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wx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记忆力影响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记忆力影响的研究
Ce e r lHe a i ln iu a e e e a o r b a p toe t l r /y A og f t a ,XU f ta 2 l ,e
1A h i ol e fT M ( e i20 3 ) n u C lg C Hf , 3 0 1 e o e 2 A h i r i a H si l n u Po n l o t v p ao e f ( e i2 0 1 Hf 。 30 ) e
a d C S 2 mo ts Beo n f rt ame t S O e v l ae , h l t e c a g fme r a b ev d w t n MP n h . f r a da t e t n , C r w r e au t d w i h h n e o mo w so s re , i e e r e e e y h
【 btat Obet e T vsgt teif ec fC m i dTe p C n M nme o f a et A s c】 r jci : oi et ae h l neo o b e hr yo T M ad W o m r o tns v n i nu n a f y pi
维普资讯
中国中医急症 2 0 0 7年 5月第 1 6卷 第 5期 J T M. a. 0 7 V 11 , o 5 E C M y2 0 , o. 6 N .

临 床 研 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记忆力影 响 的研究
崔 煜 蔡永亮 徐 磊 徐 国存 2
积、 图片 、 触觉 、 全量表分、 记忆商数 ) 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 铜离子在 H D患者脑 内沉积可损害记忆 ; L 早
期及时的治疗对脑型 H D患者记忆 力的恢复是有帮助的。 L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进展于露;王艳昕【摘要】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由Wilson于1912年首先描述,是一种由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少数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首发症状多样,临床治疗主要以排铜为主,常用西药有D-青霉胺、三乙基四胺、二巯基丙醇、硫酸锌等,但这些药物长期应用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而中医中药相对来说不良作用小,可弥补西药的这一缺陷.从中医的角度讨论Wilson病的治疗,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14【总页数】3页(P2134-2136)【关键词】积聚;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疗法;综述【作者】于露;王艳昕【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合肥 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31【正文语种】中文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称 Wilson 病(Wilson disease,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以肝功能损害和基底节变性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肾功能损害、精神症状及角膜色素环(K-F环)为主要表现。

其基因克隆定位于13q14.3基因,致病基因为ATP7B的突变[1],导致铜离子跨膜转运障碍。

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其患病率为1/30万~1/10万[2],而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结合国外调查表明WD的发病存在人种和地域的差异,我国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3,4]。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基因突变导致铜在体内代谢障碍并沉积在机体不同部位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WD是少数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性疾病之一,但目前西医多采用保肝、排铜等对症治疗,不仅不良作用广泛,多数不良作用无法避免,且易产生耐药性,有时甚至会加重病情[5],而中医则刚好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论述Wilson 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以供临床治疗WD参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变患儿34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变患儿34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变患儿34例临床观察华能;罗兰堂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科技》
【年(卷),期】2002(009)006
【摘要】@@ 1992-10~2001-05肝病中心儿科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患儿3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纯西药治疗组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365-366)
【作者】华能;罗兰堂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附院·武汉,430061;湖北中医学院附院·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肝硬变38例临床观察
2.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观察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4.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变腹水临床观察
5.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结合治疗78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

中西结合治疗78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

中西结合治疗78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及随访对象,住院期间均静脉滴注二巯基丙磺酸,同时口服肝豆片和葡萄糖酸锌进行强力排铜治疗;出院后予二巯基丁二酸和青霉胺交替服用,并同时服肝豆片和葡萄糖酸锌以维持治疗。

结果:78例患者治疗后尿排铜量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血铜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锌含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若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可使大多数肝豆状核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随访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follow-up observation of 78 cases of Wilson's disease treatedby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and follow-up observ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of Wilson's disease.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follow-up subjec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drip of DMP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Gandou tablets and zinc gluconate for forceful copper excretion. Zinc and zinc gluconate are used to maintain treatment. Results: Urinary copper excretion of 78 pati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1); blood copper cont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blood zinc conten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ost patients with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iflong-term adherence to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Keyword: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llow up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1]。

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丄仍珀九予予综述2020 Vol-21 No.4• “太#每天&是(的”。

河流的不/-012&无法“两78进:一条河流”。

习惯于ABC 苹果的人永远也不会发现苹果内的N 角星图案。

固有的学科WX 有时会成为]难以'掉的有色眼d,请想一想它的局j,再看一看其他学科 的发展,q 意和灵感就产生了。

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Adva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 on treating of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with hepatic fibrosis马莹1,张娟2,陈宏1,王云宝1(1安徽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 2安徽省中医院,安徽合肥230031)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HLD )又称为Wilson 病,属于全球性罕见疾病,在中国神经系统遗传病中排名第二,该病症状繁杂 多样,可引起肝、胆、脾、肾、脑等多脏器受累,以肝脏为甚,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慢性损害,治疗不及时,就会形成肝纤维化,导致HLD 肝纤维化。

HLD 肝纤维化是少数可治疗的疾病,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R259肝"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 HLD )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 ,WD ),是一种 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精神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 , K-F )等。

肝纤维化不是传 统意义上的独立疾病,而是涉及多种肝脏细胞、细 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参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是 指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内纤维生成与降解失衡,如果不能消 致病因素,纤维化过程 变,导致肝化 肝 。

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between leptin and nitric oxide in metabolism[J].Nutrients,2019, 11(9):2129.[26]KONECNY T,KARA T,SOMERS V K.Obstructive sleep apneaand hypertension:an update[J].Hypertension,2014,63:203-209.[27]SIM JOHN J,YAN ERIC H,LIU IN LU A,et al.Positive relationshipof sleep apnea to hyperaldosteronism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population[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1,29(8):1553-1559.[28]AHMAD M,MAKATI D,AKBAR S.Review of and updates onhypertension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Int J Hypertens,2017, 2017:1-13.[29]BRADLEY T D,FLORAS J S.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and itscardiovascular consequences[J].Lancet,2009,373:82-93. [30]DE VRIES G E,WIJKSTRA P J,HOUWERZIJL E J,et al.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oral appliance therapy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leep Med Rev,2018,40:55-68.[31]KARTALI N,DASKALOPOULOU E,GELERIS P,et al.The effect of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herapy on blood pressure and arterial stiffnes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sleep apnea[J].Sleep Breath,2014,18:635-640.[32]YANG M C,HUANG Y C,LAN C C,et al.Beneficial effects of long-termCPAP treatment on sleep quality and blood pressure in adherentsubjec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Respir Care,2015,60:1810-1818.[33]IFTIKHAR I H,HAYS E R,IVERSON M A,et al.Effect of oralappliances on blood pressure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Clin Sleep Med,2013,9:165-174.[34]DI MURRO A,PETRAMALA L,COTESTA D,et al.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sleep apnoea:prevalence of primary aldosteronism[J].J Renin 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2010,11:165-172.[35]GADDAM K,PIMENTA E,THOMAS S J,et al.Spironolactonereduces severity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in patients withresistant hypertension:a preliminary report[J].Journal of HumanHypertension,2010,24(8):532-537.(收稿日期:2022-08-27)(本文编辑王雅洁)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陶庄1,孙林娟2,王飞3,姜超3,蒋真真3,韩卉3,孙阔3,杨文明1,汪美霞1摘要综述肝豆状核变性(HLD)肝纤维化的主要发病机制㊁发病特征㊁诊断技术及中西医研究进展㊂HLD肝纤维化以 铜毒内蕴,肝失疏泄 为病因病机,呈现出 以虚为主,因虚致实,虚实并见 的病机演变特点,治疗上当以 疏肝利胆㊁通腑利尿 为先,倡导分型论治该病证,形成了肝豆汤㊁肝豆灵片㊁肝豆扶木汤㊁清热利胆解毒方㊁补肾化痰祛瘀方等行之有效的中医方药㊂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可有效逆转HLD肝纤维化和部分肝硬化进程,在改善病人临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中西医;研究进展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18.017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是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脑部变性疾病,约80%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进展至肝纤维化㊁代偿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病理阶段,为延缓甚至逆转HLD肝脏损害发展至肝硬化的病理过程,临床上有必要针对肝纤维化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药防治HLD领域研究已30余年,中医药疗法可有效逆转HLD肝纤维化和部分肝硬化进程,能够延缓疾病进展㊁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㊂1概述HLD是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损害和纹状体系统症状为主的颅脑变性疾病,以逐渐加重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㊁肝脏损害㊁肾脏损害和角膜色素环基金项目2022年青年岐黄学者培养项目,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256号;2022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No. 202204295107020001);安徽省青年领军后备人才支持项目,编号:中发展 2022 4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No. C12021A01302);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科研项目(重点项目)(No. 2023AH050765,2023AH050798)作者单位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3.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通讯作者汪美霞,E-mail:*********************引用信息陶庄,孙林娟,王飞,等.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8):3380-3383.(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是其特征性临床表现[1]㊂该病属疑难罕见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该病不同人群的发病率为(15~30)/100万,患病率大致为1/3万,携带者的频率为1/90;研究表明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96/10万,患病率约为5.87/10万[2]㊂ATP7B基因突变是该病的主要原因,其表达产物P型铜转运ATP酶功能受限,不能将机体内过量的铜离子(Cu2+)从肝细胞内转运出去,致使Cu2+过多地沉积于肝脏㊁颅脑㊁肾脏等部位,因沉积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有误诊及漏诊的情况发生㊂肝脏是HLD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80%左右的HLD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临床上大多数表现为纳差㊁乏力㊁困倦㊁右胁肋部不适等非特异性慢性肝病症状群;10%~30%的病人存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少数病人在查体时发现无症状性肝㊁脾肿大,或仅呈现出肝脏转氨酶升高表现[3-4]㊂随着病情发展,该病肝脏损害可逐渐进展至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发生,临床上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㊁肝性脑病㊁感染以及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变等并发症㊂研究表明,不论是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者还是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或者是无症状病人,35%~45%病人在诊断HLD时已存在肝硬化[5-8]㊂2主要发生机制肝纤维化是HLD肝脏损害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病理阶段㊂在正常肝组织中,各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有较为精确的相对比例和相对特定的空间位置,通过细胞之间㊁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信号传递精确地调控着各自结构㊁功能和代谢状态,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与降解维持在一个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于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即肝脏损伤部位被细胞外基质或者瘢痕包裹的过程㊂在HLD疾病中,Cu2+在肝脏细胞中的过度沉积,导致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与降解平衡状态被打破,出现的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㊁肝星状细胞活化㊁肝窦毛细血管化发生及诸多细胞因子活性表达等改变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发生机制[9-10]㊂详见图1㊂图1HLD肝纤维化主要发生机制图[文献来源:Dawood R M,EI-meguid M A,Salum G M,et al.Journal of Interferon&Cytokine Research: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feron and Cytokine Research,2020,40(10):472-489㊂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为白细胞介素-1β;TGF-B为转化生长因子;PDGF为血小板密度因子]3诊断技术目前,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肝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 金标准 ,在明确疾病诊断㊁判定病理阶段以及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㊂然而,肝活检在临床上具有局限性,该检查本身是一项有创性检查,常易导致疼痛㊁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存在的取材或判读误差影响其诊断准确性,不能及时观察病人病理演变的动态过程[11]㊂近年来,肝纤维化血清生物志物建立和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㊂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㊁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CⅣ)㊁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及Ⅲ型前胶原N端肽(typeⅢprocollagen peptide,PⅢNP)检测是肝纤维化的直接生物标志物;其间接生物标志物包括Sheth指数,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AST/血小板(platelet,PLT)比值(APRI),纤维化指数(FIB-4)即(年龄ˑAST)/(PLTˑALT1/2),GPR模型即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GT)/PLT,PGA指数即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㊁GGT㊁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 ApoA1);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ransient elastography, TE)和消化系统超声检查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技术㊂4西医治疗近年来,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仍没有具有明确抗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大多停留在对因治疗的阶段㊂梁晨等[12]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Sheth㊁APRI㊁FIB-4与HLD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发现仅有Sheth指数(ALT/AST)与肝纤维化程度存在相关性(r=0.711,P<0.001),提示无创肝纤维化评分在不同种群HLD病人中诊断价值可能存在差异㊂在张娟等[13]开展的GPR模型㊁FIB-4和APRI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中,APRI评估痰瘀互结证的诊断价值优于FIB-4和GPR模型;APRI和FIB-4在评估HLD病人湿热内蕴证时的诊断价值高于GPR模型;FIB-4评估HLD病人脾肾阳虚证诊断价值高于APRI㊂前期研究发现,基于TE所得到的肝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联合HA㊁PⅢNP㊁CⅣ㊁LN及无创血清学模型(APRI㊁FIB-4)可有效反映HLD肝纤维化程度,通过联合模型的诊断方式能够提高对HLD病人肝纤维化疾病严重程度判断的准确性[14]㊂HLD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针对肝纤维化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延缓甚至逆转该病肝脏损害发展至肝硬化阶段,以此来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9]㊂5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HLD经过30余年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证实中医药疗法可有效逆转肝纤维化和部分肝硬化进程,体现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本身具有的内在优势和广阔前景㊂HLD学属中医 颤证 肝风 痉病 等病症范畴㊂杨任民教授根据大多数病人具备口中臭秽㊁口苦口腻㊁舌质红㊁苔黄或黄腻㊁脉弦数或弦滑的临床特点,认为 铜毒内聚㊁肝胆湿热内蕴 为其主要病机,故主张采用清热解毒㊁通腑利湿法治疗本病[15]㊂杨文明等[16]根据该病临床特征性表现,提出HLD的 先天不足,铜毒从见,湿浊毒邪,久郁化热,热甚动风,夹痰夹瘀,积聚而生 的病机演变规律㊂王共强等[17]从络病理论角度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认为虚㊁瘀㊁痰㊁毒夹杂是该病毒损脉络的基本病机,将该病分为毒邪伏络期㊁毒扰肝络期㊁瘀血阻络期和瘀毒转变期4个分期㊂韩辉等[18]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48例HLD病人的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出现次数居多的证型为湿热内蕴证及痰瘀互结证,湿㊁热㊁痰㊁瘀是该病最为基础本质的病理因素㊂李宗亮[19]通过对1043例HLD病人的大样本临床前瞻性研究得出,HLD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中居于前6位的证型为湿热蕴结证㊁肝肾阴虚证㊁血亏气少证㊁肝风内动证㊁肝气乘脾证㊁痰浊湿阻证㊂先天禀赋不足㊁铜毒湿热内蕴是HLD的基本疾病原因,湿㊁热㊁痰㊁瘀是其基本病理因素,病理性质病初以正虚为本,病至中后期则虚中夹实㊁虚实夹杂为主,临床辨证分型则以湿热内蕴证㊁痰瘀互结证为主,亦有肝肾阴虚证㊁肝郁气滞证㊁火不暖土证等不同临床分型[20]㊂在中医药治疗HLD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形成了肝豆汤[21]㊁肝豆灵片[22]㊁肝豆扶木汤[23]㊁清热利胆解毒方[24]㊁补肾化痰祛瘀方[25]等行之有效的中医方药,倡导分型论治该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㊂详见表1㊂表1HLD的中医方药一览表研究文献方药名组方功效主治杨任民等[26]1983肝豆汤大黄㊁黄连㊁黄芩㊁穿心莲㊁半枝莲㊁萆薢清热解毒㊁通腑利尿辨证属湿热内蕴证者胡文彬等[27]1997肝豆片Ⅰ号大黄㊁黄连㊁姜黄㊁鱼腥草㊁泽泻㊁莪术清热解毒㊁利胆燥湿㊁通腑利尿辨证属湿热内蕴证兼血瘀者陈怀珍等[28]2007肝豆灵片大黄㊁黄连㊁姜黄㊁丹参㊁鸡血藤㊁莪术㊁金钱草㊁泽泻清热解毒㊁化瘀软坚㊁利胆排铜辨证属湿热内蕴㊁痰瘀互结证者杨文明等[29]2010肝豆扶木汤何首乌㊁枸杞㊁土茯苓㊁三七㊁郁金㊁白芍㊁柴胡补益肝肾㊁豁痰化瘀辨证属肝肾亏虚㊁血瘀湿阻证的HLD肝脏损害者方向[30]2013清热利胆解毒方大黄㊁黄连㊁姜黄㊁金钱草㊁三七清热解毒㊁利胆燥湿㊁通腑利尿辨证属湿热内蕴证者韩辉等[31]2015补肾化痰祛瘀方大黄㊁黄连㊁姜黄㊁郁金㊁丹参㊁鸡血藤㊁石菖蒲㊁莪术㊁杜仲㊁枸杞子㊁熟地黄㊁菟丝子㊁淫羊藿㊁益母草㊁当归化痰祛瘀㊁活血散结㊁疏肝利胆HLD少弱精子症或月经不调者黄应铜等[32]2022益气健脾活血方党参㊁黄芪㊁茯苓㊁白术㊁当归㊁熟地黄㊁川芎㊁白芍㊁桃仁㊁红花益气健脾㊁补血活血HLD合并脾亢㊁脾切除术后者HLD肝纤维化是铜毒内蕴肝胆所致, 铜毒内蕴,肝失疏泄 ,病程中呈现出 以虚为主,可因虚致实,虚实并见 的特点,治疗上当以疏肝利胆㊁通腑利尿为先[33-34]㊂肝络瘀滞㊁湿热蕴久是该病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基础,与毒㊁虚㊁瘀㊁痰㊁积有关,湿热邪毒由气累血,因虚致瘀,痰瘀毒互结,蕴久留恋于络中;扶正驱毒通络是其治疗基本原则,佐以化瘀㊁祛痰之法以解毒通络[17]㊂HLD肝纤维化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疾病初期,以本虚为主,本虚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后期以标实为主,标实表现为铜毒湿热㊁痰瘀互结,肝气郁结,而痰瘀又是本病的关键,贯穿疾病之始终,故痰瘀互结为标实之关键;创制出以补益肝肾㊁豁痰化瘀为治法的肝豆扶木汤论治该病证[35]㊂通过开展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发现,在247例HLD肝纤维化病人中,不同发病年龄的中医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儿童病人常见湿热内蕴证㊁肝肾不足证,痰瘀互结证和湿热内蕴证是青少年病人的主要证候表现,中老年病人大多为辨证属脾肾阳虚证㊁湿热内蕴证和肝肾不足证;HLD肝纤维化病人大多具有肝肾不足㊁湿热内蕴㊁痰瘀互结的病机表现,随着病程不断进展,呈现出实证突出ң虚实夹杂的病机演变规律[36]㊂基于上述理论认识,本研究团队通过开展肝豆汤加减治疗湿热内蕴型HLD的临床疗效研究,发现在进行西医综合保肝驱铜治疗的同时,临床辨证使用肝豆汤加减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调节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肝功能;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通腑利尿法竞争性抑制铜离子在胃肠道的吸收,增加体内多余铜的排泄,从而减轻铜毒导致的脏器功能损伤[21]㊂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联合肝豆灵治疗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病人的LSM㊁FIB-4㊁APRI㊁HA㊁PⅢNP水平(P<0.05),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下游因子表达㊁上调miRNA-122水平有关[14,37-38]㊂研究发现,肝豆扶木汤可以改善HLD肝纤维化病人的临床症状㊁肝功能以及相关纤维化指标,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肝豆扶木汤通过调控相关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表达以改善模型小鼠肝纤维化程度,亦可抑制细胞自噬,减轻氧化损伤[39-42]㊂6结语综上所述,肝纤维化是HLD肝脏损害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病理阶段,针对肝纤维化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延缓甚至逆转该病肝脏损害发展至肝硬化阶段;中医药疗法可有效逆转HLD肝纤维化和部分肝硬化进程,在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HLD肝纤维化风险因素和生存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㊂参考文献:[1]王维治.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2]CHENG N,WANG K,HU W,et al.Wilson disease in the Southchinese han population[J].Can J Neurol Sci,2014,41(3):363-367.[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4):310-319.[4]AGGARWAL A,BHATT M.Wilson disease[J].Curr Opin Neurol,2020,33(4):534-542.[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9-20. [6] ŽIGRAI M,VYSKOĈIL M,TÓTHOV A,et te-Onset Wilson'sdisease[J].Front Med(Lausanne),2020,7:26.[7]MERLE U,SCHAEFER M,FERENCI P,et al.Clinical presentation,diagnosis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Wilson's disease:a cohortstudy[J].Gut,2007,56(1):115-120.[8]ROBERTS E A.Update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Wilson disease[J].Curr Gastroenterol Rep,2018,20(12):56.[9]时磊.芪术颗粒 化瘀通络 作用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10]DAWOOD R M,EI-MEGUID M A,SALUM G M,et al.Key players ofhepatic fibrosis[J].Journal of Interferon&Cytokine Research: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feron andCytokine Research,2020,40(10):472-489.[11]柳诗意.活血化瘀分阶段法干预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12]梁晨,刘晖,白洁,等.常见临床指标及无创肝纤维化评分对中国肝病型Wilson病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3):570-574.[13]张娟,王云宝,谢道俊,等.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2):2927-2929. [14]张宇,汪美霞,张静,等.基于TE技术探讨肝豆灵联合短期驱铜治疗对Wilson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3):123-129.[15]杨任民,韩咏竹,任明山,等.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07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3,34(11):644;676-677.[16]杨文明,韩辉,鲍远程,等.中医对肝豆状核变性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探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4):6-9.[17]王共强,叶群荣,马心锋.从络病理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4):218-220.[18]韩辉,杨文明,张娟,等.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6-19.[19]李宗亮.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型及其临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20]杨秋水.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21]汪美霞,詹宇婷,董婷,等.肝豆汤加减治疗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8):3573-3578.[22]王艳昕,鲍远程,孙敏,等.肝豆灵干预铜负荷大鼠认知障碍及海马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3):2333-2336.[23]唐露露,杨文明,董婷,等.肝豆扶木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兼痰瘀互结型Wilson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2):127-132.[24]刘康文,方向,金珊,等.清热利胆解毒方对铜负荷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区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6):1339-1341.[25]韩辉,郑明翠,吴丽敏,等.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少弱精子症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0):2421-2423. [26]杨任民,鲍远程,杨兴涛,等. 肝豆汤 对37例肝豆状核变性症的驱铜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2(3):41.[27]胡文彬,杨任民,韩咏竹.肝豆片Ⅰ号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病情一过性加重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2):12-14. [28]陈怀珍,蔡永亮,王艳忻,等.肝豆灵片合凯西莱治疗肝豆状核变性43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85-386. [29]杨文明,洪亮,董婷,等.肝豆扶木汤对实验性Wilson病模型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1):1013-1016.[30]方向.基于突触可塑性和MAPK/ERK信号通路的清热利胆解毒方对铜负荷大鼠学习记忆行为的干预机制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31]韩辉,金仁桃,吴丽敏,等.补肾化痰祛瘀中药治疗Wilson病患者月经不调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10):1431-1433.[32]黄应铜,于庆生.益气健脾活血方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患者脾切除后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6):965-967. [33]郝文杰,杨文明,魏涛华,等.基于 肝络微癥积 学说探讨中医药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治疗策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3):307-312.[34]丁涛,汪瀚.无创诊断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评估及中医证型分析的作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5):74-78. [35]唐露露,杨文明.杨文明创肝豆扶木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10):1878-1880. [36]王云宝,张娟,陈宏,等.肝豆状核变性伴肝纤维化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5):74-79.[37]张娟,谢道俊,韩辉,等.肝豆灵对铜负荷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2):63-66. [38]沈斌,鲍远程,蒋怀周,等.肝豆灵对Wilson病模型大鼠肝组织miRNA-122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6):50-53.[39]杨悦,杨文明,魏涛华,等.肝豆扶木汤通过JNK信号通路对Wilson病肝纤维化小鼠的干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2):119-126.[40]唐露露,杨文明,谢文婷,等.肝豆扶木汤对Wilson病肝纤维化TX小鼠肝组织TβRⅠ㊁TβRⅡ和Smad4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043-4047.[41]刘丹青.肝豆扶木汤对Wilson病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TX小鼠肝纤维化的Western blot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42]李睿.肝豆扶木汤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临床效用及其对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收稿日期:2022-10-07)(本文编辑王雅洁)。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概况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概况

络脉畅通 、 气血调畅 , 有利于铜浊毒邪代谢排 出体外。
13 专病 专 方 杨 任 民 等 l 早 期 采 用 中 药 大 黄 、 连 、 . _ 8 ] 黄 黄 芩 、 泻 、 枝 莲 、 腥 草 等 组 成肝 豆汤 、 豆 片治 疗 本 病 , 泽 半 鱼 肝 取
得 较 好 的临 床 疗 效 。 汤 其 强 等 _ 用 含 肝 豆 汤 兔 血 清 实 验 研 g ] 究 证 实 , 豆 汤 ( 黄 8g 黄 连 、 芩 各 1 , 枝 莲 、 泻 、 肝 大 , 黄 0g 半 泽 鱼 腥 草 各 1 ) 有 显 著 的细 胞 内排 铜 和 使 细胞 内锌 含 量 增 5g 具
7 8
安徽 中医学 院学报 第 2 卷 第 1 21 2 J U NA FA HU C C L E E o N . Fb21 9 期 00年 月 O R LO N I M D L G V k 9 o1 ‘.00 T A 2 e


述 ・
肝 豆状 核 变性 中西 医治疗 概 况
进 胆 汁 铜 排泄 的作 用 , 而且 对 铜 生 化 及 外 周 血 常规 无 明显 影 响 , 良反 应 发 生 率 低 , 适 宜 长 期 口服 。 不 更
2 西 医治 疗
邪 毒 内结 而 生痰 湿 、 热毒 。王 殿 华 等 认 为该 病 是 毒 邪 人 化 络 之 病 , 排 出障 碍 蓄 积 于 体 内 成 为 毒 邪 , 期 可 引 起 络 毒 铜 初 蕴 结 , 脉 瘀 阻 , 终 导 致 络 脉损 伤 。 络 最
肝 利 胆排 毒 法 、 清热 泻火 解 毒 法 , 可选 三黄 汤 、 胆 泻 肝 汤 加 龙 减 治疗 ; 脾 助 运 、 清 降 浊 排毒 法 健 脾 助 运 , 选 补 中益 气 健 升 方 汤加 减 ; 络 活 血排 毒法 , 通 重视 通 络 方 法 的 应 用 , 通 络 要 结 而 合 行气 活血 之 法 , 临床 可 据 症 状 加 减 配 合 以上 诸 法 应 用 , 使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

A b s t r a c t s : O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b r a i n t y p e H L D( h e p a t o l e n t i e u l a r d e g e n e r a t i o n )t r e a t i n g w i t h G a n d o u d e c o c t i o n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中 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
徐 国存 , 陈 怀珍 , 张静 , 吴云虎 , 方 向
( 安 徽省 中医院脑 病 一科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1 )
摘要 : 目的 研 究脑 型肝 豆状 核 变 性 ( H L D) 患 者 应 用 脑 蛋 白 水 解 物 治 疗 的 临床 效 果 。 方 法 回顾分析 2 0 1 1年 9
xu Gu cu o n,C HE N Hu a i z h e n,Z HANG J i n g ,W U Yu n h u,F ANG Xi a n g
( E n c e p h a l o p a t h y D e p a r t me n t o f A n h u i P r o v i n c i l a T C M H o s p i t a l , H e f e i 2 3 0 0 3 1 )

7 O・
湖北 中医药大学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4年 8月第 l 6卷第 4期
Au g u s t 2 01 4,Vo 1 .1 6, N o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理论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理论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理论研究1.中医学对WD的认识1.1病名中医古代文献对WD缺乏明确记载,因本病常出现肢体抖动、肌僵直、流涎、言语不清、肢体抽搐、性格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和黄疸、肝脾肿大、腹水等肝脏症状,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归属于“颤症”、“痉证”、“癫狂”、“黄疸”、“积聚”、“臌胀”等范畴。

颤症主要是指手足颤动,或头部摇晃不能自主的症状。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癫狂包括癫证和狂证,前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喜怒无常,不思饮食;后者病起急骤,面红目赤,两目怒视,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气力逾常,不食不眠。

黄疸又名黄病,由瘀热宿食相搏所致身体面目皆变黄色的病证。

积聚是腹内结块、伴有胀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又称癖块、痃癖、痞块。

一般积为脏病,聚为腑病。

臌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可见各病名只是对该病不同阶段或不同症状的反映,虽注意到证的变化而忽视病的全貌。

1.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机能失调所致。

但至今对本病病机的认识未取得完全一致性。

谭婉君[24]认为本病与中医之“内中风”的临床表现极似,皆因肝肾阴虚,木失条达,虚风内动而致,并引《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加以佐证。

吴登山[25]]认为,WD主因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风动。

邓振明[26]指出,WD多因肝气郁结、肝气犯脾、痰浊郁毒内生、痹阻筋脉、筋脉失养而发病。

童康尔[27]认为,WD与血瘀有关,发病早期为湿热炽盛、瘀血内蕴;中晚期为气血亏虚、瘀血阻滞。

王殿华[28]等认为,WD是内生毒邪为患,铜浊毒邪贯穿于WD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病变过程。

杨任民等[29]根据大多数患者具有口苦口臭、尿黄便秘、舌质红、眼黄、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症候,据《内经》有云:“诸逆冲上,理论研究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依中医辨证推断:铜毒内聚、肝胆湿热内蕴为其主要病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任明山;张波;杨任民;韩咏竹;王训【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1997(17)3【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疗效。

方法:80例HLD患者被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二巯基丁二酸(DMSA)治疗。

每日50mg/kg,分两次口服。

中西组在DMSA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肝豆汤,每日2次。

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前后分别进行病情分型、分级和疗效判定,并检测患者24h尿铜、锌、铁及钙含量。

结果:(1)中西组的总有效率及其中肝型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两组经1个月治疗后,24h尿微量及宏量元素均较疗前显著增高(P<0.01)。

(3)中西组副反应发生率(17.5%)虽低于对照组(22.5%),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适合临床应用,尤其对目前治疗比较棘手、疗效较差的肝型患者更值得推荐。

【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中药肝豆汤;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作者】任明山;张波;杨任民;韩咏竹;王训【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755;R575.505【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观察 [J], 刘康永;王慧;沈虹;施利华;曹亮;李顺均2.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癫痫的表现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J], 胡纪源;王共强;程楠;王训;洪铭范;韩咏竹;杨任民3.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前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 [J], 方向;金珊;鲍远程;陈怀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Wilson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Wilson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Wilson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较纯西药相比疗效显著,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专病专方等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专病专方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简述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概况,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

标签:肝豆状核变性;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ATP7B基因突变引起体内铜异常沉积,从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肝、脑损害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2]。

本病多为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易被长期误诊、漏诊,如不积极治疗,患者常致残、致死,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治疗愈早预后愈好[3]。

对于本病西医主要用青霉胺等铜络合剂治疗,因治疗手段单一,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病情恶化或出现嚴重的不良反应,其使用受到限制,目前尚缺乏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的理想药物。

近年来有较多中医治疗WD有效的报道,显示出对本病治疗的良好前景。

1 病因病机中医学将WD归于臌胀、黄疸、颤症、肝风、癫狂等范畴[1,4]。

现已知本病的根本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但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对其病机认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

杨任民等[5]根据部分患者出现眼黄、尿黄、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证候,据《内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认为铜毒内聚、肝胆湿热内蕴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

吴登山[6]则提出WD病机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风动。

童康尔[7]认为,WD与血瘀有关,发病早期为湿热炽盛、瘀血内蕴;中晚期为气血亏虚、瘀血阻滞。

焦永琴[8]认为WD为肝的阴阳失调、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血运行不畅所致。

董其谦等[9]提出WD病因病机为“胆之气液不泄,胆气逆每挟铜毒累及全身各脏腑组织”。

中医论治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论治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论治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名 Wilson 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本病在大多数欧美国家少见,在意大利南部撒丁岛及西西里岛、以色列、东欧、罗马尼亚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发病率较高,而在中国,汉族人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高。

本病多为隐匿起病,缓慢进展,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如不积极治疗,常因感染、出血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治疗开始愈早预后愈好。

西医主要采用铜络合剂进行驱铜治疗,因治疗手段单一、不良反应大,许多病人在驱铜治疗后病情恶化而受到限制。

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副作用小,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刘光伟中医虽无肝豆状核变性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风”“颤病”“积聚”“水肿”“痉病”“狂病”等病范畴。

由于本病铜离子在各脏器沉积的先后不同和数量不一,临床可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如肢体震颤、扭转痉挛、言语含糊、流涎不止、精神障碍、肝脾肿大、腹水等。

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演变,探讨中医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1.禀赋不足,铜毒内生。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病,中医认为先天不足是引起本病的根本原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可诱发和加重本病。

发病以青少年、儿童多见,患者同胞中常有发病,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

临床前期或早期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

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肾的开合失司是引起铜毒内聚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铜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摄入或体内代谢障碍,蓄积体内均会对机体造成伤害。

此外,铜毒外泄无路也是导致铜毒内聚的重要原因,其中肾脏功能失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起点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起点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起点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目前并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期控制饮食,规范驱铜,预防肝脑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

1. 饮食治疗注意低铜高锌饮食,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1mg,不宜进食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和坚果等含铜量高的食物。

2. 药物治疗2.1 西药主要是使用D-青霉胺、依地酸二钠钙等药物。

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DMPS)、二巯丁二酸钠(Na-DMS)、二巯丁二酸(DMSA):依据专家共识使用。

药物国内有供用。

四硫钼酸铵:一项空白对照研究纳入55例患者,采用四硫钼酸铵120〜410mg/d治疗8周,随访3年,仅2 例(4%)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功能恶化。

盐酸曲恩汀: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纳入48例新诊断有神经系统症状的WD 患者,比较四硫钼酸铵和曲恩汀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方面的疗效。

盐酸曲恩汀组给予 500mg,每日2次;四硫钼酸铵组给予20mg,每日3次,同餐服、3次餐间服用,共治疗8周。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给予锌剂50mg,每日2次,出院后给予锌剂50mg,每日3次。

试验结果显示,对于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WD患者,四硫钼酸铵较曲恩汀有效。

两组药物副作用比较:四硫钼酸铵组4%(1/24)、曲恩汀组有26%(6/23)的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四硫钼酸铵组有1例、曲恩汀组有3例患者出现贫血和或白细胞减少;四硫钼酸铵组有0例、曲恩汀组有4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

这两种药物价格昂贵,国内尚无生产。

锌剂:主要有硫酸锌、醋酸锌、甘草锌、葡萄糖酸锌等。

该药物尚亦缺乏临床试验的证据,依据共识使用。

VitE:实验发现,铜的毒性作用在肝脏可以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氧化损害线粒体,给予维生素E可降低该损害。

然而,目前没有临床证据支持WD患者服用该药。

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的指南(2008年)对药物的推荐:有症状的患者应使用络合剂治疗,包括青霉胺或曲恩汀,后者的耐受性可能更好(I类推荐,B级证据)。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指南1概述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是铜代谢障碍导致脑基底节变性和肝功能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主要病理转变是肝豆状核变性及肝硬化,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病症、角膜色素环、肝硬化、精神病症及肾功能损害等。

本病患病率为0.5/10万~3/10万,在我国是较多见的疑难病症之一。

目前西医主要承受铜络合剂进展驱铜治疗,因治疗手段单一、不良反响大,很多病人在驱铜治疗后病情恶化而受到限制。

中医虽无肝豆状核变性病名的记载,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风”“颤病”“积聚”“水肿”“痉病”“狂病”等病范畴。

2病因病机2.1发病因素禀赋特别、五脏柔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为本病发生的缘由。

禀赋特别为内因,饮食情志等为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肝豆状核变性。

2.1.1先天禀赋缺乏肾主二便,维持正常的生理排泄,并导邪外出。

而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导致肾的开合失司,铜毒外泄无路,导致WD。

2.1.2情志失调情志失凋,忧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变生WD。

2.1.3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久则湿热中阻,铜毒积聚,铜毒伤脾,脾失运化,湿浊内生,蕴而化热,导致WD。

2.2病机及演化规律WD 为先天禀赋缺乏,肾阴(精)素亏,精不化血,精血两虚,筋脉失养乃至火生风动,铜毒内聚、肝胆温热内蕴。

临床前期或早期多以肝肾缺乏,气血亏虚为主,而临床期多见湿热蕴结之证,早期多虚,中后期多实,虚中挟实,虚实夹杂。

2.3病位、病性本病病位在肝肾,涉及脑髓、心、脾,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缺乏为本,肝风、邪热、痰浊、瘀血为标。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肝豆状核变性病变初起,病情轻,以肝风、邪热、痰瘀等标象突出,晚期则正气大衰,先天后天俱损,肝脾肾多脏器受累,甚或消灭肝脾肾衰败之证。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肾损害中医证候及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肾损害中医证候及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肾损害中医证候及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一、引言肝豆状核变性(HLD)和肾损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功能失调。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对于这两种疾病的辨证论治逐渐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肾损害的中医证候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中医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和肾损害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痰湿内蕴等因素有关。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总结出了一系列证候类型,如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湿热内蕴等。

然而,这些证候类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对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辨证分析,结合临床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探讨其相关性。

四、中医证候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理论,我们将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肾损害的中医证候分为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湿热内蕴等类型。

其中,肝郁气滞型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低落、胁肋胀痛、口干口苦等症状;脾肾阳虚型患者多表现为乏力、畏寒、腰膝酸软等症状;湿热内蕴型患者多表现为口腻纳呆、黄疸等症状。

五、证候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1. 肝郁气滞型:该类型患者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多偏高,提示肝脏功能受损。

同时,该类型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

2. 脾肾阳虚型:该类型患者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肌酐等)多异常,提示肾脏功能受损。

同时,该类型患者多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有关。

3. 湿热内蕴型:该类型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均可能异常,同时伴有口腻纳呆等症状。

这可能与湿热内蕴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肾损害的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不同证候类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存在差异,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提供全面的生活护理,包括饮食、穿衣、洗 澡等。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对疾病 带来的压力。
当前护理存在的问题
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护理质 量参差不齐。
缺乏规范的护理流程,导致护 理工作不连贯。
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患者及 其家属压力大。
康复训练不足,患者生活质量 差。
03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 的设计与实施
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 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技能 提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完善护理流程和制度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需要完善的护理流程和制度 作为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护理流程和制度, 确保护理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要,制定个 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包括太极拳、八段 锦、瑜伽等传统运动和现代康复训练。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科学合 理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合理摄入营养, 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对疾病的影响。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患者教育
01
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的认知
02
当前对于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主要以 西医为主,但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有 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03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具 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近年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其在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方面具有 明显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 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豆状核变 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05
结论与展望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16例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16例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16例
郭英兰;乔爱萍
【期刊名称】《中医药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6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郭英兰;乔爱萍
【作者单位】临汾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临汾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405
【相关文献】
1.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概况 [J], 张东锋;杨任民
2.肝豆状核变性的限铜饮食治疗 [J], 许炎煌
3.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肝豆灵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 [J], 赵晨玲;董婷;杨文明;江张胜;田丽伟
4.8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 [J], 盛玉琴
5.重视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新书《肝豆状核变性》推荐 [J], 陈成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肖义忠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3)003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肝脏合成铜蓝蛋白不足,胆道排铜减少,各种组织内铜盐的沉积,脑基底核变性,肝硬化和肾脏损害是其主要改变.西医通常采用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丁二酸钠、青霉胺等治疗.其中青霉胺疗效肯定,但对晚期病例疗效欠佳,故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途径具有实际意义.rn中医古代文献对本病没有专门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海论》又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于本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少动-强直综合征,并有肢体震颤、构音困难、肝硬化、角膜色素环以及精神症状或氨基酸尿等,因此本病当属于中医的髓海和肝脾病证的范畴.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肖义忠
【作者单位】黔西南州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突变类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J], 吴鹏;鲍远程;余元勋;蒋怀周;汪鸿浩;陈伟
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记忆力影响的研究 [J], 崔煜;蔡永亮;徐磊;徐国存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P300的影响 [J], 童建兵;王晓旸;高宁宾
4.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例 [J], 刘勇;李军
5.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例 [J], 董思思; 刘洪亮; 刘成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

中西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

中西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
钟月桂;徐桂红;杨渝
【期刊名称】《当代护士(学术版)》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总结了中西结合治疗3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症状、肝脏症状、精神症状的护理、饮食指导、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及康复护理等.认为在中西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钟月桂;徐桂红;杨渝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硬化的长期疗效观察
2.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例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例
4.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5.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前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b期(急性肝损伤期) 少数患儿肝脏铜已达超饱和状态,但却铜向血液释 放困难,造成肝细胞大块坏死 临床呈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称腹型肝豆状核变性 大多数被误诊为暴发性肝炎而死亡,极少数幸存者 直接进入Ⅳ期或Ⅴ期。

19
Ⅲ期(脑铜蓄积期)

多见于10岁以上患儿。


肝脏释放的游离铜向肝以外脏器主要为脑、肾脏、 角膜等组织缓慢蓄积。

神经元显著减少\脱失, 轴突变性,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壳核病变明显, 苍白球&尾状核次之, 皮质 亦可受侵
缘后弹力层、内皮细胞浆内棕黄色细小铜 角膜 颗粒沉积
17
病理分期

WD患者体内铜沉积复杂多样, Deiss、Sternlieb 等的分期法较合理。Deiss分期(杨任民改良):
Ⅰ期(肝铜蓄积期)

12
游离铜经溶酶体大部排入胆汁,少部由尿排出。
2-5mg 0.1-0.3mg 0.6-1.6mg Feces 2-5mg
8.0mg
2.8mg
0.5-1.3mg 0.6mg 10-60ug
13
66 mg
图1. 铜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引自Lutsenko S, et al. 2007)
WD异常铜代谢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王训
杨任民

二、发展史

一、WD概述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标准 七、治疗进展 八、WD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2
一、概述
早 自 Frerichs (1861) 、 Westphal (1883)和Strumpel (1898) 先后发现一组病例, 临床酷似MS,而尸检却缺 乏CNS的硬化斑,命名为假 性硬化症。 1912年Wilson证实青少年 发病的假性硬化症,其病理 特征是肝硬化和大脑基底节 In 1912, S.A. Kinnier Wilson 区的豆状核变性,命名为进 (1877-1937) described the condition 行性肝豆状核变性。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正常铜代谢

成人体内总铜为100~200mg,肝和脑各占10%。 健康成人铜摄入约2~4mg/d,其中约30%吸收入 血的Cu2+与白蛋白疏松结合, 运送至肝脏。 在肝内90%~98%与α-球蛋白牢固地结合成铜 蓝蛋白(ceruloplasm,CP);其余与白蛋白、氨基 酸(如组氨酸、苏氨酸等)、酶类(如COX)等疏松 结合成游离铜。
3.眼部K-F环
本病特征性体征(95.6%) 角膜色素(Kayser-Fleischer ring, KF)环
24
4. 其他
肾功损害(30%)→肾性糖尿\蛋白尿\肾小管性酸 中毒 骨关节症状→骨质关节痛(20.05%)\足下垂、足 内翻、关节挛缩(21.25%) 钙\磷代谢障碍→骨质疏松\骨&软骨变性 皮肤色素沉着(30%): 面部&双小腿伸侧
肝细胞中 白蛋白
P 型 铜 转 运 ATP 酶
铜作为辅基参与 多种生物酶合成
Cu++
Cu++
α-2球蛋白
P型铜, 结合疏松 容易沉积在组织中 临 床 症 状
肝脏 肾脏 角膜 脑
14
铜蓝蛋白, 结合紧密 氧化酶活性, 呈蓝色
Cu2+ Cu2+
WD蛋白 缺陷
WD基因 13q14-21突变
图1. 引自Prohaska JR, Gybina AA (2004, Intracellular Copper Transport in Mammals). Copper transport in hepatocytes,neurons, and astrocytes.
除肝脏已不同程度损伤和角膜K-F环外, 无明显的 肝外临床症状,故称症状前期或潜伏期。
Ⅳ期(脑症状期)


部分WD肝脏呈小叶性坏死后肝硬化(肝型)。
另部分WD脑内铜沉积增多, 出现缓慢进行性、以 锥体外系统为主的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脑型)。
20
Ⅴa期(治疗后缓解期)

通过较早期正确、系统的驱铜治疗,临床症状 不同程度缓解,多数能恢复病前工作、学习, 或自理生活。
我国WD的研究史

1932年程玉麐、林文秉在我国首次报道WD。 1957年张沅昌等报道 24 例 WD患者的临床资料, 首次采用BAL治疗。 1958年秦九芝系统研究了多种疾病血清铜氧化 酶活力,发现 WD血清铜氧化酶活力显著降低. 1958年陈增思等测定了 WD 患者组织铜含量。 1976年杨任民等首次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 状核变性的初步临床观察 (新医学1976.8.28) 1980年汪梅先等报道用青霉胺治疗 WD 。 1982年吴在德等采用肝移植治疗WD。 1983 年李乃忠等探讨国产D-青霉胺治疗 WD。
25
2001-2005年1634例临床外显型WD的首发症状 -杨任民,程楠
首发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起病 肝症状起病 骨关节疼痛起病 精神障碍起病 血尿等泌尿系症状起病 皮肤紫癜起病 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 皮肤损害 月经紊乱起病
26
例(n) 996 400 49 32 26 8 5 3 1
% 60.95% 24.48% 2.99% 1.95% 1.59% 0.49% 0.31% 0.30% 0.06%

7
二、发展史

1912年由Wilson首先详细描述 1921年Hall通过家系调查提出为AR 1948年Cuming提出本病与铜代谢有关 1948年Mandelbrote和1950年Denny-Brown报 告BAL治疗WD,药物首次 1952 年Scheinberg H, Gitlin D 发现WD患者血 清铜蓝蛋白降低; 1955 年 Bush 等通过放射性研究,WD 患者胆 汁排泄铜显著降低。 1956年Walshe首次应用青霉胺治疗WD至今。
23
叶维法,杨任民. 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537例临床探讨。 安徽医学, 1983, 1:61)。
2. 肝脏异常
肝 硬 化 → 肝 肿 大 (53.44%)\ 黄 疸 (15.66%)\ 腹 水 (14.93%)\鼻衄&齿衄(25.32%)\突发肝衰竭 可伴脾肿大(40.9%)→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可伴食道静脉曲张→呕血&黑便(13.25%)

5
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WD住院病人地理分布图
黑龙江 61
吉林
辽宁
63
新 疆 21
89
内蒙古 37
北京68
天津 河北
22
西藏 1
青海 5
宁夏
山西42 125 山东 河南
8
甘肃 13 陕西
301
江苏559 安徽 上海 22
四川 27 重庆 29
35
399
湖北199
885 浙江
贵州
湖南
云南 6
临床分型
27
临床分型
无症状型(或症状前期) 占2.02%。又称无症状型、症状前期型。 一般为先证者的一级亲属,在进行铜代谢筛 选检查时发现。 外显型(临床表现型) 本组494例中484例属此型,按不同临床表现 又可分为下列各型。
28
杨任民主编. 肝豆状核变性. 第一版,合肥,安徽 科技出版社, 1995∶9-28

18
自出生至5岁左右。 游离铜在肝脏内渐渐蓄积,散在地分布于肝细胞 的溶酶体内,不易排出。 在出生后的数年内, 逐渐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 和单小叶纤维增生; 少数病人可发生隐袭性肝硬化,但绝大多数患儿 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Ⅱa期(铜饱和释放期) 通常在5~10岁左右。 铜在肝内蓄积饱和,致肝细胞坏死,并大量释入血。 少数可因铜对RBC损伤,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 大多数患儿在此期游离铜转移至肝外各组织(尤其 是脑组织)沉着。同时向Ⅲ期过渡。

发病率仅0.5/10 万~3/10 万,据欧美流行病 学资料,年发病率0.2/10万人口, 患病率为 1/10万人口;人群中携带者频率约为0.011,基 因频率为0.0056。
本病属少数可治性的神经遗传病(1151单)之 一,早期(尤其是症状前)诊断和及时、确切 的治疗可获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
15
Wilson病(WD) 13ATP7B酶异常 铜转运障碍 低铜蓝蛋白症 3-
Menkes综合征 (MNK) X-
Copper metabolism
ATP7A酶异常铜 吸收障碍
病 理
病变累及肝\脑\肾&角膜等 细胞脂肪变性\含铜颗粒增加\线粒体破坏 肝脏 肝细胞灶性坏死\纤维增生→结节性肝硬变
其他: 肾功能损害, 骨&皮肤改变
22
1. 神经&精神症状
尾状核\壳核受损征: 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80.89%)\肌强直(69.53%)\ 扭转痉挛(72.59%)\舞蹈-手足徐动(24.12%)\运动 迟缓\步态障碍(72.59%)\吞咽困难(50.12%)\ 大脑皮层受损征: 精神异常:情感\行为\人格异常(56.59%), 幻觉少 见;痴呆\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34.26%), 可癫 痫发作(15.44%) 小脑受损:共济失调&构音障碍(76.72%) 其他:视力减退(5.77%)、头痛(7.26%)
8




9
1961年,荷兰Schouwink 采用锌治疗 WD 。 1969 年 Walshe 发现曲恩汀(trientine )。 1985 年 Sokol 等采用原位肝移植治疗WD 。 1985年Frydman 等WD基因定位于13q 1987 年 Starosta-Rubinstein 等将 WD表型与脑部 MRI 的相关 1988年 Bowcock 等进一步缩小WD座位的范围, 定位于13q14-q21 。1991年进一步定位于13q14.3 1993年底,美国及加拿大三个研究小组分别克隆 到WD基因,测出全序列 1994年Brewer等采用四硫钼酸盐治疗WD 。 1995年Thomas 等采用 PCR 和序列分析方法诊断 W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