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典方法
经济学说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是1776年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 的发表,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从宏观经济学往回追溯的角度来看 ,《国富论》确立了被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家称为古典方法 的哲学基础。在《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提出“看不见的 手”的概念,即市场力量自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 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优状态。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人和企业都根据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原则 进行交换活动,然而市场整体能产生一组最优的价格。交 换结果使得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优。
凯恩斯理论由于在相当程度上行之有效, 所以能够取代古典主义学派而在相当长时期中 占据主导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凯恩斯 学派虽然先后受到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挑 战,但它在莫迪里亚尼(Franco Modigliani )、克莱因(Laurance Klein)、托宾( James Tobin)和希克斯(John Hicks)等人 的不断完善、发展之下,仍然在当今的主流经 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 是给这种市场力量创造一个良好发挥作用的环境, 而创造这种良好环境的最佳方法就是把货币的发行 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增长范围之内,这个增长范围 根据一国经济的GDP的增长速度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的变化来确定。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推进 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货币主义中有用的东西被凯 恩斯主义和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所吸收,因而货币 主义在当今宏观经济研究中仍占有一席不可忽视的 地位。
第一讲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经济学或者说经济理论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以达到各种理想目标之间的最佳组合的一门社会科学。 根据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日益发展丰富的现实, 目前人们普遍地把它划分成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和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单个物品 和服务的投入、产出、供求和价格变化。也就是说, 它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 在单个市场上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宏 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 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 作。
第一节 经济学的流派、演变与评述
一、早期的经济思想
如果我们从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来看待经济学, 即把宏观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 的科学,那么宏观经济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大 卫· 休漠(David Hume)那里,他第一次研究了一个 经济中货币供给、国际贸易平衡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 系。大卫· 休漠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公式PQ=MV,即 物价总水平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这一公式是一 切货币数量理论的基础,也是当代货币分析的理论基 础。
五、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典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 义有两大缺陷 :一是在实践方面难以解释“滞胀”等 经济现象,难以解决因国家干预政策而造成的大量的 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因而受到货币主义的诘难;二是 在理论方面,缺乏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尤其是 缺少一块微观经济学基础。凯恩斯理论起源于解决现 实问题,而把理论体系的严密性考虑放在第二位。20 世纪60年代中叶以来。以克洛尔(R.W.Clower)、巴 罗(R.J. Barro)和格罗斯曼(H.I.Grossman)以 及后来的贝纳西(J.P.Benassy)等人为代表的非均 衡理论学派,以短期的固定价格为基本假定,用配额 均衡(Rationing Equilibrium)代替价格均衡,试 图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基础。
“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并使其达到最优状态 的理论观点建立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假定前提之上,即 所有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 ,必须运行良好,尤其是不存在诸如最低工资限制或 最高利率限制等制约因素。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工资 和价格必须对供求失衡作出迅速反应并得到充分的调 整,以使每个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因此,每 个市场工资和价格变化的充分运动是保证市场均衡的 关键假定,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是协调 个人行为的重要信号。
四、货币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通货 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即被称之为“滞胀”的经济 状态。“滞胀” 的出现动摇了经济学家和经济政 策制定者对凯恩斯方法的信心。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就是这种新 的经济不稳定的根源,这种思想在货币主义那里得 到了集中的体现。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 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于 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政府的积极的宏观 经济干预政策是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三、凯恩斯方法
到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通过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米勒(John Stuart Mill)、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和庇古(Arthur Cecil Pigou) 等人的不断充实完善,在理论体系上日臻完美。但是, 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碰到了一个 无法回答的难题:由“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自由市场 经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深重的经济衰退呢?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经 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一书,标志着凯 恩斯宏观经济体系的确立。
凯恩斯对经济大萧条中资源的普遍未充分利 用提供了一种解释。与古典方法不同的是,凯恩 斯认为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刚性的,或 者说价格调整慢于数量调整,经济活动下降的原 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当价格难以调整 时,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 业的均衡状态,就要刺激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政府宏观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 可以减轻经济波动,使总体经济的均衡点处于一 个理想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