观看跳舞的时候,他已感到跳舞的景象酷似促使他去表现生活的本身。
于是就创作了作品《生命之舞》。
这幅画的主题是:渴望、成功和绝望的生命循环。
画面的前景是由四个人构成,且这四个人在画面上的布局是严格对称的。
左边穿浅色衣服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姑娘,“花一般”纯真的稚气,正在期待恋爱的发生,感受着幸福的遐想。
画中央是一对拥抱起舞的情侣,衣服的鲜红颜色象
4《蒙克与〈呐喊〉》,段守红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p18,p19
5《蒙克与〈呐喊〉》,段守红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p17
征着燃烧着的爱情、激情和情欲。
与穿浅色衣服的年轻姑娘相对称,有意识的是作家地画了一位穿深色衣服的年岁较大的妇人孤单单地独立于画的右侧,面部呈现着绝望的表情。
在画上的海滩上,可以看到画中后景有另外几对情侣在拥抱跳舞,右边有一张脸满怀热情地凑近女伴的头,对方却很勉强。
在海滩上还有一位穿浅色衣服正在观望的少女。
跳舞把许多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各种关系的人结合在一起。
6
画中人的每一特定姿态都暗示出她/他现在的情绪和生活的状态。
爱情总是你侬我侬的,于是蒙克让中间的那对情侣互相对视着甜蜜的跳着舞,红色,代表着他们的爱情甜蜜炙热。
左边穿着淡雅裙子的年轻女性,面带着微笑,旁边的地上还有一束粉红的花树,象征着希望和渴望,她的生命充满渴望和希望,人只要有希望,人生就是美好的,这从女孩的姿势和表情中就可体现出来。
右边的那女人,衣服颜色深沉,脸色也深沉,象征着失望与绝望。
这幅画象征性地表明充满渴望、成功和绝望的生命循环,以陆地、海洋、天空和午夜太阳为恋爱象征作背景更加强了这幅画的自然性质与所描绘的人物间命中注定的制约关系。
7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起与伏。
所以无论在何时,都不要流出失望和绝望的神色,爱情不是全部,我们要好好活,否则生命就如画中的三女子,最后的结局就是从左边变为中间的再停留在右边。
人生就如这场舞,需要好好把握,才能活出精彩。
总结:
蒙克艺术中含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但他却深刻揭示出自己和同时代人隐蔽而又扭曲的心灵,他将人类的美和丑、痛苦和欢乐尽情倾诉于绘画中,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为西方绘画向写意、象征的方向发展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蒙克与〈呐喊〉》,段守红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西洋名画故事》山田邦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进大师》,刘剑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蒙克与〈呐喊〉》,段守红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p40
7《西洋名画故事》山田邦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